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做天子以令诸侯?

这节课上历史


如果只是看《三国演义》的话,会对曹操有很多偏见和误解。曹操自从迎奉天子都许以后,就成为天子合法的代言人,他以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征战四方,政治上先声夺人。但事物往往具有其两面性,他获得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众矢之的。

我们先来说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经过,公元194年,曹操二征徐州,为父报仇。由于杀伐过重,东郡守备陈宫,联合陈留张邈,张超父子,迎接吕布出任兖州牧,背叛了曹操。曹操不得不舍弃徐州,回救兖州,两军对峙百日,没有任何进展,这时候又闹蝗灾,于是不得不相约退兵。第二年,即公元195年,曹操整军再战吕布,三战三捷,打败吕布,平定兖州。吕布仓皇逃跑,投奔徐州刘备去了。同年七月,李榷、郭汜火拼,长安大乱,汉献帝趁乱在文武百官的护送下逃出长安,东归洛阳,同时下诏关东诸侯起兵勤王。

当曹操接到勤王诏书后,无法决断,因此召集文臣武将共同商议,大家普遍反对勤王,理由是徐州尚未平定,而且洛阳北部是张杨的势力范围,勤王恐怕对曹操不利。这时候荀彧站出来,力排众议,对曹操说,“从前晋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东征项羽,为义帝穿素服发丧而天下归心。自从天子蒙乱,将军您首先倡导义兵勤王,只是因为山东地区纷扰战乱,还不能远赴关右,但还是分派将领,冒险与朝廷通使节,虽挽救国难于朝廷之外,而心无时不系于王室,这是将军诚扶天下的一贯志向。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怎么敢为害呢?如不及时扶正朝廷,天下将生叛离之心,以后即使考虑此事,也来不及了。”这段话大意就是说,昔日晋文公迎奉周天子而成霸业,汉高祖为义帝报仇而夺天下,今天如果将军迎奉天子,天下归心,大事可成,不迎则离心离德,必然导致失败,这件事要尽快做,做晚了,被别人抢先,后悔都来不及了。

曹操听后深以为然,于是在公元196年8月,迎奉天子都许。从勤王诏书发出,到最终建都许县,经历了一年多。看来东汉朝廷早就威望扫地,诸侯们接到诏书后都在观望,把朝廷当做了烫手山芋,只有曹操迎奉天子,力挽狂澜,维持了朝廷的体面。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个光环,也是一个诅咒,从天子都许以后,曹操每年不是在征战,就是在去往征战的路上,公元197年,更是征张绣,灭吕布,大破袁术,打了三大仗,在平定天下这件事上,曹操可以说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劳模。

那么我们再说说曹操为什么不做天子,公元212年,曹操欲进爵魏公,加九锡,遭到荀彧的反对,一生的搭档分道扬镳,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食盒,意为天下已无汉禄,请君斟酌。荀彧也明白这个道理,最后选择服毒自尽,这给曹操带来不小的打击,他的本意不是想要杀荀彧,而是想要荀彧一如既往的支持他,曹操哭祭荀彧也并非虚情假意。

公元219年,关羽被擒杀,孙权为了转移刘备的注意力,将关羽的首级进献给曹操,并附带了劝进表章,群臣也借机劝进,曹操看后反倒笑道:孙权小儿是要把我放在火上烤啊。思忖良久,然后对诸公说:若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

或许是曹操从头至尾就没想过要篡汉称帝,或许是曹操想到了袁术称帝失败后的惨样,又或许是荀彧的以死殉道震撼了曹操,给曹操的野心降了降温,曹操的真实想法,只有他本人知道了,最终的结果就是曹操没有做天子,用他自己的话就是说,“勿以务虚名而处实祸也。”

大家有什么更好的看法呢?欢迎留言评论~


郑憨子


这个问题有点无语,亏题主还是个历史领域的头条号。

当时汉室虽然衰微,但影响力还是在的。

那些一开始就称帝的不是没有,你看看袁术称帝后,他能令什么诸侯?哪个诸侯愿意听从他的命令?

在天下未定的时候称帝,完全就是把自己树成靶子,曹操只有借助汉帝的名头,占据大义的名分,这样才能让其他诸侯缩手缩脚,也只有到了后期,天下三分之势已定,汉帝影响力几乎被消耗完,曹丕才能篡位自立。


0新说0


曹操不愿背大逆不道之名,汉献帝虽然是有其名无其实的傀儡皇帝,但刘氏在当时还有一定的影响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很明智之举,但曹操如果在世一统天下不做天子的话,是绝对不可能的!


用我三尺剑除尽天下妖


我又不是曹操,问我干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