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不斷擴大的日本發那科:機器人+人工智能=機器人2.0

小姐姐有話說:

你小時候看過鐵臂阿童木,鐵甲小寶,奧特曼吧。

這些日本動漫裡的機器人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羨煞宅男。

現實生活中的日本機器人雖然沒有片子裡那麼神,但同樣也厲害得不得了。

目前全球投入使用的機器人大約有95萬臺,其中日本就佔了38%,位居各國之首。

優勢不斷擴大的日本發那科:機器人+人工智能=機器人2.0

今天我就和你聊聊:日本的工業機器人。

近些年,工業機器人多重視替代人類工作的機械集合。

比較著名的日本工業機器人廠商有:發那科、川崎重工、安川電機、不二越、DAIHEN、松下等。

其中,最出色的就是發那科。

優勢不斷擴大的日本發那科:機器人+人工智能=機器人2.0

FIELD系統保證生產線高效運轉

日本發那科總部位於富士山山麓海拔1000米的山梨縣忍野村。

在發那科總部有一個專門展示新技術的展廳,展廳中放著幾臺機器臂,機器臂下方有十餘個3~10釐米的螺帽,機器臂正在演示這些螺帽逐一放到旁邊的盒子中。

機器臂前端裝配有IR(紅外)攝像頭,作為機器臂(人)的“眼睛”。通過“眼睛”的紅外攝像頭可以判定螺帽的大小和形狀,通過AI來判定機械臂前端抓取時的力度和尺寸,同時進行分類。

該工業機器人採用的是發那科FIELD系統。

優勢不斷擴大的日本發那科:機器人+人工智能=機器人2.0

發那科FIELD系統

以往,當有一臺機器人發生故障時,全線都會停產,而FIELD系統的出現,完全規避了這個問題。

就算生產線上某一臺機器人產生故障,也不會影響到其他機器人工作,並且能夠自動降低生產線速度,分擔故障機器人的工作量。可以說是,它是天使機器人了。

發那科通過網絡連接各個機器人,自動調節機器人的構造。

發那科採用FIELD系統,成功開發了“完全無人工序”,並且成功運行720小時。

過去,工業機器人都是在人為設定的程序中進行工作,以替代人類進行細微、重勞動的工作,如果該程序失效,就代表著工序的失效。

優勢不斷擴大的日本發那科:機器人+人工智能=機器人2.0

而現在,發那科的工業機器人則搭載高速AI,使生產效率最大化。

發那科CEO稻葉善治表示,如同生物的多細胞進化一樣,機器人也在進化。

如果日本生產技術完全機器化的話,日本製造業有很大可能再次回到世界之巔。

支撐韓國製造的是日本工業機器人

過去幾年,日本製造受到中國製造和韓國製造的雙面夾擊,貌似已經走下了世界神壇。

發那科卻絲毫沒有動搖,照樣年收7000億日元。

生產手機金屬外殼要用到的機器鑽頭,發那科佔據了世界80%的份額;

工廠自動化所必需的NC(數據控制)工作機器,發那科佔據了世界60%的份額;

尖端工業,發那科佔據了世界20%的份額;發那科的0.1納米級超精微切削機械,更是鳳毛麟角。

日本工業,大多由發那科這樣的公司組成,潛力無限。

優勢不斷擴大的日本發那科:機器人+人工智能=機器人2.0

韓國,在半導體、汽車、液晶屏幕、鋼鐵、造船領域十分先進,韓國也是世界上使用工業機器人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R)的統計,2017年,韓國每1萬操作員中,工業機器人的使用數量為710臺,是世界使用密度最高的國家。

世界平均的機器人密度為85臺,韓國則是此數值的8倍以上。韓國的工業機器人每年購買臺數為3萬9700臺,僅次於中國(13萬7900臺)和日本(4萬5600臺)。

從生產廠家來看,世界TOP5都被日本、德國、瑞士霸佔,韓國的大多數主要產業多半是韓國政府主導的“國家企業”,然而機器人則是例外。

據韓國工業相關人士表示,過去三十年間,支撐著韓國製造業成長的是日本工業機器人。

機器人市場的技術壁壘很高,韓國無法擺脫對日本的依存。

比如,作為三星電子的戰略的Galaxy S系列產品,為了實現光滑的曲面處理,就必須依存於日本發那科工業機器人。

優勢不斷擴大的日本發那科:機器人+人工智能=機器人2.0

因為世界上只有發那科的產業機器人,才能夠做到曲線鐵板的光滑切削,4年前三星電子曾購買2萬臺發那科設備,一臺價值將近60萬RMB,一時間成為熱門話題。

三星電子有關幹部曾說過:“三星的原則是不與競爭對手使用相同的機器,但是別無選擇。”作為三星的全球戰略上競爭對手之一的蘋果,同樣使用發那科的設備進行工序生產。

韓國的現代重工業持股的機器人事業部,佔據了世界工業機器人市場的3%,其中大多是內需產品。

韓國的LG電子曾出資了工業機器人中小企業,也成立了機器人事業部,不過至今並未有具體的動作。

優勢不斷擴大的日本發那科:機器人+人工智能=機器人2.0

不僅是工業機器人領域,防災用機器人、寵物家庭用機器人等領域也沒有領頭的韓國企業。

在今年1月份的CES之上,三星電子發佈了老人看護機器人和空氣質量檢測機器人以及機械臂,但是隻是處於打入市場的初期階段而已。

用工業機器人補短板

中國最大的代工廠富士康,依靠人海戰術實現了飛躍式的發展。

富士康的代工模式,成為了許多國內企業的效仿對象。

1990年,日本在電視、半導體、顯示屏等方面位居世界前列,而後因為不可抗力導致工業下跌,逐漸被韓國取代。

韓國模式很簡單:大量使用日本設備,引進日本技術和人才,從而趕超日本。

然而,如果日本企業主導的“無人化工廠”發展成熟的話,韓國的優勢就會減弱。

優勢不斷擴大的日本發那科:機器人+人工智能=機器人2.0

韓國製造業

搭載人工智能的機器人通過5G實現雲端互聯,能夠迅速且正確的處理人類無法完成的數據和工作。

工業機器人可以實現自我管理、意思疏通、工作調節。

工廠生產的關鍵變成了配備更好的機器人。

反觀中國,作為“世界工廠”,至今為止的模式是:組裝、特定工序的代工。

比如,索尼的攝像頭中的鏡片,幾乎都來自於我國,然而遺憾的是,國內卻無法組裝。

隨著工業機器人的普及,無人工廠的擴大,不管是對韓國還是我國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優勢不斷擴大的日本發那科:機器人+人工智能=機器人2.0


優勢不斷擴大的日本發那科:機器人+人工智能=機器人2.0

以下是頭條號日本製造業內參發佈過的好文章,感興趣的可以閱讀一下:)


你的每一條留言,小編都會虛心閱讀,小編一直都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