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說,山上有蔥下有銀,上有硃砂下有金,是真的嗎?

創意達人秀

山上有蔥,下有銀;山上有薤,下有金;山上有姜,下有銅錫。”這種說法出現自《酉陽雜俎》一書,是古代尋找金礦的一種重要依據。



▲配圖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勘探礦藏的儲量、種類的方法也越來越豐富。通過各種高科技的掃描儀器,可以輕而易舉知道礦山內的具體情況。

而古人把金銀之類重金屬作為貨幣使用,他們是怎麼發現這些金礦? 最直接的就是表層金礦,就是一鐵鍬挖下去,剷出來的都是金子這種,當然這種說法肯定是誇張。

但是在封建時代有這麼一批人,他們被官府僱傭。主要的工作就是篩金子,從河道當中的沙子裡面篩選金子,這種是最直接的。當然這種情況是少之又少,而且是隻適合金子這種。


那是古代銅、鐵、銀之類,使用量也是很多。這些金屬礦物的發現,這是根據古人對於自然的總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植物辨別法。

藉助的主要原理就是植物紮根於土壤,從土壤中吸取礦物元素。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金屬元素都可以被植物吸收,比如像金銀銅這種重金屬,就只可以被一部分植物吸收。其他植物種在礦山之上,是很難存活下來的。

自20世紀初以來,很多礦物學家通過植物的分佈,確實在我國發現了很多的礦藏。比如說20世紀30年代,有科學家通過詳盡分析一片地裡面玉米的化學成分,發現其內有微量的黃金。之後勘測該地後,可以發現其下有金礦存在。

▲銅草

而在1951年我國著名的學者謝學錦和徐邦梁兩人,在安徽安慶採集土壤樣本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某處銅礦區域,發現一種植物特別的茂盛。對其進行分析的時候,發現其是“喜銅”植物,也就被起名“銅草”。

而這是我國第一次使用植物指示尋找礦藏,而這兩位學者也靠著這個發現,所寫論文也成為我國地球化學勘探的開山之作。而謝學錦也在後來成為了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這就是植物探索礦物的現代應用。

而除了上文提到的山上有蔥,下有銀;山上有薤,下有金。還有哪些植物,可以顯示下面礦藏的種類。

▲蔥

蛇裟子 ——其下多有有銅、鉛、鋅礦。

野玫瑰 ——指蔚藍色野玫瑰,其下多有銅礦。

忍冬草——其下多有金、銀伴生礦藏。

矮生櫻桃和刺扁桃—— 其下很可能有石灰岩。

矮灌木林——其下很可能有石膏。

石松——一般是尋找鋁礦的好地方。

車前草——生長茂盛的地方有鋅礦。

錦葵——其下很有可能是鎳礦。

紫苜蓿——生長茂盛的地方多有鉬礦。

艾蒿——有可能是猛礦。

野苦麻——生長的地方常有鐵礦。

紫雲英——尋找鈾礦和釷礦的重要線索。

▲紫雲英

所以說在古文所看到的這句話,其實是正確的。所以說頭條裡面的各位,趕緊上山去種蔥吧,那座山頭的蔥長的好,那就趕緊把那塊山買下來吧。一本萬利千秋萬代


史之策

這個問題要分成兩個方面來闡述。


首先,礦物與植物間的關係是較為密切的。植物探礦法至今日仍可有所耳聞,比如海州香薷和銅,這被稱為“找礦標誌、指示植物”。它的原理並不是很難理解,畢竟如同人體內的微量元素一樣,不同的植物也有對生活環境的不同要求,溫溼度如是,土壤內元素含量也如是。那麼能起到顯著或特殊作用的,就會被成為“指示植物”。但不僅是探礦,也有可能表現環境汙染問題,所以今天還有各類“汙染指示植物”。只不過在這方面西方發展較早,畢竟工業革命嘛,因此像1866年的法國人尼德蘭、1874年的英國人史特頓等等,都是“大氣汙染指示植物”方面的先驅人物。


關於提問的這段話。雖然據考證是出自南北朝時梁代的《地鏡圖》,但原書已軼,今日多有隻言片語被其他書籍引用,又或者是整理摘錄,比如唐代的《酉陽雜俎》或清代的《玉函山房輯佚書·子編五行類》,下舉例一些:

  • 《酉陽雜俎》山上有蔥,下有銀。山上有薤,下有金。山上有姜,下有銅錫。山有寶玉,木旁枝皆下垂。

  • 《藝文類聚》山有蔥,下有銀,光隱隱正白;山有磁石,下有銅若金。又曰:白銀見為雄雞。

  • 《雲仙雜記》山中有蔥,下必有銀;有薤,下必有金;有姜,下必有銅、錫;山中有玉者,木旁枝下垂,謂之“寶苗”。(缺)

  • 《本草綱目》卷八金石部、《山海經廣注》南山經杻陽之山等多有用到。


但是不論這些內容如何變化,對比《管子》中曾出現的這段話:

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上有鉛者,其下有銀。一曰。上有鉛者,其下有鉒銀,上有丹沙者,其下有鉒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銅金。

可以發現,“指示植物”的出現較之赭、鉛、丹砂、磁石更易辨析。而對比《荀子·勸學篇》中所說的:“玉在山而草木潤。”又更細緻。因此它雖然描述的依舊簡陋,甚至在再發展上出現了唯心和玄幻色彩,但仍可證明這是中國自古出現的地理地質學理論。所以即便有下列這種記載,也並不能抹消它的重要歷史地位:

  • 《太平御覽·珍寶部》《地鏡圖》曰:黃金之氣赤黃,千萬斤以上,光大如鏡盤。

  • 《太平御覽·獸部》《地鏡圖》曰:青玉之像為女人,黃金之見為火及白鼠。



當然在今天,我們探礦時肯定不會“欲知寶所在地,以大鏡夜照,見影若光在鏡中者,物在下也。(《太平御覽》服用部)”這實在太羞恥了……


又說植物探礦之海州香薷和銅(這方面瞭解較少,略說一二)。在上世紀建國初期談到海州香薷(如音二聲)時,以其生長的大部分地區內可見土壤中含銅量為判斷,比如唐代古礦井周圍(銅牛井地區)。即便在此期間發現了一個沒有被挖掘、無廢礦堆積的地方,事後調查其土壤含銅量也很高。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說上述這些區域內幾乎只有海洲香薷在生長,而另一處常年被野豬襲擊的荒廢山薯種植區內,不僅有海洲香薷,還有多種雜草叢生,可這裡的土壤銅含量就很低。

或者可以說,這些“指示植物”更多具備的是參考價值。但是在在今天,除了曾經的“找礦標識”以外,對海洲香薷與銅或其他指示植物,人們還想到了利用其特性修復土壤汙染,或是生物提煉法。因此可以肯定,這些古籍上被記錄的植物,仍會以另一種面貌繼續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也體現了自古以來,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關係。


毅而三思吳六奇

經驗的性的東西。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如果,你確實在哪哪山上在某根蔥下面挖到了白銀,又是在哪塊硃砂下撅到了黃金,那就是真的唄,如果,你爬了好多山,拔了很多根蔥,也發現很多處硃砂撅了不少,可是都沒有白銀與黃金的影子,那麼,說它是假的也未為不可。

蔥與銀、硃砂與金有一定的聯繫,只是個充分條件,不是充分必要條件。山上有蔥下(可能)有銀,上有(硃砂)下可能有金,但未必真有,現象之談,真有這麼回事這麼個說法,但是雖有真假之說,都是現象而已。現象就是假象,只是事實現象如何就是如何。而其內在之理與規律那才有唯一的本質的真理指向。所以“山上有蔥下有銀,上有硃砂下有金”是真有這麼個說法的,是一種經驗現象之言,但是,它不是真理,

山上蔥下有銀,上有硃砂下有金,或者,現代科學研究探究了其內在的存在關係,據說是有一定的環境,元素之類的聯繫等,那麼這個內在的道理是真的。是以,整句話有一定道理,是真實存在的經驗之談,但不是真理。所以是真也不是真唄。


東聲西音

這是一種經驗之談,是古代先賢對植物和礦物之間聯繫的一個總結,是天人合一理念的延伸。最早出現在南北朝的梁代有名的礦書——《地鏡圖》,書中說到:“山上有蔥,下有銀;山上有薤,下有金;山上有姜,下有銅錫;山有寶玉,木旁枝皆下垂。”五六十年代,中國地質學家有人發現,在銅錫礦的上面,一般長有野薑等植物,並利用這個規律在別的地方找到一些礦物,但不一定每次都準。


呆頭鵝60069556198

我是農民我來回答

古人的經驗,不是完全準確,確實有案例的,就比如上古鑄造的鼎需要用銅,長江中下游安徽段,就盛長一種銅草,紫色的,於是古人就發現從銅陵到馬鞍山蕪湖宣城的銅礦跟金礦



鳳棲梧桐1119

山上有蔥,下有銀;山上有薤,下有金;山上有姜,下有銅錫。”這種說法出現自《酉陽雜俎》一書,是古代尋找金礦的一種重要依據。

山上有劍蘭,下有鑽。

這些要根據地理環境來說,不都會有值得開採的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