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二战中德国控制了欧洲,却不能增强自身工业?

在二战前,欧洲的工业生产总值和潜力可以说都与美国相当,如果欧洲是一个国家的话,其工业能力会是相当恐怖。然而二战中,德国即便占据了欧洲,也没能发挥出这些产能,甚至占领区产能反不如钱,这是为什么呢?

为何二战中德国控制了欧洲,却不能增强自身工业?

资源的匮乏

欧洲虽然工业产值高,可资源却相对贫乏。虽然煤矿,石油,铁,钾盐比较丰富,但是分布不均匀。煤矿主要在乌克兰的顿巴斯,波兰的西西里亚,德国的鲁尔和萨尔,法国的洛林和法国北部,英国的英格兰等地。石油主要分布在喀尔巴阡山脉山麓地区、北海及其沿岸地区。铁矿则是在法国东部的洛林高原,挪威等地。

如果这样看,其实德国占据欧洲后,资源问题并没有得到太多缓解,因为这些国家的资源即便都给德国也是不够用的,何况还有很多没有开发。比如北海等地的石油,这都是在海里的,二战时期没有相关技术可以开采它,还有一些则在了苏联国土,挪威的铁矿则需要跨海运来,可以说制衡德国的一大问题就是资源不足。

而在战前,各国可以依靠殖民地输送和购买来获取足够多的资源,让自己的工厂进行高速运转,而对于战争中的德国,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随着战争全面爆发,德国已经无渠道向外购买资源。中国因为日本入侵,无法提供资源,苏联也因为德国的入侵不再为德国供货,至于美国则在战争全面爆发后不再提供哪怕一丁点资源,因此德国并不能全面开动欧洲的工业。

为何二战中德国控制了欧洲,却不能增强自身工业?

人力资源的不足

除去资源的短缺,人力资源的不足也困扰着德国。在当时,工业生产除去机器设备,熟练的工人也必不可少,战前德国工人越有千万左右,这其中囊括了各行各业的工人,劳动者。但是在经过动员后,工人大幅度减少。

一个国家的动员顺序是这样的,第一轮动员的是现役部队和预备役人员,第二轮是适龄参军人员,第三轮则是非适龄人员。德国在战争中,伴随着战争扩大,已经动员了第二轮人员,这其中就包括了许多工人,而苏德战争后,第二轮动员人员也逐渐将耗尽,德国不得不在动员第三轮人员,这就让工人更加减少。

为此德国,不得不大幅度采用占领区工人。仅仅在1941年德国就已经有了175万外国劳工和127万战俘作为劳动力,这还不包括占领区企业所拥有的工人。比如捷克斯洛伐克被占领后,斯柯达兵工厂就被德国人控制,斯柯达兵工厂的设备和人员就开始转而为德国服务,法国被占领后,法国工厂和劳工也一样。

而托德劳工组织截止到1944年,则拥有劳工136000人,其中德国人仅仅六万,主要充当监工等。而克虏伯则干脆拥有10万多名奴隶似的工人,这些人大多是犹太人或是苏联战俘。其他工厂和企业的劳工也多为占领区平民或是战俘。

为何二战中德国控制了欧洲,却不能增强自身工业?

虽然此举能够缓解人力不足,但是这些外国劳工和战俘的反抗情绪也很强。

生产出来的物资存在问题是常有的,斯柯达兵工厂的工人就将高射炮炮弹的引信忽略故意不装,转而在里面加了一掌小纸条,上面写着:“对不起,我只能为你做这些了。”

所以盟国飞行员轰炸斯柯达兵工厂时往往出现飞机插满炮弹,但却没有爆炸的奇闻。其他外国劳工的态度也大多如此,这就进一步导致了德国生产能力的下降和不合格产品的增多。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外籍劳工不堪压迫而消极怠工。

为何二战中德国控制了欧洲,却不能增强自身工业?

贪婪的官员

德国内部人员的腐败也造成了工业能力的下降,在德国获取胜利时,纳粹各路高官疯狂的掠夺占领区的财富,这被他视为他们自己的权利。除去各国银行和博物馆的艺术品,工厂也是他们的掠夺目标之一。

以赫尔曼·戈林,这位一战的王牌飞行员,二战的刽子手为例。战前,戈林曾经在1936年出台了四年计划,该计划计划主旨为德军必须有在四年内发动战争的能力。德国经济必须能予以支持,而戈林为本计划之总负责人。

为何二战中德国控制了欧洲,却不能增强自身工业?

由于德国当时的钢铁生产深受铁矿石产量不足所困扰,因此出现了希望自外部大量进口铁矿石的声音。为此戈林在1937年6月16日宣布将开采国内铁矿石,并将以此为基础,建设成套的钢铁生产体系,并在萨尔茨吉特建造了赫尔曼·戈林矿产-制钢工厂。

在戈林得到了担任经济部长后,赫尔曼·戈林矿业-制钢工厂迅速扩张,成了一家集矿业,冶炼,武器制造等行业于一身的垄断企业。在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戈林提议拆走斯柯达兵工厂在内的许多捷克斯洛伐克工厂到德国,这些工厂在被拆解到德国后。

此举不免造成了德国工业产能的下降,一间工厂如果拆迁,就意味着大批工人失业,工厂闲置,即便搬回德国重新建厂,也至少要一年的时间。这期间工业设备会因为拆迁时过于粗暴或是保存不当造成损失,许多设备就此损毁而无法使用。

而贪婪地官员们不仅造成了工业破坏,还加剧了占领区民众的反抗情绪,比如波兰总督汉斯·弗兰克。

此人绝对是一个超级大贪官,能力不怎么样,但是剥削民众却颇有能力,甚至于是乐于此道。

为何二战中德国控制了欧洲,却不能增强自身工业?

他到任后,立刻将许多波兰官员和商人丢进监狱,夺取其财产并霸占了银行和金库他的一大政策就是命令波兰人必须把钱放到银行去,并且宣布华沙地区采取供给制度。大量的金钱囤积在几家银行中,而商店、面包店和粮店前站满了挥舞着供给本,准备购买自己生活用品和食物的市民。

这种固泽而渔的办法,虽然短时间让他控制了大部分资金流向,并且在市面上制造了一系列畸形的繁荣。但是本质上,却让波兰人民生活日益困难,反抗情绪加剧,最终引发的就是著名的华沙大起义。

所以如果从实际上来看,德国在占领区所得到的,并不能全部转化为她们所需要的,这也是德国产能一直上不去的原因之一。

为何二战中德国控制了欧洲,却不能增强自身工业?

家族下的垄断

除此之外,欧洲特有的家族制度也造成了他们在工业产能上的不足。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德国一样是家族制的,比如克虏伯,法本这样的企业。他们的起点都是小作坊,这就意味着,他们庞大的工业帝国是一步步建立的。

举个例子,我现在要在当时的欧洲开一家自行车厂,那我要先建立一个钢丝厂,然后建立一个轴承厂,然后是橡胶厂,甚至是自行车上的铃铛,我都需要专门建一个厂子,最后去自行车厂组装出我的自行车对外销售。自行车上下所有部件,都是我自己的工厂生产的,绝对不经过他人之手。

这样也就造成了欧洲工业当时的特点是家族制和垄断制,完全是自给自足。比如克虏伯,一堆矿石进入他的炼铁厂,到变成武器,完全不经由他人之手,这种自给自足的家族制生产模式,就不免导致了工业的重叠和混乱。

如此一来,德国武器的生产效率就不免下降。一个公司生产的武器,很难交给另一个公司。两个公司之间的产品又可能零件互不通用,这就让德国的武器变得复杂且难以扩大生产,以至于产能无法进一步提升。

结语

综合上述四点,德国在占领欧洲后,并不能扩大自己的产能,反而陷入了各种桎梏当中。这造成了德国在战场上没有足够的武器,生产效率也日渐不足,无法扩大生产,最终被美国和苏联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击败。

参考文献:《第三帝国的兴亡》威廉·夏伊勒

《纳粹德国》克劳斯·费舍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