北宋为何不灭辽国同西夏?

曾宪伟108309336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大家好~我是Gurunding-古兰丁;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

简单来说,北宋不是不灭辽国同西夏,而是无能为力。

复杂点说,就要说到天时、地利及人和了。

我就从这我们经常说到的天时地利人和讲起吧:

一、天时

天时、天时,主要在天,其次在时。

那什么是天呢?就是天生的,符合自然规律的。

有人会问,这和这问题的答案有什么关系呢?听我给各位慢慢道来。


北宋的建立是在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以后,这个天就在于:

辽国建国已久,国力强盛,一直是五代十国时期中原腹地王朝的克星,当然北宋也不例外。

换句话来说,要不是北宋刚建国时期,辽国内部倾轧,造成一定动乱,北宋赵匡胤的“先南后北”的统一政策实施的也不见得就会顺利,就不会有后来相对一统的北宋王朝。

至于西夏,党项族在此地域经营也是比较久远的,虽然国力没有中原王朝强盛,但是想要灭其国也是需要倾一国之力攻击。

北宋前期(未统一)无法灭西夏,首推辽国在其北的压迫,无法倾国之力一举灭西夏,否则自己也会有被灭国的危险⚠️。

北宋后期(统一之后),是因为赵匡胤没有料到,原本处于西北边陲、弹丸之地的西夏竟然崛起,已然有了对抗北宋的实力。至于后期,则是因为北宋整体军事扩张已至稳定,政治风向也有一定变动(以文之主,大家都知道的)。

所以这时就是天时中的时了:时便是时间、时机,在这段时间里时机已逝,三角体已然稳定,互相牵制,谁也就奈何不了谁,当然谁也就灭不了谁了。

二、地利


这个其实不用讲太多,大家所熟知的“燕云十六州”便是在辽国的统治之下,“燕云十六州”便是大致现在河北一带,此地由于地形、地貌原因,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对抗北部游牧民族的屏障之一,失去这块屏障意味着什么,大家应该大致也有数,这就是北宋无法灭辽国所谓的地利,缺此地利,便使得北宋少了一个养马场,少了一个组建骑兵的装备,也是少了一个可以对抗北辽的天然地形。

至于西夏,该地域一直是荒无人烟之地,但有一条,它是沟通西域各国的关键,北宋没有此地就没有和西部互通有无的通道,也就没有了经济交流的来源,所以,有宋一朝,海运很发达,也算是弥补了这一缺点。但是,和失去燕云十六州比起来那是小巫见大巫,犹如寡足之藓,鸡肋的存在,所以在无法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前提下,对于西夏算是毫无办法,跟何况还有了替代之物(海运),因此北宋也就显得没那么积极了。


当然,能有机会收复北宋也不会放弃,可惜的是北宋一朝,由于北辽的压制,可以说一点机会也没有。

三、人和

北宋灭不了西夏和辽国,人和的缺少也是关键,终北宋一朝,由于赵匡胤死的太蹊跷(大家都知道的刀光斧影、烛影斧声),这个是不是事实谁也不知道,但是自从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登基后,一改唐末以来的重武轻文,变成了重文轻武开始,特别是赵匡义的二征北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均以失败告终,从此北宋对待北辽从积极进攻变为采取守势,对北辽的守势这一决策也就贯穿了整个北宋史。


对西夏也是一样,为了防止西夏对北宋境内的骚扰,北宋在西部地区(今陕西一带)建立了数个大大小小的独立军队,什么折家军啦、种家军等等,当然还有大家非常熟悉的杨家军,这些军队都是自唐末以来独立的私人武装,虽然已融入北宋政权,但是北宋对于他们既是利用也是防范,再加上后来的重文轻武的实施,这些军队也不可避免的使得北宋历代皇帝所忌惮。对于这些军队而言,西夏不灭,自己的地位和权势,家族的利益就能得到保全。因此,和西夏不断的扯皮也是非常有必要,再加上北宋对于灭西夏的可有可无,只要北宋不尽全力,西夏也无法灭国。


最后,我还要从军事角度来补充一点:上面我有谈到一点关于北宋缺乏战马来源,所以北宋一朝的军队,以步军为主,那么在对抗西夏和北辽这些以骑兵为主的军队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北宋对西夏和辽国的战争过程中均是以击溃战为主,很少有歼灭战,因此相对而言,在战争过程中,不论胜败,对于西夏和辽国的军事力量而言,损失几乎微乎其微,对于北宋而言也是毫无办法,这也算是造成北宋难以灭了西夏和辽国的原因之一吧。


Gurunding


它倒是想,可它也得灭得了啊?

不信?我们来盘点盘点它的外战成绩:

1、高粱河之战

宋太宗赵光义这位老兄,背负着“烛影斧声”的疑云,为了证明自己的英明神武,在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趁灭亡北汉刘继业之余威,进军幽州,试图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

一开始气势汹汹,颇打了几个小胜仗,但最终在辽国大规模增兵救援之后,在高粱河与辽国爆发大战。高粱河就在今天北京的西直门一代,现在那里还有条高粱河斜街,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结果就是30万北宋最精锐的禁军丧失殆尽,被杀死,被赶入拒马河淹死。在辽国三路大军(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的撵兔子似的追击下,太宗赵光义化身高粱河车神,驾着一辆手下抢来的驴车飞奔,一直越过涿州,跑到金台屯才停了下来。

整场战争是笑料不断,昏招不断。战前,宋军灭北汉、收太原之功不予封赏,导致军队不满;军队刚刚经历大战,不予修整,军队疲惫;攻辽国南京(幽州)这样的重镇,敌军必然反击,不采纳臣下建议,“围点打援”,死攻幽州城,结果导致在辽军内外夹攻之下崩溃。最搞笑的是,打出如此败仗之后,赵光义还留下阵图,要以他那“高超”的指挥艺术去指挥一众功臣宿将,不按照阵图打仗,赢了也是罪过。

你还能说什么呢?

丢人不?

2、雍煕北伐

高粱河之战后,宋太宗耿耿于怀,于986年大举北伐,试图雪高粱河之耻。结果如何呢?

不止幽云十六州没收回来,本来已经攻占的蔚州、寰州等地全部丢失,试图护送云、朔、寰、应四州百姓内迁,结果因为潘美等人失约,直接使得后世大名鼎鼎的杨家将杨业杨令公碰死李陵碑。

3、澶渊之盟

没过几十年,公元1004年,辽军在萧太后萧燕燕和辽圣宗的率领下,大举南侵。在一番攻城略地之后,辽国因为战线过长,后援补给不利,其实也开始萌生退意。但这个时候的宋真宗已经吓傻了,试图南迁,或迁都入蜀,或迁都南京,反正是打算跑。

只不过在寇准的坚持下,最终宋真宗御驾亲征。这个时候双方开始陷入僵持。后来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一不小心用床弩射死辽军主帅萧哒揽,一方面使得萧燕燕内心无主,另一方面辽军士气也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在这种局面下,宋军不思反击,反而极力求和。事实上,当时的辽军完全是强弩之末,这个时候的宋军如果反击,不说收复失地甚至幽云十六州,至少是不用割地赔款的。

但最终结果是宋每年“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4、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西夏战争

这是所谓的西夏建国之初北宋与西夏之间的三次大战,结果是宋军次次大败,最终的结果是庆历和议:

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另外,逢各种节日还需要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等。倒是挺要脸的,“赐给”。

后来经过王安石改革以及西夏内部一系列神操作之后,宋徽宗时期,趁西夏国力下降的机会,宋的西军还是雄起了一把的,童贯、种师道等人收复了不少地方,但随着1127年金灭北宋,这回光返照也就无疾而终。

5、靖康之耻:

这场战争更是让人无语。本来是宋金联合灭辽,但由于数十万宋军围攻已经山河日下的辽南京(今天的北京)无果,让金看出了宋的虚弱。结果不数年之后金军大举南下试图灭宋。

本来宋还不至于灭国。但又是宋自己作死。首先解除了主战派李纲、西军统帅种师道的兵权,这是当时宋很能打的将军,然后又是在最需要保持军队战斗力和士气的时候,一堆主和派(如果不是奸细的话)又通过裁军、削减军费等一系列骚操作,干死了自己的勤王军。

结果当然是颇让人无语的啦,徽钦二帝被撸,整个皇室女人被抢,就连(南)宋高宗赵构的母亲也被金人撸去,让金人蹂躏一番,给金人生了好几个孩子。

这样的两宋,你让它去灭辽和西夏?它能自保就不错了。可以说,历朝历代没有比两宋更丢人的外战成绩了。当然,有人会说宋的外战胜率在70%以上,历朝历代似乎很突出。但可惜的是,这些胜仗基本上都是别人打进来,或被动防御,或不得已出击,都是在自己家里完成的;攻击战或者重大战役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战,有宋一代,南北宋,加起来,都是一个怂字。


江上一峰青


北宋不是不想灭西夏和辽国,而是灭不了,原因有以下几点。

宋朝重文抑武

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靠起兵造反起家的,所以很看重对兵权的掌控,赵匡胤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同时为杜绝类似陈桥兵变的历史再度重演,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威胁利诱双管齐下,暗示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宋太祖的本意就是分化削弱禁军将领的权力,使兵权高度向皇帝这边集中。发展到后来,大大削弱了大将的兵权,也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对内,确实没有内乱发生,平民百姓都安居乐业。但是对外就不行了,原因是皇帝直接掌握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在军事上面指手画脚,而武将频繁调动去边疆,长此以往的下来,就在宋朝朝堂形成了一个怪圈,文官比武官的权力要大,也就是说武官在宋朝是不吃香的,这样在朝堂武官往往被文官集体压制。所以在军事上是积弱成疾的,这样拿什么来灭人的国家。


北宋名将种师道



宋朝没有什么出色的武将

整个宋朝除了岳飞、韩世忠之外,什么曹彬、潘美等等全是渣渣。再说了严格来说,岳飞和韩世忠都是南宋的武将,和北宋没有半毛钱关系。

图为蔡京

曹彬、潘美等武将攻打南唐这种弱国时,还显得龙精虎猛,但是打辽国和西夏稍微强一点的国家,立马即大败而归了。只有一个种师道还可以,打西夏可以打得有来有往,但也仅仅是半斤八两,没有绝对的实力灭得了人家。后来金国女真人入侵北宋时,面对当时最强军队的女真,种师道也只有一战即涢溃的份。不过在当时北宋的文强武弱的大环境中,种师道也算是一员良将了。

北宋皇帝昏庸无能

北宋和金朝订立“海上之盟”,宋徽宗、蔡京等人以为联合女真夹击辽朝,进而收复燕云十六州。谁知道金宋联军灭了辽国之后,全国立马掉转马头侵略北宋,宋徽宗这时才知道上了全国的当,但是悔之已晚。本来北宋、辽国和金国一直相安无事,而辽国更加是北宋边防的天然屏障 ,北宋居然会联合金国灭了辽国,这个明显就是敞开了大门让人家来打,不作不死的典型操作。

宋徽宗赵佶

靖康二年,金军攻破汴梁,先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被金人俘虏押送北上,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北宋由此灭亡。

结语:赵估真是一个彻底的昏君,与虎谋皮主动舍弃和辽国的盟约,与金朝南北夹击灭辽。在灭辽的过程中发生了如此一幕:金朝在北连战连捷,而北宋在南攻则是连战连败,最后还是金国出大力灭了辽朝。那金国也不能白出力不是,北宋只好给了金国一百万岁币,来换取人别人打回来的“燕云十六州”。

与此同时,宋徽宗也“成功”让金国看清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我们北宋军队的战斗力可是比辽国还不如,来吧!来打我们吧!不来是孙子”。面对这么好拿捏的柿子,金国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了。综上所述,北宋灭西夏和辽国只是个梦想,别人不去灭北宋就烧高香了。


小刀刀说史



首先,北宋前期打辽攻打过几次,但是干不过呀!占线长人力,物力基本都跟不上所以刚不过,但是辽要攻过来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就相安无事了。

第二、北宋昌盛时候有意遏制军事将领的权力,造成兵强将弱的奇怪现象,不利于组织指挥大规模战役。所以就不想打了,


第三、国家主张经济发展,对外扩张不是朝廷的主要国策。



对于西夏王国而言,西夏本身就是宋的附属国,他向北宋称臣的,成吉思汗攻打宋的时候西夏有出兵援助的,最后西夏被成吉思汗给灭国屠城。


沐辰说历史


北宋建国时,契丹已然建国,而且国力强盛,后晋皇帝石敬塘甘愿向契丹称儿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使宋朝失去北方天然屏障和战马的重要来源地。宋实行重文抑武和强干弱枝的国策,虽无藩镇割据但一直挨打受气,宋太宗曾想乘灭北汉之威,收复燕云十六州,但事于愿违,高梁河一战打得宋太宗落荒而逃。自此之后,辽兵屡屡南下,宋朝被动防御,澶渊之盟后,宋辽议和,宋纳贡称臣,直到宋徽宗时,金国崛起,金、宋会盟合攻灭辽,但也埋下北宋灭亡的种子。

西夏对宋称臣,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宋、西夏常年交战,后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向西夏交纳岁币,韩绮丶范仲淹、狄青等是抗击西夏的名将,宋神宗时,为雪前耻,实行王安石变法,熙河开边,拓地两千余里,取得了对西夏的战略威胁,对西夏展开五路进攻,并占据了银州、兰州丶夏州、石州、宥州和横山北侧的一些战略要地,但永乐城一战,宋军损失惨重,神宗死后,太皇太后高滔滔临朝听政,废除王安石新党新法,任用保守派司马光为相,宋、夏议和。哲宗亲政后,重启新党人士,大举攻夏,战绩斐然,至徽宗宣和元年,攻占西夏战略屏障横山,西夏式微,向宋臣服。而后宋、金合议灭辽,辽亡后,金大举攻宋,抗御西夏的西军是北宋的最精锐之师,参与了东京保卫战,而昏庸的徽丶钦二帝摇摆不定,在国家危亡时刻,未积极防御和主和派的阻挠,导致了北宋灭亡的靖康之耻。


赵永志67


我个人认为,北宋不是不想灭辽和西夏,只是实力不允许而已,这一点应该和大多数人一致,没什么特别的,现在请看我的原因分析。

契丹本是唐朝的附属,先后归附于唐、回鹘、吐蕃,也算是唐帝国的一部分,后来趁唐朝发生内乱,其首领耶律阿保机建国大辽。唐朝灭亡后,中原内乱,辽主已经不满足独立于一隅,试图染指中原。直到后来,后唐皇帝石敬瑭为了获得辽国的军事支持,将燕云十六州献给辽国,辽终于将触角伸进了长城。

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中原政权再无北方屏障,时刻暴漏在敌人的铁骑之下,后周皇帝柴荣兴兵伐辽,三战三捷,可惜中途柴荣病故,从此,后周和辽结下梁子,赵匡胤兵变称帝后,继承了后周的遗志,志在收回燕云十六州。

赵匡义当了皇帝后,起兵伐辽,大战于雁门,先胜后败,杨家将中的杨业就是在这场战役中兵败被俘,不屈绝食而死,从此宋辽攻守易位。宋朝在对辽战争中始终处于被动,再也无力收回燕云十六州,更别说灭亡辽国了。

至于西夏,原本是党项族的一支,附属于宋辽,后来元昊统一建国,要求和宋辽处于平等地位,宋辽派军征讨,却被元昊打败而归,当然,最后西夏也损失惨重,不得不向宋辽纳贡,但宋朝也没有实力消灭西夏,最终出现了宋、辽和西夏并立的局面。


辶寸哖銗177407815


宋朝是个重文轻武的时代。著名的澶渊之战的首功是寇准,与西夏长期对抗的是韩琦和范仲淹,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开封保卫战的统帅是李纲。这几人的共同点,全是文人出身的北宋名相。而真正有能力的武将呢?雁门关大捷后,辽人见杨字将旗望风而逃,不敢与战。可杨业也并未受到重用,反而妒忌他的战功而受到排济,挤,最终选择了战死沙场。韩琦为了泻私愤,当着当时己经是抗夏名将的狄青面,杀了他的手下悍将,并嘲讽“好男儿当唱名东华门外”时,己经决定了大宋的命运。宋朝是一个文臣天高任鸟飞的时代,但同样也是海再阔也不允许武将下海的时代 。现在很多人总拿宋朝不杀文人说事,却选择性的遗忘了如何对待杨业、狄青、岳飞、陆游这些有可能改变历史的武将。


手机用户6729318225秋


宋与西夏百年纷争不断。

在战术,西夏军队多以骑兵袭扰战术为主,发和山了游牧骑兵的运动战优势,通过短促突出,快速突击,快速利用兵力优势,国剿宋军

宋曾两次大举用兵,刚开战,就被夏军围剿,大败而归。

宋是大国,夏为小国,宋灭不了夏,夏也灭不了宋。

宋与夏议和,夏向宋称臣,实则宋向夏每年送岁币。摩擦不断,后来,脱宋自立。 辽先宋建立。辽也是大国,最盛时,疆域西至中亚,远大干宋,只是人口缺乏,不及宋。

辽军与西夏军相似,战斗力机动,快速,杀伤力强,宋大部分时期,处于防御状态,宋初想收复幽云十六州,未果。

宋太宗两次倾国之力御驾亲征均大败,真宗时,辽大举进攻,宋略不敌辽。订澶渊之盟,约为兄弟,向辽每年交岁币,法理上讲,宋己灭亡,宋是辽的一部分。

只是我国的历史一直习惯是以汉民族的历史为线索,去写整个国家的历史。

现在,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共同汇聚成一个伟大的大华大家庭。

历史会重写的。


鼹鼠的故事6


赵大如果能多活十年,北宋应该可以灭辽,但是历史没有如果,一切美好的前景都被赵二给毁了╮(╯_╰)╭。宋徽宗的时候,对西夏进行堡垒政策,说白了就是经济封锁,囚笼政策,然后军事上步步为营,一点一点的缩小西夏的地盘……但是辽国不希望看到西夏被灭,于是它插手进来,北宋只能接受和平谈判,对西夏的吞并只能作罢。


静夜思160519196


没这个能力,辽国当时军事上强于北宋,后来几次对辽战争的失败证明了这点,寇准和宋真宗的檀渊之盟与辽言好,互相关糸还不错,一直到北宋末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