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敢“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敢称帝呢?

安全压舱石


大家好,我是落黎。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他出身卑微却志向远大,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权谋,在东汉末年的的董卓之乱中脱颖而出。董卓死后,曹操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依靠天子这张底牌,他在政治上占据了绝对了优势。最终官拜丞相,封魏王。成就了一番霸业

历来对于曹操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三国演义》将曹操描绘成了大奸大恶之人。而且这种说法影响深远。相比之下,与他同时代的许邵用“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则更显得贴切。纵观曹操的一生可谓是刀光剑影,戎马一生,经历无数次战争才走上了权利的巅峰。或许很多人都会感到疑惑,拥有如此大权利的曹操为何不称帝?在我看来,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不想背骂名

虽然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天下大乱。但当时的伦理朝纲仍然存在,儒家文化的忠,孝,仁,义理念,仍是当时的价值标准。更何况当时的董卓,何进在把持朝堂时都不敢贸然称帝,曹操虽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人,但依然摆脱不了儒家文化对自己的影响。并且,在他争夺权利,对外战争的过程中一直以天子的名义兴师问罪,使自己的站在正义的一方,从而取得道义上的支持。更何况,曹操平定董卓,吕布叛乱时正是打着朝廷的这张底牌。如果,曹操转身就废掉汉献帝,那与董卓又有和区别呢?况且,曹操的智慧和谋略远在董卓之上。他当然不想背上这千夫所指的骂名。


2 不具备称帝的条件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曹操虽然取得了汉王室的绝对控制权。但是他的势力还仅仅限于中国北方。孙权与刘备还在东南,西南虎视眈眈。当时国家还未统一,如果贸然称帝,肯定会成为众矢之的,让刘备,孙权抓住把柄带领天下豪杰来讨伐他。这样,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肯定会不复存在,从而陷入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动,甚至还会引发新的军阀混战。虽然曹操此时兵精将广,但以乱臣的身份与天下豪杰对抗,还是没有必胜的决心,反而因此会让自己的大好形势得而复失。所以,以曹操的精明肯定不会贸然称帝。

3 曹操注重实用主义,不看重虚名

曹操是一个志向远大,雄心勃勃之人。年轻时即打算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然而生逢乱世,朝政废弛,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所以走上了军阀战争的道路。他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统一天下,安邦定国,不管使用什么手段,只要可以实现自己的目的,其他都无所谓。并且他的这种实用主义也用到了他的用人上,他的用人规则是不论出身如何,只要有才能就能让你发挥自己的才华。也正是这条原则,荀攸等人才投奔到他的麾下,帮助他奠定了霸王功业。并且这种实用主义,也在是否称帝的问题上得到了极致体现。建安二十二年,曹操逼迫汉献帝诏令他可以使用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的旌旗,礼帽,金银车,套六马。此时,曹操既把控了朝廷的政权,又有了天子的装束。他的手下陈群,恒阶,夏侯敦都劝他称帝,然而曹操仍不为所动,坚持不做皇帝。

其实曹操距离皇帝只差了一个称号,官员,政令都由他一手掌控。他在事实上已经做了“皇帝”。并且他以丞相的身份做着皇帝的事情,在形式上既维持了儒家的伦理纲常,在实际上又实现了自己的野心与愿望。既让孙权,刘备抓不住把柄,又为自己的儿子日后称帝准备了条件。


落黎聊历史


不是曹操不敢称帝,而是他不愿称帝。

如果曹操愿意称帝,那真的就是手到擒来。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素来已狡诈出名,但是他始终没有称帝。因为,曹操一生把名利看的很淡,不爱慕虚荣。说白了,他是个务实派,他只要把权利握在自己的手中就好了。


曹操画像

而且我们纵观曹操的一生,他对帝王的废立之事始终是持一个谨慎的态度的。

在曹操还没有收青州兵三十万时,曹操还是在洛阳做官的。公元188年(中平五年),此时曹操已经在朝中做官数十年,他的名声早已传便朝野。而且,此次复官为都尉,手中有兵权。有权自然有人找上门来。此时,王芬(冀州刺史)、南阳许攸等人谋划废灵帝,立合肥候。他们希望曹操参与,曹操义正言辞的拒绝了。并且回了一份鞭策入理的书信(详见魏书),告诉他们不要进行废立的活动。由此可见,曹操对待废立之事非常谨慎,这里只是他第一次的表现。

曹操这种慎待废立的思想第二次的体现是在公元190年(初平元年)。此时,诛董义军已经成立,但是彼此之间都有自己的小九九。袁绍、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他们认为“朝廷幼冲,逼于董卓,远隔关塞,不知存否,以虞为宗室长者,欲立为主。”(《后汉书.刘虞传》)他们想得到曹操的支持,但是曹操又是义正言辞的拒绝了。他说“诸君北面,我自向西”。曹操在这里坚定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即使你们拥护刘虞,我还是效忠献帝(此时献帝在西安)。这也可以看出曹操对待废立之事是非常谨慎的。



东汉末年诸侯

如果非要说这只是曹操没有掌权,和他想不想称帝没有关系,他就算想他也不能称帝。但是,后面发生的事足以证明曹操是不愿称帝的。

公元219年,孙权夺取荆州后,怕刘备报复。就把关羽的人头装在木匣子里,派人送到曹操那里,同时又写了一封信。再次表示愿意称臣,并劝曹操顺应天命,及早称帝。但是,曹操却说出这样一句话:“孙权是要把我放在火炉上烤啊”这句话表明曹操对待废立之事还是一如既往的谨慎。换句话说他是没有称帝的野心的。


曹操画像

我们可以看一下当时的形势。公元219年,东汉经过几十年的动荡,其实早已名存实亡。天下诸侯只剩曹操、刘备,孙权三家。而且以曹魏一家独大。“孙刘只有联盟才能抵抗曹操。”如果,这个时候曹操称帝,已经不会成为众矢之的,已经此时的天下已经不是袁术称帝时的那个天下了。曹操如果称帝,他也就直接称帝了。说那句“孙权这是把我放在火上烤啊”只是自己不愿称帝的一个借口罢了。我们从后来历史的发展就可以看出,曹操那时称帝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公元220年,曹丕称帝,接着刘备便称帝,孙权称王。三国鼎立正式成立。

所以我们从曹操青年到晚年对待废立之事的态度来看,他不是不敢称帝,只是不愿而已。因为他是一个典型的务实派。

曹操画像


风雨奕生局


曹操不称帝,不是一个敢不敢的问题,而是一个合算不合算的问题。

如果称帝对曹操的霸业有利,曹操早就称帝了。像曹操这种人,有啥他不敢的事情呢?之所以不称帝,是一个策略问题。

具体来说,曹操不称帝的原因有三:

第一,不想成为众矢之的。

群雄纷起,谁会成为大家都去攻打的那个人?最先称帝的那个。谁会成为最终获胜的那个人?闷声发展实力的那个。

这是一个面子和里子的问题。称帝是面子,实力是里子。没有里子,面子有何用?

所以,袁术得了一块传国玉玺就迫不及待地称帝后,曹操大笑,笑袁术是大傻子。

所以,孙权写信劝曹操称帝,曹操骂道:孙权这是要把我放在火上烤啊。

曹操一生头脑清醒,不会干赔本赚吆喝的傻事。

第二,团结大多数汉臣。

当时的大汉虽然气数已尽,可忠于汉室的大臣依然有很多。只要曹操不代汉自立,这些汉臣就能为曹操所用。一旦曹操称帝,这些人慑于叛臣的身份,就不会继续为曹操卖力了。

比如曹操欣赏的谋臣荀彧,就是忠于汉室的。他连曹操称“魏公”都难以接受,最终自杀身亡。何况是曹操称帝呢?

像荀彧这样的大臣,不在少数。为了团结他们,曹操没必要称帝。

第三,为了保持自己的正统。

三国之中,虽然刘备以八竿子打不着的皇室后裔身份,自称正统。其实,真正的正统在曹操那里。因为曹操是汉朝的丞相,他的一切作为,都是以汉朝皇帝的名义发出。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招儿太高明了,是一个对付别人的好武器。

一旦曹操称帝,这个武器就丢掉了。而且坐实了别人所说的“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说法。曹操没那么傻。

综上,曹操决定善始善终,一生做汉臣,既得到了实惠,又保全了名节。所以他对曹丕说:我做周文王,你做周武王。

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曹丕废汉称帝。


趣谈秘史


1、当时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在各个诸侯之间,实力不是很强大。实力平平,地盘、兵力都不是很多,处于中等。“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可以逼迫汉献帝发号施令,干曹操想干的事情。名正言顺的征讨各路诸侯,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实力。

2、曹操非常聪明,一方面,他出身不好,是宦官养子之后,贸然称帝,会让天下人耻笑。另一方面,曹操在实力不是很强的时候称帝,就会引起其他各路诸侯的愤怒,群起而攻之,下场会很惨。于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让,就是非常明智之举,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所欲为,又名正言顺。





西凌诗社


这是个好问题。曹操是不敢称帝,还是不愿意称帝,这个有待商榷。

现在流行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这句话和史实并不符合。首先是“挟天子”,曹操对天子怎么样,有一个参考标准,那就是董卓。董卓可是彻底把天子架空,连皇宫都敢随意出入,曹操敢吗?(虽然有杀伏皇后一节,但并非常态)相反,曹操对汉献帝还是有一些畏惧的,比如成语“汗流浃背”,就是从说曹操的。


再说令诸侯,曹操令得动谁?袁绍听他的吗?袁术听他的吗?刘备,刘表听他的吗?至于孙权,曹操在战书里都说了“近者奉辞伐罪”,奉辞,就是奉旨,奉旨来向孙权问罪,孙权认了吗?所以说,曹操征战天下多年,没有一次胜利是因为所谓的“挟天子”“领诸侯”而使诸侯屈服的,都是他凭实力打下来的。

那么,这个 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说法就不成立了。事实上,更确切的说法应当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奉天子,即尊奉天子的意志,令不臣,即讨伐那些,或者警示那些想要对大汉天下不忠的人。曹操曾经在《让县自鸣本志令》中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这句话结合史实来看,非常正确。袁术称帝,曹操去讨伐;袁绍也想称帝,曹操灭了袁绍(虽然也是因为和他有利益冲突);孙权想称帝(孙权和鲁肃的塌前对策,鲁肃就说“汉室不可兴”,并且为孙权规划好了一统天下的战略,当时赤壁之战还没有开打),曹操去征讨孙权。这样看来,对于汉朝最忠诚的,反而是“汉贼”曹操。



事实也的确如此。如果没有曹操,汉朝,将不仅仅是名存实亡,而是彻底完蛋,是曹操一直在为大汉朝撑着门面。曹操曾经说过,到了自己这个位置,他必须要封儿子到各地,自己牢牢掌握兵权,因为一旦他放下,那么他自己的身家性命就不保,他为了自己和家人,必须继续“专权”下去。

而曹操如果想篡位,有没有可能成功?绝对是可能的。因为曹丕篡汉之时,天下诸侯,那个做出实际的讨伐行动了?曹丕能篡权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曹操积累下来的政治资本,也就是说,当时,汉朝已经不得人心了,曹操篡位,毫无阻碍。


但是曹操,他是一个有理想的政治家,他要兴复汉室,所以,终其一生,都在为汉朝平定叛乱,即使有机会,有能力当皇帝,他也没有这么做。吕思勉先生在《三国史话》中,将曹操和诸葛亮并列,称之为封建时代的道德楷模。

【欢迎诸位交流讨论!】


庭州行者


我们都知道曹操不但是军事家、作家、他更是一个玩政治的高手。暂时不称帝不代表不敢称帝,只是在他看来时机不成熟。


汉献帝脱离董卓的控制后逃跑时被曹操接进了许昌,至此曹操开始了“挟天子令诸侯”的政治企图,他军政大权一手抓献帝只是他的对外新闻发言人。

首先我们说曹操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一、让自己处在舆论的正面,无论做什么都是皇帝的命令曹操只是执行者。如果有谁敢不听那就是抗旨,曹操就可以明正言顺的下手。比如在处理当时的军阀问题上曹操就让自己以一个匡扶汉室的忠臣形象来为皇帝排忧解难。从公元192年到公元208年曹操先后歼灭了韩遂、马超、吕布等一众军阀集团,使全国大部分的富庶地区全部归汉室。

二、这样做可以让曹操更好的驾驭汉室这艘破船,我们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当时的汉朝也是这样,汉朝从董卓祸乱开始就名存实亡了,但是汉献帝在社会的各个阶层还有一大批忠实的粉丝,他们都有一个皇室情结认为非刘姓不能做主江山社稷。就这样曹操只能在背后默默地控制着皇帝,统领各个阶层的势力达到自己的目的。

公元220年孙权称臣劝说曹操自己当皇帝,曹操当时就怒了说:是儿欲踞吾着炉火上耶。其实此时的曹操完全可以自己当皇帝了,因为此时军方的将领都是自己当年的辛苦培养的好兄弟如夏侯惇等,朝内经过这么多年筛选、培养、提拔也都是自己拥簇者,可以说一点障碍都不存在,但是曹操就是不这么做。



此时的曹操在我看来就是心里想多了,天下人都知道他实际上已经架空了老刘家的天下,只是在表面上批了一张老刘家的外衣应当算是遮掩。我想应该是他心里有一个坎,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周文王是谁?他就是姬昌。周文王当年也是满腔抱负一心要推翻无道的暴君,但是就在文王刚做好一切准备想要灭商时自己却不幸的去世了。

由此可以看出来他到了这会在心里上没做好准备取代老刘家,但是自己可能也活不到那时候了。最终曹操终于被自己说中了,于公元220年3月15去世了。一代枭雄曹孟德终究只是无冕之王。

欢迎各位看官评论


一门土炮


‘’挟天子以令诸侯‘’,和称帝没有因果关系。

况且曹操并未‘’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做的一直都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奉,是侍奉的意思。令,是号令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待奉天子以号令那些不服从的大臣。



董卓乱政时,曹操第一个领兵与董卓部下交战,而其它十八路诸侯在观望。汉献帝因李傕、郭汜内乱逃出长安时,又是曹操第一个领兵迎驾还都洛阳,而其它诸侯仍在观望。

天子落难,食不果腹,号令天下勤王,又有几人接诏?几人侍奉?唯有孟德。



曹操迎回汉献帝后,由于旧都洛阳被破坏,于是请汉献帝还都许昌,重建都城、重建朝廷,号令天下响应朝廷诏令,终于汉献帝回归到董卓之前的状态,至少不用担心受怕,衣食无忧,接收朝臣的拜见,一切看起来都是美丽的开端,而天下人因何而投靠朝廷呢?是因为汉献帝吗?显然不全是,唯有孟德。

曹操对待汉室的态度历经三个阶段:

1、兴复汉室。至少曹操当初迎回汉献帝时,满心可是为了兴复汉室,重振朝纲,用自已的实力一点一点地扩大地盘,逐步统一北方。

2、做汉室权臣。势力逐渐做大,心态逐渐膨胀,曹操觉得做个权臣也不错。



3、封公称王,为后代取而代之。权臣自古无善终,在曹操经历一次次的宫廷政变后,觉得唯一能保全子孙后代的做法就是取而代之,但两汉四百年江山,已深入民心,曹操有生之年,扶汉派势力仍然强大,曹操所做的就是为子孙后代铺平道路。

所以曹操并非不敢称帝,而是称帝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曹操在有生之年无法完成。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首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尽政治优势,东征西讨名正言顺。

其次,称帝的话会遭到许多反对,直接导致优势全无。

在那个时期,主要是士族政治,而曹操出身并不高(曹操是被过继给曹家的,而曹家祖上还是个太监)所以曹操在当时许多大士族眼中是不被看好甚至是看不起曹操的(比如司马家,司马懿宁愿自残也不愿意辅佐曹操,当然后来被逼的没办法了才......)

曹操虽笼络天下人才,对于那些反对他的士族则采用消灭的强硬手段

所以曹操不称帝的原因最主要是因为得不到士族的支持(连跟随曹操多年的荀彧家族都不支持)

在得不到士族支持的情况下称帝只会成为众矢之的,还会失去“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

所以曹操把称帝的事留给曹丕。曹丕敢称帝就是因为曹丕做到了笼络士族,颁布的“九品中正制”给足了士族利益,得到了士族的支持(当然曹丕这么做也算是为了称帝而向士族的妥协)



左将军


曹操在世的时候之所以不敢称帝,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为了维护自己集团内部稳定。

曹操初期,有很多有识之士是想借助曹操的势力来中兴汉室的。如果曹操贸然取汉献帝而代之,很可能会使自己的集团内部分裂,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即使到了后期,比如荀彧还不能接受曹操自封魏王的事实,从而被曹操逼迫自杀。这应该也算是给曹操的一个个警告吧。二,为了攻伐和招降敌对势力

曹操总是高举着大汉正统的旗帜去攻伐比如袁绍,吕布,马超,张绣,刘备,孙权等地方割据势力。以正统伐无道,以有名攻无名是对曹操非常有利的。这些割据势力也从来不敢明目张胆打着反抗汉朝的旗号,而仅仅是反对曹操这个“汉贼”。此外,曹操以大汉天子的名义招降纳叛就容易的多,比如关羽当时在屯土山就约定“降汉不降曹”。

三,为了斗争策略的需要

当时群雄割据,刀兵四起。谁要冒天下之大不韪谁就会遭到人人唾弃,群雄讨伐。俗话说“出头的椽子先烂”。曹操,刘备,孙权都明白这个道理。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篡汉自立,刘备是等到曹丕篡汉后才在四川称帝,孙权更是在刘备死后才当了皇帝。

四,想学周文王青史留名

曹操素来崇拜周文王,也想自己打下基础将来让儿子当皇帝。从而在历史上留下一日为汉臣,终生不负汉的忠臣好名声。我曹操这一辈子可没有辜负汉朝,至于后代子孙怎么做就不是我能左右的了的啦!

所以,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篡汉自立为帝。




烟雨江南1573


不用得到篡汉国贼的骂名却能拥有天子的实权,何乐而不为呢。

首先我们看一下曹操为什么敢挟天子呢

天子身份尊贵,普通百姓都有畏惧之心,曹操虽然父亲曾经位列三公,但也是宦官以后,其地位不能和天子相提并论。

用现在的眼光看来,曹操挟持天子就是如今绑架政府首脑一样的性质,普通人根本不敢想也不敢做,曹操又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而挟持天子以令诸侯这利润不止是百分之三百吧,在这样的利润驱使下,曹操就有了挟持天子,用来发号施令的想法。

曹操挟持天子后有什么好处呢

最大的好处题主已经讲了,就是用天子名义对各地势力发号施令,借机排除异己,壮大自己的力量。

我觉得还有一个好处是更能吸引人才,得到各大家族势力的拥护。古代讲究‘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曹操虽然不是帝王,但是他同袁绍孙策等比较却拥有一个得天独厚的筹码,那就是汉献帝在曹操这边的。

奉天子以讨不臣,曹操借天子名义,以正统自居,有道伐无道,在争夺地盘上占得很大优势。

曹操为什么不敢称帝呢

一:曹操称帝的话容易把矛头指向自己,毕竟三国历史中吴蜀的关系相对不错,自己贸然称帝的话刘备孙权肯定会借机联合讨伐自己,袁术称帝众人讨伐的事情刚过去不久。

二:曹操称帝会失去一部分人的支持,曹操自己一直都是以汉相自居,也是以汉献帝的名义招揽人才,这些人更多的是忠于汉朝,而不是曹操一个人,比如荀彧。

三:曹操本人的性格使然。曹操在短歌行里写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本人更想做一个周公,而不是皇帝,他更倾向于做一个幕后掌权者。这个在曹操接见匈奴使者中,让崔季珪代替自己,曹操却自己床头捉刀中可见曹操的这种性格。

相比于得到一些东西,就得失去另外一些东西,曹操不是不敢称帝,而且觉得他不称帝比称帝得到的利益更多。

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孤虽不称帝,但帝在孤手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