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衛戰中,守軍唐生智的部隊有多少人在守衛南京城?

川妹子56175390


不管別人對唐生智的評價如何,我覺得他在南京保衛戰中的表現是可以稱之為可惡的。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唐生智這個人,他與民國早期很多軍閥或者高級統帥一樣都出身於保定軍校。


在從學校畢業後,他和他的幾個同學來到了湖南軍閥的手下打拼,並最終成功地成為了湖南民國早期的軍閥

唐生智後來又和蔣介石等人一同聯手參與了北伐戰爭,不過後來在混亂的軍閥混戰中,他卻因為作戰的失敗而徹徹底底失去了他多年打拼下來的部隊以及地盤,只能靠著在蔣介石的部下擔任一些沒有實權的虛職打發餘生。




淞滬會戰中的巨大傷亡

時間慢慢流逝,悄然來到了抗日戰爭中,南京保衛戰是在中日第一場大會戰淞滬會戰之後爆發的。

其實打南京保衛戰的時候,蔣介石和很多國民黨高級將領都是沒打算死保南京的,因為他們見識過淞滬會戰的慘烈戰局,他們深深的知道日本人當時的實力有多麼強大。

在淞滬會戰中,因為日本軍隊的武器裝備比國民黨軍隊要齊全先進、他們的訓練程度也要比國民黨軍隊要優秀許多,所以他們僅以30多萬人的兵力就壓制住了有著六、七十萬人軍隊的國民黨軍隊。

並給國民黨軍隊帶來了巨大的傷亡,當時他們以4萬人的傷亡換取了國軍一方二、三十萬人的傷亡。

蔣介石30年代花重金和希特勒合作培養出來的德械師就有大量折損在了這場會戰中,在精銳的傷亡上是非常慘重的。


淞滬會戰的傷亡使蔣介石決定放棄南京

正是因為知道了日本人在硬實力上的水平,才使得很多原本雄心勃勃的國軍將領們都改變了自己原先對日本人的看法。

他們知道日本人是硬碰不得的,以當時他們自身擁有的實力、武器水平,淞滬會戰中抵抗的三個月就已經是他們的極限了。

他們非常懂得大丈夫能屈能伸的道理,知道在對方比自己強大如此多的情況下,最好的選擇並不是和對方硬拼到底。

而是要避開對方的鋒芒、先保存好自己的實力,再和對方慢慢纏鬥。

因此在日本佔領上海然後準備向蔣介石的首都南京進攻時,蔣介石和很多國民黨將領就已經決定了要放棄南京。

蔣介石放棄南京前為了尊嚴的掙扎

但是大家要清楚,南京當時可是蔣介石的首都,他雖然已經做好了要放棄南京的決定,但是這裡面又怎麼可能是那麼容易就捨棄得了的呢?

畢竟這裡面關乎著一個顏面、尊嚴的問題。

蔣介石在決定向日本人宣戰的時候,他就一直期望著能得到外國列強們的同情幫助。

如果在外敵入侵的時候,自己的首都連抵抗都不抵抗就直接放棄了,那這些外國人又是如何作想的呢?

正因為考慮到了這些問題,蔣介石為了爭取一個自己在國民面前以及外國列強們面前的顏面、尊嚴,他就決定了要在南京這個地方掙扎一下。

不過這個在南京掙扎的人並不是他自己,因為他早已經決定了要和他的所有部門都遷往重慶,在那個易守難攻的大後方裡率領我們國家抵抗日本人的入侵。

為了重獲權力接下南京任務的唐生智

所以蔣介石就召集了高級將領開了一個有些尷尬的會議,在這個會議中他希望能有一個地位足夠高的人留在南京坐鎮,然後率領他留下來的一部分軍隊對日本人進行適當抵抗。



不過那些高級將領們都是聰明人,他們知道此仗蔣介石只會留下一部分老弱病殘的部隊、是一場必敗之仗。

所以他們對於蔣介石的意見都沒有表明自己的態度,而是陷入了沉默中。

在這所有人中,只有唐生智一個人是不一樣的,因為失去了實權數年的原因,所以他對任何有可能為自己奪回實權的機會都充滿了渴望。

因此在蔣介石表明了這個態度後,他感覺自己的機會來了,於是他站了出來,接下了這個任務。

南京保衛戰的士兵只有8萬人

而以唐生智曾經的身份,這個任務他是完全可以勝任的,因此他就成為了接下來的南京衛戍司令,掌管起了蔣介石交給他的8萬軍隊。

沒錯,當時唐生智所能指揮的軍隊只有8萬人,雖然各種編制和資料上顯示的軍隊有十幾萬人,但是真正估算起來,這些軍隊確實只有8萬人。


這些軍隊中有5萬人是從淞滬會戰中退下來的傷兵,有3萬人是這些部隊在傷亡慘重後補充的新兵,很多都是加入軍隊沒多久、連槍都拿不穩的年輕人。

這就是蔣介石留在南京掙扎的部隊,在這個時候他雖然為了挽回自己的尊嚴想在南京這個地方抵抗一番,但是他可不會再把自己最為精銳的部隊安排在這裡了。

因為他知道自己從淞滬會戰之後,再也經歷不起這樣的折騰了,於是就只留下了一些傷兵和新兵在南京。


唐生智的破釜沉舟以及受他影響留在南京的百姓們

而南京後來之所以會遭遇如此之大的傷亡,我覺得除了日本人的殘忍之外,唐生智也是有著不可推卸責任的。

首先在聽到日本人即將要攻打南京之後,很多南京的百姓是準備要逃亡的,不過這個時候他們卻因為唐生智的表現選擇留在了這裡、選擇了相信唐生智。

當時唐生智擺出了一副義正言辭準備與日本人拼死到底的面孔,使得不少不願意放棄自己在南京家業的人相信了他能抵抗日本人的可能。

於是南京才留下了那麼多後來經歷悲慘遭遇的百姓們。

還有唐生智也給士兵們演出了一副很足的戲,竟然學起了秦末時期的項羽,用破釜沉舟的決心把數萬士兵們最後用來渡過長江逃亡的各種船隻都毀掉了。

如果他真的想要破釜沉舟的話也無可厚非,因為這樣反倒能凸顯出他的英勇。

但是他在毀掉這些船的時候,他其實就已經想到了自己最後會逃亡的事實,因此他就給自己以及少部分精銳部隊留下了一些船,供自己等人在情況不利的時候逃走。

逃亡的唐生智

在南京保衛戰展開沒多久後,蔣介石感覺差不多了,覺得不能把這些部隊都折損在了南京,所以他就給唐生智發出了電報,讓他自己判斷時機,隨時可以撤退。



在得到消息後,唐生智並沒有讓手下人將撤退信息傳達給所有人,因為他知道當時能渡過長江的船隻剩下了一小部分,這些船是供應不了那麼多人逃亡的。

如果信息傳達出去的話,勢必會造成士兵們慌不擇路的逃亡,到時在那種混亂的局勢下,自己到底能不能坐上船逃走就是另一個回事了。

於是他給少數非常精銳絕不能放棄的軍隊發出了撤退命令後,就帶著自己的手下們和其他高級將領們坐船渡過長江逃亡了。


南京無路可逃的士兵們

後來其他的軍隊是如何得到撤退消息的呢?那是因為他們看到了少部分軍隊撤退後。

這才知道他們的主將唐生智以及其他高級軍官原來早已經拋棄他們逃走了,於是在失了主心骨的情況下,他們也紛紛準備逃亡。

而這個時候又發生了另一種情況,那就是唐生智開戰前為了防止有人逃走,特意派出了一支軍隊守住一個關卡,讓他們守住這個地方,不讓任何逃兵通過。

如果有人通過,那就開槍將其射殺。

正因為他先前的一個決定,以及後來沒來得及給這個地方下命令,於是有很多可憐的士兵就死在了自己人的衝突中。

很多沒有船隻渡過長江的士兵因為擔心遭到日本的屠殺,因此有很多人是隻手空拳想遊過長江的,不過大多都淹死在了長江中。

而沒有死在長江中的士兵則偽裝成平民百姓躲到了南京城中。

唐生智的難辭其咎

後來的悲劇我們都很清楚,數萬國軍士兵以及20多萬平民百姓們都喪生在了這場災難中。

在這場災難中日本人縱然可惡萬分,但是唐生智的行為,我覺得也是極其可惡的。

雖然守南京的本意並不是他提出來的,但是他所作出的一系列做法卻是那麼多士兵和百姓們喪生在南京的最主要原因。

而他後來也顯然意識到了自己所犯的過錯重大,所以在南京保衛戰後,辭去了一切的職務,回到了自己的老家辦學去了。

所以說在南京保衛戰中唐生智一共率領了8萬人的部隊守在了南京城,不過這8萬人的部隊可不是唐生智的部隊,他的部隊早在許多年前就已經脫離了他的掌控,這些部隊是蔣介石交給他讓他幫忙駐守南京的部隊。


孤客生


蔣介石指揮投入60萬精銳國軍,包刮幾個齊裝滿員的德械師,原想在上海殲滅駐守在該地的幾萬日軍海軍陸戰隊,可曰軍洞察到蔣某人的軍事企圖後,迅速在曰本組織後續軍隊,增援上海的日軍,滬淞戰事擴大,日本已是投入了空前規模地空軍,海軍,陸軍戰力,多艘航空母艦加入戰鬥,雖然國軍人數佔優,但空軍300多架萬國牌戰機全部投入空戰,最後是掉一架少一架,自己國家又不能生產,幾周空戰下來空軍戰機已損失大半;海軍是幾艘甲午時期從外國購買的古董軍艦,根本不敢出海與日本聯合艦隊海戰,出海等於是送死~有去無回。國軍在日軍優勢火力打擊下漸漸不支,老蔣心痛那幾個王牌軍掉光了,自己在中國的政治地位難保。於是命令主力師開始撤除戰鬥,往南京首都退劫。日軍跟蹤追擊到了南京城外。剛開始老蔣還是想發起南京保衛戰,可統計從上海撤回的部隊沒幾個齊裝滿員,德械師的重炮,坦克幾乎損失貽盡,傷員較多,國軍整體戰力已不能組織起來打一次南京保衛戰,老蔣國軍士氣低落,又心痛身邊剩這點老本,拼光了咱辦?盡是下令主力部隊撤退,安排唐生智組織雜牌地方軍隊抵抗日軍守城,唐生智身邊二,三萬人,沒有重裝備如何守南京?他也選擇逃命,最可憐的是那支從四川省千里條條步行翻身越嶺趕到上海參戰,剛到上海城邊上聽說滬淞戰役已結束,命令趕往南京參加南京保衛戰,可剛趕到南京就被日軍主力合圍,唐生智守城部隊已逃過江去了,稀裡糊塗被日軍繳械,趕往江邊集體屠殺!日軍在南京屠城30萬人,可否知道有多少川軍士兵的陰魂?


前鋒35


南京保衛戰,中國軍隊可以說是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基本上是單反面的被屠殺。說起這場戰役呢,就不得不說唐生智了,對於這個人,還是有些故事的。



唐生智也算一位大革命時期的人物,參加過護國護法戰爭,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是著名軍事教育家蔣百里的得意門生。而唐生智在大革命時期還是頗有做為的,在北伐時期就身居高位,但其和蔣介石不和,有過好幾次倒蔣行動。



而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因為淞滬會戰的失利,使得日軍長驅直入逼近南京,但是出於軍事戰略,好多人都建議放棄南京。唐生智這時候站出來了,他對蔣介石說:“現在敵人已經迫近首都,首都是國父陵寢所在,值此大敵當前,南京不犧牲一二員大將,我們不僅對不起總理在天之靈,更對不起我們的最高統帥。本人主張死守南京,和敵人拼到底”。蔣介石很感動啊,便任命其為南京衛戍司令。



唐生智把老將美美的感動了一頓,而當時準備衛戍南京的有十三個師外加一個教導總隊,因為有幾個師是從前線撤下來的,所以不是滿編,但總體大概有十萬人。而唐生智還準備好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把所有的船隻沒收,準備的確實很好,但結局卻讓人們大失所望,在歷時十二天後,南京淪陷,無數無船可渡的國軍士兵和百姓來不及逃跑,慘遭屠殺。



號稱要於南京共存亡的唐生智,在日軍要進城之際,乘坐預留的汽艇逃跑了,而南京徹底淪陷,日軍展開了大屠殺,遇難同胞三十萬。


歷史之絕唱


按唐生智自己的估算,當時交給他指揮的國軍步兵番號有十三個師,再加上相當於加強師的教導總隊,理論上這些部隊滿編,會有十八萬人左右。除此之外,還有南京憲兵司令部、南京防空司令部、運輸司令部、三個江防要塞司令部所轄的部隊。如果這些部隊滿編,會有超過二十萬人以上。

然而,真正滿編的部隊只有從漢口趕來支援的第二軍團的兩個師。其餘的十一個師均是由淞滬戰場撤出,受重創待補充的殘部。至於憲兵和江防司令部的部隊,本來也不是精銳,忽略不計了。因此實際上保衛南京的國軍部隊不到九萬人,其中新兵大約佔了三萬人。(唐生智自己的回憶)



日軍方面,則是華中方面軍的八個師團。因為日軍預備兵役工作做的比較到位,所以華中方面軍的兵力,並沒有因為淞滬會戰大幅度的縮水。當時投入南京戰場的日軍大概是二十萬人左右,其中直接用於攻城的兵力是五萬,圍城部隊十五萬左右。

兵力對比上,日軍有2:1的絕對優勢。制空權也在日軍手上,且對南京已形成三面合圍。拿下南京是遲早的事。



按照常理來說,這場兵力懸殊的南京保衛戰是不應該打的。當時的國府高層也確實對守與不守有激烈的爭論。

白崇禧一開始便表示,現有的部隊已經殘破不全,也沒有後續部隊可補充,建議宣佈南京為不設防城市。陳誠表示贊同。

軍事委員會作戰組組長劉斐表示,日軍擁有海陸空優勢,國軍將處在立體包圍之下,加上上海會戰損失太大,國軍未經整訓,無法恢復戰力。建議用12至18個團象徵性的適當抵抗後主動撤退。與會的何應欽、白崇禧、徐永昌均表示支持。

如果當時蔣委員長採用了白崇禧或者劉斐的建議,或許南京的損失也不會那麼慘。但是此時的委員長猶豫了。張群說,如我軍自動退出南京,將來和談時,日軍就能以武力攻佔南京的戰勝者自居,於談判不利。委員長表示過後再議。

11月26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到:

南京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對國對民殊難為懷也。

委員長不想不戰而放棄南京,這會讓他的面子和國際形象大受損失。

此時,唐生智站出來了。他表示願意接手南京的爛攤子,誓與南京共存亡。委員長給他點了一萬個贊,在沒有任何作戰預案的前提下,讓他接手了南京的防務。

南京戰役打響七天後,委員長坐飛機離開了南京。又過了五天,在南京的外圍陣地基本失守後,唐生智也下達撤退的命令,他在未組織有序撤退的情況下,自己一葦渡江,跑了。守軍失去指揮後,發生混亂,自相殘殺,第二天南京陷落,隨後發生了南京大屠殺。對於南京撤退的悲劇,唐生智要負全責。



其實回看整個突圍的過程,國軍不是沒有撤離的機會。如果委員長在12月7日,日軍攻城之前,能下令允許守軍按批次的有續的撤退,損失並不會很大。哪怕是12月12日,唐生智能留在城內,調度指揮撤退,損失也不會像後來那樣的慘。

結果這兩次機會都沒有把握住……

唐生智這個人,其實也保定軍官學校畢業的高材生。他從一開始就預判了日軍會採用鉗形攻勢,兩翼會是日軍攻擊的重點,而中路恰恰是日軍的薄弱環節。如果從中路的空隙突圍,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但是仗打了還不到一半,局勢一緊張,唐生智就堅持不下去了,幾乎喪失了理智,心裡上也慫了。撤退當天的上午,唐生智還在下達堅守的命令,下午忽然又下令總撤退,而且命令傳達極為倉促。

當時唐生智在撤退會議上,給高級將領下發了已油印好的撤退命令及突圍計劃,按照司令部的突圍計劃,守城的部隊應該是以正面突圍為主,小部分隨司令部由下關渡江。

但在書面命令分發後,唐生智又下達了口頭指示,規定第87師、第88師、第74軍及教導總隊“如不能全部突圍,有輪渡時也可過江”。這就大大降低了命令的嚴肅性,也為各部隊後來的混亂,埋下了禍根。




從漢口趕來增援的第二軍團,他們的位置最靠北,負責固守烏龍山要塞以掩護其他部隊撤退和突圍,應最後撤退。如果他們撤退了,長江上就會有一個大豁口,日軍的軍艦可以長驅直入,切斷守軍渡江的退路。結果第二軍團在徐源泉於的帶領下,接到命令後比唐生智跑的還早。第二軍團率先跑了,烏龍山要塞的守備部隊也於當晚毀炮撤去江北。

所幸的是,烏龍山要塞的江面上還有大量的水雷,正是這些水雷阻礙了日軍軍艦的推進,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不過實事求是的說,南京的陷落已是不可逆轉的事實,徐源泉能把兩個師帶出去,也算是大功一件事了。



日軍對中華門發動總攻後,南京城內的將領紛紛開始準備跑路。有些人還有點良心,回到部隊部署撤離。有的將領只向所屬部隊打撤退電話,或回去安排一下撤退事宜就脫離部隊,先行到達下關碼頭跑路了。

如71軍軍長王敬久和第87師師長沈發藻,他們開完撤退會議後,根本就沒有回指揮部,直接跑路了。後來71軍恰恰是被屠殺最慘的部隊之一!

這些部隊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據不執行向東攻擊日軍陣地,繼而突圍的命令。反而一窩蜂的湧到下關碼頭。許多機關和部隊沒接到撤退命令,看見這些部隊跑了,發現情況不對,也紛紛蜂擁到碼頭渡江。負責扼守渡江撤退通道挹江門的三十六師沒有接到撤退命令,因此對到達防地的友軍一律視作逃兵。三十六師和跑路的部隊甚至相互射擊,自相踐踏,造成更大的混亂和無謂的傷亡。

後來接到命令後,尤其是看到唐生智率司令部渡江後。三十六師瞬間調頭,仗著扼守碼頭的優勢,分批乘船渡江,逃出了南京。所以說唐生智是大坑貨,三十六師的師長宋希濂是小坑貨。

日軍還在攻打中華門,前線未接到撤離命令的國軍還在硬頂。跑路的這幫人就跟自己人自相殘殺了起來。



不過慶幸的是,除了率先跑路的第二軍團和三十六師之外,城內的部隊也有六個師分別突圍了。(地圖中藍色的線)

第一支突圍出去的部隊是粵軍的兩個軍——66軍和83軍。

66軍的軍長葉肇和83軍的軍長鄧龍光,倆人在參加完撤退會議後,不像某些敗類,先行脫離部跑路了。而是回到了部隊,共同研究決定怎麼撤退。按照撤退的計劃,這兩支廣東部隊奉命打掩護,最後從下關方向撤退。名副其實的炮灰部隊。但是當時葉肇軍長看到各部已經混亂不堪,從下關碼頭撤離已不現實。於是果斷率部向東按原定的計劃突圍,結果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154師、159師、160師以及教導總隊的一部分在66軍軍長葉肇的率領下,走太平門從正面突圍。當時為了扒開堵住的城門,就花了三個多小時。衝出城門後,立即遭到了日軍的火力攔截。眼看圍攏過來的日軍越來越多,有被包圍的危險。

159師的代理師長羅策群站在陣地上高呼:“丟!都跟我來,幾大就幾大,唔好做衰仔啊!”。突圍過程中,羅師長中彈犧牲。

這三個粵軍殘師從正面突圍,打了日軍一個措手不及。當時日軍急於進入南京城,對後方的防禦不夠重視。這兩支廣東部隊突破日軍的鐵壁合圍後,經過輾轉到達了安徽屯溪休整。後來還參加了萬家嶺戰役,是萬家嶺大捷的主力之一。另外粵軍的83軍156師沒有接到正面突圍的命令,選擇從下關撤退,也保持了一定的建制。

誰說老廣不能打硬仗來的?



另一隻突圍的隊伍是74軍的兩個師——51師和58師。

58師是比較早接到撤退命令的部隊,在軍長俞濟時的帶領下,58師渡江撤離。

51師則是王耀武的率領下,經過一夜搶渡,撤出了約五千人,武器損失殆盡。

總的來說,國軍在南京保衛戰中的十三個師再加上教導總隊,有撤離記錄的是36、41、48、51、58、154、156、159、160,這九個師。損失最慘的是長官率先跑路的87和88師。另外撤離的九個師,也只是部分撤離,很多傷兵來不及撤離,只能留在城內被屠殺。

站在八十一年後的今天再看南京保衛戰,感慨頗多。錯誤不能讓某幾個人來承擔,但恰恰是因為這些人的指揮失誤,才導致如此慘痛的後果。以史為鑑吧!


Mer86


總共才10萬人,軍心又不穩,自然打不過日軍,只是沒想到那麼慘。當時大家都對唐生智和孫元良的逃跑頗有微詞...有人說是宋希濂不顧情面阻止了孫元良的逃跑,但是孫元良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描述了撤退的經過,與其他說法決然不同: “我既然在江邊找不著船,只好鑽隙向東面的山地撤退。我們從棲霞山龍潭車站間跨越鐵路,南向進入山區。

土族同胞殷勤地供給食物,熱心地帶路,並代我們找船, 給了我們不少方便,也添了我們無數傷心!這樣,我便帶我的司令部六百多官長兄弟,和一輩子的創痛與恥辱,從龍潭附近渡江,經泰興、淮陰、徐州、鄭州,於1938年 3月下旬到了武漢。” 7.還有一個孫元良被俘之說。南京陷落時,孫所部大部傷亡,孫作為師長在最後指揮,未能隨部隊突圍,其間化裝隱藏,但被日軍搜出被俘,後和其他被俘官兵集中,要作為“便衣兵”拉出去槍決。

當時南京大屠殺最殘酷的幾天已經過去了,有時日軍也允許百姓來認領抓住的青壯年。有個老婦突然站出來指認孫元良是自己的兒子,不是潰兵。 孫元良當時拄著一根柺棍,口音也與當地人迥然不同,日軍很是懷疑,讓翻譯詢問,聲稱如認了,就母子一起殺掉。但老婦始終不改口。恰好此時附近忽有槍聲,日軍急於去應戰,遂下令放掉,孫元良倖免於難。



李三萬的三萬裡


致敬英雄,致敬先烈!

1937年12月1日,中國近代史上最為悲壯的一場保衛戰—南京保衛戰打響了,隨後的一個禮拜中,南京城守軍經歷了日寇最為猛烈的進攻,12月12日,南京守將唐生智接受蔣介石命令下達總退卻令,12月13日,南京城破,沒來得及撤出去的守軍被日軍大量屠殺,損失慘重,此後日軍更是在南京城掀起了一場空前絕後的屠殺行動,史稱“南京大屠殺”。


在這場中華民國和來犯的日本倭寇戰爭中,雙方都投入了相當數目的兵力,經數字統計,南京政府投入了13個師加上1萬2千人的教導總隊,憲兵部隊等,總兵力達到15萬人,但實際兵力卻遠低於這個數字,因為當時不少守軍都是淞滬戰場剛剛退下來的殘軍,還沒得及補充兵力,所以準確的數字應該是8萬人左右。日軍方面在12月1號下達了侵華日軍全新的戰鬥序列,由上海派遣軍和第十軍擔任主力入侵南京城,總兵力高達20萬,由陸軍大將松井石根擔任統帥。所以這場戰鬥從一開始就註定是中國軍人捨生取義的戰鬥,是放棄生命,振我國威之戰。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功足壯海軍威

戰鬥打響以後,戰況無比激烈。南京城南的3雨花臺本是樹木茂盛,然而當年戰鬥開始以後這裡剎那治療就是血流成河。12月9日日軍以猛烈的炮擊,加之飛機轟炸,隨後又是坦克掩護,日軍優勢兵力立刻就湧入了雨花臺陣地,88師262旅旅長朱赤率領523團人馬堅守西面陣地,打退敵人多次進攻。但到了11日,國軍兵力基本上已經殆盡,朱赤身邊只剩下了一個連的人。但他們沒有放棄抵抗,而是“

成功成仁”。朱赤命令自己手下的人將所有手榴彈蓋子打開,等日軍上前,幾百枚炸彈同時爆炸,日軍損失慘重。朱赤犧牲的時候,口袋裡還放著結婚照片和一封沒來得及寄出去的家書。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在中華門,在光華門,在中山門,這樣的人也有很多,比如謝承瑞,比如蕭山令,比如高致嵩,比如李蘭池,這樣的英雄太多太多。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

戰鬥結束以後,國軍方面士兵戰死五萬多人,平民死傷超過30要,國軍高級將領戰死47人,還有許多將軍的屍體在南京城內沒有被運出來,是真正的“死無葬身之地”。日軍方面戰死三千多人,受傷九千餘人,高級將領沒有一人陣亡。

如今時間已經過去了八十年,那段南京市民飽受日寇燒殺淫掠的的歷史也漸漸遠處,但遠去不代表淡忘,更不是忘記,因為那不僅僅是南京之殤,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之殤。“國家當自強,歲月方靜好”,感謝中國軍人!!!


一樹梅花一放翁


很多答友會有疑問,為什麼南京衛戍司令會是已經沒有兵權的湘軍唐生智,而不是眾多的中央軍大佬?諸多史料也是自相矛盾。其實細究起來,原因無非有三: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乃是唐生智當時的軍事職務和工作性質,從而使蔣介石和軍事委員會高參們認為唐生智守南京最為合適。



數次反蔣失敗後,老唐既沒了基本部隊也沒了爭雄的心氣,在全國各派一致抗日的大氣候下,彼時就任軍事委員會訓練總監部部長、警衛執行部主任,陸軍一級上將。這個“警衛執行部”是秘密成立的,中心任務就是對日戰備,即策劃一旦中日開戰時中國軍隊的防禦戰略方案,作為保定一期的高材生,唐生智在軍事專業上還是有二把刷子的。

唐生智不僅策劃了四道防禦線進行兵棋推演,更於1935年12月利用訓練總監的身份,操辦了一次保衛南京的軍事演習,以張治中率領的第87師和教導總隊為“藍軍”模擬進攻日軍,以南京警備司令谷正倫指揮的第36師為“紅軍”防守,其結果是一週內“紅軍”全殲“藍軍”。蔣介石又喜又憂,喜的是軍事演習大獲成功,憂的是日本軍隊有這麼稀鬆?但不管怎麼說,唐生智具備一定南京防禦基本經驗,哪怕是紙面上的。



第二點就是當時的軍界大佬們諸如何應欽、白崇禧、陳誠、徐永昌等,以及主要兵團的各部隊長,從軍事角度分析都不同意死守南京,確實南京易攻難守,中國軍隊又自淞滬新敗,部隊的建制、兵員和士氣都大成問題,嚴重需要整頓補充。所以蔣介石的親信們沒有人願意頂這個雷,誰也不想把致首都失陷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那可是千古罵名。因此,嫡系之外並且資歷深厚的唐生智是比較好的選擇,老唐曾經推薦谷正倫擔任衛戍司令,被蔣介石一口否決了,谷正倫的資歷屬實不夠,壓不住若干派系的十萬大軍。

第三點就是唐生智確有重新領兵的念頭,民國高級將領沒有哪一個不想統兵帶隊的,唐生智多次反蔣也是因為“一山容不得二虎”,然而自從1930年兵敗下野後,再沒有成為軍事統帥的機會,對一個職業軍人來說,唐生智的心裡是有些癢癢的,並且這是個很難得的機會 ---- 其他的大型戰役,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他來領導,蔣介石身邊的軍隊親信大員何止一二,兵權豈能旁落。



上述幾方面的因素疊加起來,唐生智才在蔣介石的暗示下,請纓出任南京衛戍總司令,一幫嫡系大員通通鬆了口氣,不過蔣介石仍不放心,再以“土木系四大金剛”之首、第19集團軍司令羅卓英為南京衛戍副總司令,一是擔心唐生智指揮不動驕橫的中央軍,恐怕另一也是監視,別拿黃埔系精銳胡亂糟蹋。既然在危難之際唐生智“挺身而出”了,那麼老唐的一些要求軍委會就得儘量滿足,比如原本計劃去湖南整補的教導總隊被留了下來,號稱“鐵血衛隊”的憲兵司令部也留了下來,蔣介石組織給唐生智的,總計有多少軍隊呢?



南京衛戍司令部 司令長官唐生智(保定一期)

副司令長官 羅卓英(保定八期) 劉興(保定二期) 參謀長周瀾(保定二期)

說明:劉興和周瀾都是唐生智湘軍的老部下和湖南同鄉。

第十軍 徐源泉 轄第41師、第48師。

第六十六軍 葉肇 轄第159師、第160師 (粵系軍隊)。

第七十一軍 王敬久 轄第87師(德械師)。

第七十二軍 孫元良 轄第88師(德械師)。

第七十四軍 俞濟時 轄第51師、第58師。

第七十八軍 宋希濂 轄第36師(德械師)。

第八十三軍 鄧龍光 轄第154師、第156師。

教導總隊 桂永清 轄第103師、第112師。

憲兵司令部 蕭山令 轄三個憲兵團。

江寧要塞 邵百昌 炮兵第八團一部、高射炮隊、通訊營等。



上述共七個軍的番號,不足15個師的兵力,由於普遍戰損和缺編,平均每師7000到8000人,因此總兵力大約10萬餘。

1937年11月27日,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對記者發表保衛首都的講話,同時下達命令,以第七十八軍宋希濂部防守南京城北陣地及下關碼頭,同時控制所餘船隻。為表與南京共存亡之決心,唐生智同時明令各守備部隊:如有敢擅自渡江逃退者,宋希濂所部和江北胡宗南的第一軍,即可開槍正法。



附日軍進攻南京的兵力佈署:

東路部隊:第11師團(山室宗武)、第13師團(荻州立兵)、第16師團(中島今朝吾)、重藤支隊(臺灣旅團),沿京滬鐵路主攻。

中路部隊:第3師團(藤田進)、第9師團(吉住良輔),沿京滬公路攻擊前進。

西路部隊:第6師團(谷壽夫)、第114師團(末松茂治)、第5師團國崎支隊,沿太湖南岸包抄。

軍直轄野戰重炮兵第5旅團、第6旅團、陸軍第三飛行團,海軍第三艦隊第11戰隊。

合計日軍9個師團左右的兵力,去掉淞滬戰役一定的戰損,至少在20萬人馬。在作戰中部分日軍負責外圍,直接攻城的日軍有第6、第9、第16、第114、第13師團一個支隊、第3師團一個聯隊等約五個師團,近10萬兵力,以1937年的戰力比,中國軍隊處絕對劣勢。


度度狼gg


有網友問:南京保衛戰中,守軍唐生智的部隊有多少人在守衛南京城?如果根據當時的 南京衛戍司令部參謀處處長譚道平將軍的點驗。畢竟譚道平將軍當時負責統計部隊人數,來發放補給品。

他記載的南京衛戍部隊實際人數是81000人,其中3萬人是在南京臨時徵發的市民從軍。具體部隊包括14個師,還有2個憲兵團,2個炮兵營等部隊。人數為什麼這麼少的原因,也非常簡單,第71軍,第74軍,第72軍等等這些部隊,都是剛剛從淞滬戰場下來的,損失慘重。

大部分部隊都損失了超過一半兵力,14個師才5萬人,如果不是在南京強徵了3萬新兵,8萬人都湊不夠。最後的突圍情況呢?

第74軍因為找到1艘小火輪,才逃出去5000多人,後來又有2000人分散歸隊。第88師依靠一批木船逃出去2000多人,教導總隊突圍4000人,第36師突圍4000人。南京大屠殺60年祭專輯給出的守軍突圍撤退的數字是32144人。

南京守軍其他5萬人大部分戰死,少部分被俘後被殺。在南京戰役,日軍不僅僅使用了驅逐艦,大炮,戰機和機槍,還使用了毒氣。日本老兵藤原審爾說“我目睹過堆積在一起的數千具中國正規軍士兵的屍體。看到如此多的正規士兵陣亡的屍體,他們死亡的樣子很奇怪,沒有外傷,他們可能是毒氣燻死的。

在南京戰役,大部分守軍都表現已經非常勇敢,8萬殘軍,面對20多萬日軍衝擊,堅持了10天。畢竟百萬德軍堅守的柏林,也不過就堅持了1個星期。除去被俘人員,戰場傷亡也達到了全軍人數的接近40%,在世界戰爭史上,這樣的傷亡人數,絕大部分軍隊都已經失去了作戰能力。


深度軍事


區區9萬國軍對15萬日軍:抗戰中眾寡懸殊的南京保衛戰

本文作者為璿,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多少中國軍人參加了南京保衛戰?

1937年12月7日,日軍兵臨南京城下,南京保衛戰打響。很多年後,有一種說法,進攻日軍只有幾萬人,而防禦南京的國軍則有20萬。因國軍太無能,導致佔有絕對兵力優勢,都沒有守住南京?是不是這樣呢?聽璿來說一說吧。

多少中國軍人參加了那場慘烈的保衛戰?多少人為保衛當時的首都而犧牲?一直頗有爭議。筆者對南京保衛戰中中國軍隊參戰人數,做個簡要的考證。

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中損失過大,戰力所剩無幾。這樣的部隊,須在後方補充整訓一段時間後,才能恢復戰力。

要在日軍具有絕對優勢的軍力下,守住無險可守的南京,是不可能的。但是南京又是國民政府的首都,孫中山先生的陵寢所在。不做任何抵抗就放棄南京,也無法對全國人民交代。在最初的計劃中,只准備用十八個團,大約5個師左右兵力象徵性防禦。隨著唐生智主動要求死守南京,蔣介石派給唐生智的部隊越來越多,最後達到了近13個師加1個號稱“御林軍”的教導總隊。

這些部隊從番號上來說,國軍足有15萬人之多。

當然,這僅僅是從紙面上的番號而言,實際情況則是一番悲慘景象。

第一,精銳中的精銳教導總隊,3萬隻剩1萬

先說說這些部隊裡面,最為精銳的教導總隊。這支部隊中國軍隊的翹楚,裝備精良,訓練有素。

教導總隊第二旅第三團團長李西開,在回憶教導總隊在南京保衛戰人數時,提到全總隊記3萬餘人。所以,很多人誤以為,教導總隊在南京保衛戰中參戰人數有3萬多。

其實,教導總隊在抗戰爆發時,僅6個團和一些直屬的特種部隊。根據37年7月23日的一份教導總隊檔案顯示,當時教導總隊官兵總數為13125。

而在淞滬會戰結束後,教導總隊才被計劃擴編為3個旅9個步兵團,外加三個特種兵直屬團。由於時間倉促,實際三個特種兵直屬團雖然是團的番號,實際還是原來的人數。而所謂的9個步兵團,有3個新兵團7、8、9在後方訓練新兵,並未參加南京保衛戰。

其次,教導總隊在淞滬會戰中損失很大,原來六個步兵團補充了些新兵,仍然缺額不少。根據當時教導總隊參謀處第一課作戰參謀劉庸誠回憶,“平均每個連約缺少編制定額的15%”。可見參加南京保衛戰的教導總隊,怎麼也湊不出來著3萬多人。第三團團長李西開回憶的3萬多人,應該是指擴編後教導總隊的編制數字而已。那僅僅是紙面上的數字!

實際教導總隊參戰人數,除去缺額和訓練接收新兵人員,總數不過萬餘人。

教導總隊人員補充後缺編15%,還算比較好的情況了。畢竟它是“御林軍”,無論是士兵補充還是物資補給,都是優先優厚的。

第二,3個樣板德械師,加在一起不到3萬人

36師和87、88師就沒這麼幸運了。

由德國顧問親自訓練而成的樣板師,經歷過三個月的淞滬血戰後,早已不復當時的狀態。在淞滬會戰中,這3個師先後補充4、5次,每次補充大約一千五至兩千人。也就是說師裡面的基層官兵,幾乎換了個遍。淞滬會戰結束,撤到南京修整的時候,各個步兵團實際人數還不到一千人。

也許是蔣介石為了安撫這三個師的高級將領,將36、87、88師三個師擴編為軍,師長均被提升為軍長。不過所在軍編制下,僅自己原來的一個光桿師,編制上多出一個補充旅而已。直到12月初,南京保衛戰爆發,各個部隊人員情況仍然不樂觀。

根據當時78軍軍長兼36師師長宋希濂回憶,“11月底率三千多的殘兵到達南京,其後補充了兩個團的兵力近四千多人。雖然有了七千多人的師,但是其中大多數都是新入伍的,有的連槍都沒摸過,射擊要領一點都不懂。“其實87,88師和36師情況相差不大。

估計這三個師加一起,最多也不到3萬人,戰力更不是淞滬抗戰時可以比的。

第三,雜牌3個軍,總兵力4萬

以上這些部隊兵力太少,顯然不夠用。

蔣介石先後抽調俞濟時的74軍、粵系83軍和66軍以及徐源泉的第2軍團兩個師,加上江防軍劉興的112和103兩個師。

看起來多了近5個軍的兵力,而實際這幾個軍可以說是殘破不堪了。

如83,66軍雖然沒有參加淞滬會戰,但一直擔任掩護淞滬大軍撤退的任務。特別是在南京附近句容、鎮江、丹陽等地,他們與日軍血戰,損失很大。

加入南京保衛戰時,他們已經兵力嚴重缺損。根據當時南京衛戍司令部參謀處第一科科長譚道平將軍,在戰後編撰的《南京衛戍戰史話》一書中提到,83,66兩個軍參加南京保衛戰時總兵力僅一萬三千餘人。

而江防軍劉興部112師和103師,原本在江陰等地與日軍13師團血戰,勉強突圍後撤至南京還未得補充。

加上憲兵團人數,這部分兵力僅六千餘人,所剩不多的戰力。

倒是徐源泉的第2軍團兩個師兵力較為充足,有近2萬人。但該部是不入流的軍閥部隊,戰鬥力薄弱,裝備也差。

總的來說,除去74軍外,其它三個軍加一起不過四萬人左右。

這個在宋希濂的回憶錄中也曾提到,正好和該書數字相互印證。

第四,抗日鐵軍第74軍,參戰1萬7000

最後說說74軍。

這支部隊在無論在南京外圍的阻擊戰和南京城下保衛戰,乃至南京城撤退時的突圍戰中都可圈可點。這些閃光的戰績,自然是有代價的,也就是74軍在南京保衛戰中巨大的損失。

根據當時74軍51師師長王耀武回憶,“該軍在上海一帶作戰犧牲很重,缺額很多,軍長俞濟時希望撤至一個較安全的地方整訓一個時期再行作戰,但蔣介石並未批准,反而將該軍加入南京保衛戰。實際當時全軍有官兵一萬七千多人。”就這一萬七千多人,先在淳化鎮、牛首山附近與日軍第六師團血戰,其後又加入南京城守衛,負責水西門周邊防禦。在南京保衛戰中,51師戰死戰傷官兵7800餘人,其犧牲可見慘烈。

總結

上述各個部隊的,另外還需加上城內一些部隊直屬特殊機構:南京保衛戰的中國軍隊應該在十萬左右。

而日軍卻集中了近六個師團的兵力,外加大量的炮兵和配屬部隊,保守估計也有15萬人。僅僅從人數來說,中國軍隊就已經處於劣勢。

如果加上士兵訓練程度、火力支援、士氣等因素,估計就是天壤之別了(缺乏炮兵的國軍在防禦中必須保持至少一倍的數量優勢)。

就是這樣,英勇的中國軍隊,仍然在南京城下依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殉國少將以上軍官高達10多人。

保衛南京而殉國的官兵們,不但值得每個中國人紀念、尊重,也是我們民族的英雄。

1. 《南京保衛戰(國民黨將領親歷記)》

2. 《南京衛戍戰史話》

3. 《抗日戰史》第26冊南京保衛戰篇

4.臺灣國史館檔案

“37年7月23日教導總隊人事軍械報告“典藏號002-080200-00485-081

“南京退出各師補充情形報告”典藏號002-080102-00074-002

“唐生智報南京衛戍各部隊得失”典藏號002-020300-00009-153

5.《51師南京衛戍戰鬥報告》中國國家第二歷史檔案館編號787-7592


薩沙


南京保衛戰中唐生智的部隊有8至9萬人,其實南京保衛戰就是蔣介石,當時用來忽悠國人的,國軍將領和蔣介石都不想守南京,但是南京是首都,蔣不得不做做樣子給國人和世界看,打南京的日軍有20多萬部隊,無論是人員裝備還是部隊的戰鬥力老蔣的部隊都無法和日本人比,守南京的部隊大部分是從上海保衛戰中撤出來的,說的不好聽就是一群殘兵敗將,當時日本人的氣勢正興,唐生智也沒有那個軍事才能,他只是揣摩了蔣介石的心理動向,從蔣介石手中要軍權,他是名字打不好的這場仗,只要得到蔣介石撤退的命令唐會比任何人都跑得快,蔣介石12月11號發出撤退令,唐l2號才向部隊發出命令撤退,這樣做是為了他自己撤退,有充足的時間,但是撤退時他沒有撤出南京民眾和受傷的軍人,12月13日日本人實行南京大屠殺,當時的南京城血流成河,這悲慘的歷史教訓,國人須振興希望今後不在中國的大地上從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