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效率高就夠了?職場人盲目追求高效率,很可能適得其反!

如果我們沉迷於高效的感覺,就會對那些有必要再三思考的細節視而不見

同事小梅一直不怎麼看得起同職位的小白。

因為小梅是我們辦公室有名的“高效大師”,每次做各種報表,整理文檔,她都是做得最快最漂亮的,還經常被領導誇獎。每天我們來上班的時候,她就已經在噼裡啪啦地敲鍵盤了,連吃飯、喝水、上廁所都是爭分奪秒。

反觀小白,整天和同事嘻嘻哈哈,上班都是踩點打卡,還從來不見他加班。

但奇怪的是,這兩個看似天差地別的同事,工作績效打分卻一直相當。到了年末,小白還升職了,小梅則意外地落選了。

直到小梅跑去找領導核實後我們才知道,原來小梅每天雖然做事井井有條,卻經常陷入無效忙碌中,分不清任務的輕重緩急,雖然效率很高,但領導很擔心她在管理職位上會因為這個毛病把自己壓垮,而小白卻更”拎得清“。

我們很多職場人都是這樣,雖然每天做完的工作很多,特別有成就感。但一天下來才發現,真正重要的工作卻根本沒有時間做。即使明白這個道理,但第二天還是會被各種繁瑣的雜事纏住手腳,不知道該如何擺脫。

出現這類行為,正是因為我們落入了認知閉合需求的陷阱,是非常常見的高效工作誤區。

工作效率高就夠了?職場人盲目追求高效率,很可能適得其反!

工作量大,卻沒做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認知閉合需求本來指的是做事判斷明確,不拖泥帶水,決定果斷乾脆的能力。但過度追求認知閉合需求,就會讓我們沉迷在高效率工作中,分不清任務的輕重緩急,即使知道自己在做不重要的事情,也根本停不下來!這就是認知閉合需求的陷阱。

為什麼我們總是會落入“認知閉合需求的陷阱”?

落入認知閉合需求陷阱,會讓我們在工作中迷失,進入窮忙瞎忙的惡性循環。之所以會如此,主要是因為以下兩個原因:

越快做決定,越能在情感上得到滿足。面對工程浩大或難度很高的工作,我們常常會認為在思考和決策上花費了太多時間,要不停地討論該如何去做,還要花大量時間做計劃和修改,遲遲不能決定下來,這讓追求高效率的我們感到焦慮。而緩解這種焦慮的最好辦法,就是趕快決定下來!只有儘快做了決定,才能滿足認知閉合需求。

工作效率高就夠了?職場人盲目追求高效率,很可能適得其反!

越高效完成任務,越有成就感。成就感是我們人類與生俱來的追求,這也是我們喜歡高效的原因,越快完成,越能代表我們是成功的。所以在選擇工作任務時,我們會不自覺地選擇能更快完成的工作。比起要花費30個小時才能做完的PPT,我寧願先花20分鐘把報表整理一下,因為這樣我才能更快地獲得成就感。

盲目追求認知閉合,會讓我們變得急躁衝動,在眾多要完成的工作中,總是會選擇用時最短最簡單的工作,目的就是為了更快獲得成就感。

即使知道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也不會仔細思考,草率地下決定,就算犯錯也在所不惜。正因為如此,我們才一次又一次地陷入窮忙瞎忙的怪圈。每天都團團轉,成就感滿滿,卻並沒有做出什麼好的成績,最終利益受損的還是我們自己。

那麼應該如何糾正自己的行為,真正做到有意義地高效率工作呢?

工作效率高就夠了?職場人盲目追求高效率,很可能適得其反!

有意義的高效,才能帶來成功

用SMART目標法和延展目標,避開認知閉合需求的陷阱

真正有意義的高效,是將精力放在“刀刃”上,這樣才能快速提升我們的專業技能。

想要讓自己的精力投入得更精準,做到有意義地實現認知閉合需求,我們可以採用SMART目標法和使用延展目標,二者配合能讓我們更理智地向著有意義的目標前進!

前提是,我們先要將重要和瑣碎的工作任務進行區分。

然後將重要的工作採用SMART目標法來做出有效的計劃和行動。而延展目標,則能幫助我們進一步強化有效的認知閉合需求。

工作效率高就夠了?職場人盲目追求高效率,很可能適得其反!

SMART目標法,讓認知閉合需求有的放矢

SMART目標法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發明的一套目標設定系統。它的設定宗旨就是,切實可行的計劃和現實可達到的目標。它能有效地幫助我們積極投入到行動當中。

SMART目標法對工作目標設定的要求是,具體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達成的(Achievable)、現實的(Realistic)和有完成期限的(Timeline)工作目標。每一次設定目標時,都要按照這五個標準來確認目標的可行性。

比如我們想要達到每天跑步5公里的目標,那麼可以這樣來確定目標的可行性:

  1. 這個目標具體嗎?——每天都跑5公里,非常具體!
  2. 這個目標可衡量嗎?——5公里是跑步的長度,每一天是跑步頻率,可以衡量
  3. 這個目標怎麼達成?——目前能接受的是每天跑3公里,所以週一、週三、週六各跑3公里,週五跑5公里衝刺一下。
  4. 怎樣讓這個目標變得更現實?——早上8點送孩子上學,下午4點接孩子,5點半可以抽空跑,讓家人分擔家務。
  5. 這個目標有完成期限嗎?——計劃在3個月內完成,1月以每天3公里為主,2月每天跑4公里,3月每天跑5公里。
工作效率高就夠了?職場人盲目追求高效率,很可能適得其反!

事實上,通用電氣正是用這種辦法,成功讓打字員將打字速度從95行/分鐘,在短短兩週內直接提高到112行/分鐘。

SMART目標法之所以有用,就在於它的五個標準強制我們去衡量這個目標的精準性,同時做出切實可行的計劃。

雖然整體來看是個龐大或難度很高的目標,但分割成小目標之後,會發現這些小目標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困難。

同時因為提前做好了每天的計劃,我們內心也不會產生焦慮,能夠有效利用認知閉合做重要的事。

SMART目標法能讓我們的精力做到有的放矢、合理分配。但終究還是將目光集中在當下的任務本身,如果想要更快地提升工作效率,我們還需要延展目標的配合。

工作效率高就夠了?職場人盲目追求高效率,很可能適得其反!

延展目標,為有效的認知閉合需求助力

延展目標,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大膽的、看似不可能的目標。這樣的目標雖然看起來遙不可及,但很多心理學數據表明,延展目標的存在,確實能夠大幅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它能強化有效的認知閉合需求。

日本就曾經靠延展目標成功突破了列車速度的極限,從而催生了他們經濟的快速發展。1955年,日本的島內運輸還需要20小時才能跑一趟。為了讓列車提速,日本最優秀的工程師在半年內將車速提高到了65公里/小時,這已經是當時全世界最快的列車了。

日本鐵路局卻並不滿意,要求將車速提高到120公里/小時。這個要求在當時聽起來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但鐵路局領導不肯鬆口,工程師們沒辦法,為了這個目標拼命努力,挖隧道、改進鐵軌設計,前後創新了幾百項設計,竟然在不到十年內達到了這個目標,大大加速了日本的經濟發展!

這個事例成功驗證了夢想的力量。當我們有了大膽的目標,並且在心中認可它是可以實現的時候,就會產生焦慮情緒,這種焦慮是有益的,它能將壓力變成動力,促使我們不斷為了達到目標努力。

工作效率高就夠了?職場人盲目追求高效率,很可能適得其反!

當然還需要注意的是,延展目標不要過於大膽。怎麼衡量目標大膽的程度?就是當我們對這個大膽的目標產生畏懼,並且不管怎麼制定計劃都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時候。比如現在每個月3000月薪,卻妄想一年內賺到一千萬。這樣的畏懼感不利於我們產生動力,反而會讓我們陷入無效的焦慮。

而想要讓延展目標距離我們更近,就要配合SMART目標法來做計劃。就是將延展目標切割成一個一個的小目標,然後在不同階段,按照SMART目標法來做計劃。並且確保每一個達成的小目標,都是為了完成延展目標而努力,這樣我們才會越來越靠近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