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秩序的危機與中國的選擇(四)——繼續推動全球和區域經濟治理


國際經濟秩序的危機與中國的選擇(四)——繼續推動全球和區域經濟治理


編者按:2018年,中國的經濟外交遭遇了異常嚴峻的挑戰。不僅全球多邊貿易機制面臨崩潰,中美貿易戰也全面打響,對中國經濟外部環境產生重大影響。此外,受多種因素疊加影響,“一帶一路”建設在多個國家遭遇風險,不少項目遇到各種困難。在此背景下,中國展現出較強的韌性,在全球、區域和雙邊多個層次通過積極開展經濟外交活動闡釋自身對全球化和多邊主義的理解,同時不斷進行調試,以審慎和靈活的態度來應對外部風險,力爭將自身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本文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系教授李巍與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張玉環共同發佈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危機與中國的選擇——2018年中國經濟外交報告》的第四部分——繼續推動全球和區域經濟治理。由於報告篇幅較長,本文其他部分將分別在《財經》各新媒體端口發佈。



2018年,全球經濟治理處於相對低潮,面對單邊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勃興,以及大國之間的矛盾加劇,全球經濟治理除了一些例行的年度會議之外,成果乏善可陳。相比之下,區域經濟治理也呈現高度失衡,部分地區取得一些進展。

中國與全球經濟治理

在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蔓延之際,中國以負責任大國姿態繼續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在維護多邊主義、自由貿易、開放型世界經濟,促進全球經濟復甦和發展等方面提出中國的政策主張。

第一,中國推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具體政策,邀請世界各國分享中國市場紅利。2018年中國以實際行動推進改革開放,通過放寬市場準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主動擴大進口等措施,為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做出貢獻。最為突出的是,中國首次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吸引了156個國家、3個地區和13個國際組織參加,220多家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參展,按一年計累計意向成交額達到578.3億美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中國開展全球經濟外交的具體舉措之一,是中國推動更高水平開放和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重要體現。習近平在開幕式演講中提到,中國將繼續採取措施激發進口潛力、持續放寬市場準入、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推動多邊和雙邊合作深入發展。中國深化改革開放的舉措不僅能滿足國內民眾需求,還將同世界分享龐大的中國市場,為維護自由貿易和多邊貿易體制、共建創新包容的開放型世界經濟打開新局面。

第二,中國攜手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推進WTO改革,彰顯出中國維護全球化和多邊貿易體制的堅定決心。2018年,美國貿易保護政策衝擊了以WTO為核心的多邊自由貿易體系,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WTO、G20等多個全球經濟治理平臺持續發出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聲音,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堅定捍衛者和積極推動者。

中國積極推動WTO改革,維護多邊自由貿易體系。一方面,中國商務部發布《中國關於世貿組織改革的立場文件》,提出WTO改革的三個基本原則和五點主張,包括維護非歧視和開放等WTO最重要的核心價值、保障發展中成員的發展利益等;另一方面,中國、歐盟會同加拿大、印度等成員向WTO提交了關於爭端解決上訴程序改革的兩份聯合提案,並在WTO總理事會會議上就此發表聯合聲明,表明中國堅定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的態度和決心。在G20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中國贊成對WTO進行必要改革,關鍵是要維護開放、包容、非歧視等WTO核心價值和基本原則,保障發展中國家發展權益和政策空間,堅持各方廣泛協商,循序推進。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在提出WTO改革的方案的同時還加強國內結構性改革,推進改革開放,為維護自由貿易、開放市場貢獻中國力量。

第三,中國提出協調全球宏觀政策的新理念,推動世界各國走向互利合作和共同繁榮之路。2018年,世界經濟增長呈現分化趨勢,美國經濟“一枝獨秀”,新興市場國家卻危機重重。中國積極在金磚機制、G20等全球經濟治理平臺中發揮影響力,以深化各國經貿合作、增進全球凝聚力、助力世界經濟增長。

繼在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上中國提出“金磚+”合作理念後,2018年在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十週年之際,中國繼續為金磚合作機制注入新動力。習近平主席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約翰內斯堡會議上提出,金磚國家要建設新工業革命夥伴關係,中方將實施10期人力資源開發合作項目,共同規劃新工業革命合作藍圖,加速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提升發展中國家競爭力。中國充分利用金磚機制,不僅為金磚成員國未來合作規劃藍圖,還為廣大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提供經濟轉型和增長的方案。

在G20布宜諾斯艾利斯峰會上,中國繼續為G20建設和世界經濟發展提出新理念。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提出要堅持開放合作,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堅持夥伴精神,加強宏觀政策協調;堅持創新引領,挖掘經濟增長動力;堅持普惠共贏,促進全球包容發展。習近平主席講話體現出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導向,即開放、協調、創新、包容,通過維護自由、開放且基於規則的多邊貿易體系,協調各國宏觀經濟政策,鼓勵創新引領新技術發展和應用,把發展問題置於全球宏觀政策協調的突出位置等,推動世界經濟健康穩定發展,這也成為中國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思想貢獻。

第四,中國繼續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力推卡托維茲氣候大會通過《巴黎協定》實施細則。2018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在波蘭卡托維茲舉辦。與會各國圍繞發展中國家的減排責任、發達國家的援助金額、透明度實施細則等若干技術性問題進行談判。談判過程一度陷入僵局,但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在最後時刻協調各方達成採取靈活性和建設性的談判思路,最終達成了執行《巴黎協定》的“強有力”的指導綱要。中國在此次會議期間積極推動細則達成,被認為發揮了“定海神針”般的作用。

美國宣佈退出《巴黎協定》後,中美合作領導全球氣候治理的合作暫時擱淺,全球氣候合作面臨“領導力赤字”等挑戰。2018年以來,面對美國“退群”對氣候治理的負面衝擊,中國仍然積極承擔氣候治理領導責任,在不同機制下推進氣候治理進程:一方面,中國繼續在能源領域積極推動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在氣候領域採取積極的行動方案,通過自身行動來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另一方面,中國還將更多氣候治理要素及氣候外交資源配置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內的氣候合作,重視並不斷完善“基礎四國”等氣候外交協調及治理機制,取得了多項積極成效。

中國與區域經濟治理

2018年,中國繼續在區域經濟治理層面發揮作用,深化同亞太、中亞、非洲和拉美地區的經濟合作,主要圍繞以下兩方面付諸行動,一是推出改革開放新舉措,為區域乃至全球經濟體提供分享中國市場紅利的機遇;二是圍繞“一帶一路”倡議及相關區域經濟合作機制,提出加強戰略對接、促進中國同各地區經濟合作的具體舉措。

第一,亞太區域經濟合作穩步推進。2018年,中國主導和參與的亞太區域合作機制如期進行,中國在博鰲亞洲論壇、東亞地區經濟合作機制以及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中提出新的改革開放舉措或是區域經濟合作理念和建議。

具體來看,一是中國在博鰲亞洲論壇推出改革開放新舉措。當前,世界正在經歷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反全球化思潮和保護主義情緒升溫,加劇了世界經濟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習近平主席在2018年中國第一場主場經濟外交博鰲論壇講話中指出,“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指出中國將繼續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同世界分享中國改革開放的紅利,具體包括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主動擴大進口等措施。這些舉措表明中方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旨在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二是東亞地區經濟合作穩中有進,更廣範圍的亞太經貿合作有所突破。東亞是中國參與區域治理的最核心區域,而“10+1”、“10+3”、東亞峰會是東亞國家為推進東亞經濟一體化而建立的具有開放性和非約束性特點的合作機制,中國積極參與東亞及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為推動亞太區域一體化貢獻力量。

2018年11月,李克強總理在新加坡先後出席第21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第二次RCEP領導人會議、第21次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以及第13屆東亞峰會。李克強總理提出深化經貿合作、推動東亞經濟共同體建設、加快自貿區建設等建議,積極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開創東亞和平發展的美好未來。同月,習近平主席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出席APEC第26屆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再次表明中國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的態度,併為世界經濟發展提出了開放、發展、包容、創新、規則導向的治理方案,提供了亞太地區未來階段的發展藍圖。

三是中國引領瀾湄合作取得新進展。在眾多中國參與的亞太次區域合作機制中,2018年瀾湄合作機制取得較大成果。1月中旬,李克強總理在柬埔寨金邊出席瀾湄合作第二次領導人會議,成員國發表了《瀾湄合作五年行動計劃》等文件。此次會議標誌著瀾湄合作逐漸由培育期邁入成長期,打開了2018年瀾湄合作的新局面,中國依舊發揮主導性作用,其他成員國也積極參與,共同推動瀾湄合作機制取得諸多成果。

在瀾湄合作專項基金方面,該基金效用逐漸凸顯,影響力不斷擴大。2018年1-4月,中國分別與緬甸、老撾與越南簽署了瀾湄合作專項基金項目協議,目前中國已通過專項基金為上述四國約44個項目提供了援助。在經貿和人文交流方面,瀾湄合作先後通過舉辦首屆“瀾湄周”、瀾湄合作媒體峰會與瀾湄合作博覽會,有效增進瀾湄國家的經貿合作、人文交流與民心相通。在對外交往方面,瀾湄合作邀請東盟國家智庫和國際組織代表參加瀾湄水資源合作論壇等活動,吸納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相關專業領域意見,同時也擴大了機制的國際影響力。

此外,瀾湄合作六國積極謀劃未來發展方向。2018年12月瀾湄合作第四次外長會議在老撾舉行,六國一致同意打造瀾湄流域經濟發展帶、建立產能合作聯盟、實施“綠色瀾湄計劃”等新的合作舉措,既加強已有經貿產能合作,又尋求開拓環保等新興合作領域,瀾湄合作在橫向拓寬的同時也不斷縱向深化。

第二,中亞區域經濟合作深入發展。2018年,中國同中亞國家繼續深化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的經濟合作。6月9-10日,中國舉辦了上海合作組織元首理事會青島峰會,成員國領導人簽署、批准、見證了《青島宣言》等23份合作文件,涵蓋政治、安全、經濟等多個領域,合作成果數量為歷屆峰會之最。此外,各成員國還承諾為貿易投資創造有利條件、共同推動貿易便利化、促進電子商務合作、發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繼續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推動交通運輸、能源、農業等領域合作。

總的來看,上合組織青島峰會有兩大特點:其一,此次峰會是上合組織“擴員”後八國領導人共同參加的第一次元首峰會,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意義。印度與巴基斯坦正式加入後,上合組織已經包括有8個正式成員國以及阿富汗、白俄羅斯、伊朗、蒙古等4個觀察員國,人口接近世界的一半,國內生產總值佔到全球的五分之一,現已成為全球最具影響的地區性經濟與安全合作組織之一。此次峰會期間,習近平主席先後主持僅由成員國參加的小範圍會議以及由成員國、觀察員國以及其他國際組織共同參加的大範圍會議,推動上合組織在“擴員”後在凝聚共識、促進戰略互信、加強互聯互通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其二,此次峰會力求將上合組織打造為“歐亞大陸腹地的安全穩定器”以及“歐亞經貿務實合作的加速器”。習近平主席在主持大範圍會議時發表講話,強調各成員國要繼續在“上海精神”指引下,齊心協力構建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係,攜手邁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與會各國領導人一致主張上海合作組織要堅持弘揚“上海精神”,推進經貿、金融、農業、互聯互通、人文等全方位合作。

第三,非洲區域經濟合作邁入新階段。近年來,中國與非洲國家經濟合作日益密切,2018年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領導人北京峰會為深化中非務實合作打下堅實基礎。這次峰會明確未來三年和今後一段時間中非將重點實施“八大行動”,具體是實施產業促進行動、設施聯通行動、貿易便利行動、綠色發展行動、能力建設行動、健康衛生行動、人文交流行動及和平安全行動。為推動“八大行動”順利實施,中國願以政府援助、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融資等多種方式,向非洲提供600億美元支持。峰會通過了《關於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2019-2021年)》,宣佈在農業、產業對接、基礎設施建設、能源資源、海洋經濟、旅遊、投資、貿易和金融九個領域展開經貿合作。此次峰會將推動中非傳統友好邁上新臺階,指明中非關係未來發展方向,促進中非經貿合作轉型升級,助力中非合作更加協調均衡發展。

第四,拉美區域經濟合作空間廣闊。2018年,中國繼續借助中國—拉共體論壇推動同拉美之間的經貿合作。中國—拉共體論壇成立於2014年,於2015年在北京召開首屆中拉論壇部長級會議,是深化中拉全面合作伙伴關係的主要渠道。時隔三年,2018年1月中拉論壇第二屆部長級會議在智利聖地亞哥舉行,會議通過了《聖地亞哥宣言》、《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合作(優先領域)共同行動計劃(2019-2021)》,還專門通過並發表了《“一帶一路”特別聲明》。外交部長王毅提出了深化中拉經貿合作的多項建議,包括中方將積極參與拉美地區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能源等硬件建設和互聯互通,促進同地區各國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將“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對接拉美,搭建中拉網上絲綢之路和數字絲綢之路等。中拉將以共建“一帶一路”為新契機,深化雙方互利合作,拓展中拉合作新空間,樹立南南合作新典範。

【延伸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