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藩鎮割據時,諸侯沒有學習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三又家

其實這事很簡單,沒那麼複雜的因素,無非就是

曹操要臉,朱溫不要臉

我們先說曹操的要臉,曹操愛面子是眾所周知的事情。當曹操受九錫,封魏王,挾天子令諸侯的時候,說白了曹操跟皇位之間,也就是一個晚上找漢獻帝劉協談談心,聊聊天的事情。但是對面有些激進的勸進大臣,曹操依舊是“若天命在吾,吾願為周文王矣”。

周文王姬昌當年是給周武王姬發鋪路的人,他自個兒並沒有稱帝,所以曹操的意思也很明顯,“你們不要給我勸進啦,要臉。到時候拉我小孩子一把就行了。”所以曹操就一直幹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差事,並一邊為曹丕稱帝掃清一些障礙。當然了,你說曹操在快老的時候,找曹丕掏心窩談個話,叫他自個兒代替了,我覺得也是非常合理第一件事情。只是可惜,曹操即使在努力,也揹負著“曹賊篡漢”的罪名。這點還真不如朱溫乾脆。

朱溫自公元903年從閹黨的夥伴,藩鎮李茂貞手裡搶過唐昭宗李曄並帶回長安之後,迅速洗清了其餘所有勢力(主要是閹黨),進爵梁王,基本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步了。但是朱溫和諸葛亮的區別就是,朱溫想做皇帝想瘋了呀,而且他還不要臉。

為了快速實行自己的稱帝大計,第二年他就把唐昭宗接到了洛陽,接著把唐廷的六軍侍衛之士全殺了,換成自己人。這個時候很多藩鎮肯定要起兵討伐了,他又擔心唐昭宗不夠聽話,索性那就殺了令立新帝吧,於是年僅十三歲的李祝被立為新皇帝,既唐哀帝,順帶把所有原唐朝的朝臣基本全都殺光了,然後換成自己人。

殺光之後呢?那就稱帝唄,什麼加封九錫,加殊榮這些明面上的面子活朱溫都不喜歡,就接了個相國的位子,然在公元907年由宰相張文蔚帶來百官勸進,接受唐哀帝禪位稱帝,並更名朱晃,國號大梁。當然,朱溫是個乾脆的人,所以被廢為濟陰王的唐哀帝第二年就被朱溫給殺了。

也就是說,在朱溫眼裡,他是看不起曹操的,想當皇帝,那麼就殺殺殺,搞什麼挾天子以令諸侯這麼麻煩的事情嘛!而唐末兩代皇帝基本上都在他手裡,自然也就沒別人幹這事了。只是他這江山屁股坐下去,那邊就已經起兵了……


三觀粉碎機

唐末和漢末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情況。


漢朝末年,漢朝朝廷直屬的軍隊,也就是西園八校尉的天子親兵在經過董卓之亂之後已經損失殆盡。之後的皇帝無論是跟著李傕、曹操還是其他人都是一樣的,因為皇帝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所以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幾乎沒有什麼機會,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曹擦用漢室的權力招攬人才,又一步步的蛀空了漢室。


而唐朝則是另外一個情況。唐朝在安史之亂之後就開始了藩鎮割據,但是唐朝的中央朝廷依然牢牢的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神策軍。雖然這支軍隊是宦官統帥的,但是戰鬥力一直不可以小覷,朝廷就是靠這支神策軍來威懾桀驁不馴的藩鎮,保持中央和地方之間的武力平衡。

並且儘管安史之亂把長江以北打的稀爛,但是長江以南的富庶地區沒有受到任何影響,靠著長江的漕運,帝國東南的糧草和錢財源源不斷的給長安輸血,讓長安有實力去供養強大的軍團。


但是先有龐勳之變,後有黃巢之亂。龐勳之變雖然規模不大,但是正好作亂的地方是江南,結果這群亂兵一路亂打,把江南折騰的天翻地覆。這意味著唐朝失去了最穩定的財源。而等黃巢攻入長安,大敗神策軍之後,唐王朝最後的武力也開始衰落了,雖然後來有幾次重建,但是戰鬥力基本上是一降再降。到唐昭宗時期,唐王朝已經是政令不出長安一個城了。

很多人都說唐朝亡於宦官,其實並非如此。宦官是皇權的延伸,宦官的權勢強是因為神策軍,而神策軍則維繫著大唐的國運。後期神策軍被大敗一蹶不振,宦官勢力被削弱,後來被朱溫全部誅殺,而唐王朝也走向了歷史的盡頭。


經史通義

首先,你要能殺進長安,劫持天子。事實上也不是沒有諸侯做過挾天子令諸侯的事,但這事從地理上就輪不到相對最跋扈的河朔三鎮來做。

雖然唐代宗年間已經有這種意識的人了,但人家是在皇帝家門口的。

同華節度使周智光,是大宦官魚朝恩提拔的。他擅殺鄜州刺史張麟,坑殺和自己不合的鄜坊節度使杜冕家屬八十一口。又焚燒坊州屋舍三千餘間。這樣他還敢入京奏報打敗吐蕃的大捷。周智光千錯萬錯,打敗吐蕃是真的,朝廷姑息了……等周智光回去了,朝廷又後悔了。

周智光為求自保,招攬亡命之徒至數萬,又縱其劫掠以籠絡他們。因同華二州是進出關中的主要通道,周智光藉地利多次劫掠來往貨物。運往關中的轉漕米兩萬石一次就被他悉數劫走。各藩鎮進奉貢物,周智光經常截殺監運使者奪取之。淮南節度使崔圓自淮南攜方物入朝覲見,半數方物被其截留。周智光又擅自殺死正服喪的前任虢州刺史、兼御史中丞龐允、陝州監軍張志斌,還說自己是跟僕固懷恩一樣被逼的。各州進京趕考的士子因畏懼周智光,都偷偷改道同州,結果還是被周智光派部將在乾坑店攔截殺害。這樣,朝廷還給周智光加封安慰他。周智光還很不滿意:

《資治通鑑·大曆元年》:“戊申,詔加智光檢校左僕射,遣中使餘元仙持告身授之。智光慢罵曰:‘智光有大功於天下國家,不與平章事而與僕射!且同、光地狹,不足展材,若益以陝、虢、商、鄜、坊五州,庶猶可耳。’因歷數大臣過失,且曰:‘此去長安百八十里,智光夜眠不敢舒足,恐踏破長安城,至於挾天子以令諸侯,惟智光能之。’元仙股慄。”

他說自己距離長安很近,晚上睡覺不敢伸腳,怕踢破長安城!只有我周智光能挾天子令諸侯!

代宗密詔關內河東副元帥郭子儀率兵討伐周智光,允許其便宜行事。但有件事就尷尬了,當時由京兆府通往河東的兩個主要關口——潼關與蒲津關,都在周智光防區之內。所以,傳詔頗費了一番周折。代宗先召郭子儀的女婿工部侍郎趙縱,口授機密。趙縱再將密詔寫在帛上,內藏蠟丸之中,最後交由家童從小路到河中府,送至郭子儀手中。

把唐朝皇帝都逼成地下黨了。

郭子儀一出手,周智光全家都再見了。

晚唐挾持過皇帝的諸侯包括鎮國軍節度使(治華州)韓建、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最終boss宣武軍節度使朱全忠(西川陳敬瑄、鳳翔李昌符我沒感覺凌駕皇帝),還有自己擁立宗室李熅為帝的靜難軍節度使朱玫。

除了朱全忠以外都失敗了,最終原因還是力量不如人,韓建怕朱全忠干預,只能送昭宗回京;李茂貞和盟友宦官集團傳詔天下也還是打不過朱全忠,只能出賣宦官、交出昭宗;李克用不願意被朱玫領導,出兵勤王,朱玫最終被手下殺死。何況皇帝也不一定配合。韓建挾持唐昭宗期間,李茂貞通過韓建請求制裁和自己作對的西川節度使王建。結果唐昭宗下詔貶王建為南州刺史,任李茂貞為西川節度使,宗室李嗣周為鳳翔節度使。李嗣周還真的率軍去鳳翔接任了。你們猜王建、李茂貞會不會按昭宗詔書任命的那樣,放棄自己的老窩去乖乖赴任呢?結果李嗣周被李茂貞圍攻,韓建寫信讓李茂貞解圍放李嗣週迴華州。

朱全忠挾天子了也只能號令“尊奉王室”的馬殷、錢鏐這些本來的小弟,他就算以皇帝名義給李克用、李茂貞、楊行密、王建、劉仁恭下一百道詔書也沒用,挾天子和廢天子自己做實在看不出區別,索性自己稱帝了,猴急得連加九錫都省了。


我不是Henry

唐朝末年的政治生態,和東漢末年的政治生態非常相似。朝廷中宦官與權臣輪番專政,地方上諸侯割據,不聽朝廷節制。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皇帝想利用一種勢力,打擊另一種勢力,恢復皇權的威嚴。最後不但沒有成功,反而成為傀儡。

但是唐朝末年和東漢末年又有些不同。

東漢末年,大家都在爭搶皇帝漢獻帝,誰都想把漢獻帝接到身邊來。董卓有這樣的想法,曹操有這樣的想法,袁紹有這樣的想法,劉備也有這樣的想法。手中有個皇帝,使可以經常假借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讓其他諸侯在政治上處於被動狀態。這就是有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不過唐朝基本上沒怎麼出現過這種情況。唐朝的最後幾位皇帝唐僖宗、唐昭宗、唐哀宗,確實也在諸侯手裡換來換去,但是並沒有哪個諸侯覺得擁有皇帝是一件幸運的事,並沒有利用皇帝來發號施令。這是為什麼呢?

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唐朝諸侯割據)

第一,唐朝地方諸侯藩鎮割據,是很早就已經形成氣候了。因為唐朝中期發生了“安史之亂”,為了平息“安史之亂”,地方諸侯因此有了武裝力量,後來便擁兵自重,不聽朝廷的命令,對皇帝的詔書也是愛理不理。同時,唐朝的皇帝又多次被宦官自行廢立,很多事情都由宦官說了算,皇帝早已沒有了權威。也就是說,這樣的皇帝,有也可,沒有也可,並非是一個了不得的籌碼。

東漢末年不一樣。東漢末年,雖然豪強地主也很厲害,他們甚至也擁有了自己的軍隊,但是還沒有形成藩鎮格局的局面。最後出現袁紹、曹操、袁術、孫堅、劉備等各路諸侯,是在共同討伐黃巾軍起義的過程中形成的。他們雖然事實上是在擁兵自重,但打的旗號都是在拱衛朝廷,誰也不敢擅自稱王稱帝。袁術搶先稱帝,結果遭到諸侯們的一致譴責,最後自食惡果。(反觀唐朝,當黃巢起義攻入長安的時候,諸侯們都不來救,唐朝皇帝沒有辦法,只好向沙陀人借兵,這樣,沙陀人李克用又卓立為一方諸侯。形成一個新的割劇政權。)

既然東漢末年諸侯們擁兵的目的,是為了拱衛朝廷。那麼,擁有皇帝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可以“挾天子而令諸侯”。而且其他諸侯還非常害怕這一招。當時漢獻帝被曹操接到許都的時候,袁紹就害怕從許都來的詔令對自己不利,經常惶恐不安。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第二,唐朝末年沒有出現過一個像東漢末年的曹操那樣,把“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招用得非常好的雄才大略的人。



(曹操)

東漢末年,曹操擁有了漢獻帝,他也把漢獻帝架空,殺了伏皇后、董美人,以及與他們有關的外戚,欺負得漢獻帝夠嗆。但曹操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政治手段一流。他除了剝奪漢獻帝的權利外,其他對漢獻帝都很好,甚至還把自己的三個女兒都嫁給了漢獻帝。他利用漢獻帝來“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們還不敢小視,不敢不聽他的,所以相當有用。

而唐朝末年,擁有過天子的諸候不少,比如李茂貞、李克用、朱溫等等。但是這些人都沒有什麼大眼光,且別說“挾天子以令諸侯”沒有用,就算是有用,他們也不知道應該怎麼用。所以最終,唐朝末年的這些諸侯們,只能建立一些短命王朝,並不能像曹操那樣,差點兒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第三,唐朝末年的皇帝,並沒有那麼心甘情願地給諸侯們挾持。東漢末年的漢獻帝,性格是比較柔弱的。當他的皇后被曹操抓住,準備殺掉的時候,他求漢獻帝救他。可是漢獻帝卻說,我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死呢。



(唐昭宗)

而唐朝末年的皇帝,尤其是唐昭宗,他並非是一個受人擺佈的人。他先是殺掉了專權的宦官楊復恭,接著,試圖清理掉地方上擁兵自重的田令孜和李克用。只是力量有限,最後才沒有成功,成為傀儡。可以說,他即不會任人擺佈,別人擺佈他,假借他的名義號令諸侯,也沒人相信。


張生全精彩歷史

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好,齊桓公的“尊王攘夷”也罷,都不是什麼高明的道理,無非是:打著冠冕堂皇的旗號,使得其他人不敢反對自己;等到自己實力足夠大,不怕諸侯了,這天子就可以不要了。連朱元璋都懂得在群雄逐鹿的時候,尊著小明王來做天子,以成就霸業。這其中,真正推動這種局勢出現的原因,只有兩點:

一、天子之威猶存,天子之實力徹底式微;
二、權臣的實力足夠大,但又沒有大到可以同時與其他勢力相對抗的程度。

以此標準來衡量,豈止是唐代的藩鎮割據?歷史上一切兵荒馬亂都可以解釋。

在楚漢爭霸的時候,項氏家族擁立一個來歷不明的楚懷王,目的就是利用楚王的威信,同時這個楚王沒有任何勢力;同時,項羽雖然號稱霸王,但在起義初期並沒有能力與蜂起的諸侯對抗。後來,楚王為了培植自己的勢力,有意擺脫項氏家族的控制,反而被殺;

在西晉末年,晉惠帝也是被造反的幾個王當做“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工具,今天你搶過來,明天我搶過去,這幾個王因為勢力均沒有足夠大,最後先後滅亡,讓司馬睿撿了便宜;

……

唐代安史之亂以後,到唐末黃巢造反之前,唐朝的局勢與上面兩點完全不同,自然就無法出現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情了。

從天子的角度看,唐代自安史之亂後,到唐僖宗之前,中央朝廷雖然實力越來越弱,但一是佔據著帝國的心臟地帶,始終能夠得到充足的稅收,保證了財政資源,養了一隻忠於皇室的軍隊。這些政治、經濟、地盤、軍事條件,雖然已經不足以使得唐朝重回貞觀、開元,但作為一個能夠自保的中央朝廷還是綽綽有餘的。因此,唐代的藩鎮在絕大多數時間裡,誰也沒有實力能夠“挾”住這個天子,相反,還要不斷的面臨天子及其忠臣對自身的瓦解、分化,部分藩鎮後來還是被中央攫取。

瓦解掉這一中央朝廷勢力的,是黃巢的造反,使得天子擁有的資源遠遠不足以支撐起天子的門面,這才給了朱溫機會。

從藩鎮的角度看,唐代的藩鎮雖然割據,形成事實上的獨立王國,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藩鎮都不聽中央號令。有些藩鎮自始至終很聽中央的話,從來沒有造反;有些藩鎮離天子遠的很,更忌憚的周邊的其他藩鎮,等等。總之,藩鎮被動抵抗中央征伐的多,主動出擊的少,想掠奪天子的更是沒有。

也就是到了黃巢之後,帝國沒有軍隊了,引入了大量外族軍隊,一衰再衰,終至不可收拾。


danyboy

因為唐朝藩鎮割據時期和東漢末年的情況完全不一樣,東漢末年經過黃巾大起義之後,東漢中央政府已經基本上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漢靈帝死後,大將軍何進和十常侍還有士族之間進行大火併,導致中央大亂,董卓乘亂進京,控制了中央。 東漢此時已經基本上沒有自己的軍隊來保衛自己了,所以此後只能夠被董卓,曹操等地方實力派挾持作為傀儡來號令諸侯。



而唐朝後期的藩鎮割據,情況則是完全不同的。唐朝藩鎮割據時期始於安史之亂,雖然安史之亂對於唐朝的破壞力非常大,但是事實上只是波及北方几個省份,而且在平息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唐朝中央也收復了很多地方,實現了對這些地方的控制。



實際上的割據地區只存在於河北,河南和山東的一部分而已,其它大部分地方包括南方都還是在朝廷中央的控制之下,唐朝中央還有很強大的實力。而且即使是那些割拒的藩鎮勢力在表面上也是尊崇於朝廷的,不是三國那些諸侯可比的。



唐朝真正失去對地方控制是在黃巢大起義之後,黃巢的起義軍隊幾乎走遍了全國大部分地方,尤其是原來唐朝控制比較強的南方,導致唐朝中央的控制力進一步下降,基本上失去了對全國的控制。此後數十年,唐朝就一步步削弱,逐漸走向滅亡了。


平安讀史

大家好,我是文史領域答主七夜,希望我的回答能讓你滿意。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分析一下雙方的即使背景。漢末的時候,經過黃巾之亂,漢朝皇室沒有能力平定叛亂,所以給了地方的刺史、州牧很大的軍政自主權,而在中央,已經幾乎沒有可以作戰的軍隊了,尤其是董卓進入洛陽後,皇帝的親軍御林軍已經幾乎名存實亡,朝政也由董卓控制,可見,實際上大漢的中央已經滅亡了。


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只是藉助了漢天子的名義,實際上一切權力還是在曹操手上。可以說,漢室依然名字上存在是因為還有諸侯需要他,漢室也依靠在曹操身上存活著。

而唐朝後期,藩鎮林立,卻沒有出現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我們可以和漢末比較一下得出結論。

漢天子沒有軍隊,已經名存實亡。而唐天子在滅亡的最後一刻手上仍然握有軍隊,只是從安史之亂後唐帝手中的軍隊越來越少而已。


漢朝已經把軍政大權交給地方,“根”已經斷了,已經是要兵沒有兵源,要糧沒有土地的地步,漢獻帝出逃居然會被餓肚子沒人管。而唐朝仍然控制著關中以及江南地區,而且很多藩鎮仍然在名義上服從中央朝廷,很多藩鎮仍然是唐朝皇帝信任的人擔任,中央可以控制這些地區,雖然後期長安已經成為一座孤城,但是一直穩穩地握在皇帝手中!

綜上所述,唐朝皇帝有直接控制的地盤,有兵權在自己手中,所以沒有出現藩鎮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情況。

你有補充的原因嗎?

如果你喜歡歷史問題,喜歡我的分析方式,可以點擊一波關注哦。


夢三七夜

在我國,東漢末年和唐朝中後期都是政局比較動盪的時期。可是東漢末年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唐朝中後期藩鎮割據卻沒有,其實這個要從當時的情況來看。

東漢末年,國家的軍隊已經開始分割,各地的州牧,刺史是擁有軍政大權的。加上黃巾起義的破壞,東漢王朝的統治力極度下滑,加之董卓亂政一事,東漢的皇帝已經成為一個擺設,是傀儡。漢獻帝一生經歷了多人的挾制,後來曹操崛起把漢獻帝“供了起來”,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也是一種政治策略,漢獻帝也是一個不甘寂寞的人,多次反抗可是曹操對他也沒有下手,直到曹操去世,曹丕繼位,自己想做皇帝了,漢獻帝才被迫“禪讓”。

而唐朝則是另一種情況。“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元氣大傷,但是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國家對藩鎮勢力有時候控制不利,但是也有尺度的。唐德宗,唐憲宗,唐武宗等帝王對藩鎮割據也是打擊過得,藩鎮割據雖然氣焰囂張,但是敢於扯反旗,鬧擾亂的無非就“魏博三鎮”,“淮南”等個別地區。大部分藩鎮還是不敢大鳴大放的反對。

而唐王朝與東漢王朝不同之處在於:對軍隊的掌握。東漢王朝中後期將軍隊使用權過渡給了地方州牧,刺史,唐王朝為了擴張給予節度使軍政大權,但唐王朝政府也是有其直管軍隊的,那就是神策軍。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藩鎮割據勢力,出於對神策軍的考慮,投鼠忌器,不敢貿然反叛,更不用說“挾天子以令諸侯”了。

東漢王朝和唐王朝在我國古代都是“宦官專權”很嚴重的朝代,在東漢中後期,宦官勢力和外戚勢力輪流交換,而唐王朝的外戚勢力則比較弱些,唐王朝的宦官勢力能量驚人,唐朝中後期幾位君主就是宦官扶植的,宦官勢力擁有神策軍軍權,而且對於藩鎮勢力很排斥,致使藩鎮勢力想插手中央很難。

唐朝後半段的大部分時期裡,絕大部分藩鎮不割據,只有河朔等極個別藩鎮割據,但即使割據藩鎮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而且割據藩鎮也曾解除割據。唐末黃巢之亂,才開始出現大量藩鎮割據。

宋人評價了唐朝後期藩鎮的雙重作用。尹源指出“世言唐所以亡,由諸侯之強,此未極於理。 夫弱唐者,諸侯也。 唐既弱,而久不亡者,諸侯維之也”。由此可以看出,藩鎮割據勢力只能出現在地方,而中央並沒有藩鎮割據“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條件,所以唐朝中後期藩鎮割據出於多方面原因,沒有出現“挾天子以令諸侯”。


源稚生

情況不同。

東漢末期的時候,因為董卓之亂,天子被挾持到了長安,董卓死後,又被李傕郭汜挾持,後來是找機會逃出來的。這時候,曹操在關東諸侯中間相對來說,算是勢力比較大的一支,所以他只是順手接盤,讓自己有個名義,以後不管打誰,都可以說是“奉辭伐罪”。而且,在當時各地諸侯不管是誰,名義上的官爵都還是需要朝廷認可的。

比如說孫策臨死前想求個大司馬的官位,曹操不給。孫權繼位的時候,名義上就只是破虜將軍。又比如劉備,在佔領荊州之後,他的本官已經是豫州牧,但是要領荊州牧,就得上表朝廷,而且還得以孫權舉薦的名義。佔領漢中之後,他稱漢中王,也得上表朝廷。這都是表示承認漢獻帝的合法性。

這時候,曹操控制著漢獻帝,那麼這些上表求官、求封的事,他就可以佔點便宜。當然,對諸侯來說,你不認可也沒關係,本來上表朝廷就是為了表示對朝廷的尊重,你要是給臉不要,那我也不客氣了。

唐朝到藩鎮已經遍佈整個北方的時候,雖然唐朝朝廷經常被打得亂跑,但整體而言,長安周邊地區在唐朝中期還是忠於朝廷的,一直到黃巢之亂之後,才失去控制。皇帝不需要從長安逃走,其他諸侯也就沒有什麼理由來把他弄走。

而且,安史之亂之前,北方的藩鎮勢力總體是均衡的,大家的勢力範圍都不算太大,誰也沒有能力吞併誰,就是劃境自守而已。這時候,誰要是冒天下大不韙,突然說要挾天子以令諸侯,跑到長安去,要把皇帝弄到自己的轄區去,這就等於給了其他藩鎮圍攻瓜分自己地盤的正當理由,不划算。

那麼到了黃巢之亂之後,形勢就變了,朱溫很快就變成了華北地區最大的藩鎮勢力,其它藩鎮逐步被他消滅掉了,基本上完全佔據了河南、山東、河北南部和安徽北部地區,只有幽州地區和山西沒有拿下來。這時候唐哀宗在長安受到岐王的威脅,也不安全了,朱溫就把唐哀宗接到自己那裡去了,也算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唐哀宗被遷往汴梁的時候,朱溫因為之前早就看皇帝周圍的官宦不順眼了,所以乾脆下令把宦官全部殺死。之後,又把跟著皇帝一起遷往汴梁的一些士族縉紳也在半路上殺死。這樣,到汴梁的時候,皇帝就真成了孤家寡人,沒什麼信得過的人了。

不過,朱溫沒有曹操那麼有耐心,沒多久就先走了個廢立皇帝的程序,然後就直接自己上了。


蕭武

安史之亂,唐朝沒有能力完全平定叛亂,實際是跟叛軍妥協,把河北讓給了叛軍,才結束的八年戰爭。但是,即便如此,八年的戰爭讓中原百姓離散,唐朝國力大不如前,加上後來的皇帝沒有多少雄才大略的英主,國事也就每況愈下了。

再即便如此,安史之亂後,中原地區起碼有70多年沒有大的戰爭,基本經濟能力是恢復了的。淮南道是唐朝中央的錢袋子,一直都是忠心朝廷的,所以,唐朝中期有中原的人口和淮南的錢糧,中央還是比較有實力的。唐宣宗還削了幾次番,這些割據勢力名義上還臣服中央,中央要對外作戰,這些勢力還得派兵隨徵。整體來說,這段時期,忠心唐中央的勢力比較強,唐朝廷自己也有實力,所以沒有哪個割據勢力敢犯天威。

到了878年,黃巢起義把這個局面打破了。黃巢破壞的中原地區,江南地區都是唐朝中央的命根子,又把唐朝中央的關中打了個稀爛。唐朝中央讓各地剿滅,各地實權派都是出工不出力,禮送出鏡。結果,唐朝中央的威權一落千丈,中央再無實力與地方一較長短,徹底淪為了橡皮圖章。這個時候,像極了漢朝末年的軍閥混戰。

這個時候,各個地方軍閥逐漸發育,壯大,最終形成了五代十國。代唐廷的,是宣武節度使朱溫,另有一個名字,朱全忠,諷刺吧。

從南北朝劉裕殺死晉末帝之後,中國政治連溫厚的遮羞布都不要了,南北朝朝代更替頻繁,滅人國,絕其祀,大殺特殺,一片烏煙瘴氣,到了朱溫這裡,一切都變得勢力起來。天下未定,就把唐朝篡了,造成中國的大混亂。始作俑者,宋武帝乎!

天道好還。五代軍閥的瘋狂暴戾,必然有更瘋狂更暴戾的結局。

直到宋太祖登基,開始匡扶民風。百有餘年後,才有中華儒學道德之盛,禮儀之邦重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