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奇珍:天津博物館藏書畫賞析

歡迎戳右上方加關注!每天上午準時與您分享優質文章~本文共計2343字,閱讀僅需5分鐘~

耀世奇珍:天津博物館藏書畫賞析

北宋 范寬 雪景寒林圖 193.5cm×160.3cm 絹本設色

北宋 范寬 雪景寒林圖

宋代畫家范寬所作《雪景寒林圖》是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該圖為三拼絹的大幅畫作。白雪皚皚中,雪峰屏立,山勢高聳,山麓水際邊密林重重。深谷寒林間,蕭寺掩映,流水無波,峰巒溝壑間雲氣萬千,真實生動地表現了秦隴山川雪後的磅礴氣象。全畫布置嚴整,筆墨濃重潤澤,層次分明而渾然一體,皴擦、渲染並用,盡顯山石和枯木銳枝的質感,被公認為范寬的傑作。畫面前景的樹幹中,隱約可見“臣范寬制”的署款,《宣和畫譜》中記《雪景寒林圖》曾收於宮廷御府,這很可能是范寬專為宮廷而作,也必是精心之作。

范寬,字中立,華原(陝西耀縣)人。畫史記載:他性情寬厚,人呼之為“寬”,遂以范寬自名。《圖畫見聞志》中言曰“天聖中猶在”,天聖是宋仁宗1023到1032年間的年號,說明範寬生活於北宋前期,距今已990餘年。畫史記載,范寬喜畫山水,學畫中感嘆曰“與其師人,不若師諸造化”(《圖繪寶鑑》)“於是舍其舊習,卜居於終南太華巖隈林麓之間,而覽其雲煙慘淡,風月陰霽難狀之景,默與神遇……故天下皆稱寬善與山傳神”(《宣和畫譜》)。他多畫峰巒渾厚、雄博蒼勁的關中山川。元代湯垕《畫鑑》曰其“得山之骨法”,且“宋世山水超越唐世者,李成、董源、范寬三人而已”,為“照耀古今”的北宋山水畫三大家之一。

耀世奇珍:天津博物館藏書畫賞析

北宋 張擇端 金明池爭標圖 28.5cm×28.6cm 絹本設色

北宋 張擇端 金明池爭標圖

金明池坐落在北宋東京汴梁順天門外(今河南開封城西),是當時著名的御苑之一。每年三月由皇帝賜令開放,並與士庶於此共觀龍舟爭標,郊遊賞玩,成為京城一大盛事。靖康之變後,趙宋王朝南渡,“爭標賜宴”則成為歷史的陳跡,不復存在。因此傳世近千年的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所作《金明池爭標圖》成為我們領略當日繁華勝境的最直觀方法。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宋徽宗時畫院待詔。工於界畫,尤其擅長作舟船、市橋、城郭,所繪《清明上河圖》可謂中國最著名的繪畫作品,家喻戶曉。此幅《金明池爭標圖》是其另一傳世佳作。

本圖作者在不足一尺見方的絹本上將周圍約九里三十步的金明池及岸邊的景物、人物悉數生動摹畫下來,且畫面呈現出開闊、疏朗的佈局。由畫面下部“池門”入園,以界畫手法分別細緻描繪了“臨水殿”“寶津樓”“欞星門”“仙橋”“五殿”“奧屋”等主要建築物。表現主題的龍舟競標場景以一艘大型龍舟為中心,其兩側各有五艘小龍舟,每船頭各立軍校一名,舞旗招引,舟中槳手則奮力劃棹,向前方標杆衝去。畫面中各龍舟左突右進的空間安排,營造出爭標的激烈與緊張氣氛。“仙橋”右下方的“水傀儡”“水鞦韆”“樂船”的描繪則將宋代的水上百戲表演呈現在觀者面前。“臨水殿”中皇帝賜宴群臣,共賞爭標;池岸上百姓或觀龍舟,或春遊賞玩,或買賣交易……眾多人物匯聚圖上,雖微小如蟻,但仔細觀察,人物比例恰當,姿態各異,神情生動,頗具藝術魅力。

耀世奇珍:天津博物館藏書畫賞析

北宋 蘇漢臣 嬰戲圖 18.2cm×22.8cm 絹本設色

北宋 蘇漢臣 嬰戲圖

作者生動地捕捉了兩名童子撲蝶嬉戲時的動態與神情,設色鮮潤,筆致工麗,線條勁鍵,人物形象呼之欲出,畫面意趣盎然。風格細膩寫實,描摹精微,是典型的宋代院體人物畫。

畫面右下角署“蘇漢臣”三字楷書款,是目前僅見的有蘇漢臣題名款的作品。

蘇漢臣,生卒年不詳,汴梁(今河南開封)人,北宋宣和、南宋紹興(1119—1162)間為畫院待詔。隆興(1163—1164)初授承信郎。擅畫釋道人物,尤以描繪兒童生活題材的作品為世所重。畫風工細,長於勾勒,筆法精緻,設色鮮明豔麗。

耀世奇珍:天津博物館藏書畫賞析

元 邊魯 起居平安圖 118.5cm×49.6cm 紙本水墨

元 邊魯 起居平安圖

元代畫家邊魯的《起居平安圖》是其傳世的唯一作品。關於邊魯,史料記載寥寥,其生卒年不詳,大約活動於元代中後期。當代史學家陳高華根據元代的文獻,考證邊魯祖上居新疆吉木薩,後入居河北臨漳,再移居安徽宣城。曾任南臺宣使,善畫水墨花鳥,長於古樂府詩,應是一位具有相當文化修養的少數民族畫家。

《起居平安圖》中繪一突兀的秀石,一隻雉雞居於石上低首作鳴叫狀。秀石旁繪有叢竹、枸杞之屬,畫面頗為生動。畫幅左上角畫家自署“魏郡邊魯制”,下鈐“邊魯”“邊氏魯生”兩方白文方印。此圖畫面構圖嚴謹平穩,秀石的傾斜方向和雉雞體態的走向形成十字交叉,使二者在傾斜中達成平衡,在平衡中體現生動。

耀世奇珍:天津博物館藏書畫賞析

明 沈周 虎丘送客圖 173.1cm×64.2cm 紙本設色

明 沈周 虎丘送客圖

位於蘇州城西北郊的虎丘素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美譽,山光塔影和典故傳說使這裡成為文人墨客雅聚吟詠的絕佳場所。明成化十六年(1480),54歲的畫家沈周為其同鄉,任職工部,在山東主持水利工程的徐源(仲山)於虎丘餞行,他們攜酒而來,山林間以詩文唱和,其後沈周便創作了《虎丘送客圖》。

畫面描繪了一位文士臨流坐於長松之下,停琴觀泉的情景。圖中遠山險峻,樹木蔥鬱,近處古松如蓋,泉流湍急,靜觀此圖似可聞流水潺潺,松濤陣陣,文人放逸閒適的生活狀態被作者呈現於畫面之上。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著名畫家。生長於書香門第的沈周沒有走一般讀書人科舉入仕的道路,而是一生隱居鄉里,醉心詩文書畫之中。其畫風老辣蒼潤,沉著渾厚,間作細筆,謹密中有疏通醇和之趣。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明代中期蘇州地區一批畫家崛起於畫壇,他們繼承宋、元以來文人繪畫的傳統,尤以“元四家”為宗,講求筆墨情趣與形式美,追求繪畫對“士氣”和“逸品”的表現。畫史中將他們稱作“吳門畫派”,沈周就是其中的代表性畫家。

《虎丘送客圖》畫面佈局疏朗有致,筆墨細膩秀逸,長披麻皴繪山石,筆法蒼勁,蒼松則以爽健之筆寫出。人物雖較小並僅位於畫面下方,卻以硃色染衣,使其形象立時於畫面中突出出來。本圖雖為虎丘餞行而畫,卻並不是對真實場景的紀實性描繪,而是著力表現傳統中國文人士大夫對山林隱逸生活的美好向往。沈周將這種瀟灑隨性的生活態度以逸筆寫出,再於畫上題寫五言長詩一首,更有當時的文士吳寬的題詩,可謂詩、書、畫相映,共同構成了這一傑出的作品。

耀世奇珍:天津博物館藏書畫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