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要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不做天子以令諸侯?

這節課上歷史


如果只是看《三國演義》的話,會對曹操有很多偏見和誤解。曹操自從迎奉天子都許以後,就成為天子合法的代言人,他以天子的名義號令天下,征戰四方,政治上先聲奪人。但事物往往具有其兩面性,他獲得巨大便利的同時,也成為眾矢之的。

我們先來說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經過,公元194年,曹操二徵徐州,為父報仇。由於殺伐過重,東郡守備陳宮,聯合陳留張邈,張超父子,迎接呂布出任兗州牧,背叛了曹操。曹操不得不捨棄徐州,回救兗州,兩軍對峙百日,沒有任何進展,這時候又鬧蝗災,於是不得不相約退兵。第二年,即公元195年,曹操整軍再戰呂布,三戰三捷,打敗呂布,平定兗州。呂布倉皇逃跑,投奔徐州劉備去了。同年七月,李榷、郭汜火拼,長安大亂,漢獻帝趁亂在文武百官的護送下逃出長安,東歸洛陽,同時下詔關東諸侯起兵勤王。

當曹操接到勤王詔書後,無法決斷,因此召集文臣武將共同商議,大家普遍反對勤王,理由是徐州尚未平定,而且洛陽北部是張楊的勢力範圍,勤王恐怕對曹操不利。這時候荀彧站出來,力排眾議,對曹操說,“從前晉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諸侯服從,漢高祖東征項羽,為義帝穿素服發喪而天下歸心。自從天子蒙亂,將軍您首先倡導義兵勤王,只是因為山東地區紛擾戰亂,還不能遠赴關右,但還是分派將領,冒險與朝廷通使節,雖挽救國難於朝廷之外,而心無時不繫於王室,這是將軍誠扶天下的一貫志向。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人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不能為累,明矣。韓暹、楊奉怎麼敢為害呢?如不及時扶正朝廷,天下將生叛離之心,以後即使考慮此事,也來不及了。”這段話大意就是說,昔日晉文公迎奉周天子而成霸業,漢高祖為義帝報仇而奪天下,今天如果將軍迎奉天子,天下歸心,大事可成,不迎則離心離德,必然導致失敗,這件事要儘快做,做晚了,被別人搶先,後悔都來不及了。

曹操聽後深以為然,於是在公元196年8月,迎奉天子都許。從勤王詔書發出,到最終建都許縣,經歷了一年多。看來東漢朝廷早就威望掃地,諸侯們接到詔書後都在觀望,把朝廷當做了燙手山芋,只有曹操迎奉天子,力挽狂瀾,維持了朝廷的體面。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一個光環,也是一個詛咒,從天子都許以後,曹操每年不是在征戰,就是在去往征戰的路上,公元197年,更是徵張繡,滅呂布,大破袁術,打了三大仗,在平定天下這件事上,曹操可以說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勞模。

那麼我們再說說曹操為什麼不做天子,公元212年,曹操欲進爵魏公,加九錫,遭到荀彧的反對,一生的搭檔分道揚鑣,曹操送給荀彧一個空食盒,意為天下已無漢祿,請君斟酌。荀彧也明白這個道理,最後選擇服毒自盡,這給曹操帶來不小的打擊,他的本意不是想要殺荀彧,而是想要荀彧一如既往的支持他,曹操哭祭荀彧也並非虛情假意。

公元219年,關羽被擒殺,孫權為了轉移劉備的注意力,將關羽的首級進獻給曹操,並附帶了勸進表章,群臣也藉機勸進,曹操看後反倒笑道:孫權小兒是要把我放在火上烤啊。思忖良久,然後對諸公說:若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矣。

或許是曹操從頭至尾就沒想過要篡漢稱帝,或許是曹操想到了袁術稱帝失敗後的慘樣,又或許是荀彧的以死殉道震撼了曹操,給曹操的野心降了降溫,曹操的真實想法,只有他本人知道了,最終的結果就是曹操沒有做天子,用他自己的話就是說,“勿以務虛名而處實禍也。”

大家有什麼更好的看法呢?歡迎留言評論~


鄭憨子


這個問題有點無語,虧題主還是個歷史領域的頭條號。

當時漢室雖然衰微,但影響力還是在的。

那些一開始就稱帝的不是沒有,你看看袁術稱帝后,他能令什麼諸侯?哪個諸侯願意聽從他的命令?

在天下未定的時候稱帝,完全就是把自己樹成靶子,曹操只有藉助漢帝的名頭,佔據大義的名分,這樣才能讓其他諸侯縮手縮腳,也只有到了後期,天下三分之勢已定,漢帝影響力幾乎被消耗完,曹丕才能篡位自立。


0新說0


曹操不願背大逆不道之名,漢獻帝雖然是有其名無其實的傀儡皇帝,但劉氏在當時還有一定的影響力,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很明智之舉,但曹操如果在世一統天下不做天子的話,是絕對不可能的!


用我三尺劍除盡天下妖


我又不是曹操,問我幹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