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稱帝15年,爲何死前不把位置傳給武家人呢?

張聰捷


武則天做為一代明君,她稱帝15年,為穩定政權,雖然使用過許多酷吏,打壓過功臣,但也推行了許多有利於百姓發展的政令,為開元盛世打了很好的基礎。



武則天作為政治家。謀略與抱負不同常人。在確定將皇位傳給李家人之前,她也想過將皇位傳給武氏子孫,使自己所奪來的武氏江山千秋萬代。但狄仁傑一個問題讓她豁然開朗。



《新唐書》載:武則天問眾人立武三思為太子如何,狄仁傑說"天下未厭唐德",並問:“且姑侄與母子孰親?”

古人迷信,又講究傳承。如果立武三思為太子,那麼百年以後,武三思的後代所祭拜的先人會是武三思的父母,武則天做為武三思的姑母,又能享受到什麼祭祀!雖然這是她創下的江山!於是武則天下旨,接回廬陵王李顯,重新立為太子。



不過,雖然武則天確定了李顯的太子位置。但是他的太子之位卻並不牢靠。 李顯的子女曾因為私底下評論武則天的面首張宗昌,張易之的所作所為,便被“二張”陷害而死。



李顯在子女被迫害後,終於暴發,神龍元年,在宰相張柬之的組織下、太子李顯及崔玄暐等大臣發動兵變,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隨即包圍長生殿,逼迫武則天退位。李氏的江山最終又回到了李氏手中。


萍風竹雨123


武則天沒有把皇帝位置傳給武家人而是還給了自己的兒子李顯,這是時勢所迫和歷史的必然。

705年(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身為太子的李顯和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人發動了一場扭轉大唐風氣的兵變。在這次兵變中,深得武則天喜歡的張易之、張昌宗被殺,武則天被圍困在長生殿。垂垂暮年的武則天知道大勢已去,第二天下令讓太子李顯主持朝政(監國)。第三天給兒子李顯交出了皇帝位子。這次被稱為“神龍政變”的歷史事件結束了武則天15年的皇帝生涯,一代女皇就此隕落。

武則天不把皇帝位置傳給武家人正是體現了她的政治智慧。

一是傳給兒子李顯符合當時的形勢。武則天稱帝的15年,有一批李唐元老一直想著光復李唐天下,他們表面上屈從女皇,可內心深處的李唐情結從來就沒有解開。因此,反對武則天的聲音也一直沒有停止過。武則天比任何人都清楚這一點。

二是要把皇帝位置傳給武家後代,武則天明明白白自己的侄子們沒有治政的才能。無論是武三思還是武承嗣,雖然都有野心進身,也都採取了一些列行動,可武則天知道,那幾個都不是可以塑造成功的好料子。

三是如果傳給武家,強大的李家擁護者必然會公開光復李唐,引起反抗和戰爭,勢必把國家和老百姓拖入泥水之中。

所以,神龍政變之後,武則天做出了“附廟、歸陵、去帝號”的決定。這是歷史的必然流向,也是武則天做出的正確選擇。


文蹤旅跡


關於武則天皇位的傳承問題,狄仁傑曾經對武則天說過一番話:

陛下所言,天下之位,可得專之。以臣所知,是太宗文武皇帝之位,陛下豈得而自有也!太宗身陷鋒鏑,經綸四海,所以不告勞者,蓋為子孫,豈為武三思邪?!陛下身是大帝皇后,大帝寢疾,權使陛下監國;大帝崩後,合歸冢嫡。陛下遂奄有神器,十有餘年。今議纉承,豈可更異!且姑與母孰親?子與侄孰近?

狄仁傑的話有三重意思:

第一是天子之位的總體合法性問題:這主要是從打天下坐天下的理論出發,即唐太宗李世民打天下是為了自己的子孫而不是為了武三思。

第二是武則天權力的來源問題:狄仁傑指出武則天權力的最初來源是基於其是唐高宗皇后的身份而受委託監國,應當把皇位歸還高宗之子。

第三是宗法制度上怎樣對武則天最有利:高宗之合法繼承人正是武則天本人的親生兒子,按照宗法制度,兒子比侄子更加親近,如果侄子繼承皇位,在七廟中按照既有制度無法安排作為姑母的武則天,武則天某種意義上等於落了一場空。

這段歷史故事的記載見於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考異》,司馬光最後沒有把這段資料用於《資治通鑑》,是因為這個故事裡,廬陵王李顯(即後來的唐中宗)正藏在武則天邊上聽壁腳,後來武則天還對李顯說:

拜國老,今日國老與爾天子。

司馬光認為這一情況不實,所以還是選擇了《唐實錄》中之後專程去房陵迎接李顯的說法。

對狄仁傑的這段話,司馬光沒有做出辨別和考證,竊以為如果是在武則天面前如此直言,未免過於拂逆一代女皇了,以狄仁傑的人情練達,或許不至於如此直白不隱。

但是,狄仁傑指出的這幾點,以武則天的世事洞明,本身不見得沒有考量。

換句話說,立侄子武承嗣或者武三思等人為繼承人,在政治上未必不可行,在技術上武則天也大可以予取予求,但是她還是無法擺脫宗法制度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百年之後連香火都無法享受,那麼一輩子奮鬥品比又所為何來呢?

或許就是這樣的一念之私,讓武則天反而能相對明智地與李唐的支持者們之間達成某種妥協。

神龍革命之後,武則天曾將對李顯吐槽自己本來就是要傳位他的,只是包括張柬之等五人在內的政變者貪功,這雖然多少有挑撥離間的意思,但也說明武則天傳位的思想是已經確定的了。


談古論金


公元705年,一代女皇武則天駕崩於神都洛陽大明宮,這時距離她進入這座輝煌耀目的世界權利中心已經過去68年了。

正如多數百姓和臣子期待的那樣,接替武則天登上皇位的是武則天的兒子廬陵王李顯,而不是其侄子武三思。

武則天姓武,如果武三思繼位為皇帝,就是改朝換代。而李顯繼位,相當於李唐王朝的延續。

武則天不愧為一代女皇,她超強的政治手腕和政治抱負,使得包括狄仁傑,張柬之,李昭德等一批能臣心甘情願與她共同創造了一個政治清明的強大王朝。

但是,狄仁傑等能臣對武則天的忠心並不代表他們對李姓王朝已經忘懷。事實上,在武則天晚年,整個朝廷在接班人人選的態度上,已經明顯分為兩派。一個就是以狄仁傑,張柬之等人為代表的李派,一個是以武承嗣等人為代表的武派。前者堅持應還政於李顯或者李旦。後者堅持傳位於武三思。

武則天最初也是準備把皇位交給武三思的。狄仁傑和李昭德用溫柔一刀向武則天闡明利害關係。狄仁傑順,百姓心懷李唐。陛下如果傳位於李顯,上對得起丈夫,下迎合了百姓思唐之心。將來陛下你駕崩了,新皇帝供奉你的神位,那是傳統的以子拱母,還能於先皇在一起,一切名正言順。如果武三思繼位,我還從未聽說哪個侄子能把姑姑好好地供奉起來的。這會被跳下去笑話。後李昭德等人也說了類似的話去感化忽悠武則天。

張柬之還讓狄仁傑用另外一個具有說服力和殺傷力的例子去忽悠武則天:前段時間邊境暴亂,陛下您讓武三思去招募兵力,半個月才招來一千多人,後來陛下您讓李顯去,幾天就羨慕了三四萬人。可見人心思念李唐王朝。武則天最怕就是自己一手締造的江山被毀,所以聽了這個不得不為所動。

武則天英明在於,她知道狄仁傑對她忠心耿耿,同時她也知道狄仁傑對李姓皇族也同樣忠心耿耿,所以她並不責怪她,反而很敬重他。在他聽進去狄仁傑等人的再三勸喻,以及朝臣們無形的逼迫後,終於下旨把李顯從房州接回來之後不久,狄仁傑這位名臣,武則天的朋友兼知己卻撒手人世了,武則天看著朝堂上一班文武,潸然淚下,只說了四個字:朝堂空矣!可見狄仁傑在她心目中份量之重。

真正使武則天不得不最後下決心傳位於李顯的是張柬之等人的釜底抽薪似的逼迫。年老而昏聵的武則天晚年醉心於張昌宗,張易之弟兄兩個面首,而這兩弟兄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二張倚仗武則天的寵愛為所欲為,打擊宿敵,排除異己。最初還只是把毒手伸向李姓皇族,武姓一族倒也樂見其成,後來,不知死活的兄弟倆把武家一些人也搞死了,這就不但惹惱了李姓皇族,也惹惱了武姓一族。張柬之見火候已到,就串聯了一班文物,加上武家人,太平公主等人,直接擁到武則天宮裡殺了二張。並且要武則天立刻把皇位傳給李顯。

就這樣,大唐江山在中斷了四十多年後,又開始了中國歷史上變老奪目的全中征程。

而那個老態龍鍾的武則天,回望走過的權利巔峰,只能一聲嘆息!


突然的自我164281476


其實我一直覺得武則天作為一個皇帝是不錯的,當然,作為一個皇帝,尤其是女帝,沒有手段和狠勁是不行的,在唐朝,女人的地位雖然比一般朝代要高一點,但從根本上還是重男輕女,這是思想上的固定模式。至少我們到現在還是!武則天在那個時代,接受那個時代的思想,也許選擇當上女帝就是她最大叛逆,一個女人,從一開始即便不願也還是去爭寵,讓她選擇的原因應該是當時唐皇的無能,讓她起了取而代之的想法。所以,在一開始她就沒打算讓武代替唐,當然如果武裡出現一個相當出色的,她也許會考慮一下,只能說,武三思,你們被嫌棄了,你們的智商和手段不行,白白讓武代替唐的機會飛走了……



明若與溪


首先武則天並不是單純的武家人,嫁出去的女兒 潑出去的水,武則天應該是李家人,武家則是她的孃家。而且武則天是有孩子的,李顯和李旦都是可以繼承皇位的。不管因為什麼原因武則天和孩子關係不好,但畢竟是她的親骨肉,而李家人則是她的侄子。皇位傳給兒子和侄子,我想大部份人都會選擇自己的兒子吧。同時,假設她傳給了武家一個侄子,侄子當上皇帝之後,李家勢力大,她的侄子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會怎麼對李家人和自己的孩子。同時,她的侄子是供奉自己生父生母的牌位還是武則天的牌位是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的。武則天作為一個皇帝,政治敏感度是非常好的,不論什麼理由,她都不可能把位子讓給武家人。


史之旅


武則天在位期間也培養了他侄子武三思,武承嗣他們。但是這些人的能力比較有限,雖然玩弄權術方面穩定武氏江山幫了武則天很大的忙,但是他們始終沒有得到朝廷重臣的支持,在軍事上,對外作戰多次失敗,這些表明了他們並不具有接班的實力,無論是朝廷大臣還是民間百姓大都還思念李氏皇族的人,唐王朝依然得到朝野的大力支持。最後武剛天迫於各方壓力無奈將廬陵王李顯迎回重立為太子。當然武則天最後可能還是想傳位給武氏子孫,但是最終張柬之等大臣發動兵變最後迫使武則天下臺,李顯登基,這就不是武則天所能掌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