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唐朝藩鎮割據時,諸侯沒有學習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三又家


唐末和漢末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情況。


漢朝末年,漢朝朝廷直屬的軍隊,也就是西園八校尉的天子親兵在經過董卓之亂之後已經損失殆盡。之後的皇帝無論是跟著李傕、曹操還是其他人都是一樣的,因為皇帝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所以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幾乎沒有什麼機會,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曹擦用漢室的權力招攬人才,又一步步的蛀空了漢室。


而唐朝則是另外一個情況。唐朝在安史之亂之後就開始了藩鎮割據,但是唐朝的中央朝廷依然牢牢的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神策軍。雖然這支軍隊是宦官統帥的,但是戰鬥力一直不可以小覷,朝廷就是靠這支神策軍來威懾桀驁不馴的藩鎮,保持中央和地方之間的武力平衡。

並且儘管安史之亂把長江以北打的稀爛,但是長江以南的富庶地區沒有受到任何影響,靠著長江的漕運,帝國東南的糧草和錢財源源不斷的給長安輸血,讓長安有實力去供養強大的軍團。


但是先有龐勳之變,後有黃巢之亂。龐勳之變雖然規模不大,但是正好作亂的地方是江南,結果這群亂兵一路亂打,把江南折騰的天翻地覆。這意味著唐朝失去了最穩定的財源。而等黃巢攻入長安,大敗神策軍之後,唐王朝最後的武力也開始衰落了,雖然後來有幾次重建,但是戰鬥力基本上是一降再降。到唐昭宗時期,唐王朝已經是政令不出長安一個城了。

很多人都說唐朝亡於宦官,其實並非如此。宦官是皇權的延伸,宦官的權勢強是因為神策軍,而神策軍則維繫著大唐的國運。後期神策軍被大敗一蹶不振,宦官勢力被削弱,後來被朱溫全部誅殺,而唐王朝也走向了歷史的盡頭。


經史通義


唐朝末年,昭宗皇帝確實經常被好幾個諸侯先後劫來劫去,可是,卻沒有一個如曹操一般的人物,利用天子的權威來為自己爭取到有利的地位,這是為何呢?

唐昭宗不易控制

漢朝時,漢獻帝被董卓、曹操控制時,年紀尚小。從挾持天子,到獻帝長大,將近10年的時間裡,曹操可以從容地對天子的官僚體系進行干預(如打壓楊彪等),從而控制住朝廷。

可是,就這樣,在獻帝成人後,依然和曹操進行了明爭暗鬥。

漢獻帝成人後,與曹操進行了若干掙扎,但內外早在他年幼時,就已被曹操控制

而唐朝時,唐昭宗一繼位就已經20多歲了。昭宗有自己的官僚班底,李茂貞、朱溫等,再是跋扈,也無法擺佈天子。甚至,在朱溫遷徙皇帝去汴途中,昭宗還多方下詔,請河東李克用、西川王建、淮南楊行密等興兵相救。


社會結構對割據者的制約作用不同

漢末三國之際,那還是一個豪族社會。世家大族的權力非常大。無論是天子,還是丞相,或者割據者,都需要得到世族的支持。

而世族們,因為彼此盤根錯節,社會關係遍佈全國,他們也都希望在一個至少名義上統一的體制下發揮作用,而不願意受到地方割據的制約。

即使是曹操這樣的強者,他大量的工作,大量的地盤,都只能委託給世族協助進行管理。比如,陳登等人在徐州,李通在汝南。

連司馬懿這樣的世族,都可以因為曹操的出身問題而不願意為他所用。

漢末的士族,盤根錯節於全國,希望國家至少名義上統一

而在兗州地區,曹操在殺了名士邊讓後,引發了兗州士族的集體叛變,險些丟掉了根據地,提前滅亡。

因此,曹操的作為,必須得到士族的支持和認可。

事實證明,在曹操後來已經地位穩固之後,稱公稱王時,也遭到了荀彧等士族的反對,這是在曹操地位穩固之時,假如是在曹操初接漢帝時發生這樣的事情,後果不堪設想。

同樣,對於地方割據者來說,都必須仰仗地方世族的支持。而如果明確反對天子的詔令,後果和袁術差不多。

在這種情況下,天子令,依然可以發揮作用。而出身寒族的曹操,也很好地利用了這個規則,彌補了自己於袁紹袁術之間身份的差異。

即使是世族首領反對漢天子,也會遭到天下世族的反對

反觀唐朝時,由於長期打壓,士族勢力受到了嚴重削弱。中國在唐宋之際開始進入平民社會。

此時,再用天子令來糊弄人,是沒有用的了。


動亂的源頭與漢末不同

在漢末動亂伊始,天下的割據者多是以州牧身份開始的。州牧對於治下的官吏安排,是有任免權的,但是,依然需要表奏天子。

因此,曹操可以通過天子令進行一些利於自己的任免。甚至到了赤壁之戰後,都試圖通過對程普、劉備的任命來挑撥孫劉矛盾!

而唐朝時期,割據者多是以節度使身份割據的。在中唐以後,節度使對官員的任免不受朝廷的制約的現象非常常見。

安史之亂後,節度使不服從中央的先例大家見怪不怪了

因此,在流程上,也可以完全脫離天子的詔書,自行統治了。


因此,唐末沒有人通過挾持天子來令諸侯。

這是我總結的幾點,我也希望聽到大家的批評。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著名的“安史之亂”後,地方行政長官開始了“世襲制”,形成了“藩鎮割據”勢力,和唐中央叫板的軍閥比比皆是,但終唐一朝沒形成漢末“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實,為什麼呢?因為唐王朝中央握有了軍事力量,即掌控了一支規模不小的神策軍!


神策軍原是唐朝中後期中央“北衙禁軍”的主力,原為西北戍邊野戰軍,後進入京師成為禁衛軍,負責保衛首都的安全,是李唐王室直接控制的主要武裝。


神策軍的高層領導權始終握在皇帝身邊的宦官手中,自唐穆宗以後,唐天子大多生活在宦官羽翼之下。歷數穆宗以後的九帝,除敬宗、哀帝外,均為權宦所立;即宦官集團掌握了皇帝的生死大權。

唐末,藩鎮武裝勢力屢犯京師時,常以“剪除宦官”為口號,這樣神策軍在宦官集團的操縱下,就發揮了衛護京師的功能,客觀上起到了保衛天子的作用,讓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鬧劇沒在唐朝重演!

希望星晨58298869


究竟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是自立為帝,這點來說,漢末和唐末情況皆有不同,但是無論何種情況,決定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是自立為帝,都取決於實力,只有實力到了,稱帝也未嘗不可,實力不濟,稱帝就是作死了。

首先,我們看一下漢末的情況。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曹操迎漢獻帝到許昌的時候,當時天下還是群雄並起的時代,曹操只佔據了今天河南的一片地區,周圍全是強大的諸侯割據勢力,北邊有袁紹,東邊有陶謙,南邊有袁術,西北有馬騰,隨便一個諸侯來跟他幹,都夠他喝一壺了。所以,對於當時的曹操來說,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最優的選擇,這樣他在不稱帝的情況下就得到了政治上的優勢,為他的發展得到了極大的便利。

再說一下當時的一個反例,就是袁術,有一定的實力,但是實力比他強的有很多,所以一稱帝,馬上就成了眾矢之的,被各諸侯輪番打擊,沒兩年就完蛋了。要知道,按照當時的情況,一旦稱帝,至少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焉,幽州的劉虞,那都是漢室宗親呀,那麼大一片地區肯定不會承認,絕對和你死磕的。

所以當時形勢來說,曹操選擇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最優選擇。實際上,到了後期,諸侯基本平定,天下只剩下了曹劉孫三家,曹操也有了稱帝的想法。

再說一下唐末的情況。

朱溫在滅唐的過程中,幾乎殺光了唐朝的宗室,所以從正統上來說,很難找到一個唐朝皇位的繼承人了。不像東漢末年,無論是漢少帝還是漢獻帝,都是屬於皇帝的直系兒子,繼承皇位沒有爭議,當朱溫滅唐之後,搬出任何一個人來繼承唐朝的皇位,都屬於遠方親屬,正統地位本身就大有問題。類似的情況比如明朝滅亡之後的南明,因為崇禎皇帝的三個兒子都下落不明,找的都是崇禎皇帝的遠系親屬,就出現了很多爭議,以至於同時出現幾個明朝皇帝的情況都出現了。所以當時來說,挾天子以令諸侯,挾那個天子呢?挾那個都價值不高。

再看一下實力情況,五代十國中的五代,都是稱帝的政權,實力都是有的,絕對是所有割據勢力中最強的,同時對付一兩個割據勢力還是不成問題的,所以挾天子以令諸侯還不如自己稱帝得了,就算稱帝了,那些割據勢力能拿他怎樣呢?

所以,綜合以上的情況,我個人的觀點就是,是否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是自己稱帝,都是權衡選擇的結果,那個更有利就選擇那個,取決定作用的,還是實力。


老威觀史


“挾天子以令諸侯”要的就是皇帝天下之主的名義,但是不是什麼樣的人都可以用,也不是什麼樣的人都需要用的。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與當時特殊的社會形勢有關係。

說東漢末年人心思漢,真的沒有錯。東漢末年所分封的很多漢室宗親都能夠牢牢到把吃的地方大權向荊州劉表、益州劉璋。

而且當時曹操的勢力是極為弱小的,在東漢末年的各大諸侯裡邊,根本不能佔據優勢。所以曹操需要“扯虎皮拉大旗”,為自己的勢力崛起做各種準備。

毫無疑問,天子的大義名分是非常好用的,並且也使曹操的勢力成為了東漢末年最強大的存在。

曹操為什麼一直養著漢獻帝劉協呢?

在三國時期曹操已經佔據了絕對優勢,但是曹操依然沒有選擇篡位,而是養著漢獻帝劉協做為手上的底牌。

當時其實是沒有必要的,並且對於曹操勢力的發展產生了很多掣肘。如著名的“衣帶詔”等,漢朝遺老們依然心懷僥倖,想要復興漢室。

這也許是曹操內心深處的理想主義作祟,想要一輩子做漢臣,並且希望在死後封“文王”成為一個完人。

當然,這個希望被曹丕無情地打破了,並且賜給曹操一個魏武帝的稱號。

唐朝末年為什麼沒有發生“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情?

唐朝的強大毋庸置疑,而唐朝的衰落毫無疑問就是“安史之亂”,唐朝陷入了諸侯割據,潘鎮林立的局面。

在這期間,唐朝出現了好幾個昏庸無能的皇帝,但是皇帝的身邊還有一隻比較堅挺的軍隊,就是神策軍。神策軍一直忠心耿耿地維護著皇帝的利益,竭力避免唐朝皇帝被人挾持的局面。

但是唐朝潘鎮林立的時間太久了,一開始潘鎮節度使還需要朝廷的大義名分來統治一方,但是隨著“黃巢起義”爆發,唐朝皇帝的作用被無限制地削弱,真正的造成了潘鎮割據,實際上已經是獨立的存在。

這時候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已經沒有作用了。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首先說答案,誰說在唐末的時候沒有人希望挾天子以令諸侯的?

從中晚唐歷史來看,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件事不僅是有人做過,而且有不少人也因此而獲利。

被認為是唐朝歷史上幾乎是中斷了唐朝國祚之一的甘露之變,說到底就是皇宮內的宦官集團挾持了當時的皇帝唐文宗,唐文宗企圖從宦官手裡奪取權利的計劃,徹底失敗。

而在甘露之變中獲利最大的那無疑就是宦官集團了。宦官也因此成為了可以左右遙控皇帝的一隻勢力。

不僅是在這個時候在黃巢起義之亂後,掌握唐朝禁軍軍的大宦官田令孜,其中發達的原因,毫無疑問,那就是挾持的皇帝,是地方那些節度使也不敢輕舉妄動。

而在這以後,依然是有人,控制了當時的唐朝皇帝,希望可以劫持天子為自己謀得更大的利益,就例如後來劫持皇帝的李茂貞。以及後來殺死了皇帝的朱溫。

從上來看的話,並不是說在唐末時候就沒有像漢朝末年那樣挾持皇帝的軍閥。

只是現在人並不怎麼關注唐末和五代的歷史,所以認為好像,唐朝末年沒有出現像漢末三國那樣的情況。

但是說實話,在那個時候,朱溫殺死皇帝唐昭宗也許並不是一件錯事。甚至可以說,劫天子以令諸侯了,這個辦法,也許在唐末已經是完全失效了。

漢朝的崩潰和唐朝的崩潰,其實並不一樣。漢朝的崩潰也可以看作是王權突然性的徹底倒塌的話。 唐朝末年的皇權中落並不是一個突然性發生的事,而是一個長時間異變導致的結果。

在安史之亂後,原來安祿山的故地,充斥著安祿山的勢力反叛勢力,可以說就是這股勢力讓唐朝最後走向了終結。

這就是唐朝歷史上的河北三鎮。

而在此之外,除了河北三省之外,其他地方依然是形成了,不知道多少個大大小小的的軍閥。

這些軍閥名義上是唐朝的臣子,實際上是完全掌控地方的節度使。這些軍閥在唐朝無法消滅的情況下,唐朝中央其實只能是與藩鎮軍閥達成協議。不然,一旦激怒了那些軍閥,唐朝就要拿出不知道多少國力才能消滅一些軍閥。更不用說地方的實際稅收和地方人事任命權了。

一些軍閥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厲害和唐中央政府作對。

而這種情況,延續到了後來的五代。

按照《新五代史,吳越世家》的說法,吳越國給後唐的皇帝報告,提到了唐末的情形。當中雖然有誇大自己的忠誠度。但也說明在唐末之際,各地軍閥心懷鬼胎,對皇帝是說一套做一套。

此外,就算當時的唐朝還留下一個名頭,唐朝也不可能再有什麼轉機的說法了。

此時的長安和洛陽,已經是一片荒無人煙的“鬼城”了,在後梁帝國建立前,當時的洛陽,只剩下百餘戶居民。更不用說西邊長安的情況了。因此,朱溫稱帝時,廢長安西京,將洛陽當做後梁的西京。

從這點來說,唐朝其實已經在黃巢起義後解體了。誰當天子,其實沒那麼重要。

黃巢雖然未能推翻唐朝統治,但黃巢生前留下的造反大軍,最後徹底滅亡了唐朝,其中的朱溫就是黃巢的部將。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簡單說,是因為皇帝還有力量,當皇帝沒有力量的時候,唐朝藩鎮也一樣想挾天子以令諸侯。

說軍閥前,先說一個東漢和唐朝都有的問題,那就是宦官專政,宦官是皇帝的奴僕,他們的權力來源於皇帝,也就是說宦官不管怎麼權勢滔天,他們始終是皇權的衍生,不大可能威脅到皇權,這在東漢是沒問題的,但在唐朝有問題了,因為唐朝宦官連皇帝都敢殺!

為什麼唐朝宦官這麼大膽,因為他們手中有兵,中央禁軍神策軍是他們掌管的,而漢朝的中央禁軍則不是宦官掌管。

漢朝的中央禁軍丟的很冤枉,何進自己就是禁軍首領,卻偏偏要召外地軍閥董卓進京除宦官,如果何進還活著還好,禁軍能壓著董卓的軍隊,可宦官先動手了,何進掛了,禁軍群龍無首。

隨後董卓進京,收編了禁軍,漢朝的中央實力成了軍閥的補充軍隊。

而唐朝的神策軍丟的就比較正常了,是被消滅的。

唐朝的割據時間比東漢長得多,在安史之亂之後就開始了藩鎮割據,換算到東漢,基本東漢八九成的時間都在割據,而不是三四十年。

唐朝能夠在藩鎮割據中繼續存在一百五十多年,並出現多次中興,跟唐朝中央掌握有軍隊是密不可分的,神策軍是唐朝皇帝仍然能夠存在的重要保障,但這支軍隊卻由宦官統帥,這也是宦官權力甚至凌駕於皇帝之上的原因,宦官抓住了皇帝的命根子。

養軍隊得花錢吶,神策軍的戰鬥力一直有保障就是因為唐朝中央政府仍有足夠的資金來建設這支軍隊。安史之亂把北方打得亂七八糟,曾經輝煌的長安洛陽跌落神壇,南方的揚州和益州成為全國大都市,這些城市的糧食稅賦都是皇帝的命。

直到唐朝末年黃巢起義,江南也打得稀碎,唐朝中央失去了龐大的穩定收入,這使得神策軍的戰鬥力下降很快,在黃巢起義軍進攻長安的時候就損失得七七八八了。

黃巢起義後,唐昭宗有志重整河山,就重建了十萬禁軍,但這些人都是新兵,又缺乏訓練,戰鬥力不算很強,跟打慣了戰爭的藩鎮軍隊沒法比,最終在討伐李克用的時候被打得全軍覆沒。

沒了禁軍的唐昭宗下場不比漢獻帝好多少,一樣淪為軍閥們爭奪的對象,只不過這些軍閥並不怎麼尊敬他罷了,在轉手多次後,唐昭宗最終被朱溫弒殺。


平沙趣說歷史


喜歡歷史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小陸解史。關注小陸解史,關注更多精彩!

都說盛唐,盛唐,然而盛唐只是那麼些年。可安史之亂後的唐帝國也出現了東漢末年那樣的藩鎮割據局面,大家也知道藩鎮割據帶來的影響就是到了三國時期的時候會出現曹操這樣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最後就是東漢滅亡、三國鼎立,連年征戰、百姓民不聊生。那麼,既然這個藩鎮割據這麼的複雜,安史之亂後的唐朝藩鎮割據比東漢末年還要糟糕,唐朝為什麼沒有人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呢?

中唐時期:唐朝朝廷制定“以藩制藩”策略

唐朝時期藩鎮割據的時間很長,從安史之亂之後,橫跨一百多年,其中以河北三鎮為首,始終割據為獨立王國,不聽中央號令。但是,藩鎮割據雖然是中晚唐的常態,但天下大亂不是。唐朝的局勢全面崩潰,也就是在黃巢起義之後的二十多年而已。在黃巢起義之間,藩鎮別說挾持天子,連自保都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

所謂強漢巨唐,雖然經過了一場空前的安史之亂,但大唐帝國依然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在安史之亂後又生生的續了一百多年。這與唐朝的軍事政治形勢是分不開的。雖然提起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我們自然而然的就會想到“藩鎮割據”,“宦官跋扈”,“朋黨交攻”。其實中晚唐的形式還沒有那麼糟糕。對於唐朝朝廷來說,這三件事的威脅排行大概是:宦官亂政>藩鎮割據>朋黨之爭。之所以藩鎮割據只能排第二,因為唐朝的藩鎮也沒有那麼厲害。

黃巢起義以前,常年割據的藩鎮只有魏博、范陽、成德三鎮,三鎮處於河北山東一帶,離長安是相當的遠。而且為了對付這三個藩鎮,朝廷還“貼心”的圍繞這三個刺頭搞了一個藩鎮包圍圈,三鎮的旁邊全是朝廷設立的藩鎮,專職負責防禦他們。整個唐朝,朝廷收回河北藩鎮的努力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唐德宗曾經組織過一場規模不下於安史之亂的平藩戰爭,可惜最後以失敗告終。而唐憲宗和唐武宗更是一度收回過割據藩鎮的控制權。

這幾家割據的藩鎮,平時秘密聯絡,注重團結,槍口一致對外(朝廷),一旦朝廷發動征討就聯合對抗,他們通過抱團取暖來爭取自己的割據地位,但名義上他們依然是大唐的臣子,在朝廷強勢的時候甚至還要交出權力入京朝見。至於讓他們幹翻周邊監視他們的藩鎮一路殺到長安劫持天子,那大概是個夢想。

晚唐時期:救命稻草“神策軍”被砍斷

而晚唐的形勢,又是另一種面貌。唐朝中央的權威之所以能維持,在於唐朝朝廷始終保持著一支規模龐大的精銳部隊——神策軍。雖然這隻部隊歸太監管理,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太監和皇帝的利益是一致的,而皇帝和朝廷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神策軍是朝廷最大的依靠。換句話說,由於唐朝朝廷是天下最強的藩鎮,所以所有的藩鎮都怕他。

但黃巢起義徹底打破了這種局面,黃巢的部隊對江南經濟的破壞十分嚴重,更重要的是,他隔斷了朝廷和江南主要財稅來源地的聯繫。而神策軍在黃巢起義中損失極為慘重,所以黃巢之後,唐朝朝廷的威信由於實力下降而頓挫,而地方藩鎮由於趁亂撈了不少好處,反倒個個作威作福,開始不聽號令。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出現地方節度使干預朝廷政令的情況。但依然沒有劫持皇帝的事情發生,因為神策軍仍在。事實上,直到唐朝事實上最後一個皇帝唐昭宗統治的前半期,神策軍依然有十萬之眾,唐昭宗甚至想用他們來滅掉李克用,可惜被李克用打的全軍覆沒。從那以後,唐朝皇帝才徹底淪為藩鎮的掌上玩偶。不過這個時候“挾天子”已經沒什麼意義了,唐朝的號召力幾乎為零,所以朱溫很快就稱帝了。

而東漢則處於一個奇妙的境地:董卓之亂之前,朝廷自己的力量已經在內鬥中被消耗光。董卓之亂之後,朝廷的實力和威信蕩然無存,成了流亡政府,到處討飯吃。

但奇妙之處就在於這,由於漢朝的倒臺是突然性的,所以漢朝皇帝雖然沒威信,卻有號召力,尤其對知識分子來說,曹操可以利用漢獻帝豎起一張朝廷的大旗,這對他籠絡士族意義眾大。等到漢朝這塊牌子過了幾十年已經徹底沒什麼吸引力的時候,自然就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嘍。



我的見解只有這麼多,不足之處歡迎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一起討論!

同時煩請大家多多關注、轉發,在此表示感謝!


Dong歷史


其實這事很簡單,沒那麼複雜的因素,無非就是

曹操要臉,朱溫不要臉

我們先說曹操的要臉,曹操愛面子是眾所周知的事情。當曹操受九錫,封魏王,挾天子令諸侯的時候,說白了曹操跟皇位之間,也就是一個晚上找漢獻帝劉協談談心,聊聊天的事情。但是對面有些激進的勸進大臣,曹操依舊是“若天命在吾,吾願為周文王矣”。

周文王姬昌當年是給周武王姬發鋪路的人,他自個兒並沒有稱帝,所以曹操的意思也很明顯,“你們不要給我勸進啦,要臉。到時候拉我小孩子一把就行了。”所以曹操就一直幹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差事,並一邊為曹丕稱帝掃清一些障礙。當然了,你說曹操在快老的時候,找曹丕掏心窩談個話,叫他自個兒代替了,我覺得也是非常合理第一件事情。只是可惜,曹操即使在努力,也揹負著“曹賊篡漢”的罪名。這點還真不如朱溫乾脆。

朱溫自公元903年從閹黨的夥伴,藩鎮李茂貞手裡搶過唐昭宗李曄並帶回長安之後,迅速洗清了其餘所有勢力(主要是閹黨),進爵梁王,基本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步了。但是朱溫和諸葛亮的區別就是,朱溫想做皇帝想瘋了呀,而且他還不要臉。

為了快速實行自己的稱帝大計,第二年他就把唐昭宗接到了洛陽,接著把唐廷的六軍侍衛之士全殺了,換成自己人。這個時候很多藩鎮肯定要起兵討伐了,他又擔心唐昭宗不夠聽話,索性那就殺了令立新帝吧,於是年僅十三歲的李祝被立為新皇帝,既唐哀帝,順帶把所有原唐朝的朝臣基本全都殺光了,然後換成自己人。

殺光之後呢?那就稱帝唄,什麼加封九錫,加殊榮這些明面上的面子活朱溫都不喜歡,就接了個相國的位子,然在公元907年由宰相張文蔚帶來百官勸進,接受唐哀帝禪位稱帝,並更名朱晃,國號大梁。當然,朱溫是個乾脆的人,所以被廢為濟陰王的唐哀帝第二年就被朱溫給殺了。

也就是說,在朱溫眼裡,他是看不起曹操的,想當皇帝,那麼就殺殺殺,搞什麼挾天子以令諸侯這麼麻煩的事情嘛!而唐末兩代皇帝基本上都在他手裡,自然也就沒別人幹這事了。只是他這江山屁股坐下去,那邊就已經起兵了……


三觀粉碎機


唐朝藩鎮割據的時間很長,從安史之亂之後,橫跨一百多年,其中以河北三鎮為首,始終割據為獨立王國,不聽中央號令。

但是!

但是,藩鎮割據雖然是中晚唐的常態,但天下大亂不是。唐朝的局勢全面崩潰,也就是在黃巢起義之後的二十多年而已。在黃巢起義之間,藩鎮別說挾持天子,連自保都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

所謂強漢巨唐,唐朝之強大,雖然經過了一場空前的安史之亂,但依然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在安史之亂後又生生的續了一百多年。這與唐朝的軍事政治形勢是分不開的。

雖然提起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我們自然而然的就會想到“藩鎮割據”,“宦官跋扈”,“朋黨交攻”。其實中晚唐的形式還沒有那麼糟糕。對於唐朝朝廷來說,這三件事的威脅排行大概是:宦官亂政>藩鎮割據>朋黨之爭。之所以藩鎮割據只能排第二,因為唐朝的藩鎮也沒有那麼厲害。


黃巢起義以前,常年割據的藩鎮只有魏博、范陽、成德三鎮,三鎮處於河北山東一帶,離長安是相當的遠。而且為了對付這三個藩鎮,朝廷還“貼心”的圍繞這三個刺頭搞了一個藩鎮包圍圈,三鎮的旁邊全是朝廷設立的藩鎮,專職負責防禦他們。整個唐朝,朝廷收回河北藩鎮的努力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唐德宗曾經組織過一場規模不下於安史之亂的平藩戰爭,可惜最後以失敗告終。而唐憲宗和唐武宗更是一度收回過割據藩鎮的控制權。

這幾家割據的藩鎮,平時秘密聯絡,注重團結,槍口一致對外(朝廷),一旦朝廷發動征討就聯合對抗,他們通過抱團取暖來爭取自己的割據地位,但名義上他們依然是大唐的臣子,在朝廷強勢的時候甚至還要交出權力入京朝見。至於讓他們幹翻周邊監視他們的藩鎮一路殺到長安劫持天子,那大概是個夢想。

而晚唐的形勢,又是另一種面貌。

唐朝中央的權威之所以能維持,在於唐朝朝廷始終保持著一支規模龐大的精銳部隊——神策軍。雖然這隻部隊歸太監管理,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太監和皇帝的利益是一致的,而皇帝和朝廷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神策軍是朝廷最大的依靠。換句話說,由於唐朝朝廷是天下最強的藩鎮,所以所有的藩鎮都怕他。

但黃巢起義徹底打破了這種局面,黃巢的部隊對江南經濟的破壞十分嚴重,更重要的是,他隔斷了朝廷和江南主要財稅來源地的聯繫。而神策軍在黃巢起義中損失極為慘重,所以黃巢之後,唐朝朝廷的威信由於實力下降而頓挫,而地方藩鎮由於趁亂撈了不少好處,反倒個個作威作福,開始不聽號令。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出現地方節度使干預朝廷政令的情況。但依然沒有劫持皇帝的事情發生,因為神策軍仍在。事實上,直到唐朝事實上最後一個皇帝唐昭宗統治的前半期,神策軍依然有十萬之眾,唐昭宗甚至想用他們來滅掉李克用,可惜被李克用打的全軍覆沒。從那以後,唐朝皇帝才徹底淪為藩鎮的掌上玩偶。不過這個時候“挾天子”已經沒什麼意義了,唐朝的號召力幾乎為零,所以朱溫很快就稱帝了。

而東漢則處於一個奇妙的境地:董卓之亂之前,朝廷自己的力量已經在內鬥中被消耗光。董卓之亂之後,朝廷的實力和威信蕩然無存,成了流亡政府,到處討飯吃。

但奇妙之處就在於這,由於漢朝的倒臺是突然性的,所以漢朝皇帝雖然沒威信,卻有號召力,尤其對知識分子來說,曹操可以利用漢獻帝豎起一張朝廷的大旗,這對他籠絡士族意義眾大。等到漢朝這塊牌子過了幾十年已經徹底沒什麼吸引力的時候,自然就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