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果把董卓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換成曹操,他會如何收拾亂了的天下?

大馬哈魚12


漢的衰敗是註定的。古代人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從開國的興盛到衰敗,再到中興,再到滅亡。這是歷史的週期律。

董卓的滅亡在於他是蕃鎮,壓不住朝廷的文武百官,需要動用武力。無論是廢立皇帝或者遷移都城,都依靠或者迷信暴力,因此樹立一一堆對立面,最後滅亡可翹足而待。

曹操和袁紹最初都是反董卓的,袁紹曾經敢和董卓按劍而怒視,《英雄記》寫曹操曾經想刺殺董卓,《三國演義》雖然反曹,也寫曹操想利用獻刀殺掉董卓。無論野史如何,曹操跟董卓不是一條道上。也許他早年也是熱血青年,想興復漢室,最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想法和初心也改變了。就像汪精衛少年可以刺殺攝政王,晚年就做了漢奸。看一個人要看整體,用系統、辯證、運動、發展去看待一個歷史人物。

《三國演義》寫曹操過袁紹墓,還下馬親自祭奠。除了收買人心外,也出自惺惺相惜之心。曹操還說過:孤的願望,墓碑刻上"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就足夠了。

魏晉南北朝,尤其東晉,經常有權臣出現。權臣和庸君比較好相處,如果皇帝想收回權利,勢必導致腥風血雨,也經常殺狼得虎。用權臣幹掉權臣,最後還是尾大不掉。如桓溫、王敦,桓玄、蕭道成、蕭衍、陳霸先。

正所謂權力是毒藥,又會讓人上癮。臥榻之側,豈能讓他人酣睡?曹操最後離稱帝就差最後一步,難道是他最早的心意?人是會改變的。

綜上,曹操做的會更漂亮一點,但是鳩佔鵲巢是不可避免。歷史洪流總是滾滾向前的,東漢的政權已經無法保證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垮臺是不可避免。



軒冕


那漢朝的天下大概還能延續五十年。

彼時的曹操還是個心懷漢室的有為青年。他既有能力也有一定的家族實力,更重要的是什麼?曹操是個博覽群書,才華高絕,懂得禮義廉恥的人。

博覽髃書,特好兵法,抄集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孫武十三篇,皆傳於世。

這一點就與董卓截然相反,縱觀董卓的一生,他的獸性大過於人性,以至於看待平民如同豬狗,隨便屠之,不以為意,所以他不光自己殺,也縱容手下那些從邊境帶過來的兵殺。

法令苛酷,愛憎淫刑,更相被誣,噃死者千數。百姓嗷嗷,道路以目。

這也是後來董卓被群起攻之,最後敗亡的重要原因。

而曹操既有能力,還有匡扶漢室的心。他是在屢次進言失敗,屢次受到打壓後才心灰意懶的。

是後政教日亂,豪猾益熾,多所摧毀;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復獻言。

然而有為之人必不甘於沉寂,也無法真正的遮掩光芒,在其位謀其政,所以曹操後來任職濟南相的時候,處理庶務也是非常得心應手,顯然他不光有軍事上的才能,在處理政務方面也緊緊有條。

遷為濟南相,國有十餘縣,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汙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斷淫祀,奸宄逃竄,郡界肅然。

因此,徐子將對曹操的評價是既可以為能臣,也可以為奸雄。

嘗問許子將:“我何如人?”子將不答。固問之,子將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舞臺是什麼,曹操就會成為什麼。

所以,曹操如何是董卓,最大的可能就是扶持漢少帝,讓他坐穩皇位,之後再平定黃巾之亂,再肅清一下朝政,效霍光事,再把女兒嫁給漢少帝(如同三國時把自己7個女兒全嫁給漢獻帝),之後就是後漢的頑固性疾病——外戚——的又一個輪迴,後漢得以再苟五十年。


閒話說歷史


先看事情的經過:公元189年,董卓率軍入京城洛陽,廢少帝劉宏,立年僅9歲的劉協為獻帝,自任相國,操縱朝政。第二年因頂不住各路諸侯的討伐,燒燬洛陽皇宮,挾持獻帝,西遷長安。兩年後呂布殺董卓,長安大亂。董卓部將為爭奪權力,混戰兩年餘,焚燒宮室,移獻帝于軍營,後又挾持東遷,輾轉至河東,196年重回洛陽。


當時的洛陽,滿目瘡痍,殘垣斷壁,獻帝與百官缺吃少穿,沒有住處,十分狼狽。州牧郡守各擁兵自保,無人理睬。曹操此時,剛剛平了山東,聲威大振。聞知獻帝車駕已返洛陽,與一班文武商議欲興兵迎迓。正好此時獻帝亦正需要曹操這樣的人入朝廷輔王室,雙方一拍即合。大軍到洛陽,立即改變了獻帝的處境。為使漢室離自己的山東大本營近些,曹操採納董昭建議,將獻帝遷都許昌。穩固地控制了朝政。


曹操抓此機遇,特點有三:一是頭腦清醒。機遇並不是每個人當即都能發現的。有的人,機遇就在眼皮下卻熟視無睹,結果失之交臂,過後追悔莫及。有的人慧眼獨具,乘勢而上,便使事業大大跨進一步。關於迎獻帝一事,袁紹的機遇意識就比曹操遲鈍很多。在曹操下手之前,袁紹帳下也有人獻計迎帝於鄴城。但內部意見不一致。有人認為,獻帝已是一個廢物,請來利少、弊多。袁紹遂決定不予理睬。曹操卻不是這樣。他認為,獻帝雖是個傀儡,但畢竟是最高權力的象徵,能把他搶到手,就有了政治上發號施令的特殊權威。因而絕不能錯過這次機遇。

二是反應迅速。機不可失,時不我待。既為“機遇”,就不是囊中之物,隨時隨地都可以得到的。迎獻帝一事也是如此。獻帝回到洛陽,處境險惡,但為時不會太長。 一旦有哪個政治集團的首腦人物頭腦清醒,隨時都可能捷足先登。正如荀彧所言:“如不時定,四方生心,後雖慮之,無及。”曹操一貫得策輒行,這次表現尤為突出。

三是不惜代價。 機遇與風險同在,利益與代價並存。曹操做事,看準了的,往往敢冒風險,不惜代價。迎獻帝也是這樣。從眼前看,要把獻帝從控制者的手中爭過來,就要拼搏廝殺。從長遠看,雖有可利用的一面,也有掣肘礙事的一面。但全面權衡,還是利大於弊,付出代價是值得的。對於眼前的代價,曹操毫不猶豫地付出了;至於長遠的代價,他卻並不多慮,留待下一代去解決。 曹操的機遇意識,是建立在認真分析主客觀情況的基礎上的。

從客觀上講,當時朝政凋敝,獻帝朝不保夕,需要一支強有力的勢力支持。同時,董卓已亡,其部將分崩離析,各派力量都沒有實力,與他們爭奪獻帝,完全可能。如非此時此地,曹操即有心奉迎獻帝,也是辦不到的。從主觀上講,曹操新定山東,擁兵甚眾。文武骨幹幾十員。在當時,力量雖不算最強大,卻完全有能力迎護獻帝。當時的宗室劉備恐未必不欲迎獻帝,但他勢單力薄,自身難保,怕即有此心,亦無此膽。 曹操的機遇意識離不開謀士們的啟發。

《三國演義》關於曹操迎獻帝的動議寫得比較簡單。據《三國志》載,早在4年前,毛玠就曾勸諫曹操“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霸王之業可成也”。曹操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只是當時獻帝還在長安,條件尚不成熟。應該說曹操於此時已有了思想準備。待到獻帝駕還洛陽滯留安邑,他便聚謀士商議,荀彧力勸曹操:昔文王納周襄王,而諸侯服從,漢高祖為義帝發喪而天下歸心。今天子蒙塵,將軍誠因此時首倡義兵,奉天子以從眾望。毛玠、荀彧一前一後兩次提議對曹操之決策起到了重要作用。於是他派曹洪帶兵西迎獻帝,因路上受到阻擋,曹洪不能前進。半年後,獻帝回到洛陽。


曹操已將山東平定,騰出手來,親往迎駕。 但曹操的機遇意識最關鍵的還取決於他自己的多謀善斷。他手下一班文武對迎獻帝一事也絕非異口同聲贊成毛、荀之見。若曹操本身解決不了認識問題,或見事遲、行動慢,也將坐失良機,功敗垂成。不是嗎?袁紹麾下謀士如雲,其中不乏具慧眼者。沮授就曾力諫袁氏,迎接獻帝,遷都鄴城,袁紹當時未必不動心。但一聽到別的謀士分析迎獻帝受牽制不合算的議論後,優柔寡斷的袁紹便把沮授的諫言當做了耳旁風。當時頗具與曹操競爭實力的劉表雖也曾派人刺探獻帝消息,卻根本沒將此事擺上議事日程。至於另一個實力人物袁術,則只知想方設法把漢朝傳國玉璽搞到手,以便自己當皇帝,因而還要你那個劉姓的皇帝幹什麼?如此以來,奉獻帝以自重的機遇便非曹操莫屬了!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言道:曹操之成功,“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曹操來到洛陽,殺敗劫持者,毅然決定,遷都許昌,為了密切關係,把女兒嫁給獻帝,君臣而兼姻親,把朝政進一步控制在自己手中,開始做起“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文章。過去他與袁紹、袁術、劉表等人平起平坐,現在卻鶴立雞群,高出一頭。而且,由此輕鬆地盡得豫州之地,開拓了地盤,壯大了實力,這次機遇的取得,使他的事業上了一個大臺階。



呈喃


董卓從來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反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正是曹操。這個要搞明白哦。

漢桓帝駕崩了之後,何太后的哥哥何進和宮內的宦官打了起來,當時十常侍在宮裡的地位很高。何進意識到幹不過他們,就出了一個餿主意,讓董卓帶著西涼軍進京來收拾他們。結果何進和宦官兩敗俱傷,董卓坐收漁翁之利。當時小皇帝劉辯還小,見到董卓哇哇大哭喊媽媽,董卓一看這哪像個皇帝呀,廢了吧!就給換成陳留王劉協,得,他把皇帝給換了。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董卓的政治覺悟很低,不足以成大事。

曹操就不一樣了,得知董卓把洛陽行宮給燒了個一乾二淨,留下皇帝和幾個太監在那裡朝不保夕。就親自飛馬過去,把皇帝接到了許昌,名義上是救駕於水火,實際上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心裡知道,皇帝這個名號是一個最大的政治資本,每當下面的諸侯不聽話的時候,他就會奉旨討賊,這樣就師出有名,名利雙收了。

據說當時袁紹幕下的軍師也勸他去接皇帝,袁紹卻說一個亡國之君,接他做什麼?在聽說曹操接漢皇帝回許昌後,袁紹才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多大的錯誤,後悔晚矣!從這裡不難看出曹操果然是一代奸雄。


書生讀書


董卓和曹操均“挾天子以令諸侯”,董卓在前,曹操在後。由於兩人政治水平、軍事能力、個人品行等不一樣,其結果也完全不一樣,一個慘死,一個壽終正寢。董卓並不是出生名門望族,生性殘暴、好色。他公然殺害漢少帝,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引起了各路諸侯和士族的不滿。遷都長安之時,又大火燒掉洛陽,對百姓大肆搶掠。王允瞅準時機,把和呂布有暖味關係的貂蟬獻給董卓,用“美人計”誘使呂布殺掉了董卓。而曹操則不一樣,考慮問題深遠。各路諸侯曾多次勸曹操稱帝,他卻不幹。因為他知道:一旦稱帝就會引起他人的不滿,政治上孤立,道德上說不過去,會把自己推向眾失之地。如今打著皇帝的幌子,辦什麼事都是順理成章,各路諸侯不敢不聽。同時自己掌握實權,天下包括皇上都聽他的,稱不稱帝都一樣。實際上,曹操利用各路諸侯暫停徵伐的時機,在北方大力發展經濟,訓練軍隊,逐步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所以說,作為“一代梟雄”的曹操並非浪得虛名、頭腦簡單的一介武夫。




魚頭聊史


三國時期,董卓進京以後,欲廢少帝而立陳留王為帝,群臣都迫於董卓淫威而沉默自保,董卓立陳留王為帝之後,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在無限膨脹的慾望面前,發生了怎樣的道德激變和人性的扭曲呢?多行不義必自斃,董卓是如何走向覆滅的呢?

讀過三國的人都知道,在那個時代,軍閥如果要想強大,一種是走正道,一種是走邪道,走邪道照樣也可以起來,走正道起來叫正取,走邪道我們叫逆取,無論正取還是逆取,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取到之後,一定是要正守,只有正守才能守住得到的東西,董卓很明顯就不懂得這個道理。

據三國志記載:董卓初次進京,遠遠看到皇帝,立即跪拜:鰲鄉侯西涼刺史董卓見駕。這種禮節完全很周到。董卓進京以後,經常率大隊兵馬進城,手下兵士橫行街市,董卓不加以制止,反而仰天大笑,晚上夜宿龍床,姦淫嬪妃宮女,這和他第一次進京,遠遠看到皇帝就下跪,並且禮節很周到的情形,讓我們很難想象是同一個董卓嗎?董卓這種完全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如果不是董卓放任自己的部署,他的部署也不敢這樣,他的這種作風,和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古今歷史觀文


曹操的眼光和胸襟,絕不是董卓能比的!

曹操絕不會搞董卓殺皇帝、宿龍床那一套的,他會把皇帝高高在上的供起來,但不會給皇帝實權。因為曹操知道,漢朝雖然已經名存實亡,但影響力仍在,士大夫們對漢朝依然很有感情,這個時候,必須要藉助漢獻帝來籠絡他們

曹操會用實際舉措來籠絡天下的庶族地主。例如,曹操會大力啟用庶族地主階層中的精英來出任高官,這樣既能壯大自己的力量,還會做出姿態給他們看。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絕不會把十八路諸侯全部得罪。十八路諸侯中,有很多跟曹操的私交還是不錯的,比如鮑信、張揚等人,曹操會大力籠絡,將其收羅到自己帳下。對於袁紹、劉備等死硬對頭,曹操才會出兵將其消滅。

可以預見的是,曹操如果能替代董卓,將很有可能統一全國。因為曹操擁有兩京之地以及虎牢關和函谷關的天險。控制著天子掌握著政治上的主動權,只要措施得當,絕不會像董卓那樣把一手好牌打爛!


老孫看歷史


董卓沒有挾天子,董卓是廢天子了,這樣導致人人自危,越來越亂了。所以兩大做法不一樣,不具有可比性。但是兩大同處一個時代,經歷的事件也相似,所以如果真要對比,我覺得就董卓時期換了誰都無法收拾亂局。因為天下局勢驟變,誰也不知道未來的形勢如何,總要有人出來探索,尤其是第一個人,這就好比領導開會,第一發言的都是最差的,因為後面領導提出批評意見後,後面發言的會根據第一個發言的內容,進行糾偏,所以後面會越來越靠近主題。曹操也是如此,天下亂了一陣子以後,局勢漸漸明朗,主題思路已經出現,曹操會根據前人探索的經過來及時調整思路,所以後來曹操做得比董卓好,我想這是主要原因吧!



歷史唯物主義


我非常喜歡三國裡面的曹操,勇敢又有謀略!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句話最適合不過曹操,他既以“魏王”之位得皇室之實,又不背“篡位”之名;如不是幾十年長期征戰,勞心勞力,年勢以大,我相信曹操再有20年的青春,適用以劉備之仁德,內外兼併天下,大勢曹操也!



謝謝如實說


不用換,原本"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就是曹操,而不是董卓。具體怎麼樣?諸君看三國就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