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在垂柳開始抽枝發芽,迎春花吐露嬌蕊芬芳的時節,我亦念起自己生日季曾暢遊的溫婉揚州。

揚州,古稱“廣陵”、“江都”、“維揚”,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揚州,自古孕育出多少墨客雅士、畫家文豪,它是詩人墨客的聖地,也是王侯達官的溫柔鄉;古有“揚一益二”的說法,可見揚州的繁盛程度。有了揚州,便才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等千古流傳的美文佳句;有了揚州,也才流傳出杜牧、歐陽修,甚至隋帝的風流。假如揚州是一位男子,必定是風流倜儻、風度翩翩、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設若揚州為一佳人,則無疑是溫婉古典、娉婷窈窕、才藝雙馨的佳麗閨秀。

抵達揚州,入住皮市街芝麻巷,朱漆木門、老式傢俱、典雅根雕,以及芝蘭芬芳的小院,都給人帶來一種揮之不去悠遠的歷史感。自深巷輾轉走出,與芝麻巷毗鄰的皮市街,恰好位於揚州園林雙璧——何園和個園之間,別有風情,又鬧中取靜。細細瀏覽路邊的精品小店,或在咖啡廳輕啜一杯香濃咖啡,撲面而來則是一股清新自然的文藝氣息。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在巷口南端享用一餐地道的揚州小吃後,步行不足一公里,徑直抵達被譽為“晚清第一園”——揚州何園。何園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1862年),取自陶淵明《歸去來兮》中的 “依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又稱“寄嘯山莊”。園林原主何芷舠由湖北漢黃德道兼江漢關監督官任卸任至揚州,花費13年時間建起這座亭臺樓榭、曲折婉約、中西合璧的深宅園林。何園佔地1.4萬平方米,通過1500餘米的複道迴廊,將東、西兩院和片山石房等獨立結構有機銜接,淋漓盡致的展現出四通八達、立體通透的空間感,堪稱揚州園林的典範之作。

如今的何園,完好的保留著古典建築和園林、園藝之美,傳承了典雅清麗的風骨;又因著園林中羅裙秀襖、巧笑倩兮的古典女子,以及當地民俗藝術家現場演繹頗具古風的揚州小調,更添一種深厚美好的文化底蘊;這種對人文歷史鮮活的復原,似乎將我帶入那個縈繞千年、繁華如夢的老揚州。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皮市街以北的個園,比何園更古,於清嘉慶年間(1818年)由揚州鹽商改造而成。園內遍植秀竹,將“竹”字拆解開來,便是“個園”名字的由來。個園以“四季山石”為主題和特色,分別用十二生肖石、太湖石、黃石、雪石造景意蘊四季,表達出“春景豔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景慘淡而如睡”的詩情畫意,被園林界泰斗陳從周稱為是“國內園林孤例”。園內以宜雨軒為中心,抱山樓、清漪亭、住秋閣、覓句廊等主要景觀點綴其間,四時不同景,巧思細膩、意旨新穎,頗具研究與觀賞價值。

時值金秋,一入個園,萬杆青竹叢中一株紅楓,遠遠的便奪人目光,赫然映入眼簾,點染出個園絢麗多彩的明靜清秋。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依依惜別個園,步入毗鄰東側繁華的東關街。步行街上潮流時尚的文藝小店和玲琅滿目的傳統美食,無時不刻不吸引著遊人的目光和食慾,讓人流連忘返、躍躍欲試。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沿東關街繼續前行,直抵河岸,便是揚州轄內著名的京杭大運河河段。此時,夜幕降臨,兩岸的景觀燈已悄然點亮,華燈初上、燈火通明。碼頭邊,靠岸停泊著一支雕欄畫棟、活靈活現的龍船畫舫。上了船,即可暢遊美麗動人的大運河。兩岸是燈紅柳綠、幽暗靜謐,河面則波光粼粼、流光溢彩。不一會兒,面前橫臥的一座霓虹閃爍的廊橋,由小而大,迎面而來;而龍船則飄飄然輕快的掠過拱橋下的水面,潛伏其下,繼而又迅速出現在橋的另一邊;橋側大紅燈籠低垂下的穗子,似乎近的伸手就可以摸得到。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在南門遺址碼頭離船登岸,趁著夜色,依舊步行;輾轉游覽了歷史悠久的揚州大學,以及座落於鬧市區大名鼎鼎的文昌閣。暴走了一天之後,來一次正宗的揚州扦腳,身心徹底放鬆。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揚州是我國四大菜系“淮揚菜”的發源地之一,淮揚菜清鮮平和、鹹淡適口、南北皆宜,其中的食材,便是以淮安和揚州的河鮮水產為主,輔以精湛高明的刀工而著稱,細緻精美、格調高雅。而揚州當地特色美食小吃也是名揚天下、數不勝數,蟹粉獅子頭、揚州炒飯、三丁包子、千層糕、蝦仔餃面、揚州春捲、煮乾絲,等等等等,讓人食前垂涎欲滴,吃後念念不忘。於是遊賞揚州的第二日,不能免俗的在冶春茶社享用了一餐地道的揚州早茶;順道在毗鄰的“鍾書閣”書香濃郁的氛圍中,感受了精神領域的一次文化盛宴。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清乾隆元年,餘杭詩人汪沆自錢塘至揚州,在飽覽瘦西湖美景之後,便賦詩一首,“瘦西湖”自此而聞名。瘦西湖,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時代的城濠聯結起來,形成帶狀景觀,並始終與京杭大運河保持著水源相通。

到揚州,不得不遊瘦西湖。“二分明月一聲簫,半屬揚州廿四橋”、“二十四橋簫管歇,猶留明月滿揚州”、“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不勝枚舉的古典詩詞,自古便將瘦西湖的美景與揚州城的盛衰連綴在一起,叫人不勝唏噓。瘦西湖的二十四橋承載了揚州多少世代的浮華,瘦西湖的明月光又照耀過多少痴男怨女和離愁別緒,沒有人記得清楚,空留一池湖水悠悠。

十月金秋,揚州也涼意來襲。秋風裡的瘦西湖,楊柳依依、彩菊繽紛;小橋流水、曲徑通幽。才賞絕世獨立的“釣魚臺”,又見端莊別緻的“五亭橋”;還有那徐園、白塔、月觀、鳧莊、望春樓、萬花園、二十四橋……數不盡的風景,如詩如畫。忽然一縷微風拂過,吹皺一池秋水,更為瘦西湖平添了無限的綽約風姿。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自瘦西湖南門入,遊覽至北門出,又取道參觀位於蜀崗之上的大明寺。大明寺初建於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年),因此而得名;隋朝、清代一度改名“棲靈寺”。大明寺大師雲集,香火不斷。為紀念六次東渡、圓寂1200週年的唐代鑑真大師,1963年,中日兩國共同奠基,在大明寺內建造起一座鑑真紀念堂;此外,還有梁思成設計、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鑑真和尚遺址碑,唐招提寺森本孝順長老所贈石燈籠,以及日本天皇所贈銅香爐等珍貴遺蹟和文物,都使大明寺特色突出、與眾不同。

歷盡眼、耳、鼻、舌、身、意,全方位感受揚州的色、聲、香、味、觸、法,體會揚州2500多年的深厚底蘊和文化特色,記憶猶新、意猶未盡。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憶中維揚——揚州紀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