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潼关大战闯王与清军血战13天,闯军打野战的战斗力如何?如果张献忠来援,战争结局如何?

秋天的红叶882


有网友问:潼关大战闯王与清军血战13天,闯军打野战的战斗力如何?如果张献忠来援,战争结局如何? 潼关大战,是李自成与清军进行的第2次主力决战。

李自成选择了潼关作为与清军决战战场,是经过考虑的。潼关一直以来都是重点工程,非常坚固,拥有大量防御工事和火器。复杂的城防系统和密集的火器,首先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李自成在潼关有5万三流部队担任守军,自己则带领了最后的3万精锐作为机动打击部队。李自成,刘宗敏,刘方亮等大顺军主要统帅全部抵达战场。清军也非常重视夺取潼关,多铎亲自带领2万八旗军投入到战场。

虽然在战场上,大顺军有8万人,占据了人数优势,而且还有严密庞大的城防系统。但是,这里最大的变数,就是大顺军能不能击败八旗军于野外,第2个就是能不能顶得住乌真超哈的重炮轰击。

在第一次野地交战当中,八旗重甲冲击骑兵和弓骑兵吸引了大顺军所有的注意力。但是,八旗重甲步兵从侧翼的突然出现,以血腥的近战,让李自成的精锐步兵和弓弩手陷入慌乱,随后八旗骑兵也开始冲锋。大顺军惨败,失去了潼关外的制高点。

随后,大顺军发动了一次次夜袭,但是,清军阵营非常严整,多层战壕,密集的鹿柴,厚土墙,还有彻夜巡查的火器手和弓箭手挫败了李自成的多次大规模夜袭。那怕是刘方亮亲自带队冲击也失败了。

现在李自成转入防御了,为了阻挡八旗骑兵冲锋。他在潼关外,建设了营垒和土墙阻挡清军。还使用从孙传庭大明车营哪里缴获到的大量佛郎机,虎蹲炮,大将军炮,一窝蜂火箭,三眼铳设立了严密的火力网。

最后的时候在1月11日终于到来了,清军乌真超哈重型红夷大炮部队抵达战场,摆开阵型。一顿炮击以后,李自成的土堡垒全部被轰的粉碎,那些佛郎机,大将军炮和火箭根本没有能力反击重型红夷大炮。

最后,李自成逃跑,残余的7000大顺军在投降以后,遭到清军屠杀。就是张献忠来了,从延安南下的8万清军主力抵达以后,也是一样的命运。


深度军事


李自成麾下士兵的战斗力,一直以来都是被严重低估。这个原因,主要是在明末这段历史记载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流寇被官兵杀得大败而归,甚至而言,三千精锐官兵,就能打败五六万流寇,所以李自成被打得只剩下18个人,张献忠多次投降,给人感觉他们的战斗力似乎很差。

但事实上,李自成军队的野战能力,并不比明军、甚至满清军队差多少,从本质上来说,李自成的军队和满清军队都属于是王朝新建时期是的精锐之师,都是敢去玩命的。只不过最开始时,各地方的流寇还没有融合成一个整体,所以被明军各个击败,但等到流寇逐渐形成以李自成和张献忠为核心的两大军事集团后,明军再和他们交战时,就再也讨不到任何好处。

后来,在山海关的一片石战役中,李自成被清军击败,仓皇逃出北京城,并不是因为他军队的野战能力不如清军,而是他面临的对手实在太多。当时,李自成虽然号称有百万大军,但这其中都是包含了士兵们的家眷在内,真正意义上的士兵,也就二十万余万。



当然,如果和清军交战时,李自成能够把这二十万全部投入战场,那清军也是必败无疑。但问题是,李自成的南面,是荆州左良玉军事集团;他的东南面,是南明的江北四镇;在他统治的区域内,还有很多的明帝国残余势力在蠢蠢欲动。

在这种背景下,在山海关交战时,李自成不得不在荆襄地区留下近十万人的部队,以防止左良玉趁火打劫。可以说,虽然左良玉没有和李自成交战,但他却牵制了李自成近一半兵力。同时,为防止江北四镇和北京明帝国残余势力反扑,李自成又不得不在淮北和北京留守数万重兵。

这样一来,李自成真正用来和吴三桂交战的士兵,就只有区区数万人,如果他的对手只是吴三桂,李自成也未必会输。但问题是,等到多尔衮的清军也加入战斗时,李自成就相当于是以一挑二,自然只能大败而归。



等到李自成兵败之后,左良玉、江北四镇、还有明帝国残余势力,也都纷纷趁火打劫,李自成只好出逃北京,打算到自己的老巢西北发展,满清大军随后入主中原。

其后,在满清统治范围内,朱氏的龙子龙孙们原先占有的社会财富,都被满清政府收归所有,而那些明帝国的官僚集团、地主乡绅集团,他们在李自成的打击下已是元气大伤,他们曾占据的社会财富,也都归满清政府所支配。

在这种背景下,当年曾深深困扰崇祯的财政危机已不复存在,满清政府可以开始全方位对流寇危机进行消除,所以各种针对流寇的清剿、招抚、以及对流民的大范围赈灾,都陆续上演。这样一来,广大老百姓都有了饭吃,都可以活下去,又有谁还会去造反呢?

于是,追随李自成和张献忠的人是越来越少,而这个社会也逐渐失去流寇存在的基础。等到潼关大战时,李自成实际已是强弩之末,至于张献忠也是一样,因为他们立足的根基就是流寇危机,也就是广大底层百姓吃不饱饭活不下去,大家才跟着他们造反,他们也才能不断满血复活。

现在,满清政府已经通过政治手段,将流寇危机给解决掉,相当于把李自成和张献忠都给釜底抽薪,所以在潼关大战时,就算张献忠亲率军事主力来救援李自成,也改变不了最后的结果,即便他们在这场战役中取得胜利,但最终也改变不了他们淘汰出局的命运,因为他们所代表的那股历史潮流已经走向终结,属于他们的使命已经完成。


我是赵帅锅


如果说山海关之战毁掉了李自成逐鹿中原的美梦,那一年后发生的潼关之战,则让李自成最基本的老家都不复存在,纵然在这一战中李自成也拼死拿出了自己的血本,大顺军也罕见的在八旗劲旅面前打出了血性,但无奈在已经丧失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李自成最终还是走向了失败。



可以说在那个冷热兵器交替的时代,地利的作用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昔日的潼关天险面对装备着红衣大炮的八旗大军,已经难以显现出当年的优势,更别说这一时期经历了山海关之败的大顺政权,其军事力量也遭受到了巨大损失,也造成了李自成难以在潼关地区集结优势兵力,而军事力量的匮乏也让李自成的老巢陕西处于千疮百孔的防御状态,精明的清军再一次使用了自己长途奔袭的招数,一面率大军在潼关前方驻扎做好攻城准备,另一路大军顺黄河北上,直接从毫无防守的陕西北方杀入关中,潼关之战还未爆发,所谓的潼关天险,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作用!



由于经历了山海关之败,以及河北山西的陷落,大顺政权的军事力量也受到了极大削弱,事实上在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前,大顺军虽然号称百万,但真正的精锐老营部队也只在十万左右,而一个山海关之战就葬送了数万老兵,严重打击了李自成的根基,也造成了山海关之战,惨败后李自成只能节节败退,而一年过后,在关乎政权国本的潼关之战面前,李自成所能动用的力量仅仅在三万左右,在整个潼关之战期间,李自成虽然多次主动向清军发起进攻,但动用的规模通常只在上千人左右,可见即便这三万守卫部队,真正的主力也只占其中的很小一部分,随着对攻战之下的逐渐消耗,失去底气的李自成也只能提前放弃潼关逃走。



但是在这一战中,大顺军还是罕见地打出了自己的本色,面对强悍的八旗武装,李自成并没有向明朝末年众多明朝政府军面对清朝军队那样作壁上观,更没有一触即溃,而是罕见连续发起主动进攻,步骑配合连续在清军的阵前抢夺至高点,甚至向清军的营垒发起进攻,虽然多次进攻连续失败,但大顺军敢于野战的作风,也说明了李自成的精锐部队在清朝军队面前也不落下风,只可惜山海关之战的惨败,让李自成丧失了太多的精锐力量,潼关连续进攻失败,也让李自成对清朝决战的态度产生了消极。

可以说潼关之战虽然仅历时十几天,但大顺军仍然打出了自己的本色,从野战炮战再到守城作战,在攻防两端大顺军表现的也是相当顽强,只可惜此时已经逐渐衰弱的大顺政权已经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来继续支撑,陕西北部的陷落更让潼关之险成为摆设,这个最后可能挽救大顺政权生存的战役随着马世尧率领剩余7000守军的投降就此宣告失败。


辽宁资深球迷


李自成在山海关一片石之战中被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和多尔衮的八旗劲旅联手夹击,大败亏输,损失惨重,他思忖剩下的兵力不足以守住京师,遂被迫放弃到手才42天的北京城,经山西向关中(陕西)撤退。

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和放弃北京的消息一传出,原先归附大顺军的明朝将领纷纷反叛,清军入塞后,在吴三桂的引领下,几乎兵不血刃就迅速占领了京师和周边的大片区域。占领北京后,大清入关的首功之臣多尔衮命吴三桂率麾下关宁军,配合豫亲王多铎和英亲王阿济格的两白旗精兵跟踪追击 ,意图将李自成的大顺军剿杀殆尽。

关中是李自成的故乡,也是其根本重地,因此他不敢大意,亲赴前线指挥战斗,以固守其“龙兴”之地,再徐图发展。

此时的张献忠不是支援李自成,甚至连声援的意思都没有,而是率军出湖北向四川发展,后来在成都建立了大西农民政权。其实并非张献忠毫无大局观,而是之前李自成的一些做法让他寒心、后怕。

明末扯旗造反的农民军原有很多支,但他们各自为战,互不统属。随着力量逐渐壮大,李自成开始考虑将各股农民军整合到一起,以建立政权,于是像贺一龙、老回回、罗汝才(绰号曹操)、革左五营(首领革里眼)和袁时中等农民军首领被他一一铲除,还吞并了他们的队伍,李自成的领袖地位渐渐稳固,这为他之后建制称王夯实了基础。

张献忠之前一直率部配合李自成作战,但察觉到李自成用心险恶且手段狠毒,做事只问结果,不择手段,野心很大,吓得连夜拔营而去,从此两人分道扬镳,张在外流动作战,单独发展,并和李渐行渐远,再也未通过声气。

潼关之战爆发时,张献忠已经率军进入川北,即便他有心支援,恐怕也是鞭长莫及了。假设他率军千里驰援,战场的形势或许就是另一番局面了。但历史不能假设,也无法推倒重来。该发生的总要发生,一切自有因果定数。

1644年10月中旬, 多铎、阿济格率清军沿两路攻城拔寨,向陕西推进,准备由陕北南下,再围攻西安,一举摧毁盘踞在此的大顺政权。李自成侦知清军即将大举进攻陕北的消息后,决定集中力量加强陕北的防御,拼命将清军阻挡在陕西之外。

但拱卫西安的战略要地潼关很快被清军围攻 ,形势立即变得岌岌可危起来。假如潼关失守,往前便是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取西安便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不管对李自成还是多铎来说,潼关都是非常重要的。

1644年12月,豫亲王多铎率领清军在潼关和李自成的大顺军进行了一场决定历史走向的大战役——潼关之战。

战争爆发前,李自成将大顺军陆续北调,大军到潼关附近时突然发现已陷入被清军南北夹击的危险处境。李自成获知后决定亲自率军增援潼关。29日,战斗打响,大顺军在关前占据制高点严阵以待,多铎派前锋统领额硕等人率奇兵从背后包抄,护军统领佟图赖等率100骁骑从正面发起犀利进攻,大顺军居高临下,浴血拼杀,打得也很顽强,但还是抵敌不住凶悍的清军,首战失利。

次年正月初四,大顺军猛将刘芳亮率千余敢死虎贲偷袭清营,被早有防备的清军击溃。李自成亲率老营将士出战,又被清军击败,伤亡惨重。初五、初六大顺军两次夜袭敌营,均被清军识破并挫败。初九,清军等待已久的西洋红衣大炮运至,开始将炮架设到潼关口,清军步步紧逼,对久战失利的大顺军来说,这不啻于一个噩耗。

大顺军挖壕沟、筑壁垒,拼命堵截大举进攻的清军。11日,清军先用红衣大炮猛轰,接着用步骑发起一波波凶猛进攻,并攻入了大顺军的阵地上。大顺军仍浴血抵抗,先以300骑兵发起反攻,再分兵绕到清军身后想打他个措手不及,无奈都被清军击退,死伤甚重。这时,北路清军由阿济格率领已经由山西渡黄河进入陕北,攻榆林, 陷米脂,正向西安节节推进。李自成面临被清军两路夹攻的危险,于是留大将马世尧率7000将士守潼关,自己带领大顺军主力回防西安。12日,多铎麾下的护军统领尼堪率部攻入潼关,大顺守关将领马世尧率7000人马投降了清军。潼关恶战落下帷幕。

潼关之战是大顺军与清军为争夺关中而进行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清军统帅多铎战略部署得当,兵分两路,南北夹攻,从而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李自成大顺军因山海关一仗损失甚巨,导致兵力不足,后来又因敌情不明、战术失当而致惨败。潼关沦陷后,李自成意识到放弃关中已成定局,于是决定退出西安,经蓝田、商洛地区向湖北撤退。李自成的大顺军野战能力很强,在明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曾经屡仆屡起,横扫明军如卷席,战斗力相当强悍;但不知为何,曾大量歼灭明军有生力量、推翻大明统治的大顺军一遇到战力更加凶悍的清军就立马变得威风不再,可以用屡战屡败来形容,史料中甚至有大顺军官兵一听到“辫子兵来了”的惊呼就四散而逃、溃不成军的记载。大顺军前后不一的表现,正应了那句古话: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写作不易 搬运必究】【插图源于网络】


铁马冰河wu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在一片石战役当中。李自成部队的战斗力就单兵来说,关宁铁骑最强,其次是八旗军,再次则是大顺军。不论是关宁铁骑还是八旗军,他们都非常善于使用骑兵作战,而一片石地带比较宽阔,非常适合骑兵冲击。在一片石战役当中,大顺军之所以最终溃败原因在于八旗军所使用的战术非常得当。战役的过程我也不需要做过多的叙述,大家应该都知道,首先是李自成的大顺军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展开血战,交战双方都精疲力尽的时候,多尔衮才下令八旗军投入战斗。当时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已经战至筋疲力尽,突然来了一只庞大的生力军则瞬间改变了战场的局势。。虽然李自成的大顺军奋勇作战,但是也仍然抵挡不住八旗军的冲击,最终造成了李自成大顺军的溃败。


老威观史


打野战,农民军只能被清军吊打。

入关前后,八旗军正处于战斗力的巅峰时期,无论是装备水平、战斗力、将领指挥都处于较高的水准。在和明军精锐的战斗也不落下风,更何况和没有专业训练过的农民军?

潼关之战前,清军派出两路人马,一路是阿济格带领的北路军,兵锋直指陕西;另一路是多铎的南路军,目标是江南的南明政权。为了保住根据地,大顺军主动出击,占领了一些地方,这引起了多尔衮的警觉。于是,他命令多铎转向进攻大顺,决定先平定关中再向南进发。潼关之战,就在多铎带领的这路军队中打响。

清顺潼关之战,是决定了农民军生死存亡的大战,清军明白,闯王也明白。依靠明朝修筑的潼关防御体系和充足的武器库,大顺军准备和清军在此决一死战。

可惜,这时的清军不是羸弱的明末军队。清军在和大顺军的野战交手中占尽优势,不管是马战步战或者偷袭,大顺军都占不到便宜,而清军一直等待的大杀器——汉军八旗的红衣大炮的到来,战争优势的天平彻底倒向清军。在红衣大炮的攻击下,潼关失守。

张献忠如果来援,那么也就是多死一些人的问题。我们知道,占据易守难攻的蜀地,张献忠仍然输给了豪格。那么,失去了地形的屏障,张献忠就算支援闯王,结果也就是给多铎占满鲜血的功劳簿上多计一些首级罢了。


胖胖的小豌豆


我是花木童说史,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潼关之战时李自成已成强弩之末了,失败是必然的,张献忠并不是没来救援,而是北上潼关被清军所阻,并丢了姓命。

明朝末年,政府吏治腐败,常年横征暴敛,百姓民不聊生,天下狼烟遍起。陕西农民李自成打着“均田免粮”的口号宣布起义,由于中心思想直击穷苦百姓的痛点,迅速聚集无数粉丝,所到之处百姓到处传唱“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几年之间以摧枯拉朽之势,打的大明王朝满地找牙,并攻破京城,逼得崇祯皇帝上了吊。

如此生猛的起义军后面怎么如此快的溃败呢?我觉得是义军的政策走了极端。“均田免粮”是没问题,但对地主士绅采取一刀切,一律屠杀。这样首先失去了革命的治理人才,导致打下一个地方,很快一盘散沙,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 前方抛头颅洒热血跟着闹革命的农民兄弟看不到希望,很多人就开小差撂挑子了。人心散了,队伍就难带了。其次,这种极端做法,也直接把明朝遗臣旧将推到了对立面。导致吴三桂、尚可喜等汉将跟地方地主武装都降了满清。

另外,李自成被逼退出北京,转战陕西,大西王张献忠放弃了四川,北上救援闯王义军。并“尽杀其妻妾,一子尚幼,亦扑杀之”。 虽然有点太残忍了,但可见其决心。但遭到清军豪格部阻击,后遭叛徒刘进忠出卖,被暗箭射杀。

由于内部出现了裂痕,外部没有形成统一战线,没有盟友,虽有张献忠的拼死相救,也无法挽回李自成潼关之战失败的结局。

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区讨论。如果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花木童说史


李自成在潼关之战中败于清军,决定了李自成最终失败。

潼关之战中,李自成的唯一优势是地利,依托险峻的山河与城墙,支撑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

山海关一片石之败,李自成损失了大批精锐兵力。然后,在野战中,无论是骑兵、步兵、大炮,最关键的几个军事力量,李自成都弱于满清军队。

李自成的战略失误

首先说,李自成主动撤出北京,回到大本营西安,是当时唯一正确的战略选择。因为当时,李自成的精锐主力损失惨重,死守北京,只能步崇祯的后尘。

主动撤离华北平原,将有限的兵力集中到陕西和山西,依托地形,抗击清军,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李自成在大战略上是对的,但在一些实施细节上却是极其马虎的。说明李自成的流寇思想很重,不善于利用地势守一些战略要点。

1,李自成的第一个失误是没有经营好宣大地区。宣大地区多有高山险关,长城有两重;宣大军是明朝战斗力仅次于关宁军的部队。原明朝的大同总兵姜瓖,虽然投降了李自成,但李自成并不信任他。李自成应该留下一支重兵,镇守宣大地区,做为对抗北京清军的前锋。如果杀降不利,李自成应该将姜瓖带到西安,封一个虚职。

李自成这几点都没有做好。姜瓖杀死李自成的部将张天琳,然后投降清军,直接将山西北部的门户送给了清军。

2,李自成以自己之力是无法对付清军的,不应该在怀庆贸然出击

多尔衮进关后,分兵两路,阿济格领一路通过山西大同到西安灭李自成的大顺;多铎领一路南下扬州、南京灭南明。

李自成在河南怀庆地区贸然出击,虽然击毙了清军的怀庆总兵金玉和,夺取了多座城池,但战略上没带来任何好处。

反而提醒了多尔衮,李自成的大顺军还有相当的实力,如果清军贸然与大顺、南明两面开战。一旦有闪失,多铎的军队很可能被李自成劫了后路。

多尔衮立即下令,让南下的多铎转头向西,南北两路夹击李自成,灭了大顺,再灭南明。

李自成应该在潼关、山西黄河一线固守,在山西节节抵抗清军,等待时机的变化。

李自成在骑兵、步兵、大炮方面均落后于清军

骑兵对决,李自成的骑兵不是清军骑兵的对手。步兵对决,李自成的步兵不是清军骑兵的对手。

最可怕的是清军的红衣大炮。李自成也有火炮,但都是缴获的明军劣质大炮,射程和威力均落后于红衣大炮。

在红衣大炮攻城的威力下,潼关的城墙也没有坚持多久。

最后,李自成率军从蓝田逃往湖北,死丧九宫山。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打野战闯军的战斗力根据我个人的推测,比起明朝关内的军队,是略强一点。但是和明朝关外的辽东军团关宁铁骑比起来,战斗力要差一个等级!明朝的关宁铁骑和满清的八旗铁骑比战斗力又要差一个等级。潼关之战,大顺军兵败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两面夹击,北面的清军靖远大将军阿济格同吴三桂、尚可喜等降清汉将,率3万兵马由北路入陕,途中又尽调宣府、大同两镇降兵,兵力达8万人,准备先进攻陕北。李自成开始防御的重点是北路清军,并不是潼关。李自成获知清军将攻陕北的消息后,便陆续将军队北调,直至清军多铎部开近潼关时,才发现已陷入被南北夹击的困境。于是临时决定由李自成亲自率军立即增援潼关。定国大将军多铎本来同降将孔有德、耿仲明等率兵2万南下,打算收取江南。由于在清廷调兵遣将之时,大顺军2万人于十月十二日由山西垣曲东下河南怀庆,连续攻克济源、孟县,进攻怀庆府城沁阳。清摄政王多尔衮闻报,立即改变进军南京的计划,命多铎部先救怀庆,然后攻取潼关,同阿济格夹攻西安。多铎部清军进抵怀庆后,大顺军不敌,主动撤退。十二月,多铎部由孟津渡过黄河,连破洛阳、灵宝等地,二十二日进抵潼关20里外立营,等候红衣炮。这样陕西的大顺军队,同时面对北面阿济格8万清军,东面多铎2万清军的双重夹击。而此时的大顺军队的数量,我找了很多资料没查到具体数字,但可以推测人数不会超过5万人。因1644年5月李自成从北京撤退是只带走了3万大顺军队,又经过清军和明朝降军这半年的追杀,数量上绝对不可能有太大增长!所以大顺军无论在士兵数量上,还是战斗力上,以及士气上都是比不上清军的。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如果张献忠率领他的大西军50万援助大顺,大顺军是可以守住潼关的!让大西军对付北面的阿济格军团,然后李自成率大顺军主力全力守潼关,和多铎军团决战,因为大顺军这样在数量上可以超过多铎的20000人军队,取胜的可能较大!在战斗力不如清军的情况下,数量是取胜的关键。


爱历史的三哥


“野战”指除要塞和城市攻防战以外的战争模式,野战没有可以依托的坚固城墙,没有一个可以随时补给的基地,故而野战对于作战双方来说较为的公平,也较为的灵活。野战能力是考验军队正面作战水平的指标,即孙子兵法所说的“堂堂之阵”,一支强大的军队必定是野战能力强大的军队。



那么作为明末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闯军的野战能力如何呢?

我们从闯军进攻河南时的“朱仙镇之战”和“汝州之战”入手,来分析这一问题。

这两场战争都发生于李自成攻打河南期间,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李自成围攻开封城,孙传庭出陕西救援开封,在开封城西南部一个叫朱仙镇的地方展开了一场野战。战前,孙传庭奉密旨捕杀贺人龙,用高杰代替其位置,当时的官军手中包括陕西兵、湖广兵、保定兵三大主要部队。兵力共计10余万。李自成得知消息后,撤开封之围,带领大军在朱仙镇一带与官军对峙。此时闯军的兵力也大致在10万左右。

对峙时,闯军在官军的西南部挖掘沟垒,截断官军的退路,筑起几座小土山,居高临下的使用大炮轰击明军,明军大败,左良玉带头逃跑,明军迅速崩溃,数万人投降。

在这场战斗中,明军内部派系杂乱,不能相互配合固然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但闯军掘沟垒断官军退路的做法也堪称可圈可点,古代战争最重要的是后勤保障,闯军这一举动无疑切断了官军的粮道,使得官军的斗志全无。

筑土山证明了闯军能通过修建一些简单的野战工事来取得对官军的优势,用大炮轰击明军是其擅长发挥火器在野战中作用的体现。

接着是汝州之战,在朱仙镇之战后,明军在河南的局势进一步恶化,崇祯帝催促刚刚编练新军不久的孙传庭火速出关进攻闯军。孙传庭在潼关誓师后,亲率主力直趋洛阳,命令左良玉从九江北上夹击闯军,不料左良玉竟按兵不动,导致孙传庭成了孤军。

李自成则敏锐的捕捉到了明军的弱点,他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主动放弃了洛阳、汝宁等地,明军不断挺进,战线不断拉长,闯军则利用沿途挖的壕沟等工事,坚守不出,将明军死死的拖住,另一面派遣骑兵偷袭官军后方,截断了明军粮道,明军进攻受挫,粮食将尽,又碰上大雨,粮食运输更加困难,大量的明军开始哗变逃跑,无计可施的孙传庭决定撤退,被追击的闯军歼灭数万人,明朝自此再无力组织起对闯军的进攻。

在以上两场决定明顺国运的战争中,闯军的表现都体现了一支强军的特色,统帅李自成善于分析敌军的弱点,灵活运用战术,军队在诱敌前期大量失地(不少在城里的大顺军家属来不及撤退)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强有力的纪律,足以证明这一支部队不同于以往乌合之众式的农民军。闯军的野战能力绝对不弱。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不服气,毕竟大明最强大的精锐——关宁军还没出手呢?在河南与闯军作战的不过是一些“二流部队”罢了。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来分析另一场重要的战争—山海关之战。

关于山海关之战的问题,我曾经在另一个提问的回答中专门分析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一下我的往期回答,在这里就不重复赘述,简单分析一下在清军未加入战局前,顺军与吴三桂的关宁军的战斗情况。

崇祯十七年四月,顺吴两军交战于山海关附近一个叫一片石的地方,顺军主力以一字长蛇阵摆开,后方是大量的弓弩手,骑兵部署在最后方,吴三桂的部署也大体相同,同样是步兵在前,弓弩手在后,关宁铁骑在最后方。

首先是闯军派出骑兵先发动骚扰进攻,紧接着关宁军也派出骑兵反击,见对方骑兵出动,顺军骑兵便撤回阵内。在这一波骑兵相互扰袭后,双方步兵开始了硬碰硬的对攻,这是战场上最残酷,伤亡最为惨重的交战方式,也是最考验士兵勇气的战斗。然而交锋的结果却是,关宁军溃退,被顺军三面包围。如果不是后来清兵突然出现,关宁军必败无疑。

看到这里,连大明的最后精锐关宁军也败了,那大顺军队莫非天下无敌了吗?

当然不是,接下来要提到的这场战争马上就来打脸了。

清顺潼关之战

潼关之战是大顺军在北方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斗,这次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潼关城外的野战,顺军战败后,退入城中随即开始第二阶段的城市攻防战。

本文只讨论第一阶段的野战过程。

潼关一战,进攻的一方是豫亲王多铎指挥的清军,而顺军则由李自成亲自指挥。

战斗开始前,李自成派大将刘宗敏去占领城外的山坡高地,力图在外围狙击清军,防止清军直接攻城。

战斗打响后,清军采取骑兵佯攻,步兵侧翼突破的战术。由图赖率领的清军精锐骑兵向山上发起冲锋,成功吸引住了顺军的注意力,紧接着主力步兵从侧翼上山,打了顺军一个措手不及,在清军的两面夹击下,顺军大败,潼关以南的高地全部丢失。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李自成改变了正面强攻的战术,试图通过夜袭来扭转战局,不料多次夜袭均被清军坚固的营地工事所阻挡。感觉阻击清军无望的李自成只有退入城中,依靠城墙抵挡清军的进攻,从而进入了第二阶段的攻城战。



潼关一战,清军仅仅凭借一百骑兵就能视闯军大军为无物,完美发挥了骑兵在战场中的扰袭作用,而步骑的相互配合也是清军迅速取胜的关键。

反观山海关一战,李自成的骑兵部队就不能发挥清军这般的作用,最后还是需要靠步兵的硬碰硬。

因而可以得出结论:同时期的闯军略胜于明军,弱于清军。

至于张献忠的问题,简单提几句。

一:潼关之战时,张献忠的重心在四川,且清军多铎部改变南下方略,转而向西进攻潼关是有些出乎李自成意料的,就算这时候匆匆联系张献忠也来不及。

二:闯军与大西军历来就有矛盾,张献忠进攻汉中时,被李自成部下贺珍部所击退,就算张献忠李自成不计前嫌,但“请神容易送神难”的道理李自成也是明白的。因此张献忠来援没有多少可能性。

三:即使不考虑以上两个问题,山海关大败之后的闯军本已经是损失惨重的败军,搭配实力比闯军还弱小的西军去对抗乘胜而来的清军,获胜的希望也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