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攻四川,张献忠为什么不向南撤反而向北进?

于无声处34


1643年,李自成出了车厢峡后转战河南。其时,东北松锦方败,明廷九边精锐悉数尽没,北方军力为之一空。为图东山再起,朝廷搜刮无度,河南百姓才遭旱灾,又遇官差,为求活命,纷纷加入李自成队伍。几个月时间,李自成势力复起,结连大兵数十万,围攻开封。孙传庭强被启用,亦不能当,柿园之战、潼关之战、渭南之战三战皆败,李自成据有关中、中原一带,于1643年底于西安建国开元。次年初,举兵东征,摧枯拉朽,不到三个月攻下京城。

李自成在北方春风得意,在南方征战的张献忠料想抵敌不过李自成,于是不再向北发展。为了能与北方政权做长期对抗(张献忠此人野心不小,颇能得人,手下四个养子才具过人),寻思着占领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四川作为基地。张献忠此前曾两度入川,一次是在十年前被秦良玉击败,一次是被左良玉逼入四川。如今,他带领着十多万大军再度入川,轻车熟路不说,大明王朝地方官守也多不堪一击。

(张献忠三入川蜀)

1643年底,张献忠点起兵马,由武昌起大兵,经岳阳向重庆发起攻击,于次年八月攻占成都,于1644年11月即皇帝位,建立大西政权,分封诸养子为王镇守四方。张献忠至此,经过一年奋战,基本实现战略构想,其势力遍及四川、重庆。不过,南明势力并未全部消灭,他们据守南部和东部的险要之地,伺机发起反攻。

一片石之战后,李自成兵败如山倒,山西、山东江淮之地旋即丢掉,堪堪退守关中,希望依靠潼关天险保住根据地。结果清军北路偷渡黄河,南路以红衣大炮轰击关隘,李自成在西北无法立足,只能南出武关,夺路南逃。清军随后多路大军会攻南明,不多久,南京也陷落了。此时,明末四大军政实力,只剩下清朝与大西军了。

张献忠为了稳固控制根据地,采取了残暴的高压统治政策。对于明朝官吏、地方劣绅等号称“五蠹”的害民群体,张献忠执行了杀戮的政策,有很多滥杀行为。这使得很多地方豪绅自发组织起来与大西政权对抗。所以,大西政权存续的两年时间里,控制区域一直在不停的变化。张献忠尽管据有川蜀之地已有两年,却只是立威,没有树恩,使得大西政权只能作为军政府存在,民心不附。这也导致了张献忠在遇到外敌压境的时候,不能也不敢固守一地,这与当初刘禅选择投降的道理是一样的。

随后,清廷以驻防西安内大臣何洛会为定西大将军,会同固山额真巴颜、李国翰等,进兵四川,征剿大西军。1646年3月,清廷又增派靖远大将军肃亲王豪格入川。在清军南下的时候,明朝川陕总督樊一蘅、兵部尚书四川督师王应熊,也会师泸州,约期进攻大西军。东边的重庆,为明军参将杨展驻守,也起大兵会攻大西军,占领川南诸州县。

大西政权在最后的时间里,陷入了四面包围的绝境之中。川蜀周边的险要都没有掌握在手中,大西政权无险可守,形势岌岌可危。张献忠只能选择率领部众逃离川蜀这块绝地。他首先派出大西军10多万人东征,试图顺长江再次东进湖北,在彭山败于杨展,又退回了成都。南方的泸州,明军势力强大,正在组织反攻成都。张献忠军队士气低迷,东、南两个方向都不得去,只有北方一途了。于是他点起兵马,在四面八方的敌人没有把他挤成齑粉前撤出了成都。

(张献忠在蜀中杀了很多官吏)

在张献忠看来,北上汉中,退可以保有蜀中,不失为刘备。进则可据有关中,窥伺中原,此兵家之道。单只坐守四川盆地,如束手待毙,自取败亡之道。张献忠此时并没有跟清军交手,还不清楚清军的战斗力。不过,李自成的败亡也让张献忠产生了兔死狐悲之感。在北上前,他预感到此行可能会有不测,因此嘱托道:“我亦一英雄,不可留幼子为人所擒,汝终为世子矣。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或许此时的张献忠已有与南明联手之意,只是因为他已上了帝号,还曾挖过朱家祖坟,不好再去联合人家了。

(大西军余部成为抗清主力)

至于张献忠为何不选择南撤,实在是因为张献忠没得选了。四川南部还属于明朝势力,张献忠北上抗敌,即使输了不失为英雄之名。可如果清军北来,张献忠不做抵抗,却向南逃窜,还在窝里斗,就难称英雄之名了。不要以为这种心思太小家子气,说什么大丈夫能屈能伸,像这种绿林草莽出身的起义军领袖,这种面子上的活是很重要的。

清军挥师南下速度极快,豪格命鳌拜急行军,偷袭贺珍。孙守法、王光恩、武大定、贺珍等部溃败。至1646年11月,豪格军已自陕西入四川,张献忠的部下刘进忠在百丈关向豪格投降。蜀中地区抵御北兵,历来都是守汉中以做前锋,守阆中以做后应。如今清军来势迅猛,不待大西军做好部署,已经破关而来,把本来能打成防御反击的优势战斗变成了平原野战。

张献忠也不会知道自己会这么背,在第一次接战中,因为轻装查看地形,就被清军的特种兵在斩首作战中给射杀了。


而知而行的历史


联明抗清,张献忠末年的思想转变

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在攻克重庆和成都后,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历十一月十六日,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国号“大西”,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


大西政权设置左右丞相,六部尚书等文武官员。命“汪兆麟为左丞相,严锡命为右丞相”。以王国麟、江鼎镇、龚完敬等为尚书。

大西国颁行《通天历》;设钱局铸“大顺通宝”钱币;开科取士,选拔三十人为进士,任为郡县各官。发布政令,对西南各族百姓“蠲(juān)免边境三年租赋”。

张献忠号令森严,不许“擅自招兵”,“擅受民词”,“擅取本土妇女为妻”,违者正法。

大顺二年(明弘光元年,1645年)夏,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被满清军俘虏,在北京被杀,明朝灭亡。

十一月,满清派遣何洛会为定西大将军进军四川,派人诱降张献忠,信中说:“张献忠前此扰乱,皆明朝之事”,表示谅解,“张献忠如审识天时,率众来归,自当优加擢(zhuó)叙,世世子孙,永享富贵”。并威胁说“倘迟延观望,不早迎降,大军既至,悔之无及”。张献忠面对满清军的压力,不但没有向南方撤退,反而向北迎着满清军而上,这有两个原因:

第一、张献忠对满清异族的入侵是有反感的。

在张献忠看来,国家内部战争是内政问题,南明帝可以由农民军推翻,但死于满清异族之手,则是国家的不幸。所以,面对满清军队的威胁利诱,他不仅嗤之以鼻;反而产生了与明朝军队形成统一战线的念头,更增强了抗击满清异族入侵的决心。

大顺三年,满清改派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与吴三桂等统率满汉大军,全力进攻大西国政权。豪格率清军攻占汉中。张献忠放弃成都,分兵四路,各路率兵十余万向陕西进发,北上迎击清军。张献忠大军在西充凤凰山与清将鳌拜等率领的八旗护军,展开大战,损失惨重。张献忠临河观战,被清军射伤而死。其后,四个养子孙可望,刘文秀,李定国,艾能奇等按照张献忠的遗嘱率军南撤,继续与清军坚持战斗。

第二、看到明朝还有一定的军事力量,认为明朝不会灭亡。

当时,明朝参将杨展领兵占领川南州县,率师北指,与张献忠的部队激战于彭山的江口,张献忠大败,退回成都。杨展由南面逼近成都;明将王应熊又派曾英为总兵,王祥为参将,联师进攻,阻挡张献忠东下。

在这种情形下,张献忠不愿再与明军对抗,而转而向陕西汉中一带,抗击清军。张献忠决定放弃成都前,并“尽杀其妻妾,一子尚幼,亦扑杀之”。他对义子孙可望说:“我亦一英雄,不可留幼子为人所擒,汝终为世子矣。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jù )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表明了张献忠联明抗清的决心。认为不顾满清异族入侵,而继续与明朝对抗就是不义。只可惜张献忠等起义军与明朝都没有政治谋略家,没有形成抗击满清异族入侵的民族统一战线,就像后世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样,而是继续内斗而消耗了实力。

张献忠死后,他的部将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冯双礼等率领农民军向南,在重庆受到明军曾英部的阻击,农民军击毙守将曾英后,继续向贵州方向转移。其后终于与南明联合,共同抗击清军,转战在西南各省的广大地区,坚持了近二十年,直到清朝的康熙初年。


南宫外史


作为一个军阀,他有理由不南下

第一点:当初,李自成的农民军独霸北方,南明政权控制江南,他的地盘作为两大势力的缓冲区,是完全不受双方所节制。现在,清军又大举来犯(等于是另一个李自成),他自然不会乖乖投降!

第二点:这里是他的根据地,他是不会轻易丢弃。他也想过要找下家,可是他往北打不过大顺,往南干不死南明。

第三点:他是不见棺材不落泪,战前的迷之自信。后来的郑芝龙的确是识时务者。只可惜儿子太忠。最后台湾还是归降了我大清!



顶风作案


张献忠征战一生,不是菜鸟,他做出这个决定有其军事上的考量。

由于张献忠在四川的暴行,四川各地对大西政权的反抗越来越严重。

明将曾英占据着重庆,杨展占据着川南,参将曹勋驻守在黎州、雅州,巡抚马乾在合州,督师大学士王应熊则在遵义调度,传檄明军,时刻打算发动反攻。

同时,因为只破坏不生产,大西军又出现了粮荒,战斗力严重下降,这种情况下,困守成都只能坐以待毙,另谋出路成为必然。

张献忠计划放弃成都,顺江东下,进入湖广休养生息,然后再取道湖北进入陕西。

为什么不南下呢,因为从川南到贵州、广西等地,此刻都有明军把守,要想击败他们并不容易,而且这些地方都是大山,比较贫穷,无力供养大西军的军队,相对而言,兵力空虚又富庶的湖广才是张献忠的目标。


1646年7月,张献忠率军三十余万,乘坐几千艘战船,带着数不清的金银财宝,从成都出发,浩浩荡荡,沿江直下。

行军到离开成都150多里的江口镇,大西军遭到了明将杨展的伏击,士卒伤亡过半,损失惨重,那一船船珍宝,也大多数沉没在了彭山县江口镇境内的水域里,这就是张献忠著名的“江口沉银”。

在江口被堵截,张献忠只能逃回成都,水路走不了,只能走陆路了。于是张献忠决定取道川北,直接前往陕西,因为在川北,有大西军都督刘进忠率领的数万军队驻扎在保宁,有人接应,这是条安全的路。

于是他率军北上,经过近半个月行军,暂时驻扎在西充县凤凰山。

因为这时候,他还没有搞清楚汉中的虚实,也没有放弃从川北经水路再进军湖北的想法,他一边派侦察兵探听汉中的情况,一边下令砍伐树木,打造战船。

张献忠没想到的是,汉中的形势如今大变,原本清军攻下西安后,主力就被调走,在陕西的清军只有少量兵马。

驻守汉中的大顺军将领贺珍打算乘机收复西安,率军围城,多尔衮立即命令山东战场的肃亲王豪格率军增援西安,击退了贺珍,而留守汉中的大顺军将领马科在背后捅了贺珍一刀,投降了豪格,这样,清军已经兵不血刃占领了汉中。

并且,眼见清军势大,大西军都督刘进忠也已经投降了肃亲王豪格,并成为清军向导。

张献忠本身并没有做好跟清军作战的准备,也还不知道刘进忠已经投降,他停留在凤凰山只是观望。清军在消灭了李自成所部后,却决定对张献忠动手。

于是,清军前锋在满洲第一勇士鳌拜率领下,“衔枚疾进,一昼夜行三百里”,五六天的时间,就从川北强行军抵达了凤凰山,并且偷袭得手,张献忠被射死,大西军毫无准备,一片大乱,瞬时间就土崩瓦解。

所以,张献忠的北进,是在东下受阻后,才来到川北,打算进行下一步的行动,并非想要正面跟清军决战,他的想法,还是想要进入湖广,再找机会回到老家陕西。只是因为他没有摸清汉中和川北的局势变化,加上清军行动实在太快,一战击溃了大西军,这个枭雄最终殒命凤凰山。


小院之观


因为四川的南方是云贵,当时正好处于内乱之中,并非乐土。贵州在崇祯年间有奢安之乱,云南在1645年有持续了三年遍及全省的沙普之乱。而从四川向北出了汉中就是陕西,这是张献忠等人的老家,有广泛的社会联系,能招收更多的兵源,他的第一选择就是回老家。云南贵州的战乱是大西军余部废了不少力气搞定的,此后大西军还花了三年时间,把云贵变成自己的基地,所以张献忠为啥不选更省事的北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