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有什么特色兵种?

黑水冥王


张献忠,字秉忠,号敬轩,外号黄虎,陕西定边县人,明末农民军领袖,大西唯一皇帝,与李自成齐名。

1640年率部进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帝位,号大顺。1646年,清军南下,张献忠引兵拒战,在西充凤凰山中箭而死。

在明末的农民起义军中,张献忠带领的部队能脱颖而出,横行天下,据地开国,最重要的因素是张献忠出神入化的游击战术和他强大的骑兵。可以说,张献忠的特色兵种就是骑兵。

在张献忠军中,骑兵和步兵的比例是“马七步三”,主力部队“人人有精骑或跨双马”,“介马有付,去来如风,一日夜踔数百里”。

张献忠因为拥有强大的骑兵,史称“献(忠)之行兵,其来也如风雨之骤至,其去也如鬼蜮之难知。故数月间或驰江北,或趋楚豫,蹂躏三省,令官兵追逐不暇,即孙子所云‘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避实击虚’之法。将帅坠其术中而不觉耳。”速度带来主动,而“主动”是取胜的关键。

纵观张献忠一生所经历的战役,发现张献忠不打防御战,基本都是高速度地流动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据点和进攻目标,从不死攻一城,张献忠所攻打的地区,正是明军防守薄弱的空虚地带,所以能够避实就虚,节节取胜。

相比之下,明军则要笨重得多,他们处于明处,每个据点都要驻兵,永远处于守势,战线拉得很长,他们被庞大的后勤所制约,被起义军拖着走,要围困不住,要追追不上。

因此,张献忠的特色兵种就是骑兵。


大江侃历史


张献忠到四川称帝后,残明势力死灰复燃,川中各地反叛四起。张献忠派出六路大军赴各地镇压,但叛民大多据山守险,易守难攻,大西军死伤不少,很多地方依然没法攻下。张献忠想,如果有红夷大炮就好了。

工部尚书王应龙说:“陛下不是聘请了两位西洋传教士当国师吗?听说这两个洋人不仅懂天文学、算学,还会制造天球仪、地球仪和红夷大炮。”

张献忠说:“那还等什么呢,赶快叫他们给老子造!”

张二天,王应龙来到大慈寺后院的铸造局找到两位洋人,传达张献忠的旨意。

利类思说:“所谓红夷大炮,乃是荷兰人发明,原名叫荷兰雷,因中国人称荷兰为红毛国,故改称荷兰雷为红夷大炮。这种大炮的优点是炮管长、管壁厚,而且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整射角,配合火药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威力巨大,一发炮弹可伤人无数。西洋人的海军横行海上全靠此炮,我虽多次见过,但未学过制造之法。安文思是葡萄牙人,精习算术物理,或许可以帮助你们制造。”

安文思说:“本人也从未学过制造军火之术。但军火也是根据物理学原理制造出来的,要认真研究的话应该可以找到其方法。承蒙大西皇帝(张献忠)准许我们传教,为了大西国的国运昌盛,我愿助一臂之力。让我研究几天再与你谈!”

过了几天,安文思果然琢磨出了铸造红夷大炮的方法,并绘出了图纸。接着,他组织一帮工匠按图施工,先铸炮管,再造炮弹,最后将炮身装载在炮车上。仅仅过了一个月,两门红夷大炮便铸造成功。

听说大炮造出来了,张献忠大喜,命人让安文思试炮,他想看看大炮究竟能打多远。

这时,彭县(今彭州)方向传来急报:彭县民众造反,叛民与南明残军聚结于关口、海窝子一带的山寨抗粮抗税,抵抗大西军。张献忠听后非常生气,决定将大炮运去攻打。

可是,炮车的轮子大、车轴宽,一般道路根本无法通行。张献忠命令沿途的乡镇修运车道,与成都街面同宽,直达彭县。运车道修好后,他带着安文思亲赴彭县指挥平叛。

队伍刚到彭县,张献忠便迫不及待想过一下炮瘾。看见东门外的龙兴寺有座古塔,他让炮手对准塔试炮。炮手瞄准塔身,算准距离,一炮轰去,古塔破为三段,一段倒塌,两段仍相倚而立。张献中看到古塔倒了一半,顿时欣喜若狂。

随后,大炮运到关口镇。山中百姓得知张献忠炮轰龙兴寺宝塔,无不恐惧,纷纷撤离到山后。张献忠命士兵将大炮捆在两匹骡子身上,赶着骡子向山中追击,每走20里换一次骡子。进入深山,张献忠让士兵在骡背上试炮,安文思阻止说:“骡子听见炮声必定受惊,伤及自己人,是否容我另制一个炮架。”

张献忠说:“山中的人马尚未走远,现是正是炮击的最佳时机。若等你把炮架做好,人早跑了。”安文思无奈,只好先用绳子绑住骡子的两蹄,然后装填火药、炮弹。

果然不出所料,炮声一响,骡子惊得一跳,竟将绳子挣断,发疯似的乱踢乱跳,操炮的士兵一接连被踢伤好几个,安文思躲闪不及也受了伤。最后,骡子力竭气断,随同炮身滚下悬崖。张献忠大为扫兴,当天便率队回到成都。

红夷大炮虽然造出来了,但因技术不过关,加上炮身过重不便携行,只生产了十几门,没法批量生产,张献忠的军力最终未能得到提升。


匹诺曹jun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的浪潮席卷中国大地。在这些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中,要数张献忠和李自成两人最为人所熟知。因为这两人所拥有的兵力最强大,以至于很多弱小军事力量和他们两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摇黄十三家”便是与张献忠有着直接联系,他们是活跃在四川北部地区的一股小型军事力量。

摇黄这两字其实分别来自张献忠两个手下的名字。为了与李自成配合,张献忠于1634年攻打四川,一年后的张献忠带兵离开四川。留下一支部队驻守四川北部,这支部队有两个首领,他们分别是摇天动和黄龙。所以,他们的军队也叫“摇黄军”。1636年,摇天动和黄龙在抗击明王朝官兵的战斗中去世。他们所领导的军队也被分成十三家,所以被称做“摇黄十三家”。他们领导人的名号分别是:整齐王张显、遵天王袁韬、逼反王刘维民、黑虎混天星王高、夺食王王友进、邢十万、息九思、黄鹅子、景可勤、震天王白蛟龙杨秉允、陈琳等。

摇黄十三家各个部队最后的走向也有所不同,有的军队归顺了明朝,明朝被推翻以后,有的军队投降了清朝,有的则变成抗击清朝的小部队,抗击满清的部队也称为“夔东十三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