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明知道趙雲很能打,為什麼願意讓他跟劉備走?

大侃歷史


公孫瓚何時讓趙雲跟劉備走了?即便是演義中也只是在救徐州的時候,借了趙雲一次,而已,當然趙雲離開公孫瓚演義和正史的說法完全不同。

首先看下《三國演義》的說法:

雲曰:“雲自別使君,不想公孫瓚不聽人言,以致兵敗自焚,袁紹屢次招雲,雲想紹亦非用人之人,因此未往。

也就是說演義中趙雲是陪伴公孫瓚到底了的,在公孫瓚敗亡自焚後,趙雲無處可去,又不願意投靠袁紹,一直在打聽劉備消息,臥牛山被裴元紹搶馬,一槍殺了裴元紹,暫時落草而已。

演義中趙雲自見了劉備,就已經心屬劉備了,只是當時已經投到公孫瓚門下,怕世人恥笑,才沒有馬上轉投劉備,而是一直等到公孫瓚戰敗自殺,才開始尋找劉備之旅。

再看下《三國志》的說法: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

《三國志》的說法相當突兀,原本是跟著公孫瓚的,就因為派劉備去抵擋袁紹,趙雲就從此跟著劉備了,而且立馬就是劉備的“主騎”,關羽張飛何在?難道都領的步兵?而且對趙雲離開公孫瓚沒有一字描述,中間只能靠猜想,或許因為當時真的沒有確切的記載,所以陳壽也直接忽略了。

最後看下《雲別傳》的說法:

正史也沒有記載清楚的,卻在《雲別傳》有詳細說明,裴松之在給《三國志》註解的時候有引用:

時先主亦依託瓚,每接納雲,雲得深自結託。雲以兄喪,辭瓚暫歸,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別,雲辭曰:「終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紹,雲見於鄴。

趙雲離開公孫瓚的確是有原因的,是因為他哥哥死了,回家奔喪了,而且劉備應該已經和趙雲很熟了,應該知道趙雲看不上公孫瓚了,趙雲一走就不會再回來了,就極力招納了趙雲,而且趙雲也給劉備承諾一定會去尋找劉備,就在官渡之戰前,趙雲在袁紹的大本營鄴城去投靠了劉備。當然此時公孫瓚也已經滅亡了。

而且投靠劉備後,馬上就給劉備秘密的招攬了一支私人部隊,“密遣雲合募得數百人,皆稱劉左將軍部曲,紹不能知”,也就是這事還是瞞著袁紹進行的,因為劉備當時已經看不上袁紹了,想要離開,趙雲此次應該出力不少。

綜上來看,公孫瓚從未讓趙雲跟劉備走,中間的確有可能借趙雲跟了劉備一段時間,但並沒有就此跟隨劉備,而是在公孫瓚也死後,趙雲才再次出來並投靠了劉備而已。


胡侃解密三國


趙雲跟隨劉備數十載,隨他南征北戰,並且兩次成功救出幼主,可謂對蜀忠心耿耿。但是趙雲最初所效忠的並非劉備,而是公孫瓚。公孫瓚明知趙雲是有勇有謀的義士,為何願意將此虎將拱手讓人呢?<strong>

首先,趙雲所追隨的並非一人,而是心中認可的仁政。當年趙雲受常山郡百姓推舉,率領兵吏投奔公孫瓚。當時的袁紹正如日中天,與公孫瓚爭奪冀州。公孫瓚四戰三敗,很多義士拜到袁紹門下,趙雲卻不同尋常,依附於公孫瓚。公孫瓚大惑不解,問他緣由時趙雲解釋說,天下大亂,不知明主。他決心投奔仁政所在,並非偏向公孫瓚而疏遠袁紹。趙雲在投奔公孫瓚之初便已將心跡表明,後來追隨劉備,也是由於心中代表仁政的明主發生變化。公孫瓚若是強加阻攔,反而有失風度。<strong>

其實趙雲此舉確實無可指摘,因為公孫瓚過於好戰,窮兵黷武。還時常掠奪百姓,其種種行為,確實稱不上仁義之君。趙雲確實是能征善戰,但是公孫瓚並未讓趙雲武力值得到用武之地。他雖然認為趙雲能打,卻不認為他是難得的大將。趙雲雖然跟隨公孫瓚四處征討,卻並未立下傳世的功勳。當時趙雲並不受重視,公孫瓚與袁紹為敵時,曾派刺史田楷佔據山東地區。袁紹前來爭奪,公孫瓚便派劉備前去幫助田楷,而此時趙雲只是在劉備手下為他掌管騎兵。趙雲雖然勇猛過人,卻沒有獨當一面的機會,就算他有才能,也無法體現出來。因而公孫瓚並不知道,他錯過的是一員大將,也就願意讓他歸順劉備。

劉備與公孫瓚的關係親密,也是公孫瓚願意將趙雲拱手讓人的重要原因。劉備與公孫瓚同為盧植弟子,有同門之誼。後來劉備率人投靠公孫瓚,公孫瓚也並未因劉備落魄而將他拒之門外,反而多加關照。《三國志·先主傳》中記載“瓚年長,先主以兄事之”,可見兩人關係親密,後來公孫瓚還上書將劉備提升為別部司馬。

既然兩人之間交情甚好,也就不好因為趙雲而撕破臉。公孫瓚若是阻攔,不僅不能召回趙雲,反而會和劉備不和,如此反而不美。<strong>

最後一點,趙雲投奔劉備之時,已與公孫瓚並無干係了。趙雲兄長去世之時,他便已向公孫瓚請辭,可以說此時的趙雲已脫離仕途。後來劉備因為在徐州被曹操打敗,不得不去依附袁紹。在鄴城,劉備與趙雲相遇,兩人一番推心置腹之下,趙雲才追隨劉備左右。趙雲此時已經不是公孫瓚部下,他就算不想讓趙雲投奔劉備,也是無濟於事。

趙雲確實能徵善戰,但是也要遇到明主,能夠有用武之地才能成就其美名,否則也只能淪為平庸之輩。蜀國戰將雖多,又有關羽這樣忠義兩全的大將,但是趙雲仍能有一席之地,並且能成將封侯。而公孫瓚卻早已被袁紹擊敗,最終自焚。不得不說,趙雲捨棄公孫瓚,投奔劉備確實是明智之舉。


鄧海春


和大家聊聊公孫瓚這個人。

在《三國演義》中,大家一般都看的是猛將陣戰,智士鬥謀,很少關心人性方面的問題。


在整部書中,公孫瓚是個很少見的好人,是個真正的好人。

公孫瓚不虛偽,不做作,好打抱不平,還特別願意為朋友幫忙,捨得出錢出力。

公孫瓚最初與劉備發生交集是一同平息黃巾之亂。劉備自稱是帝胄後代,可實力太弱,在當時依然被眾人瞧不起,沒幾個人願意與他交往,為他說話。

平定黃巾之亂中,劉備立了很多功勞,但朝中無人,這些功績就被埋沒了,勉強做了個定州中山府安喜縣尉。

張飛怒鞭督郵,得罪了權宦,劉備連個縣尉也當不成了,三兄弟就去投奔了劉恢。

公孫瓚入朝以後,抓住機會向朝廷表奏了劉備的功勞,劉備才被授予別部司馬,領平原令,撈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公孫瓚這個人挺實在,按道理,當時劉備只是個無足輕重的人物,公孫瓚完全可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公孫瓚為劉備說了話,成就了劉備最初的基業。


董卓進京,專權擅殺,引起十八路諸侯的聯合討伐,公孫瓚也在受邀之列。他去會盟途中遇到了劉備,雙方交談。公孫瓚看到關羽只是個馬弓手,張飛只是個步弓手,為他們的才能被埋沒而憤憤不平。嘆曰:“如此可謂埋沒英雄!”

公孫瓚能為了兩個低級武官而打抱不平,確實很忠厚,富有正義感。

到了會盟之地,公孫瓚主動向各個諸侯介紹劉備,使實力弱小的劉備也成為了會盟中的一員。

公孫瓚這個人願意抬舉和扶持朋友,非常難得。

關外華雄前來挑戰,連斬盟軍數員大將,諸侯正在犯愁,關羽請戰,袁紹問是何人,公孫瓚馬上回答:“此劉玄德之弟關羽也”,公孫瓚先說關羽是劉備的弟弟,也是想要抬高關羽的地位。

公孫瓚這個人有優點,他不在意別人的身份和地位,能抬舉就抬舉,願意為朋友鋪路。

虎牢關一戰,呂布大發神威,連斬盟軍將領方悅、穆順、武安國。諸侯們正在心驚膽戰的時候,公孫瓚親自揮槊迎戰。

大家遇到困難的時候,公孫瓚願意冒著危險去為大家出頭打氣,他是個非常仗義的人。

盟軍內部各懷異心,發生分裂,樹倒猢猻散,公孫瓚見大事難成,就和劉備一齊離開。到了平原,公孫瓚任命劉備做了平原相,這就使劉備能夠掌握當地的軍政大權。

公孫瓚處處能為別人著想,這樣的人確實很難得。

公孫瓚與趙雲的交集是在與袁紹作戰中,被袁紹部下大將文丑追趕,幸而被趙雲所救。劉備率部來助戰,就也認識了趙雲。劉備這個人有識人之明,看人很準,馬上就重視起了趙雲,並多加拉攏。

不知道這段時間劉備與趙雲聊了些什麼,到兩人分別之時,執手垂淚,不忍相離。趙雲對公孫瓚變得很不滿意了,嘆氣說:“某曩日誤認公孫瓚為英雄,今觀所為,亦袁紹等輩耳。”

劉備也添柴加火:“公且屈身事之,相見有日”。


徐州的陶謙得罪了曹操,向孔融求救,劉備恰好也在,願意去幫忙。但他兵力少,就向公孫瓚借兵。

公孫瓚還為劉備謀劃,認為劉備沒必要為此得罪曹操。但看到劉備堅決要去,就借給他人馬,還同意把猛將趙雲也借給他。

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公孫瓚處處都為劉備著想,而劉備卻藏著心機。

劉備向公孫瓚借兵,還把這些部隊擺在城外,這就是讓曹操看到,知道了是公孫瓚的人馬,曹操可以不在乎劉備,但他不得不考慮公孫瓚對此事的態度。

同時,劉備借來趙雲,雙方關係進一步加強。這一路上,難保明裡說些什麼。而徐州解圍後,趙雲辭去,劉備執手揮淚而別,大打感情牌。


這就是劉備的機心。公孫瓚處處為他著想,為他表功,為他掙面子,為他找地盤,還借給他兵馬錢糧。

而劉備呢?借人兵,借人將,借人錢糧,到頭來還挖人家的牆角。

趙雲在公孫瓚這兒確實混得不算太成功。但漢朝就是這種制度,要想晉升必須要有軍功。

趙雲是個什麼樣的人才呢?他屬於危機時刻的救火隊員。遇到緊急情況,他頭腦冷靜,能扭轉局面,轉危為安。但平時打仗,這種情況並不多,而且,真到了需要扭轉局面的那一步,整個部隊都是危勢,誰又能建功呢?

公孫瓚麾下的兵將多,只能一視同仁,不是說趙雲你救過我的命,我就要多加提拔和關照,只能有了功勞再加晉升和封賞。

但劉備不同,他手下沒有幾苗苗人馬,兄弟只有關張,所以如果在他手下做事,提拔起來是很容易的。


當然,良禽擇木而棲,趙雲心向劉備,也沒有可指責的,他也是在公孫瓚敗亡以後才投奔了劉備,在公孫瓚帳下,趙雲也盡到了自己的義務和責任。

公孫瓚這個人太過忠厚誠實,胸無城府,他不適合那個爾虞我詐,步步機心的時代。但他確實夠朋友,在充滿了陰謀詐計的群雄中,閃現著人性的光輝。


饞嘴肥貓鏟史官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公孫瓚其實是個頗有軍事和政治能力的人,並非草包。

他掌握幽州地方實權,成為稱霸一方的諸侯。

公孫瓚這小子可以說是文武雙全,驍勇善戰而且擅長聚兵練兵。他的“白馬義從”更是三國早期有記載的最精銳騎兵部隊。靠騎術起家的北方遊牧民族烏丸,都被公孫瓚打得節節頹敗,強如袁紹這樣的諸侯一開始在和公孫瓚的“冀州之爭”中也處於下風。

公孫瓚也頗有政治能力,拉攏了不少勢力,在全國名氣也很大,也能政治上和袁紹周旋。

然而,公孫瓚最大的問題在於剛愎自用,認為老子天下第一,不願意聽別人的建議。

大家知道,三國成功的三駕馬車劉備、曹操、孫權身邊,都有一批智囊人物。

為啥?不是說他們三個人不聰明,不厲害,畢竟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集體智慧才更厲害。

曹操的智謀並不比荀彧、賈詡、荀攸、程昱、郭嘉每個人差多少,但終究抵不過5人聯手。

所以,曹操很多時候也是聽從智囊團意見從事的。

然而,公孫瓚身邊根本沒有智囊團。其實並不是沒有,因為公孫瓚所在的幽州是個大洲,人才很多,比如趙雲之流就能文能武。

可惜,公孫瓚一概不用。他的身邊除了一個白馬義從副統領嚴綱,只剩下一批親戚:公孫越、公孫範、公孫續等。

即便這些親戚的話,公孫瓚也不聽,只聽自己的。比如斬殺幽州牧劉虞時,很多部下就勸告不要這麼做。因為幽州牧劉虞威望很高,在幽州有很多盤根錯節的實力,但公孫瓚就是不聽。

而遊牧民族烏丸派使者來求和,公孫瓚不顧大家勸告,斬殺使者。

於是,在和袁紹的對抗中,公孫瓚以武力的優勢明明一度佔據上風,最終卻潰敗。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兩軍激戰的時候,幽州牧劉虞的兒子招攬舊部,聯合遊牧民族烏丸造反,把公孫瓚老巢抄掉了。

這樣一來,公孫瓚迅速潰敗。

此人說通俗點,就是一個自大狂,目中無人,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最終落得個兵敗自焚的下場。

而他既然只相信自家人,趙雲之流在公孫瓚眼中就沒什麼意義,可有可無,走了就走了吧。


薩沙


我是生活問道。

《三國演義》中但凡有重要人物出場,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篇幅來介紹一下這個人的過往經歷。例如劉備,出場時介紹的是小時候的抱負和遊學經歷;關羽,介紹的是因為殺人逃難江湖;張飛雖然世居涿郡,但是也提到了“頗有莊田,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曹操同樣是介紹了少時的聰詭狡桀,長大後辦事果斷狠辣;包括典韋,許褚等。

趙雲也不例外,趙雲第一次出場發生在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袁紹用詭計佔領冀州牧韓馥領地後又背信棄義攻打公孫瓚時,趙雲拍馬趕到,殺退袁紹手下大將文丑救了公孫瓚。

按照趙雲自己介紹說:“……常山真定人……本是袁紹轄下之人,因見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故特棄彼而投麾下……”

從趙雲的談話中我們可以得到幾個信息:

第一,趙雲在盟軍討伐董卓時就已經在袁紹帳下了,只不過年紀輕(推算的話此時的趙雲已經30多了),沒有戰功,只能做下屬小官;

第二,趙雲之所以先投靠袁紹,是因為那時的袁紹是聲望最高的,四世三公天下皆知,而趙雲認為袁紹是忠君愛國的明主;

第三,袁紹一系列做為讓趙雲對他死心:

1,袁紹在虎牢關對眾人說可惜文丑,顏良都不在,否則也不會懼怕華雄了。而盟軍解散之後袁紹直接去了關東,並沒有文丑,顏良與他匯合,說明當時二人就在袁紹身邊,只是袁紹想接董卓之手剪除其餘軍閥的羽翼;

2,袁紹屯兵河內時,冀州牧韓馥主動為袁紹提供軍需物品,但是袁紹不但不感激韓馥,反而吞併冀州,是為不仁;

3,侵佔冀州時和公孫瓚約定好利益共享,事後卻翻臉不認賬,是為不義;

因此,趙雲對當初投奔袁紹後悔不已。那趙雲為什麼會救公孫瓚呢?是不是公孫瓚就有了救國救民之心呢?顯然不是,因為在之後趙雲和劉備分別時趙雲就說過:“某囊日誤認公孫瓚為英雄。今觀所為,亦袁紹等輩耳!”

那麼,為什麼盟軍解體後趙雲會認為公孫瓚是英雄呢?這還得說是因為劉備。

當時的劉備只是個平原令,按照資歷是根本沒有資格成為一方諸侯的,是公孫瓚將劉備介紹給了眾人,通過公孫瓚,大家才知道有一個漢室後裔劉備這個人。這就使公孫瓚在趙雲的頭腦中樹立起了第一印象,由於在虎牢關被華雄壓制,又是公孫瓚帶來的劉備主動解決了問題。無論劉備身世多顯赫,這個功勞總是要記在公孫瓚身上的,因此,公孫瓚的形象就在趙雲的心目中成形了。

只是,在趙雲心中真正的英雄還是劉備。第二天的戰鬥中劉備不期而至,救下了公孫瓚,與趙雲就有了互相欣賞的感覺。

與劉備分別時才會說出對公孫瓚失望的那番話。

公孫瓚雖然心無大志,但歸根結底還真不是壞人,也不是梟雄,奸雄之類的人物,他只是想在亂世有一席容身之地罷了。所以在劉備提出借用趙雲時勸劉備:“曹操與君無仇,何苦替人出力?”

雖然如此,還是很痛快的將趙雲借給劉備。而且,公孫瓚不會不知道,他借趙雲給劉備其實就是擺明了得罪曹操。因此,公孫瓚算的上是值得交往的朋友。也正因為這個原因,雖然公孫瓚不是趙雲心目中的明主,甚至和袁紹可以劃等號,但是趙雲並沒有棄之而去。


生活問道


某覺得可以從以下兩點來看:

1、初未識其才

我記得以前看《三國演義》的時候,一句“我乃常山趙子龍也”聽的是熱血沸騰,誠然趙雲確實是不得多得的一名武將,後來跟隨老劉以後兩扶幼主、掃蕩西川、漢水之戰使得子龍為天下知。但是在離開公孫瓚之前,子龍並沒有收到太多重用。

2、備惺惺相惜

當時老劉依附在公孫瓚處時,子龍得以與老劉深交,彼此惺惺相惜,相見恨晚,劉備借援助被曹操攻打的陶謙,以陣前缺先鋒官為由,趁機向公孫瓚索要心儀已久的子龍兄,結果公孫瓚不識子龍真英雄,便爽快派給劉備。怎奈,後來公孫瓚哥哥又被袁紹給滅了,此時趙雲有那個忠義之心想回去,現在公孫瓚也掛了。那麼趙雲也就自然而然,理所應當欣然的跟著劉備了,況且老劉所展現的為國為民,赤膽忠心的大義使得子龍45度仰望星空淚流滿面。

所以世人有云: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公孫瓚曾問:“世人都知道投靠袁紹,你怎麼到我這來了?”子龍思忖片刻說:天下大亂,誰也不知道誰是明主,百姓都很不容易,我們郡經過討論,要跟隨行仁義的人,並不是因為我們不喜歡袁紹,而喜歡將軍您。奈何公孫瓚不是伯樂,識不得千里馬。

希望我們或能成伯樂,也能成千裡馬,更能被伯樂賞識。





泛海小書僮


公孫瓚並沒有重用趙雲,早期的趙雲並不能打,而趙雲也不願意跟隨公孫瓚,趙雲投靠公孫瓚只是一個錯誤的選擇。

趙雲從來就是深明大義的人,之所以投靠公孫瓚,只是因為家鄉父老商議的結果,趙雲是冀州常山郡(今河北省正定)人,當時的常山郡離幽州更近,離袁紹反而更遠,而趙雲家鄉父老商議投靠公孫瓚,想必也是因為離得近吧,畢竟當時的人都不願意離開家鄉。



趙雲說要追隨仁政,但在當時,袁紹要比公孫瓚仁義多了,而且袁紹名聲也比公孫瓚強多了,趙雲為什麼投公孫瓚而不投袁紹?恩來想去,除了地理位置外,我覺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公孫瓚在當時看上去要比袁紹強大。

投靠一個實力較強的人,至少在亂世中更容易得到保存,亂世之中,生存才是最重要的,趙雲投靠公孫瓚大概是在公元191年左右,這個時候的公孫瓚遠遠比袁紹強大。



趙雲投靠了公孫瓚之後,並沒有受到重用,有關趙雲為公孫瓚作戰的紀錄一概沒有,反而被公孫瓚派給劉備,為劉備掌管騎兵。

《三國志 趙雲傳》: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

趙雲本是公孫瓚的部下,公孫瓚派劉備與田楷共同抗擊袁紹,趙雲隨同劉備前往,為劉備掌管騎兵。



趙雲投靠的是公孫瓚,卻被公孫瓚派給另一個投靠自已的劉備,這是重用嗎?顯然不是。所以趙雲乘自已的兄長去世之後,就回家奔喪離開公孫瓚了。

當然了,趙雲離開公孫瓚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公孫瓚的殘暴。

公孫瓚最早與幽州牧劉虞作戰時,形成鮮明的對比,劉虞從不騷擾百姓,打仗寧願吃敗仗,也不願意騷擾百姓,結果有一次與公孫瓚作戰時,因為下令不許損害民居,導致士兵作戰畏手畏腳,而公孫瓚卻正好相反,為了取勝不擇手段,經常是搶掠百姓,更是擊敗了不善作戰的頂頭上司劉虞。



到了後來,公孫瓚更加變本加歷。

《後漢書 公孫瓚傳》:是時旱蝗谷貴,民相食。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鴺必報,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

當時因早災蝗災導致糧食昂貴,以致人吃人。公孫瓚仗恃自己的才幹和勢力,不愛惜百姓,專記別人的過失而不記別人的好處,一點小怨小仇必定報復,州里的有德之士名聲超過他的,他必定加上罪名而殺害。



當時由於天災人禍,百姓都沒有吃的了,甚至發生了人吃人的情況,而公孫瓚在做什麼?在大興土木,修建易京樓,而且還屯積三百萬斛的穀物在內,相當於現在的一億多公斤,相當於能讓一百萬人吃上一個月的口糧,公孫瓚的糧食從哪裡的?除了收刮百姓,還能從哪裡來?

而且易京樓中服侍公孫瓚的則是大量的美女,男人七歲以上都不得進入易京樓,這樣的公孫瓚能不滅亡嗎?趙雲能不離開嗎?只要是個明白人,就能看出公孫瓚遲早要完蛋的,所以趙雲離開了,藉著兄長的去世離開,所以劉備離開了,藉著支援徐州陶謙離開。

公孫瓚為什麼願意跟隨劉備呢?



一是趙雲投靠公孫瓚期間,大部分時間是跟隨劉備作戰的,雙方在接觸中,增加了互信;

二是劉備這個人確實仁義,有著獨特的人格魅力,所以刺客寧願放棄刺殺,曹操才會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

三是趙雲自從離開公孫瓚後已經七年了,這個時候北方已經是袁紹作主,當初趙雲投靠過公孫瓚,不太方便再投靠袁紹,而劉備又與趙雲是舊識,劉備這個時候投靠袁紹的,離趙雲家鄉也近,所以趙雲就投靠了劉備。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趙雲是三國數得著的厲害人物,傳說裡在長坂坡一戰成名天下皆知,幹掉了曹操58員大將,血染徵袍不負劉皇叔知遇之恩。他這麼牛逼,怎麼當初趙雲的帶頭大哥公孫瓚,就捨得他投靠劉備呢。有這麼一個猛人何愁不能在諸侯混戰中分一杯羹,弄個地盤還是妥妥的。

首先說能夠成為一個帶頭大哥兒公孫瓚可不傻,他能不知道趙雲是一個厲害的主,當然知道,但他和趙雲的志向不同,他講究守著自己的地盤,抱著漂亮的美眉,看著自己的娃娃衣食無憂就是最好,成就霸業那是遙遠的事兒,自己不相信自己有那本事,誰愛打誰打誰,只要不傷害到自己,那都不是事兒。趙子龍有理想有報負,從小學習文韜武略,馬上步下十八般兵器,為的是學得文武藝貨賣帝王家,盡忠報國,讓大漢朝重回鼎盛。

偶然的時間,碰上了偶然的梟雄劉備,劉備籠絡人心有一套,誰沾上都得中招,就憑那劉皇叔的金字招牌,就憑那善哭的眼睛,征服了多少的英雄為他所用,人家的情商是真高,不管流竄犯哪裡都有人高接遠送,袁紹袁術呂布劉表劉章就連曹操都和他青梅煮酒論英雄。

劉皇叔有時候挺講道理的,公孫瓚活著的時候,絕不挖他的牆角,趙雲只能朝思暮想惦記著那位知己劉備,等待著時機成熟和能夠實現自己報復的主公走到一起。

老天總是傾向有準備的人,趙雲的哥哥死了,他不得不回家奔喪,奔喪歸來,怎麼那麼巧,公孫瓚偶然風寒也沒救了,趙雲於是名正言順投奔了心馳已久的劉備。在新的廣闊天地裡大顯身手,終身效忠西蜀。



貔貅落寶


趙雲並沒有直接跟劉備離開,並且直到趙雲看穿公孫瓚無遠見,不是為國為民有志向的人的時候,恐怕公孫還不知趙雲的過人之能。所謂很能打的說法是受到演義影響,救公孫戰顏良文丑等事,史實上卻沒有記載,一些戰績應該有,沒有那麼出色。趙雲是常山郡人,心慕公孫瓚以為是英雄,便帶著鄉人前去投奔時,受到公孫瓚的揶揄,問他為什麼不投袁紹,因常山在袁紹轄下。這句話可見器度。


公孫瓚大族出身,可惜是庶子無法繼承家業,憑出色的個人才能得到當地太守賞識招為女婿,從徵邊章、韓遂叛亂,又平定張純之叛,作戰勇猛,治軍嚴明,組建有一支白馬騎兵,威震塞外,烏桓鮮卑對他都很忌憚。(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好的開局卻不能笑到最後,因與宗室劉虞交惡,殺死上司後陷於不義,受到各路人馬摒棄,被袁紹犁庭掃穴吞了。


趙雲在公孫瓚隊伍中時,他的勢力還處於上升階段,連老同學劉備也在他手下混飯吃,公孫瓚利用黃巾大亂,朝廷無暇管轄時機,派出人馬向周圍擴張,讓青州刺史田楷佔據山東附近的土地,袁紹得知,也派出數萬大軍前來爭奪,公孫瓚便上表將劉備提升為別部司馬,以趙雲為他的騎兵隊長,一同前去幫助田楷對抗袁紹,這是有史記載的劉備趙雲第一次並肩戰鬥。二人一是公孫瓚同學一是部下,平時見面交談應該早就熟悉,這次戰鬥讓二人互相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有人認為劉備假仁假義,其實有失偏頗,並且自始至終,劉備匡扶漢室這支大旗一直都扛得很好,在這支大旗下,聚攏了不少人才成為後來蜀漢建立發展的中堅。(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而趙雲與劉備能夠走到一起,應該就是受到他的仁德所感,最重要一點就是都是有志扶持漢朝的人,從後來劉備東征荊州欲代關羽報仇趙雲的話就可以看出,趙雲說,國賊是曹丕不是孫權,應該先打曹魏。又在取下成都準備把成都田地分封手下時,趙雲又阻止說成都百姓剛遭戰火,不堪重負,應該體恤休養。

可能是在公孫瓚不顧大局攻滅劉虞這段時間,趙雲向他辭別回家,理由是兄長逝世需要回去打理喪事,其實是找藉口離開。公孫瓚一無所察,以為真實,準了。只有劉備平時有所接觸,知道趙雲琵琶別彈另有想法,在送別時握住他的手依依不捨,趙雲也很感動,說我雖然離開,但一輩子都不會做有背道德信義的事。 趙雲一走再也沒有回去,等到劉備入徐州,失徐州,聯曹敗呂,再奪徐州再失徐州,逃走投奔袁紹時,趙雲在真定得知,前去找到劉備,二人相見甚喜,從此一路相伴,風雨無阻,直到取益州建蜀漢。以公孫瓚的驍雄急躁性格,可能一直以來就不把趙雲當人才看,正如袁紹袁術一般,看重的是出身親疏,哪裡會知道自己手下有一位大才,對他的去留自然不以為意。


南方鵬


但凡我們提起三國時期的常山趙子龍,那幾乎立馬在腦海中就浮現出白馬銀槍的造型,並且這位三國時期的名將還是屬於忠心耿耿的那種人,要知道光是救主就不下兩下,尤其是在長坂坡那一戰立馬出了名,不要說劉備對其讚賞有加,就連敵對的曹操也是非常想得到這樣一位能征善戰而且又忠心耿耿的大將。

可是趙雲在最一開始的時候卻是跟隨公孫瓚一起打天下,這樣的一位名將在公孫瓚手中還沒有發揮出很大的餘熱就直接讓公孫瓚給送人了,比如劉備。

可以說這件事令人相當的不解,難道說公孫瓚從來不知道趙雲是一位很能打名將嗎?這麼輕易的就讓別人給拐走了?

其實公孫瓚是知道趙雲相當的能打,要知道當初趙雲在一出場的時候就與袁紹的文丑戰了個平手,當然了這也是袁紹那邊人多勢眾,而趙雲又是去救援的,所以才成這樣的結果,如果是真正的單挑,說不定文丑早就掛掉了。

而且公孫瓚對於趙雲的到來有一種無間道的感覺,要知道當時的名聲來說大多數人都認為袁紹要比公孫瓚強的太多,但是趙雲卻在這個時候直接來投奔自己,這裡面是不是有什麼陰謀,會不會是袁紹安排的無間道,等趙雲有了兵權之後直接來個窩裡反之類的事。

所以說公孫瓚在最開始的時候根本就不相信趙雲,雖說當時趙雲與公孫瓚之間的對話相當的感人,但是那只是表面上。

而且公孫瓚這個人屬於相信一個人就會全身心的相信,如果懷疑一個人,那麼這個人再怎麼樣他都不會去信的,也就是說公孫瓚屬於直心眼的那種人。

除引之外,那就是公孫瓚的部隊主要實力就是他手下的白馬義從,這支部隊說實話講究的就是決對的聽話,而趙雲本身的武力比較高,所以在白馬義從手下當差的時候,可能會多少有點出格,當然那些出格的地方在趙雲看來,只是為了更好的讓這支部隊的戰鬥力更強一點。

但這些落到了公孫瓚的眼中就成了出風頭、搞事情,於是沒過多久趙雲就公孫瓚踢出了白馬義從的部隊。

本來就充滿了懷疑,現在又與自己的最強騎兵不合,那用你做什麼,只能說當時的趙雲根本就沒有遇到名主。

所以趙雲在公孫瓚手下當差的時候,大多數的時候都是與劉備在一起,正好當時的劉備就依附在公孫瓚的手下,畢竟他們之間也是同門師兄弟的關係,而公孫瓚這個人又比較相信劉備。

於是趙雲一來二去就成了劉備的手下,可以說在很多次對外出兵的時候,都是劉備掌兵,而趙雲隨劉備出征,可以說趙雲的水平早就得到了劉備的賞識,只是劉備自己也是屬於寄人籬下,所以再賞識也沒有什麼大用。

本來就心高氣傲的趙雲在跟了公孫瓚一段時間後認為這不是一個名主,自己的水平根本就發揮不出來,於是就藉著自己兄長過世的理由,表示自己要回老家,當時的劉備早就知道趙雲的打算,知道他這一去就再也不回來了,於是早早就給趙雲拉好了關係,等自己有一天可以成為君主的時候,一定會讓趙雲來幫自己打天下的。

也正是這個原因,等下一次劉備見到趙雲的時候,果斷招攬這位傳說中的名將,而趙雲也終於開心了,畢竟相對於公孫瓚來說劉備更加適合自己。

其實不是公孫瓚願不願意讓趙雲走,而是趙雲早就打算離開公孫瓚,而劉備也是藉著與趙雲的關係成功的把他拉到了自己的陣營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