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四川•傳統文化】朱丹 ‖ 古詩詞中的“那些花兒"——牡丹

點擊上面藍字“方誌四川”添加關注!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朱丹 ‖ 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

本文同時在封面新聞發佈 ,作者:四川省地方誌工作辦公室省情信息工作處 朱丹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朱丹 ‖ 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朱丹 ‖ 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

秦漢前,它是籍籍無名的野花,因與芍藥同宗,被喚作‘木芍藥’。南北朝的某個午後,一位叫謝靈運的詩人在“竹間水際’發現了它。隋時它步入宮廷,唐時又盛於長安,被譽為“花中之王”,從此名動天下。御衣黃、葛巾紫、碧紗籠、洛陽紅……是它的顏色;珊瑚臺、老僧帽、觀音面、盛荷蓮……是它的模樣。它豔壓群芳卻殿春而至、國色天香卻並不媚俗、見慣富貴又淡若雲煙。花開時酣暢淋漓,花落時驚心動魄,盛放與枯萎之間,任是無情也動人。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朱丹 ‖ 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

夜惜衰紅把火看

牡丹與暮春之境

劉勰《文心雕龍·明詩》說:“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陸機《文賦》也說:“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外界的事物常挾有一種不可抗的力量使人心生震撼;人的內心也常懷有一種不可遏的感情向外物傾注。葉嘉瑩先生稱這種感應最重要或者說最基本的一個原因是來源於生命的“共感”。古人認為,賞桃花宜乘舟,賞玉蘭宜月下,賞蘭花宜置於書案之間,而賞牡丹,則宜夜闌秉燭,於燭影搖紅中,看一枝嬌豔,半開微吐。置身於如此非煙非霧的仙境中,自是花不醉人人自醉。這夜闌秉燭賞花,含有濃厚的惜花之情;而對暮春牡丹的珍惜,也蘊含著對青春的眷念和無限挽留。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朱丹 ‖ 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

題所賃宅之牡丹

王建

賃宅得花饒,初開恐是妖。

粉光深紫膩,肉色退紅嬌。

且願風留著,惟愁日炙燋。

可憐零落蕊,收取作香燒。

此詩由愛花、憐花而至惜花,感情層層推進,抒發了作者對牡丹的讚賞與愛惜之情。前四句讚美牡丹的美豔:紫花豐腴,光澤均勻細膩;紅花鮮豔,羞退美人胭脂面,如此妖冶嫵媚讓人心緒不寧、神魂顛倒,確實是“恐是妖”。後四句寫對牡丹的無限眷戀之情。嬌花名卉的厄運正是風吹日曬,憐香惜玉的詩人不由得祈禱:“且願風留著,唯愁日炙燋。”“零落”的詩人拾起“零落”的花蕊,回到屋裡把它當香燒了。花的香氣陪伴著他,似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詩中不僅有香花的搖落之悲,還有美人的遲暮之嘆,更有詩人“白髮初為吏”“終日憂衣食”的命運之感。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朱丹 ‖ 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

惜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其一

惆悵階前紅牡丹,

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

夜惜衰紅把火看。

其二

寂寞萎紅低向雨,

離披破豔散隨風。

晴明落地猶惆悵,

何況飄零泥土中。

第一首詩通過獨特的視角,把詩人憐花愛花的一片痴情抒發得淋漓盡致,表現了詩人花期將過而產生的戀戀不捨的複雜心態和對即將逝去的春天的無限惋惜。第二首詩具體細微地刻畫了風雨過後落紅滿地的景象,極盡強調、渲染之能事,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花惜花之情。全詩表現了對牡丹的無限憐惜,寄寓了歲月流逝、青春難駐的深沉感慨。李商隱仿白居易此詩而作的“客散酒醒深夜後 ,更持紅燭賞殘花。”(《花下醉》),同樣表達了詩人的惜花心情。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朱丹 ‖ 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

牡丹雍容豔麗, 玉笑含香 ,唐宋文人在詩詞中毫不吝惜地讚美其容顏、姿態 、神采 。徐夤“嬌含嫩臉春妝薄 ,紅蘸香綃豔色輕”(《尚書座上賦牡丹花得輕字韻其花自越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中移植》),用擬人手法寫牡丹的豔麗。徐凝“虛生芍藥徒勞妒, 羞殺玫瑰不敢開” (《開元寺牡丹》) ,則用了鮮明對比和烘托的手法寫出了牡丹豔壓群芳的特點。李清照“待得群花過後,一番風露曉妝新 。妖嬈豔態 ,妒風笑月,長殢東君。”(《慶清朝·禁幄低張》)群芳過後,牡丹如同拂曉新妝的美人,更加清麗嫵媚、傲然怒放。皮日休稱它“競誇天下無雙豔, 獨立人間第一香”。更有“臨軒一賞後 ,輕薄萬千花” (汪洙《神童詩》)的名句。同時,文人們還讚頌它風格的高尚。“遲開都為讓群芳” (殷文圭《趙侍郎看紅白牡丹, 因寄楊狀頭贊圖》) , 敢讓百花先 , 敢殿三春後, 不愧為“萬萬花中第一流” (徐夤《牡丹花二首》)。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朱丹 ‖ 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

花開時節動京城

牡丹與富貴繁華

周敦頤《愛蓮說》中雲:“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何以從唐以前鮮有所聞的花卉一躍而成“富貴”之花呢?除了與武則天“嘆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國牡丹,日月浸盛。”(唐舒元輿《牡丹賦》)外,更為人稱道的是唐玄宗、楊玉環沉香亭賞牡丹,李白奉製作的三首《清平調》之事。名花與傾國兩相交映,牡丹富貴之意蘊由此奠定。從宮廷到民間,牡丹花葉繁茂的狀態也與世人渴求繁華盛世的理想暗合,文人用盡華美之辭藻,極力描摹“國花”牡丹色之絢爛、香之誘人、態之婀娜。與此相對應的是,世人對牡丹的痴迷,令朝野為之玩物喪志而不顧稼穡之艱,於是一些針砭時弊之作也應運而生。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朱丹 ‖ 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

賞 牡 丹

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

池上芙蕖淨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

這是一首託物詠懷之作。此詩描繪了唐朝慣有的觀賞牡丹的習俗,以芍藥嬈豔美麗卻缺乏骨格、荷花清雅潔淨卻缺少情韻,來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於情韻之美。“花開時節動京城”,那種春光萬里、奼紫嫣紅、傾城傾國的美景,詩人隻字不提,一個“動”字,力重千鈞,擲地有聲,留給了讀者無限的想象和美感。全詩運用對比和抑彼揚此的藝術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國色”的花界地位,將牡丹富貴和權力相交融的“國色之美”通過賞牡丹這一民俗盛事展現出來,牡丹“花王”“國花”的王者風範,賞花時節萬人空巷的轟動效應,在眾花之中獨領風騷,蘊含了詩人豐富的審美情趣和理想的人格精神。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朱丹 ‖ 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

清 平 調

李白

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臺月下逢。

其二

一枝紅豔露凝香,

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

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

沉香亭北倚闌干。

談到關於牡丹的詩詞,謫仙的這三首詩是如何也繞不開的。三首詩語語濃豔、字字流葩,將牡丹與楊貴妃交匯在一起,言在此而意在彼,讀來如覺春風拂面、花色滿眼……第一首從空間角度,把讀者引入蟾宮閬苑,玉山、瑤臺、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襯托出楊貴妃的天人之姿和花容月貌;第二首從時間角度,用抑古尊今的寫法,寫楊貴妃的天然絕色,遠勝過巫山神女、漢宮飛燕。第三首總承一、二兩首,從仙境古人回到現實中的沉香亭北,並將牡丹和楊貴妃與君王糅合,花在闌外,人倚闌干,十分優雅風流。全詩構思精巧,辭藻豔麗,描繪出人花交映、迷離恍惚的景象,顯示了詩人高超的藝術功力。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朱丹 ‖ 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

買 花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

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此詩體現了白居易“繫於意,不繫於文,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的創作主張。詩分兩部分,前十四句寫京城貴族買花的盛況;後六句寫一個“偶來買花處”的田舍翁的感嘆:一束紅紫牡丹花就要十戶中等人家的一年稅賦,達官貴人們所買的奢侈品又豈止一叢花?田舍翁的長嘆,也是白居易的長嘆,這一形象在如花似錦的帝城,顯得那麼不協調,但正是這鮮明對比、辛辣諷刺,更為深刻地揭露了尖銳的社會矛盾。在白居易另一首《牡丹花》中,詩人也發出疾呼“我願暫求造化力,減卻牡丹妖豔色。少回卿士愛花心,同似吾君憂稼穡”。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朱丹 ‖ 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

晚唐的王轂(一作王睿)直言 ,“牡丹妖豔亂人心, 一國如狂不惜金。曷若東園桃與李 ,果成無語自垂陰” (《牡丹》),含蓄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不滿 ,體現了一種平民化的審美情趣。唐代柳渾則認為“數十千錢買一棵”的牡丹“也共戎葵不較多” (《牡丹》) ,戎葵即非常普通的蜀葵,遍佈田野。柳渾將之與牡丹作對比 ,有著豐富的潛臺詞。全詩不著一字褒貶, 卻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好惡。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朱丹 ‖ 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

獨立東風看牡丹

牡丹與去國懷遠

如果說,唐朝文人對牡丹的欣賞和痴迷是唐王朝盛世時代精神的展示,洋溢著唐朝所特有的自信開放的恢宏氣度、一視華夷的大國風範和積極外向的文化精神。那麼,在宋朝,尤其是靖康之難後,文人們面對牡丹,除了部分歌詠牡丹的天香國色外,更多地是傾注了山河破碎、鄉關淪陷的悲愴,傾注了濟時憂國的情懷和身世浮沉、報國無門的憤懣。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朱丹 ‖ 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

詠 牡 丹

陳與義

一自胡塵入漢關,

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鍾客,

獨立東風看牡丹。

這首詩是陳與義南渡後於紹興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鄉縣北)壽聖院塔下時所作,此時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說離自己的家鄉洛陽(“伊洛”,指河南的伊河、洛水, 代指洛陽 )路途遙遠,也是說家鄉被金兵佔領的時間也已經有十年了。此詩表面說的是面對春日盛開的青墩牡丹,自己獨自一個在觀賞,實際上想說的是什麼時間我才能再回到故鄉去觀賞天下馳名的洛陽牡丹。然而眼前的景況是怎麼樣的呢:時間流逝,自己已變得老態龍鍾,家國依然破碎,故土依然難回。作者通過牡丹,表達出了對故鄉的思念、對前景的絕望。“獨立東風看牡丹”本為詩思首句,詩人為攏住無限情思而倒用為結,為詩境增添了慨嘆不已的情韻。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朱丹 ‖ 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

昭君怨·牡丹

劉克莊

曾看洛陽舊譜, 只許姚黃獨步。若比廣陵花,太虧他。

舊日王侯園圃, 今日荊榛狐兔。君莫說中州,怕花愁。

此詞上闕“曾看洛陽舊譜,只許姚黃獨步”以牡丹的名貴品種之一的姚黃代指牡丹,“獨步”指牡丹的美麗和名貴。揚州的芍藥和牡丹都是天下名花,芍藥雖也經歷戰火摧殘,但至少仍近朝廷,常為文人詠歎。牡丹卻淪落於敵人鐵蹄下,猶如昭君,成為朝廷孱弱的犧牲品。下闕一開始描繪了國破家亡後中州的慘象,也形象表明了牡丹的處境:盛世繁華時傾國傾城,山河破碎後一片荒涼。“君莫說中州,怕花愁”,怕人說中州的慘境,並非怯懦,卻是愛中州至深,言明光復中州之心的迫切,也透露出未能渡江驅敵、空有壯志卻報國無門的憤恨。“怕花愁”實則是自己愁不堪忍。全詞對比鮮明,感情深沉,寫牡丹的不幸命運,寄寓詞人滿腔憂國傷時之情。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朱丹 ‖ 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

山寺見牡丹

劉子翬

倦遊曾向洛陽城,

幾見芳菲照眼新。

載酒屢穿卿相圃,

傍花時值綺羅人。

十年客路驚華髮,

回首中原隔戰塵。

今日尋芳意蕭索,

山房數朵弄殘春。

宋代理學家劉子翬之父在靖康之難時奉命出使金營,拒絕誘降自縊而亡,劉子翬承襲父親職位後不久也因病辭歸武夷山。一方面,此詩前三聯虛寫過去十年由喜到悲的人生經歷,後一聯實寫眼前所見的暮春時節山寺的牡丹,虛實結合表現詩人內心的失落和無奈。另一方面,通過寫自己十年前遊歷洛陽在富貴人家見到牡丹的喜愛之情與如今年老漂泊、在山寺見到牡丹感到失落的對比,表現了詩人對往日繁華景象的懷念、對年華逝去的憂愁和對國破家亡、難以再回中原之憤恨。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朱丹 ‖ 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

同樣以牡丹抒發政治抱負的還有陸游的“周漢故都亦豈遠 ,安得尺棰驅群胡!”(《賞山園牡丹有感》)。陸游生於南宋屈辱的時代,終生不忘收復失地。他的愛國熱情貫穿於他的整個生命裡,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中。趙蕃“百年舊事誰從說,杯酒相逢強自寬。”(《過飲畢叔文家題其壁》)由賞玩牡丹,聯想到故國往事,借酒澆愁,強以自寬。舒嶽祥在《牡丹》一詩中也抒寫對故國的懷念和悲憤之情,“九枝初拆御袍紅,豔質煌煌日正中。曾對集英瞻袞冕,孤臣灑淚立東風。”借豔麗的牡丹,抒發了“孤臣灑淚”的悲憤之感以及對故國繁華的思念。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朱丹 ‖ 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

世人或因其象徵富貴而嗤其媚俗,或因其使“一城之人皆若狂”嗤其不若空谷幽蘭、傲雪寒梅般君子風骨……但仔細想來,於花而言,落於誰家、幸與不幸似乎並不能夠自己選擇,能夠選擇的便是毫無保留地釋放自已的美麗。牡丹的一生,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協、不媚俗,不開則已,一開便要開得一個傾國傾城;遵從自己的內心,皇權可以藐視、榮譽可以淡漠,那份冷漠和孤絕背後隱藏的,是它始終不渝的堅守和執著。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朱丹 ‖ 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

作者:朱丹(四川省地方誌工作辦公室省情信息工作處)

方誌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互聯網,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朋友圈。

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方誌四川”微信號。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朱丹 ‖ 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