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校園、商場、景區等地方,總會看到身穿漢服的年輕男女,漢服潮已然成為了一股新的時尚與文化。漢服消費正從小眾圈層,變得規模市場化。
目前,全國漢服市場消費人群超過200萬人,產業總規模超10億元。有漢服愛好者表示,自己有240多件套漢服,最貴的一件6000多元,更有品牌漢服訂單已排到2021年。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漢服消費怎麼就突然火起來了?
漢服文化的復興得從2003年說起,一位名叫王樂天的電力工人,身穿漢服走在大街上來推廣漢服,這是中國現代第一位穿“漢服”出現在公共場合的人。
漢服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對於漢服有著強烈的民族文化認同,試圖重新穿回漢服,讓逐漸被遺忘的漢服文化重新被喚醒並大範圍傳播。
壹
漢服,意指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並非單指某一朝代。
在漫長的幾千年時間裡,漢服承載的不僅是一種生活美學,更是無數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延續。
傳統的漢服一般為深衣,多崇尚黑色,用色較深,更能彰顯古樸之美。
到了魏晉南北朝,漢服受到胡服的影響,根據社會發展、人體的舒適度、審美的變化而不斷進化。
有了窄袖、短衣、長靴等元素,更利於運動還有騎馬射箭。
晉制漢服上襦一般是交領襦,襦裙的明顯特徵是上衣短下裙長,體現了黃金分割的要求。
寬袍大袖,衣袖翩翩,給人以自然灑脫、清秀空疏之感。
唐朝的女子以豐腴為美,禮服多以合宜的袒胸、低領、大袖為主,走起路來大袖翩翩、華帶飛舞,顯得格外飄逸。
齊胸襦裙在唐朝仕女中非常盛行,現在保留的不少古畫、出土文物中都有它的蹤跡。
宋朝的時候理學思想盛行,在“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德束縛下,人們拋棄了奢侈浮華的作風,崇尚儉樸、清雅。
那時流行“女子學恭儉超千古,風化宮娥只淡妝”的說法。
與宋朝相反,明朝是一個追求華麗的朝代。明朝的服飾,從衣料、色彩到紋飾無不一派豔麗之氣。
漢之古樸,唐之飄逸,宋之淡雅,明之端莊... ..每一種款式,都曾驚豔了歲月。
貳
生於97年的“星女郎”徐嬌就是一個“漢服控”,於2016年在淘寶上創辦了自己的漢服品牌“織羽集”,定價大多為200至300元之間,徐嬌作為KOL,在日常生活和參加活動時身穿漢服進行品牌推廣帶貨。其淘寶粉絲數達到200多萬人,客戶復購率遠高於女裝店鋪平均水平,一個月能有幾百萬的流水。
其實,每位同袍心中都有同一個夢,夢裡有詩,有酒,還有最美的衣裳——漢服。
小編的一位好友開始接觸漢服時,只是單純覺得好看,一時興起買了一套。
後來她漸漸開始研究漢服背後的文化,意識每個時代的漢服背後都藏著燦爛悠久的歷史和故事。
漢服文化為她帶來了更加廣闊的視野,也讓她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每逢週末和節假日她就會精心的化一個妝,約上三五同袍,穿漢服出行。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們,自覺的揹負起了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
小編認為,漢服在當代,必然有它符合歷史邏輯和審美邏輯的新變化。
與其糾結呈現形式,不如迴歸我們復興漢服的本質:傳承自己國家傳統服飾與文化的魅力。
叄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漢服?
近年來,製作精良的古裝劇層出不窮,《琅琊榜》《香蜜沉沉燼如霜》《陳情令》《長安十二時辰》……
自帶流量的影視劇與明星,擴大了漢服的觸及範圍。而互聯網的發展,給漢服文化提供了更高效的傳播方式。
在去年首屆中國華服日的直播中,創下了B站直播在線人數最高的記錄。
抖音APP上排名第一的漢服話題視頻數量達到67萬個,累計播放量突破180億次。
有網友說:漢服不是一瞬間火起來的,而是那些披著床單的人長大了。
也許,每個人兒時都曾有個武俠夢,身著飄逸長袍,仗劍走天涯。
隨著勇於探索新事物的90後、00後長大成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江湖夢轉為迷戀漢服的風韻;
並將對漢服的這份熱愛,延伸到書法、樂曲、茶飲等中國傳統文化上來。
《左傳》有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
東晉漢人政權南遷,用的詞就叫“衣冠南渡”,說明衣冠本身就是文化和文明的符號。
這樣的熱情背後,是越來越濃的民族自信,以及根植於傳統文化的這份“美”。
《國家寶藏》呼籲每一個人“守護歷史,守護華夏衣冠。”
“守護”聽上去像是一個十分遙遠而宏大的命題。
但小編認為,瞭解關注傳統工藝、傳統服飾,就是守護的一種行動。
曾經,穿漢服出街,很多人會誤以為是和服或是韓服;如今,漢服回潮,我們終於找回屬於自己的東方美。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
依然有人做著千年前的舊事,
想把中國文化留下來、傳下去:
“我願重回漢唐,再奏角徵宮商。
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
我願重回漢唐,再譜盛世華章。
何懼道阻且長,看我華夏兒郎。”
閱讀更多 霓裳漢服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