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敢“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不敢稱帝呢?

安全壓艙石


大家好,我是落黎。

曹操是我國曆史上一個頗受爭議的人物。他出身卑微卻志向遠大,憑藉著過人的智慧和權謀,在東漢末年的的董卓之亂中脫穎而出。董卓死後,曹操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依靠天子這張底牌,他在政治上佔據了絕對了優勢。最終官拜丞相,封魏王。成就了一番霸業

歷來對於曹操的評價也是眾說紛紜,《三國演義》將曹操描繪成了大奸大惡之人。而且這種說法影響深遠。相比之下,與他同時代的許邵用“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價則更顯得貼切。縱觀曹操的一生可謂是刀光劍影,戎馬一生,經歷無數次戰爭才走上了權利的巔峰。或許很多人都會感到疑惑,擁有如此大權利的曹操為何不稱帝?在我看來,原因有以下幾點。

1 不想背罵名

雖然東漢末年,漢室衰微,天下大亂。但當時的倫理朝綱仍然存在,儒家文化的忠,孝,仁,義理念,仍是當時的價值標準。更何況當時的董卓,何進在把持朝堂時都不敢貿然稱帝,曹操雖是一個雄才大略之人,但依然擺脫不了儒家文化對自己的影響。並且,在他爭奪權利,對外戰爭的過程中一直以天子的名義興師問罪,使自己的站在正義的一方,從而取得道義上的支持。更何況,曹操平定董卓,呂布叛亂時正是打著朝廷的這張底牌。如果,曹操轉身就廢掉漢獻帝,那與董卓又有和區別呢?況且,曹操的智慧和謀略遠在董卓之上。他當然不想背上這千夫所指的罵名。


2 不具備稱帝的條件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曹操雖然取得了漢王室的絕對控制權。但是他的勢力還僅僅限於中國北方。孫權與劉備還在東南,西南虎視眈眈。當時國家還未統一,如果貿然稱帝,肯定會成為眾矢之的,讓劉備,孫權抓住把柄帶領天下豪傑來討伐他。這樣,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肯定會不復存在,從而陷入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動,甚至還會引發新的軍閥混戰。雖然曹操此時兵精將廣,但以亂臣的身份與天下豪傑對抗,還是沒有必勝的決心,反而因此會讓自己的大好形勢得而復失。所以,以曹操的精明肯定不會貿然稱帝。

3 曹操注重實用主義,不看重虛名

曹操是一個志向遠大,雄心勃勃之人。年輕時即打算建功立業有所作為,然而生逢亂世,朝政廢弛,自己的才華得不到施展,所以走上了軍閥戰爭的道路。他的目標十分明確,就是要統一天下,安邦定國,不管使用什麼手段,只要可以實現自己的目的,其他都無所謂。並且他的這種實用主義也用到了他的用人上,他的用人規則是不論出身如何,只要有才能就能讓你發揮自己的才華。也正是這條原則,荀攸等人才投奔到他的麾下,幫助他奠定了霸王功業。並且這種實用主義,也在是否稱帝的問題上得到了極致體現。建安二十二年,曹操逼迫漢獻帝詔令他可以使用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的旌旗,禮帽,金銀車,套六馬。此時,曹操既把控了朝廷的政權,又有了天子的裝束。他的手下陳群,恆階,夏侯敦都勸他稱帝,然而曹操仍不為所動,堅持不做皇帝。

其實曹操距離皇帝只差了一個稱號,官員,政令都由他一手掌控。他在事實上已經做了“皇帝”。並且他以丞相的身份做著皇帝的事情,在形式上既維持了儒家的倫理綱常,在實際上又實現了自己的野心與願望。既讓孫權,劉備抓不住把柄,又為自己的兒子日後稱帝準備了條件。


落黎聊歷史


不是曹操不敢稱帝,而是他不願稱帝。

如果曹操願意稱帝,那真的就是手到擒來。曹操在中國歷史上素來已狡詐出名,但是他始終沒有稱帝。因為,曹操一生把名利看的很淡,不愛慕虛榮。說白了,他是個務實派,他只要把權利握在自己的手中就好了。


曹操畫像

而且我們縱觀曹操的一生,他對帝王的廢立之事始終是持一個謹慎的態度的。

在曹操還沒有收青州兵三十萬時,曹操還是在洛陽做官的。公元188年(中平五年),此時曹操已經在朝中做官數十年,他的名聲早已傳便朝野。而且,此次復官為都尉,手中有兵權。有權自然有人找上門來。此時,王芬(冀州刺史)、南陽許攸等人謀劃廢靈帝,立合肥候。他們希望曹操參與,曹操義正言辭的拒絕了。並且回了一份鞭策入理的書信(詳見魏書),告訴他們不要進行廢立的活動。由此可見,曹操對待廢立之事非常謹慎,這裡只是他第一次的表現。

曹操這種慎待廢立的思想第二次的體現是在公元190年(初平元年)。此時,誅董義軍已經成立,但是彼此之間都有自己的小九九。袁紹、韓馥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他們認為“朝廷幼衝,逼於董卓,遠隔關塞,不知存否,以虞為宗室長者,欲立為主。”(《後漢書.劉虞傳》)他們想得到曹操的支持,但是曹操又是義正言辭的拒絕了。他說“諸君北面,我自向西”。曹操在這裡堅定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即使你們擁護劉虞,我還是效忠獻帝(此時獻帝在西安)。這也可以看出曹操對待廢立之事是非常謹慎的。



東漢末年諸侯

如果非要說這只是曹操沒有掌權,和他想不想稱帝沒有關係,他就算想他也不能稱帝。但是,後面發生的事足以證明曹操是不願稱帝的。

公元219年,孫權奪取荊州後,怕劉備報復。就把關羽的人頭裝在木匣子裡,派人送到曹操那裡,同時又寫了一封信。再次表示願意稱臣,並勸曹操順應天命,及早稱帝。但是,曹操卻說出這樣一句話:“孫權是要把我放在火爐上烤啊”這句話表明曹操對待廢立之事還是一如既往的謹慎。換句話說他是沒有稱帝的野心的。


曹操畫像

我們可以看一下當時的形勢。公元219年,東漢經過幾十年的動盪,其實早已名存實亡。天下諸侯只剩曹操、劉備,孫權三家。而且以曹魏一家獨大。“孫劉只有聯盟才能抵抗曹操。”如果,這個時候曹操稱帝,已經不會成為眾矢之的,已經此時的天下已經不是袁術稱帝時的那個天下了。曹操如果稱帝,他也就直接稱帝了。說那句“孫權這是把我放在火上烤啊”只是自己不願稱帝的一個藉口罷了。我們從後來歷史的發展就可以看出,曹操那時稱帝是一點問題都沒有。因為公元220年,曹丕稱帝,接著劉備便稱帝,孫權稱王。三國鼎立正式成立。

所以我們從曹操青年到晚年對待廢立之事的態度來看,他不是不敢稱帝,只是不願而已。因為他是一個典型的務實派。

曹操畫像


風雨奕生局


曹操不稱帝,不是一個敢不敢的問題,而是一個合算不合算的問題。

如果稱帝對曹操的霸業有利,曹操早就稱帝了。像曹操這種人,有啥他不敢的事情呢?之所以不稱帝,是一個策略問題。

具體來說,曹操不稱帝的原因有三:

第一,不想成為眾矢之的。

群雄紛起,誰會成為大家都去攻打的那個人?最先稱帝的那個。誰會成為最終獲勝的那個人?悶聲發展實力的那個。

這是一個面子和裡子的問題。稱帝是面子,實力是裡子。沒有裡子,面子有何用?

所以,袁術得了一塊傳國玉璽就迫不及待地稱帝后,曹操大笑,笑袁術是大傻子。

所以,孫權寫信勸曹操稱帝,曹操罵道:孫權這是要把我放在火上烤啊。

曹操一生頭腦清醒,不會幹賠本賺吆喝的傻事。

第二,團結大多數漢臣。

當時的大漢雖然氣數已盡,可忠於漢室的大臣依然有很多。只要曹操不代漢自立,這些漢臣就能為曹操所用。一旦曹操稱帝,這些人懾於叛臣的身份,就不會繼續為曹操賣力了。

比如曹操欣賞的謀臣荀彧,就是忠於漢室的。他連曹操稱“魏公”都難以接受,最終自殺身亡。何況是曹操稱帝呢?

像荀彧這樣的大臣,不在少數。為了團結他們,曹操沒必要稱帝。

第三,為了保持自己的正統。

三國之中,雖然劉備以八竿子打不著的皇室後裔身份,自稱正統。其實,真正的正統在曹操那裡。因為曹操是漢朝的丞相,他的一切作為,都是以漢朝皇帝的名義發出。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招兒太高明瞭,是一個對付別人的好武器。

一旦曹操稱帝,這個武器就丟掉了。而且坐實了別人所說的“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說法。曹操沒那麼傻。

綜上,曹操決定善始善終,一生做漢臣,既得到了實惠,又保全了名節。所以他對曹丕說:我做周文王,你做周武王。

於是,才有了後來的曹丕廢漢稱帝。


趣談秘史


1、當時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在各個諸侯之間,實力不是很強大。實力平平,地盤、兵力都不是很多,處於中等。“挾天子以令諸侯”,就可以逼迫漢獻帝發號施令,幹曹操想幹的事情。名正言順的征討各路諸侯,擴大自己的地盤和實力。

2、曹操非常聰明,一方面,他出身不好,是宦官養子之後,貿然稱帝,會讓天下人恥笑。另一方面,曹操在實力不是很強的時候稱帝,就會引起其他各路諸侯的憤怒,群起而攻之,下場會很慘。於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讓,就是非常明智之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所欲為,又名正言順。





西凌詩社


這是個好問題。曹操是不敢稱帝,還是不願意稱帝,這個有待商榷。

現在流行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這句話和史實並不符合。首先是“挾天子”,曹操對天子怎麼樣,有一個參考標準,那就是董卓。董卓可是徹底把天子架空,連皇宮都敢隨意出入,曹操敢嗎?(雖然有殺伏皇后一節,但並非常態)相反,曹操對漢獻帝還是有一些畏懼的,比如成語“汗流浹背”,就是從說曹操的。


再說令諸侯,曹操令得動誰?袁紹聽他的嗎?袁術聽他的嗎?劉備,劉表聽他的嗎?至於孫權,曹操在戰書裡都說了“近者奉辭伐罪”,奉辭,就是奉旨,奉旨來向孫權問罪,孫權認了嗎?所以說,曹操征戰天下多年,沒有一次勝利是因為所謂的“挾天子”“領諸侯”而使諸侯屈服的,都是他憑實力打下來的。

那麼,這個 挾天子以令諸侯 的說法就不成立了。事實上,更確切的說法應當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奉天子,即尊奉天子的意志,令不臣,即討伐那些,或者警示那些想要對大漢天下不忠的人。曹操曾經在《讓縣自鳴本志令》中說: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這句話結合史實來看,非常正確。袁術稱帝,曹操去討伐;袁紹也想稱帝,曹操滅了袁紹(雖然也是因為和他有利益衝突);孫權想稱帝(孫權和魯肅的塌前對策,魯肅就說“漢室不可興”,並且為孫權規劃好了一統天下的戰略,當時赤壁之戰還沒有開打),曹操去征討孫權。這樣看來,對於漢朝最忠誠的,反而是“漢賊”曹操。



事實也的確如此。如果沒有曹操,漢朝,將不僅僅是名存實亡,而是徹底完蛋,是曹操一直在為大漢朝撐著門面。曹操曾經說過,到了自己這個位置,他必須要封兒子到各地,自己牢牢掌握兵權,因為一旦他放下,那麼他自己的身家性命就不保,他為了自己和家人,必須繼續“專權”下去。

而曹操如果想篡位,有沒有可能成功?絕對是可能的。因為曹丕篡漢之時,天下諸侯,那個做出實際的討伐行動了?曹丕能篡權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曹操積累下來的政治資本,也就是說,當時,漢朝已經不得人心了,曹操篡位,毫無阻礙。


但是曹操,他是一個有理想的政治家,他要興復漢室,所以,終其一生,都在為漢朝平定叛亂,即使有機會,有能力當皇帝,他也沒有這麼做。呂思勉先生在《三國史話》中,將曹操和諸葛亮並列,稱之為封建時代的道德楷模。

【歡迎諸位交流討論!】


庭州行者


我們都知道曹操不但是軍事家、作家、他更是一個玩政治的高手。暫時不稱帝不代表不敢稱帝,只是在他看來時機不成熟。


漢獻帝脫離董卓的控制後逃跑時被曹操接進了許昌,至此曹操開始了“挾天子令諸侯”的政治企圖,他軍政大權一手抓獻帝只是他的對外新聞發言人。

首先我們說曹操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一、讓自己處在輿論的正面,無論做什麼都是皇帝的命令曹操只是執行者。如果有誰敢不聽那就是抗旨,曹操就可以明正言順的下手。比如在處理當時的軍閥問題上曹操就讓自己以一個匡扶漢室的忠臣形象來為皇帝排憂解難。從公元192年到公元208年曹操先後殲滅了韓遂、馬超、呂布等一眾軍閥集團,使全國大部分的富庶地區全部歸漢室。

二、這樣做可以讓曹操更好的駕馭漢室這艘破船,我們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當時的漢朝也是這樣,漢朝從董卓禍亂開始就名存實亡了,但是漢獻帝在社會的各個階層還有一大批忠實的粉絲,他們都有一個皇室情結認為非劉姓不能做主江山社稷。就這樣曹操只能在背後默默地控制著皇帝,統領各個階層的勢力達到自己的目的。

公元220年孫權稱臣勸說曹操自己當皇帝,曹操當時就怒了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其實此時的曹操完全可以自己當皇帝了,因為此時軍方的將領都是自己當年的辛苦培養的好兄弟如夏侯惇等,朝內經過這麼多年篩選、培養、提拔也都是自己擁簇者,可以說一點障礙都不存在,但是曹操就是不這麼做。



此時的曹操在我看來就是心裡想多了,天下人都知道他實際上已經架空了老劉家的天下,只是在表面上批了一張老劉家的外衣應當算是遮掩。我想應該是他心裡有一個坎,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曹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周文王是誰?他就是姬昌。周文王當年也是滿腔抱負一心要推翻無道的暴君,但是就在文王剛做好一切準備想要滅商時自己卻不幸的去世了。

由此可以看出來他到了這會在心裡上沒做好準備取代老劉家,但是自己可能也活不到那時候了。最終曹操終於被自己說中了,於公元220年3月15去世了。一代梟雄曹孟德終究只是無冕之王。

歡迎各位看官評論


一門土炮


‘’挾天子以令諸侯‘’,和稱帝沒有因果關係。

況且曹操並未‘’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做的一直都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奉,是侍奉的意思。令,是號令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待奉天子以號令那些不服從的大臣。



董卓亂政時,曹操第一個領兵與董卓部下交戰,而其它十八路諸侯在觀望。漢獻帝因李傕、郭汜內亂逃出長安時,又是曹操第一個領兵迎駕還都洛陽,而其它諸侯仍在觀望。

天子落難,食不果腹,號令天下勤王,又有幾人接詔?幾人侍奉?唯有孟德。



曹操迎回漢獻帝后,由於舊都洛陽被破壞,於是請漢獻帝還都許昌,重建都城、重建朝廷,號令天下響應朝廷詔令,終於漢獻帝迴歸到董卓之前的狀態,至少不用擔心受怕,衣食無憂,接收朝臣的拜見,一切看起來都是美麗的開端,而天下人因何而投靠朝廷呢?是因為漢獻帝嗎?顯然不全是,唯有孟德。

曹操對待漢室的態度歷經三個階段:

1、興復漢室。至少曹操當初迎回漢獻帝時,滿心可是為了興復漢室,重振朝綱,用自已的實力一點一點地擴大地盤,逐步統一北方。

2、做漢室權臣。勢力逐漸做大,心態逐漸膨脹,曹操覺得做個權臣也不錯。



3、封公稱王,為後代取而代之。權臣自古無善終,在曹操經歷一次次的宮廷政變後,覺得唯一能保全子孫後代的做法就是取而代之,但兩漢四百年江山,已深入民心,曹操有生之年,扶漢派勢力仍然強大,曹操所做的就是為子孫後代鋪平道路。

所以曹操並非不敢稱帝,而是稱帝是一件極其複雜的事,曹操在有生之年無法完成。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首先“挾天子以令諸侯”佔盡政治優勢,東征西討名正言順。

其次,稱帝的話會遭到許多反對,直接導致優勢全無。

在那個時期,主要是士族政治,而曹操出身並不高(曹操是被過繼給曹家的,而曹家祖上還是個太監)所以曹操在當時許多大士族眼中是不被看好甚至是看不起曹操的(比如司馬家,司馬懿寧願自殘也不願意輔佐曹操,當然後來被逼的沒辦法了才......)

曹操雖籠絡天下人才,對於那些反對他的士族則採用消滅的強硬手段

所以曹操不稱帝的原因最主要是因為得不到士族的支持(連跟隨曹操多年的荀彧家族都不支持)

在得不到士族支持的情況下稱帝只會成為眾矢之的,還會失去“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

所以曹操把稱帝的事留給曹丕。曹丕敢稱帝就是因為曹丕做到了籠絡士族,頒佈的“九品中正制”給足了士族利益,得到了士族的支持(當然曹丕這麼做也算是為了稱帝而向士族的妥協)



左將軍


曹操在世的時候之所以不敢稱帝,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為了維護自己集團內部穩定。

曹操初期,有很多有識之士是想借助曹操的勢力來中興漢室的。如果曹操貿然取漢獻帝而代之,很可能會使自己的集團內部分裂,造成不可估量的後果。即使到了後期,比如荀彧還不能接受曹操自封魏王的事實,從而被曹操逼迫自殺。這應該也算是給曹操的一個個警告吧。二,為了攻伐和招降敵對勢力

曹操總是高舉著大漢正統的旗幟去攻伐比如袁紹,呂布,馬超,張繡,劉備,孫權等地方割據勢力。以正統伐無道,以有名攻無名是對曹操非常有利的。這些割據勢力也從來不敢明目張膽打著反抗漢朝的旗號,而僅僅是反對曹操這個“漢賊”。此外,曹操以大漢天子的名義招降納叛就容易的多,比如關羽當時在屯土山就約定“降漢不降曹”。

三,為了鬥爭策略的需要

當時群雄割據,刀兵四起。誰要冒天下之大不韙誰就會遭到人人唾棄,群雄討伐。俗話說“出頭的椽子先爛”。曹操,劉備,孫權都明白這個道理。曹操終其一生都沒有篡漢自立,劉備是等到曹丕篡漢後才在四川稱帝,孫權更是在劉備死後才當了皇帝。

四,想學周文王青史留名

曹操素來崇拜周文王,也想自己打下基礎將來讓兒子當皇帝。從而在歷史上留下一日為漢臣,終生不負漢的忠臣好名聲。我曹操這一輩子可沒有辜負漢朝,至於後代子孫怎麼做就不是我能左右的了的啦!

所以,曹操終其一生都沒有篡漢自立為帝。




煙雨江南1573


不用得到篡漢國賊的罵名卻能擁有天子的實權,何樂而不為呢。

首先我們看一下曹操為什麼敢挾天子呢

天子身份尊貴,普通百姓都有畏懼之心,曹操雖然父親曾經位列三公,但也是宦官以後,其地位不能和天子相提並論。

用現在的眼光看來,曹操挾持天子就是如今綁架政府首腦一樣的性質,普通人根本不敢想也不敢做,曹操又為什麼會這樣做呢?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資本就會蠢蠢欲動;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資本就會冒險;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潤,資本就敢於冒絞首的危險;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資本就敢於踐踏人間一切法律。

而挾持天子以令諸侯這利潤不止是百分之三百吧,在這樣的利潤驅使下,曹操就有了挾持天子,用來發號施令的想法。

曹操挾持天子後有什麼好處呢

最大的好處題主已經講了,就是用天子名義對各地勢力發號施令,藉機排除異己,壯大自己的力量。

我覺得還有一個好處是更能吸引人才,得到各大家族勢力的擁護。古代講究‘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曹操雖然不是帝王,但是他同袁紹孫策等比較卻擁有一個得天獨厚的籌碼,那就是漢獻帝在曹操這邊的。

奉天子以討不臣,曹操借天子名義,以正統自居,有道伐無道,在爭奪地盤上佔得很大優勢。

曹操為什麼不敢稱帝呢

一:曹操稱帝的話容易把矛頭指向自己,畢竟三國曆史中吳蜀的關係相對不錯,自己貿然稱帝的話劉備孫權肯定會藉機聯合討伐自己,袁術稱帝眾人討伐的事情剛過去不久。

二:曹操稱帝會失去一部分人的支持,曹操自己一直都是以漢相自居,也是以漢獻帝的名義招攬人才,這些人更多的是忠於漢朝,而不是曹操一個人,比如荀彧。

三:曹操本人的性格使然。曹操在短歌行裡寫過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本人更想做一個周公,而不是皇帝,他更傾向於做一個幕後掌權者。這個在曹操接見匈奴使者中,讓崔季珪代替自己,曹操卻自己床頭捉刀中可見曹操的這種性格。

相比於得到一些東西,就得失去另外一些東西,曹操不是不敢稱帝,而且覺得他不稱帝比稱帝得到的利益更多。

如國家無孤一人,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孤雖不稱帝,但帝在孤手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