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龍泉窯青釉冰裂紋雙魚耳瓶》賞析

龍泉窯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名窯,宋代六大窯系。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因其主要產區在浙江省龍泉市而得名。它開創於三國兩晉,結束於清代,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是中國製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它的產品暢銷於亞洲、非洲、歐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影響十分深遠。龍泉窯以燒製青瓷而聞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產品風格受越窯、甌窯、婺州窯的影響,特徵與三窯的產品相似。胎質較粗,胎體較厚,釉色淡青,釉層稍簿。

龍泉窯因在今浙江龍泉縣,故名,屬我國南方青瓷系統。創造於北宋早期,南宋中晚期進入鼎盛時期,至明代中葉以後漸趨衰落,傳世的龍泉青瓷下限至清康熙年間,燒造歷史達七、八百年之久。龍泉窯

北宋時期的龍泉青瓷,胎骨較厚,胎土淡灰,底足露胎處見赭褐色窯紅,胎微出燒,釉的玻化程度好,釉層透明,釉表光澤很強。裝飾花紋較簡練,常見紋樣有魚紋、蕉葉、金枝、荷花等。裝飾風格趨於奔放。處於南宋鼎盛時期的龍泉青瓷,形成了自已獨有的藝術風格,顯示了獨特的魅力。

南宋龍泉青瓷的造型亦形成自已的風格,穩重大方,渾厚淳樸而又不失秀媚,器型豐富多樣,裝飾普遍採用刻花和堆塑法,頗具藝術匠心。

元代龍泉青瓷燒造量大,風格與南宋迥異:器型高大、胎體厚重;胎色為白中帶灰或淡黃;釉色為粉青帶黃綠,光澤較強,釉層半透明;裝飾手法多種多樣,有刻、劃、印、貼、塑等,以劃花為主,花紋粗略,線條奔放,紋飾以雲龍、飛凰、雙魚、八仙、八卦、牡丹、荷葉等為多見。此外,還大量出現漢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銘。

明代龍泉青瓷走向衰弱,器物胎體厚重,製作粗糙,胎色為灰黃,釉層厚,透明度高,釉表光澤強,釉色有青灰、茶葉末、灰黃等幾種,裝飾以釉下刻花為主,亦有模印人物故事的裝飾方法。

宋代龍泉青瓷是青瓷工藝的歷史高峰。其青瓷的釉色與質地之美,亦如巧奪天工的人造美玉,全世人為之傾倒。

本次我們重推的就是“宋代龍泉窯青釉冰裂紋雙魚耳瓶”,從13世紀開始,龍泉窯出現了兩大系列的精美產品: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黑胎厚釉青瓷的產品數量比較少,迄今只在龍泉大窯、溪口兩地近十處窯址中發現這類瓷器,而且都是與白胎青瓷同窯同燒的,其中溪口瓦窯垟窯以生產黑胎厚釉青瓷為主,其他瓷窯以燒白胎厚釉青瓷為主,兼燒一部分黑胎青瓷、黑胎青瓷的特點是薄胎厚釉,釉層開片,紫口鐵足,有些器物還採用支釘墊燒。這些在龍泉窯青瓷的內部發展脈絡中都找不到相應的發展軌跡,尤其裹足滿釉支燒的工藝對於龍泉窯來說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工藝風格上的驟變顯然是受到外界制瓷技術衝擊的結果,最有可能的就是朝廷的干預。至今高科技測試也表明,龍泉窯的黑胎、開紋片青瓷、造型、紋片,以及化學組成和郊壇下官窯都有著諸多相似之處。此外,白胎厚釉青瓷的製作工藝也是承接南宋官窯的,

《宋代龍泉窯青釉冰裂紋雙魚耳瓶》賞析

但有創新,在胎釉配方上有些差異。與黑胎青瓷相比,白胎青瓷的釉層光滑細膩不開片,胎色潔白,釉色青翠有如碧玉,勝似翡翠。並且這兩大系列瓷器還出現了一批仿南宋官窯器的器形,官窯器是不允許民間隨意仿造的,仿官窯的出現不能簡單地詮釋為“仿製”。另外考古發掘也證明,南宋龍泉窯青瓷在臨安京城皇宮遺址和紹興市攢宮宋六陵墓地都有大量出土。至今大窯龍泉窯遺址還保留著南宋古道,遍佈南宋窯址,在當地村民中還流傳著種種關於南宋時的故事。這一切都似乎在述說著當時的龍泉窯與宮廷那種千絲萬縷的聯繫

北宋時施石灰釉,釉層薄而透明,光澤較強。早期產品胎薄而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盤、碗、壺為主,罐、盆等少見。中期以後胎呈灰或淺灰色,釉色青黃;裝飾普遍使用刻花,輔以篦點或篦劃紋,此外還有團花、波浪、蕉葉紋等紋飾。盤、碗內常刻團花和波浪紋,內填篦紋,外壁常劃篦紋和直條紋。瓶、執壺腹部常見刻牡丹紋。圖案花紋一般對稱。

南宋

南宋以後施石灰鹼釉,釉層厚,柔和淡雅。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龍泉窯青釉塑貼四魚紋洗

。除繼續生產北宋原有器物,出現了八卦爐、鼎式爐、奩式爐、盆、塑象、渣鬥、膽式瓶、五管瓶、龍虎紋瓶等等,五管瓶腹部呈多節葫蘆狀,瓶上部的豎管, 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見。碗、盤器底較厚,挖足一般很淺,圈足寬矮,外底露胎。裝飾以刻劃花為主,線條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凸起五條直線,碗內刻雲紋的較多,也有內劃“S”形紋飾的,碗心印陰文“金玉滿堂”或“河濱遺範”四字的也較多見。北宋末期浮雕蓮瓣紋開始流行,在盤、碗的外壁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蓮瓣紋變得短而寬,互相緊靠 ,瓣中脈線突起。

南宋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

《宋代龍泉窯青釉冰裂紋雙魚耳瓶》賞析

白胎青瓷胎質細膩緻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層豐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處呈紫色,俗稱硃砂底。器物造型除碗、盤、碟、水盂、香爐等,還出現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紋飾以蓮瓣、弦紋為主,南宋末出現雙魚、龍紋和貼花牡丹紋等。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稱鐵骨。釉色青,多紋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隱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則呈鐵黑色,俗稱紫口鐵足。器形以瓶、爐、尊、洗、筆筒、燈為主,紋飾少見,與南宋郊壇下官窯瓷器有許多共同之處。

元代

造型高大,胎體厚重

胎色與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黃。仿古器物少見,新創器型 有高足杯龍泉窯

、菱口盤、環耳瓶、鳳尾尊、荷葉蓋罐等等,高足杯足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元竹節裝飾,足內空心且較深。裝飾採用劃、刻、印、貼、鏤、堆等多種方法,以劃花為主,劃花紋粗略,線條奔放,並出現了褐色點彩。器物普遍飾有花紋,紋飾題材以雲龍、飛鳳、雙魚、八仙、八卦、梅、菊、馬上封侯等多見。此外,還大量出漢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銘。盤、碗外壁的蓮瓣紋長而窄,排列較疏,瓣中間一般無脈線突起,不同於南宋。盤、碗底足一般挖足較深,有的深過外牆壁,外底足中間颳去一圈釉,露胎泛紅 ,中心有釉。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內全無釉,中心有乳丁狀凸起。

與元代基本相同,但趨於粗糙。

胎較粗,釉色青灰,釉薄而透明,光澤較強,盤、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底足中間颳去一圈釉的。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紋碗、玉壺春瓶、執壺、蓋罐多見,高足杯的足較高,有竹節裝飾,一節或多節,挖足粗率且較淺。紋飾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字、福、壽、金玉滿堂等字。

《宋代龍泉窯青釉冰裂紋雙魚耳瓶》賞析

器底特點

(1)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採用圈足內放墊餅墊燒,足端無釉.碗、盤底較厚,與此裝燒方法有關;

(2)北宋早期用託珠墊燒,器底留有託珠痕;

(3)元代中期以後採用盂形墊具,器物外底中間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澀圈;

(4)南宋晚期至元中期採用墊餅托住整個器足墊燒,足端無釉,普遍為硃砂底;

(5)明代又恢復圈足內放墊餅墊燒,外底無釉。 [4]

從造型上看,要掌握不同時代的典型器物,以及同一器物在不同時代的造型特點。以鬲式爐為例,這種造型在宋代較為常見,宋代爐一般較矮,輪廓鮮明,板沿口外伸,束腰,腹部突出,三足緊收,廓線起伏明顯,整體造型優美細膩。而明代的同類爐整體造型較呆板,廓線不夠流暢。從細部看,宋代爐器足底部較圓,而明代爐器足較平呈蹄形。龍泉窯青釉執壺 [5]

從胎體上看,宋代龍泉窯器物胎土顏色為白中泛灰,底足露胎處可以看到桔紅色窯紅,胎體適中,較元、明時期的胎體要輕薄得多。明代龍泉瓷胎體厚重,胎色灰黃,底足露胎處顯現赭褐色窯紅。 [6]

從釉色上看,典型的宋代龍泉瓷釉層較厚,釉色青翠,光澤柔和,釉層中有氣泡,分佈大且稀。明代龍泉瓷釉層比較薄,玻璃化程度高,透明度好,表面光澤強,釉色或綠中帶棕,接近艾綠,或黃中帶灰,二者都很不悅目。

《宋代龍泉窯青釉冰裂紋雙魚耳瓶》賞析

從紋飾看,宋代龍泉窯器物純以釉色取勝,紋飾裝飾極少,即便有紋飾也多是刻花裝飾輔以篦點和劃紋,以及波浪、雲紋、蕉葉等圖案,構圖極為簡練,手法生動。

此件藏品現委託存放與深圳市藝拍國際展覽服務有限公司,於2018.9月在香港國際大型拍賣會上競價拍賣,有興趣的收藏家和投資者請聯繫深圳市藝拍國際工作人員歡迎前來洽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