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梟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25年為何不稱帝?

劉賢齊


為什麼?很簡單的一個道理,這首先是一個邏輯學上問題,正因為“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才不稱帝,如果曹操稱帝了取代了漢朝,那還怎麼“挾天子以令諸侯”?先說一下情況,再分析一下原因。東漢末年,宦官與外戚亂政,屋漏偏逢連陰雨,公元184年,又爆發了黃巾起義,東漢開始進入群雄割據狀態。公元189年,幷州軍閥董卓帶兵入洛陽,董卓廢漢少帝劉辯,立時年九歲的劉協為皇帝,是為漢獻帝,董卓自拜相國,後來董卓又把國都從洛陽遷到了長安。董卓生性殘忍淫亂,公元192年,司徒王允說服董卓義子呂布,董卓被呂布等人伏殺。王允與呂布共同執政了不到一個月,呂布很快就被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樊稠等人擊敗,王允被殺。長安城以及周邊被董卓的部將所控制,李傕為大司馬、郭汜為後將軍、張濟為鎮東將軍、樊稠為右將軍。公元195年,董卓的這些部將們起了內訌,李傕殺了樊稠,李傕與郭汜兩派在長安城互相攻殺起來,雙方都想把漢獻帝挾持起來以便用天子的旗號消滅對方,長安城被毀。

漢獻帝劉協逃脫了兩者的控制,和一幫大臣逃出了長安城過起了流浪生活。這時的東漢已經徹底陷入了群雄割據的局面,各路諸侯只顧著爭地盤,對這位正牌天子劉協都懶得搭理,漢獻帝君臣甚至混到了挖野菜充飢的窘境。眼光這個東西不是隨便就有的,它需要一個人有博大的胸懷和長遠的思考。而曹操就是一個有眼光的人,公元196年,時任兗州刺史的曹操把“流浪”中漢獻帝迎進了洛陽,隨後遷都許,曹操成為了東漢的丞相,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當時各路諸侯雖然打的不亦樂乎,然而在名義都是漢臣,天下依然是漢家的天下,曹操有了漢獻帝無疑就有一個了金字招牌,有了正統的地位,加上曹操的軍事才能,到公元208年,曹操已經大體平定了北方的割據勢力。

那為什麼曹操至死都沒稱帝沒有取代漢朝呢?並且漢獻帝還老是不消停,不甘心做曹操的傀儡。公元200年,漢獻帝用鮮血寫出詔書縫在衣帶裡,秘密傳給董承,董承對外宣稱接受了漢獻帝衣帶中密詔,與種輯、吳碩、王子服、劉備、吳子蘭等謀殺曹操,結果事情敗露,董承等人被曹操誅殺,然而即便這樣,曹操依然到死都沒有廢殺漢獻帝劉協。說一下具體原因,第一,兩漢(西漢、東漢)四百餘年,劉姓皇族成為了當時第一顯赫的家族,漢室劉家天下的觀念沁入人心,曹操也不例外。

西漢滅亡後,漢室宗親劉秀(西漢漢景帝六世孫)能夠重建漢朝建立東漢,一方面是因為劉秀的個人能力和機遇,另一方面也是一種人心思漢的表現。這個必須穿越到漢朝,從一個漢朝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才能才會當時漢民的心境,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與曹操同時期的漢室宗親劉備能到了很多人擁護和善待的原因,劉備寬厚與平易近人是一個原因,人心依然思漢也是原因之一。漢室宗親都是金子招牌,那麼作為漢室正宗的漢獻帝劉協那就是純金的。曹操從養祖父曹騰開始就世受漢祿,年輕時作為漢臣的曹操也是剛正不阿,忠於東漢。所以讓曹操取代漢朝,他心裡一定有一個巨大的“坎”,後來孫權向曹操稱臣,並專門寫信給曹操勸曹操稱帝而取代漢朝,曹操專門把信拿給群臣,並說道:“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曹操的手下也都勸曹操稱帝,曹操說道:“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儘管他心裡清楚東漢已經名存實亡,那麼取代漢朝讓漢獻帝禪讓這件事,他寧肯讓讓他的兒子來完成,自己也是不願意完成的,《三國演義》黑曹操的黑的太厲害了。

第二原因恐怕就是戰略和利益上的考量了。曹操作為東漢末年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考慮問題肯定不是星星點點的小事。公元208年,已經大體平定北方的曹操率20萬大軍傾囊而出想一舉平定天下,結果被孫權和劉備集團的5萬聯軍打了個落花流水,元氣大傷,不敢再輕言南下,三足鼎立之勢形成。倘若曹操能在赤壁之戰中取得勝利進而在其有生之年一統華夏,他是有可能取代漢朝稱帝的。

然而在三足鼎立之勢的形勢下,曹操或許認為漢獻帝這個招牌還有用,並且作為漢室宗親的劉備的集團也有有一定的正統性。以上是個人淺見,還請各位指正。

歡迎評論與關注


十三叔看歷史


曹操走的一直是稱帝的標準流程,只可惜奈何生命太短!稱帝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有一套漫長的流程。

公元208年對曹操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一年。這一年曹操南下佔荊州、徵東吳,隨後發生赤壁之戰,曹操大敗。

赤壁之前,曹操稱帝的戰略是:以武力統一天下,消滅割據勢力,以豐功偉績封公晉王,逼漢獻帝禪讓,三讓稱帝。



結果赤壁大敗,導致曹操武統希望破滅,經過2~3年的調整,曹操稱帝的戰略是:維持鼎立、征討周邊割據,以軍事征討配合政治手段,效仿王莽,達到封公晉王,然後逼漢獻帝禪讓,三讓稱帝。

這麼說有證據嗎?當然有。

211年,曹操征討關中,破馬超、韓遂。——軍事手段。

212年,曹操獲准‘’參拜不名、劍履上殿‘’。——政治手段。

213年,曹操親征孫權,破孫權江北營。——軍事手段。

同年,曹操不惜逼死荀彧,受封魏公,建魏國,加九錫。——政治手段。



215年,曹操西征漢中張魯,得漢中地。——軍事手段。

216年,曹操受封魏王,行天子禮儀。——政治手段。

從217年開始,曹操稱帝的準備已基本妥當,可以開始進入稱帝倒計時。

沒想到的是,從217年開始,劉備集團開始準備奪取漢中,218年劉備與曹操開戰爭奪漢中,同年北方邊境告急,烏桓、鮮卑侵犯邊境,這一年曹操很忙,忙著打仗平亂。



219年,漢中守將夏候淵被殺,曹操親征漢中。同年,關羽北伐,威夏華夏,曹操調兵遣將,這一年,曹操更忙。

220年初,曹操去世。

非曹公不想稱帝,實在是上天不多給曹操幾年壽命。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曹操至死都是漢臣!曹操死後第二年,他的兒子曹丕廢漢獻帝為山陽公,建大魏國,登基稱帝,追封曹操為太祖武皇帝。由此東漢王朝壽終正寢,三國時代正式拉開帷幕。想當年,孫權上表曹操,勸其稱帝,曹操對群臣說:“閉眼兒是想把孤放在爐火上烤啊!”群臣也勸曹操稱帝,曹操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言下之意是自己不會謀朝篡位,由兒子行改朝換代之事。那麼問題來了,他為什麼不願意稱帝,卻只做個周文王呢?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東漢末年,王室衰微,群雄逐鹿中原,誰先稱帝,誰死得快。槍打出頭鳥,誰先稱帝,其他諸侯就會群起而攻之。董卓想稱帝,結局死得很慘;袁術得到傳國玉璽後急忙稱帝,結果比誰都死得快。二、時機未到。別說外面群雄虎視眈眈,就是曹營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當年曹操稱個魏王、加九錫,就遭到荀彧反對,像荀彧這樣“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大有人在。三、不稱帝更主動。曹操雖然沒有稱帝,卻是事實上的皇帝,出入乘坐天子車輦,享受皇帝待遇。更重要的是他豢養了皇帝,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佔據絕對有利的地位,可以用朝廷的名義討伐群雄。四、害怕揹負罵名。儒家思想經過董仲舒改造後成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三綱五常已是深入人心。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都被罵為奸相,何況謀朝篡位。即便到了今天,毛主席已為曹操正名,稱曹操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但在民間,曹操始終是以奸臣面目示人。在京劇臉譜中,曹操始終就是白臉,老百姓就認為曹操是亂臣賊子。可見在三國時代,曹操會被人怎麼罵。劉備就罵他:食汝肉、寢汝皮。


楓沙湖畔一小魚


曹操不稱帝,我認為有三個原因。一是曹操沒有統一全國,雖然他有一統天下的野心和才幹,但沒想到赤壁一戰、損兵折將,經過休養生息,雖然對整體國力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可此戰之後,孫權和劉備也藉機發展壯大,成了一時半會吞併不了的勢力。直至曹操生命將盡,自知無力統一天下,不斷封公封王,但止步於稱帝。雖然統一北方、勞苦功高,可漢帝尚在、天下未能一統,還是沿續“挾天子以令不臣”的政策更有利於後面統一天下。二是曹操對自身有清楚的認識和定位,若能統一天下,則天下歸心、自然代漢稱帝,若不能統一天下,則其為周文王,以效周文王到死未能滅商而由兒子周武王繼續滅商大業之故事。曹操將死,而天下仍三分,自然不能稱帝,而要把統一和改朝稱帝之大業傳於兒子。其三,曹操生前統一北方、功勞累累,成為東漢末年天下三部分中最大實力最強的,若要稱帝,也易如反掌,但曹操其人重實功而不圖虛名,從其用人、做事方面都可見得,所以,實在沒有必要建立帝號,為自己招來太多是非和不利因素。以上三個原因中,個人認為其實只有一個原因,曹操之所以沒有稱帝,就因為沒有統一天下,自認為功勞還不夠,既已稱王,何必再貪圖一個也許自己還配不上的帝號呢?


史文弓之父


曹操看局勢是很通透的。在當時天下形勢一遍混亂,各方勢力針鋒相對的時候,如果他貿然稱帝,無異於丟掉了披在身上的最後一塊遮羞布將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在了眾的之下而成為天下的公敵,這對他的事業和前途是極為不利的。所以,精明的他不會為圖虛名而失實利的。


藍天802532


因為,生食漢祿,死為漢臣。那時候忠君思想,人臣之道深入士大夫內心。

對於曹操來說,已是位極人臣,實質的皇帝。但他從小受到的教育讓他始終不敢僭越,後來的司馬懿也是如此。

這也是為什麼荀彧畢生輔佐曹操,卻在關鍵時刻反對曹操稱公建國。荀彧也是希望能夠作為漢臣從一而終。

所以,晚年的曹操不稱帝,沒有什麼外在因素可以左右,唯一是他不敢推翻根植於內心的政治秩序。


聽風漲潮


他為天下不亂,不能因稱帝而天下爭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