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漢服控”:月均買一套最貴近萬元 一年半數時間穿漢服

【解說】在車水馬龍的繁華街頭,常會見到翠袖紅裙、寬袍廣袖、青衫白褂打扮的青年。經過10多年發展,漢服已從小眾青年的文化符號步入大眾審美視野。蘊含在漢服中的傳統文化,正在推動青年群體走向潮流前沿。今天,讓我們走近兩位“漢服小姐姐”,聽她們講述漢服愛好者背後的故事。

【解說】今年剛滿20歲的吳宇霏是北京大學基礎醫學專業的學生,她從7年前開始接觸漢服,衣櫃中近50套形形色色的漢服,她如數家珍。

【同期】漢服愛好者 吳宇霏

馬面裙;合領比甲;立領衫;斗篷;褙子;宋褲;明圓領;坦領半臂和坦領衫;

【解說】吳宇霏說,自己有近80套漢服,初中開始,她就開始在網上關注併購買漢服。

【同期】漢服愛好者 吳宇霏

高中的時候,一年在漢服上的消費可能一千多。就最近兩個月,每個月都能上千,多的話肯定會上萬。

【解說】由於不少熱門商家制作工期長、價格不菲,吳宇霏常選擇自己動手製作漢服。

【同期】漢服愛好者 吳宇霏

這個做的其實是仿南宋墓裡的一件對襟,從高一的時候開始有自己的縫紉機。因為初一的時候當時瞭解到漢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我想擁有一套漢服可我沒有錢,所以說我手縫了一套漢服,縫了一個暑假。

【解說】同樣是漢服愛好者,今年27歲的皇甫月驊是北京漢服協會的副會長,她說,入圈十年,漢服早已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她平均每月都會入手一套心儀的漢服。

【同期】漢服愛好者 皇甫月驊

沒有200(件)也有150多(件)了吧。199(元)一套的我也買過,3800(元)一件的我也買過。一套下來,便宜的三四千,貴的可能七八千。一年365天,我至少有一半的時間在穿漢服。

【解說】對皇甫月驊來說,漢服帶給她的不僅是美麗的服飾,更多是在審美、生活質量和文化素養上的提升。

【同期】漢服愛好者 皇甫月驊

我覺得漢服對我的生活,最大的影響就是,一個是審美,然後再一個就是對舒適度的追求。通過漢服,我接觸了更多傳統文化相關的東西。

【解說】在北京漢服協會工作的十年來,皇甫月驊見證了漢服的發展。她說,十年前,人們對漢服更多的是不理解。

【同期】漢服愛好者 皇甫月驊

比較早的時候出去拍照,會打扮得比較隆重一點,就會有人比較調笑的那種語氣,你看穿的和服,還要來圓明園。

【解說】同樣是北京漢服協會成員的吳宇霏也有相似經歷。

【同期】漢服愛好者 吳宇霏

有一個大爺,看見我們穿的衣服就破口大罵說,說你們穿小日本鬼子的衣服,但是當時其實是跟他講了他也沒有聽,他不信,覺得我們在強行狡辯。

【解說】經過十年的發展,北京漢服協會中的實名成員已增長到600多人,漢服愛好者群體也從十年前的“80後”發展到“90後”,甚至“00後”,既有在校生,也有在職人員。在兩人看來,現今越來越多人開始認識和了解漢服。

【同期】漢服愛好者 吳宇霏

很多人的目光他們裡面是帶著讚許的意思,他們覺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們也會主動來問你這是什麼呀,然後我們這個時候就會告訴他,說這是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

【同期】漢服愛好者 皇甫月驊

我記得有一年冬天,穿了一個交領的服裝,外面套了一個羽絨服,然後從地鐵上那個門下去,然後有一個人上車,就一個錯肩的功夫,就聽他說了一句,看,那是漢服。

【解說】隨著漢服被人們瞭解和普及,不斷更迭上新的服飾已不能滿足資深漢服愛好者。深耕服飾背後的傳統文化、豐富業餘生活,成為“漢服控”們的更高追求。

【解說】上大學後,吳宇霏在學習專業課外,還選修了藝術史論雙學位。一有空,她就會研究古代畫作中人物的服制款式。

【同期】漢服愛好者 吳宇霏

《虢國夫人遊春圖》,我會先去看它裡面人物穿的衣服,比如說你可以看到當時的一個習俗就是胡服騎射。

【解說】因為漢服,吳宇霏還迷上了攝影、水彩畫創作。業餘時間,她還會配合國風電子樂在家練習跳宅舞。而皇甫月驊則選擇在悠揚的古琴音中,感受中華禮樂文化。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射箭中的“禮射八法”,她也熟稔於心。

【解說】“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源自《詩經·無衣》的詩句道出了許多漢服愛好者的心聲。漢服愛好者均以“同袍”互稱,在她們看來,現今的漢服文化早已超越服飾本身定義,而衍生出更多豐富內涵,雖仍會遇到不理解的詬病,但正在朝普及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範思憶 北京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