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自成和张献忠在明朝时期那么顽强,对上满清却不堪一击呢?

书荒屋说历史


明末的农夫起义军比较多,其中以李自成和张献忠最为出名。这不仅是因为这两个人分别建立了政权,而大顺军和大西军的建立,正是后来天下义士反清复明的主要抵抗力量。而且也是因为大顺军和大西军的存在,使得南明政权又苟延残喘的存在了20年。

两人的后来的灭亡都跟轻敌有关

李自成原本有很大的机会统治中原,但由于其进入北京后,他并没有注意到当年在关外多次对明朝进行骚扰,时常带来麻烦的清兵。

而在明将吴三桂投降清军并带兵进京时,李自成没有对山海关派驻大军去守卫,导致清军入关直接一路杀入紫禁城,大顺军也就跟着一路败退南方。

当他溃退到湖北时,他仍然是因为轻敌的缘故。只带了几十兵亲自在前探路,结果中了埋伏被杀。

而大西政权首领张献忠,在听到清军要进攻四川的消息后,觉得无法与之正面对抗,便一把大火烧毁成都随之带队撤离。

然而在队伍撤退过程中,对手下报告清军已经追上的消息不太相信,并亲自去查看,也是因为轻敌只带了几名随从。结果,因为与清军先头部队离得太近而被清兵一箭射中,坠马而死。

李自成在历史上抗清的影响要远超张献忠

李自成在历史上对于抗清的影响要远大于张献忠,大顺政权在鼎盛时期囊括了西北、山西、山东等大部分地区,而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仅仅占据了四川的一小部分。

而自从李自成被杀后,大顺军除了小规模抵抗外,基本上对于清军的追杀几乎是一路败退,其抗清作用与大西军根本无法相比。

而大西军在李定国等部分将领的带领下一路收复南明的多处失地,并且击杀八旗王尼堪,得以让南明政权多存在了20多年。


小舟侃侃侃


原因很简单,可以代入体验

估计大家都有过上课拖堂经历,好不容易熬到下午放学铃响,鼓着劲回家吃饭,这时班主任说,还有点时间,我把这几题讲一讲……回想一下,那时候是什么感觉?哀声一片,度日如年吧,就盼着老师讲快一些吧

我曾经参加万米长跑比赛,400米的跑道,要跑25圈,跑起来很累很枯燥,在第24圈的时候,发现有几个人在前面拉的挺远,我还有不少力气,一定能追上他们,于是我冲刺了,终于险险的超越了他们,第一个到终点,然后慢慢停下,全身放松享受快乐。可这时候,边裁喊了,这位同学,你还有一圈……

李自成的大顺军也一样,以打入北京城为目标,他们征战多年,一路坎坷,终于进京,崇祯死了,明朝灭了,胜利了!再无目标!大家都排排队,分果子,享受快感!可享受完那一哆嗦之后,则是无限空虚,精气神已泄……

李自成他们,从来就没有想过把清兵当成对手,而这时清兵入关大军压境,拿斗志全无的虚弱之身,去碰撞兵锋正盛的大清铁骑,如何能打得过!

奋斗的力量是无穷的,老李家正缺一个能鼓劲的人才,本来有的,他叫李岩,可刚被牛金星杀了

提升大军士气很难,尤其后来当家人战死,面对清兵,只能不堪一击了


灵石蕴珠宝


明朝末年,李自成和张献忠起兵造反后,曾先后多次遭到明朝军队的围剿,张献忠数次被明军打得走投无路,不得不举兵投降,李自成更是一度被洪承畴、孙传庭等人打得只剩下17个人,只能狼狈躲到山中度日。

但是,仅仅不到一年时间,张献忠和李自成又重新走出来,并很快聚集几十万大军,最终将崇祯皇帝逼得上吊自杀。那么,为什么李自成和张献忠会这样顽强呢?

大家都知道,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军队大多是来自底层农民。而从崇祯初年开始,明帝国就陆续出现严重的饥荒,当时整个帝国一片赤字,社会一片贫困。当然,这并不是因为明帝国真的没有钱,而是社会上的绝大部分财富,被既得利益者,也就是官僚集团、乡绅地主阶层、皇族外戚给垄断和搜刮干净。



所以,当时的明帝国,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繁荣,一方面官僚地主过着腐烂奢华、纸醉金迷的生活;另一方面明朝政府因为缺钱,连基本的军饷都快发放不出,广大老百姓更是连吃的食物都快没有,随时面临饿死的可能。

偏偏这时候,明帝国又出现大面积的自然灾害,广大老百姓更是没有活路,只能起来造反。当时,地方叛乱的主要基础就是饥民、难民、逃卒、溃卒;因为这种基础存在,各种不安份的人才能如鱼得水、兴风作浪。失去这种基础,哪个人敢公然挑战政府呢?

换句话说,流寇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天灾人祸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造成的。那如何去解决它呢?是人祸,主管官员需要去清除它;是天灾,主管官员应筹集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应对它。

但问题是,所谓的人祸,无非就是当地官员的贪污、腐败,无非就是土豪缙绅的扩张,逼得老百姓没有活路,这些问题,哪个官员能够解决?至于筹集各种社会力量去应对天灾,无非就是国家拿钱出来赈灾,或者有钱人们共同出钱出力救济灾民。

然而,当时明朝政府的国库已经亏空,又那里能够拿出钱来赈灾,即便政府能够筹出钱来,恐怕还没发放到灾民手中,就被各级官员一层一层盘剥干净。至于让那些当官的主动把钱拿出来救济灾民,那恐怕就更困难。



在这种背景下,虽然明朝军队一而再再而三的把张献忠和李自成打得溃不成军,但朝廷因为要筹集军饷而对老百姓所增加的赋税也是越来越严重,于是活不下去的老百姓越来越多,这样跟随李自成和张献忠造反的人也是越来越多。

这种情形下,李自成和张献忠虽然不断被剿灭,不断失败,但他们的规模却是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所以给人感觉他们的生命力实在太顽强,就好像打不死小强一样。

但是,等到满清入关后,深深困扰明帝国的财政危机,已经不再困挠满清政府。因为,朱氏的龙子龙孙们,在满清统治范围内,已无立足之地,所以他们原先占有的社会财富,自然都会归满清政府支配。

同时,明帝国旧的太监集团、官僚集团、缙绅集团,更是在李自成残酷的打击下元气大伤;他们曾占据的社会财富,现在自然也都普遍归满清政府支配。



想当初,崇祯皇帝虽然高高在上,但面对这些社会的蛀虫、害虫,却是不知从何处下手。现在,在叛乱、敌国力量接连打击下,这些利益集团都已被打得支离破碎,自然无力与满清政府玩那套官僚把戏。

因为,你和崇祯皇帝玩官僚把戏,崇祯皇帝估计拿你没办法;因为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已经把整个官场都打通,崇祯想让你拿钱出来赈灾,让你不要贪污救灾款,你自然可以装穷、可以不理。但问题是,你要敢跟新兴的满清统治者玩这种把戏,恐怕当场就会让你全家人头落地。

也正因为此,满清政府可以支配的社会财富远远要超过崇祯皇帝,在这样背景下,满清政府不管是剿灭流寇,还是拿钱出来招抚流寇,又或者是进行大面积赈灾,相对而言都比较游刃有余。而当广大老百姓都有饭吃,都可以活下去时,又有谁还会去跟着造反。

于是,追随李自成和张献忠造反的人自然变得越来越少,这个时候等到他们再次被打败后,就很难再聚集新的力量,因为社会已经没有流寇存在基础,最后等待他们的结局就只能是被满清所剿灭,或者被自己人杀死。


我是赵帅锅


李自成和张献忠在明朝大力围剿下一直都不曾被消灭,这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的,正是由于这些因素才导致明朝最后灭亡,满清入关,夺取天下。历史总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有能力有运气者得天下。

为什么在明朝各路剿匪中,李自成和张献忠不能被剿灭

一个因素是到明末时期,明朝政府已经是腐败不堪了,政治上党派之争,东林党不干正事,宦官顺吾者昌,这时候政府财政开支窟窿越来越大,就需要薅羊毛薅的多,百姓自然就受不了,没饭吃了就要反。反了之后,政府剿匪开销也很大,各路剿匪军队也各怀鬼胎,有想捞一把的,有想好好干活的,有想往上爬的。因此剿匪拖的时间越长开销越大政府自然就吃不消,再加上起义军打了几次怕了想投降了喘口气,政府一听好啊,招安就不用打了,省了开支。等起义军过了几个月,气顺过来了,又去拉起队伍造反了。政府又得去派兵剿匪了。张献忠不就这样嘛,打不过先投降,过段时间再造反。反正脸皮厚点,能活命就有革命的本钱嘛。

然后各路又开始剿匪,好不容易围住了起义军,准备一锅端了,好巧不巧,北方后金清军就要打打过来了,跟有剧本一样的,赶紧让一支去北方打清军吧,起义军又跑了。李自成有一次就差点被端,好巧北方清军犯边,朝廷赶紧让一支军队北方防着清军,就这样原本的铁桶阵开了一个缺口,李自成就跑了。

还有就是政府军打的起义军满地找牙四处跑的时候,朝廷看了很高兴嘛,就嘉奖这个将军,然后起义军告诉他,没有我们哪有将军您今天的威望,要是把我们杀的一干二净,朝廷还会重用你吗?这个将军一听,很有道理嘛,我有几天不就因为有起义军嘛,我还那么卖力干啥,杀光他们朝廷就不重用我了。于是就带兵慢慢剿匪嘛不急,拥兵自重,说的就是左良玉。

还有就是好不容易把李自成这一支打趴在地上起不来了,政府军这边也终于能有一支由战斗力的军队了,朝廷觉得李自成都打趴了,还要你干嘛,给我解散。于是上书请求朝廷留下这支军队,朝廷想想养这么多人得花多少开销啊,到时候要是不听我的话怎么办,毕竟不是我的嫡系啊,必须给我解散。

于是乎等李自成死灰复燃的时候,满天下也没有一支能打的兵了,朝廷再要去组建军队,好不容易军队组建好了,没有经过训练马上给我开出去和起义军打。什么?没有训练不能去。大胆,必须麻溜的给我去!么办法只能奉旨出兵,全军覆没!最后明朝也基本要玩完。说的就是孙传庭的悲惨故事,和崇祯皇帝无比厉害的挖坑选手,你不吊死煤山还有谁去吊!

为什么李自成和张献忠在清军手下不堪一击

这个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打不过。终大明末期,不管在多艰难的情况下,大明的精锐始终布置在东北,关宁一带。这是大明战斗力最强的部队。而派出去剿匪的军队呢,就是二流部队。相当于现在的预备役部队一样。就这样的预备役部队,二流选手打起义军还绰绰有余,基本都是被打的满地抓牙的节奏。可见起义军战斗力总体就不强。起义军为什么能打得过各路围剿的部队呢?

一个是靠跑,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反正不丢人。第二就是靠人多,起义军靠的就是人多,一个打你不过,十个人总打的过你吧。同等兵力情况下,起义军根本就不是政府军对手。明朝二流军队打你都绰绰有余,一流打你更不用说。再来说说清军,当时清军战斗力是最强的在当时东亚。明朝一流的军队和清军打,有时候勉强能有个五五开,基本是劣势占大多数。

所以,清军一入关,打起义军,砍瓜切菜虽然说得有点过但也差不大多吧。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清军不用考虑东北,没有后方威胁,明朝剿匪就时时刻刻看着东北方向后金清军的动向。清军则不需要这么多顾忌,死命追死命杀就行,杀的下来中原就是我的,杀不下了迟早还得回东北。所以,为了得到中原天下,死命杀死命杀就有了清初的局面。


山中茅店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从嘉靖以来明朝军队构成情况。


在嘉靖朝时期,明朝军队实际上已经分化成边军以及内地卫所兵。


即使有戚家军这种临时因为倭乱招募的军队,但是等到倭乱平定以后,戚家军这种的募兵要么解散,要么加入边军或者卫所兵。


比如戚家军在倭乱平定后就变成了浙兵,进入了明朝政府军体系。


而就一般情况而言,边军战斗力又普遍高于卫所兵。这是因为边军长期要和明朝周边少数民族作战的缘故。


而李自成与张献忠他们其实都是边军系统出身,李自成虽然是驿卒出身,但是陕西大旱,大量边军加入农民军的队伍,这使得李自成与张献忠这样以少数边军精锐为核心的农民军在对明朝内地卫所兵时战斗力不仅不落下风,而且还经常性占据上风。


又由于明朝中后期经常性对军队欠薪,使得李自成与张献忠能源源不断从明朝军队里获得新人员补给,大家可以想一想,在一家欠薪公司最先跳槽的肯定都是最有能力的员工,同样,敢于投奔农民军的明朝官军士兵肯定也是明朝军队里相对能打的。


另外,明朝中后期内地驻军情况普遍相当糟糕,比如徐光启曾经亲自考察过通州、昌平等地的明朝驻军,结果发现名册上的10600兵,实际只有6837人,吃空饷的占36%。这还不算,这6837人加上新招的一共7500人左右,其中能扛得动武器的,不到2000人,算上可以打杂的,也才4000人,真正可以训练成精锐的壮男,才一二百人而已。(故据臣所见七千五百人中,略能荷戈者,不过二千;并入可充厮养者,不过四千;求其真堪教练成为精锐者,不过一二百人而巳。)


这可还是明朝首都附近驻军的情况,至于其他地方驻军情况可想而知。


李自成与张献忠只要有两三千边军精锐,对付这账面人数10600,实际能打的1、200人的军队又有什么难的呢?


那么,为什么李自成和张献忠面对清朝军队却不堪一击呢?


这就要从明朝中后期边军为什么精锐说起了。


明朝中后期边军战斗力的秘密是什么呢?


边军军官纷纷蓄养少数民族士兵作为自己的核心武装!


活跃在嘉靖后期、隆庆一朝、万历前期,久任边疆巡抚总督,做过陕西、延、宁甘肃总督,山西、宣、大总督的王崇古在隆庆五年二月,给皇帝上了一份奏折,就是《确议封贡事宜疏》,奏折里他提到早在隆庆时期,边军使用少数民族战士已经是明朝军队的常态:“

各邊納真夷人之降,以充家丁衝戰之用。行之巳久。”


事实上萨尔浒之战中,作为明朝战斗力最强,名气最大的总兵杜松,他的军队核心战斗力也是少数民族战士。


“榆林武卒素稱雄於諸鎮,然衝鋒破敵大抵皆恃夷丁……為總兵官杜松言之,松悟臣意”


而在互联网上赫赫有名的关宁铁骑很有可能就是一支说着蒙古话的蒙古骑兵,这不是作者乱说,是有史料为证。


崇祯九年《合兵理严驭将疏》:“关宁铁骑素为敌惮,祖大寿新任提督命成师而出……而所部夷汉丁副将守备如桑昂、那木气七庆及恰台吉等又皆夷种

,以夷攻夷无坚不摧。”


甚至内地农民军都对明朝少数民族士兵组成的军队非常畏惧:


明末崇祯十二年(1639年)的兵部塘报中显示,农民起义军对明朝达官军(祖辈为蒙古降人组成的军队)仍然颇多忌惮,“贼首王仲尚等探听,如系真定夷汉丁及巩、固兵至,则远走散去;如系别枝兵,竟自聚众打帐”


也就是说明末军事上有一条明确的歧视链条的:


卫所兵战斗力→边军→边军家丁→边军少数民族家丁


农民军在这个链条处于边军与边军家丁之间,而清朝八旗军毫无疑问可以看做好几万边军少数民族家丁。


再说直白点,李自成和张献忠军队战斗力处于这个歧视链条的中部,而八旗军则位于歧视链条的顶部。


李自成和张献忠军队面对八旗军不堪一击,完全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兰台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说李自成和张献忠面对明朝是十分顽强是对的,也的确如此,自崇祯初年,张献忠和李自成先后起义造反以来,两个人犹如打不死的小强,面对明军的围剿,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一直活跃在大明腹地。


不过,说李自成和张献忠只面对满清不堪一击却并不正确。李自成和张献忠并不仅仅只有面对满清八旗才不堪一击。事实上,虽然两人十分顽强,但是,麾下军队的战斗力却十分堪忧,面对明军的围剿,绝大多数时间,两个人都处于:被围剿、失败、逃窜、裹挟民众、恢复实力、再被围剿、再失败……的循环之中。

面对明军的围剿,李自成、张献忠或其他农民起义军都极少胜利。在围剿农民军的过程中,无论是孙传庭、洪承畴这些明末杰出的文臣主持,还是面对贺一龙、左良玉等明末大将,李自成和张献忠都败多胜少。



而李自成和张献忠之所以能够最终推翻明朝,建立政权,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战斗力强大,而是由于明末惨烈的小冰河气候、崇祯的乱指挥和明朝统治阶层的贪污腐败、不思进取。

因此,李自成、张献忠能够成功,更多的是因为时势造英雄,“不是李自成们太强大,而是明朝官员太无能”,对手给了李自成、张献忠太多的机会。


而事实上,李自成的统治根基是极为薄弱的,从李自成带领数千人,进入灾荒遍地的河南正式崛起,到率大军进京推翻明朝,仅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而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李自成自始至终始一直在率兵打仗、裹挟民众。

他既没有经营地方的眼光和打算,也没有经营根据地的时间,都没有经营地方的人才。李自成的所谓百万大军,除了极少数起家的老部队,绝大多数不过是壮声势的乌合之众罢了,除了如蝗虫一般破坏地方,面对处于巅峰的满洲八旗,根本毫无战斗力可言。



李自成面对满洲八旗,最大的优势其实就是人力资源优势,然而李自成却完全没有发挥这方面的优势,反而变优势为累赘,再加上他从未经营的地方,没有稳固的后方根据地,进京之后,部队又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腐化堕落,面对建国经营已数十年的精锐满洲八旗和投降清朝的吴三桂,焉有不败之理?


鸢飞九天2018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简单说来,李自成、张献忠都坚持了初心,但是明朝和清朝的实力却长江后浪推前浪!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从起义到最后失败,总体实力变化都不大,甚至说后期的实力要强于崛起时的实力,战斗力总体上是在线的。

但是,明朝后期的军队,基本都是磨洋工不干活,喜欢“打活仗”。而且很多管军和民军都是乡里乡亲,很多时候不忍心弄得鱼死网破,所以明军越打越多,越打越强。

反观清军,创业初期,都有玩命精神,所以舍得玩命,又因为是外来户,没有人情债压力,所以打起仗来没什么顾虑,能够将民军打得狼狈逃窜。

所以,民军面临的对手时不一样的,当然结局也就不一样!

1、先说明军

从1628年明末起义军的第一把火烧起来开始,整个崇祯年间,农民起义的烽火就不曾熄灭。在这十几年时间里,明朝曾创造了多次可以一举消灭起义军的机会,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都纷纷失败,虽然一再失败,但是明朝上下一直在为彻底扑灭农民起义军做着努力。

在明朝剿灭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明军虽然出现了洪承畴、曹文诏、左良玉、孙传庭等优秀将领,但是由于明朝固有的军户制度,导致明朝官兵积极性大为降低。甚至因为明朝为剿匪而加设的“三饷”,导致很多官军也加入了民军的行列。

再加上很多明朝将领出工不出力,导致明朝始终不能形成一个整体的征剿部署,最后导致农民起义军的规模越来越大。

而像洪承畴这样尽职尽责的将领,虽然干活努力,但是手里也没有足够的白银,这就导致很多将领只能以爱国主义教育唤起广大官兵的道德情操,然后为了江山社稷消灭走投无路的农民兄弟。

这本来就扯淡,没有钱,谁也不愿意饿着肚子扛枪打仗!

2、再说清军

相比于明军的空洞,清朝很务实。

务实到什么程度呢?在关外时,只要是主动投降过去的汉人,后金都以礼相待,让人感觉到组织的温暖,所以投降过去的汉人无不感激涕零,进而舍生忘死。

因为舍得付出,舍得将抢来的东西分给给自己卖命的小兵,所以清军的战斗力强悍无比。

在入关后,这一优良传统得到了延续。这就导致很多明朝降将,比如吴三桂等,一下子像找到组织一样,感激之余不忘立下誓言:不剿灭起义军誓不归!

和明军相比,清朝统治者懂得付出,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尝到甜头的汉奸们无不以一当十,乌合之众的农民起义军自然不是对手。

清军的八旗,是一个兵农合一的组织,也是一个类似于股东大会的组织,因为凡是八旗之中的,都是既得利益者。满人是,蒙古人是,汉人也是,所以,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所有人都在努力!

所以说,制度和利益决定战斗力,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将领在明军阵营中碌碌无为,而到了清军阵营就生龙活虎。

这样的对手,李自成、张献忠等是应付不来的!

再加上天灾人祸,比如肆虐华北的鼠疫灾变,比如李自成手下愈演愈烈的追饷,都导致农民起义军战斗力迅速滑坡。就更不是清军的对手!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首先细读历史,并不是农民军扼杀了明朝

李自成能过多次全军覆没而东山再起,张献忠能够降而复叛、流窜作战,都是利用了明朝内部的勾心斗角和危机四起时局,明朝四处救火不能斩草除根所导致的。明朝灭亡更多的是其自身内部的原因。

其次,从战斗了来说,农民起义军的战力不行。

明朝多次剿灭农民军都是大胜导致李自成和张献忠或逃或降,而这些打败农民军的部队都覆没与清军的战斗中,剩下的都在防守和清军对峙之中,这才给了农民军机会。因此农民军的军力远逊于清军。就算重启又能如何?

最后,天不与人,有心却无力

张献忠死与阵前,李自成死于农民之手,就算他们有重整旗鼓的信心和能力,都死了能耐几何。


历史小知


一、李自成张献忠明末农民起义战斗力一直不强。

1.李自成张献忠属于流寇性质,没有自己的根据地,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缺乏人才,对地主阶级人才采取打压政策。

2.自己完成掌握的武装力量并不多,核心力量多时也就几万人,更多的是由流民和不同派系的土匪,大胜仗时人多势众瓜分胜利果实,遇到困难时,兵败如山倒,立刻鸟做兽散。

3.李自成没有正确的斗争策略。朱元璋起义军采取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而李自成采取迎闯王盼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数十万军队的寄养只能采取抢劫亲王官员地主来维持开支。没有脱离土匪强盗行径。必然激起地主阶级绞杀。

4.李自成进京后,张献忠屠四川,嗜杀成性失去民心。



二、明末军队是所有封建王朝末期战斗力最强的军队。

1.明末将星云集,孙传庭、卢象升、洪承畴等文臣武将练兵打仗能力强。卢象升几千官军追着李自成几万农民军打。农民军在这些将星面前一击及溃,多次被官军接近剿灭。

2.明末农民起义军的屡败屡战与朱元璋建立明朝的立国思想有关。明朝是按儒家经典思想治理国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不管是起义军还是盗匪在儒臣眼中都是受苦的黎民百姓,以招抚为主,不可随意杀之。所以就出现了明末诡异的事情:农民军遇到官军能跑就跑,跑不了就投降,投降就是百姓,后招为官军,或给予钱粮放之回家,回家后,遇到荒年再聚之为匪。

如果,将领官军枉杀降卒,等待他的是东林党、御史、清流们的口诛笔伐甚至丢官免职。

3.天时不在,天灾人祸民不聊生。

明末赶上小冰河期,全球变冷,中国北方连年旱灾,加上1644年前后鼠疫疫情爆发,军队失去战斗力。国家无力赈灾,农民无法生存,起义成为生存的一条选择。

4.天启皇帝去世,崇祯皇帝突然继位缺乏皇帝之才。杀太监魏忠贤,诛杀阉党,致使东林党一家独大,再无制约,朝廷失去平衡,皇帝失去对朝廷的掌控。

撤回税监,江南发达的工商业不用纳税,把国家负担全部转嫁给农民。致使朝廷税收枯竭,面对天灾和内忧外患只能增加农民负担以维持朝廷运转,而又加重农民负担,火上浇油,官逼民反。

5.内忧外患,顾此失彼。每当农民军要灭亡时,满清后金政府就进攻明朝,迫使大明不得不调兵撤军。



三、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的后金满清是半奴隶制的八旗制度,不受儒家思想影响,嗜杀成性。

1.满清军队面对农民军,斩尽杀绝,只要抓住就处死。农民军没有翻身机会。

2.皇太极多尔衮的八旗兵连年与明军作战,战斗力强,满清马上民族善于骑射,民风彪悍,统帅也能征惯战。

3.满清实行了正确的策略。

满清打着为大明崇祯复仇的旗号,麻痹了大明裔臣,团结了汉族地主阶级,孤立了李自成农民军。


人生如梦zhhw


主要是钱闹的!

大明皇帝没钱,摊子又大,望摊的人(文官武将与士兵)拿不到工资都在消极怠工,或者损公肥私!而钱财又集中在皇亲国戚中,皇帝碍于各种因素得不到他们的足够支持,无私奉献!农民军则不同,碰到有钱的直接抢,所以加入他们的越来越多,队伍越来壮大,打下一城,意味着一个发财的机会,只要引导得当,在攻城时是可以作到奋不顾身的!对战三心两意,消极怠工的明军,是有优势的!

清军没有明朝的弱点,却具有农民军与明军共同的优势!而且同明军与农民军相比,清军更勇猛,组织机构更合理!农民军攻下京城后懈怠了,骄傲了,又不具备掌管国家的能力素质!清军与南明又没给农民军更多的时间在熟练!关键是在大胜后,农民军一盘散沙的结构性问题没解决!不败于清军,农民军也未必能坐稳江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