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李自成、张献忠、李定国等人最终成了明朝忠实的保卫者?

你白哥哥

这个标题有误——是李自成、张献忠的部分余部成了南明的忠实保卫者。

说到这要分别谈谈这两部不同的情况。

李自成部退出北京后退到其首都西京(西安),第二年潼关被攻破后南下湖广,这是致命的失策,因为湖广不但易攻难守,而且也是南明余部的命门所在,湖广一失,南明剩下的湖南、两广就都门户大开,所以李自成部在湖广受到南明与清朝追兵的前后围堵,最终莫名其妙地溃散,本人也失踪。

但这样一来南明余部就不得不在湖广直接面对清朝的得胜之师,这个压力是南明地方官们所难以承受的,安抚李自成余部使之为己所用、至少不让他们投降清朝增加自己压力就势在必然,而李自成的失踪消除了最后的障碍,李自成余部也希望摆脱前后夹击的窘境,而没了“大顺永昌皇帝”一切都好商量,最终南明大臣何腾蛟给了李自成余部“忠贞营”的编制和一堆空头封号,李自成余部名义上对南明称臣,但并不太听话,而且内部仍然把李自成的妻子称作“老太后”直到夔东十三家时期。此后永历对这次收编的追认,只不过是承认既成事实。

这支打起南明旗号的李自成余部是李的嫡系主力,包括其唯一的亲侄子李过(永历赐名李锦),李自成皇后高氏的堂弟高一功(永历赐名高必正),高迎祥时代的宿将郝摇旗(永历赐名郝永忠),以及李自成亲信大将袁宗第、刘体纯、刘芳亮等,他们和南明朝廷的关系始终若即若离,保持高度独立性,因此才会出现湖广丧失后永历一路向西南,忠贞营却一头扎到夔东的奇怪现象。当然,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迫于共同的强敌,始终还是维系着,比如坚持到永历殉国后才失败的郝摇旗,就长期庇护着明朝宗室东安王朱盛蒗,军中还有永历派遣去夔东督军的太监潘应龙——但这并不会让郝摇旗以及和他并肩战斗的袁宗第对定期向寓居李来亨(李过养子)营中的高“太后”请安有任何犹豫或不自在。

与李自成残部相比,张献忠残部的“南明化”更彻底。

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山意外死去后,所部大体完整,由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个养子率领进入贵州、云南,建立“四将军政权”,这是个没有帝王的草台班子,本身的统治基础很脆弱,需要有所迎奉,而一路溃退到西南的南明至此已灰心丧气,不再摆“天朝”的臭架子,自然很乐意用一堆官职和一个名分,去换取如此大军和地盘对自己的拥护,四将军没有称帝,给他们封王足以让他们心满意足,而南明又不会“政治不正确”,自然皆大欢喜。

此时清朝在大陆已成气候,西南成为最后的主要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张献忠余部除了脑袋缺根线的孙可望,另外三位“抱团取暖”的危机意识很浓,而南明至此也基本只剩下现实派,不但“官贼不两立”的迂腐派已几乎绝种,就连何腾蛟那种又要收编、又要端着“我是官你们是贼”架子的正统派官员也所剩无几了,因此他们才能一路凑合到覆灭。

李自成、张献忠如果活着,南明和大顺、大西就是“官贼关系”或“皇帝与皇帝”关系,是几乎不可能合作的,但他们两个无巧不巧地双双在极短时间里意外死亡/失踪,而这两位又都凑巧没有众望所归、可继承帝位而不会引发致命火并的继承人(李自成只有一个女儿,侄子李过继承帝位人心不服,他自己也不敢,而且李过也无子,唯一的继承人李来亨还是养子;张献忠妻子几次失散后也无子,四个养子虽然有威望但地位相当,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三人互不相下,无论谁称帝都会被另外两位围攻),在清朝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几个弱者出于危机感很容易合作。

但合作的亲密度是有异的:李自成是决策挖掘凤阳明朝祖坟的“首恶”,逼死崇祯的“罪魁”,南明对与其余部合作顾虑更多,掣肘和龃龉也多,且双方合作时南明还占有半壁江山,自觉本钱较大,对“降贼”采取居高临下态度,同样李自成余部也不太喜欢和南明中枢“鬼混”,因此彼此间一直保持“安全距离”;张献忠始终是“流寇”,其肆虐区以外的明朝宗室、官员对他们的抵触情绪稍弱,且李定国、刘文秀等人较为恭顺,双方合作时南明已极其虚弱,态度变得更诚恳现实,因此双方间关系要紧密和亲切得多。


陶短房

问题的描述是不正确的。

李自成、张献忠都是建立了政权的义军领袖,建立政权的意思就是要推翻明朝,自己打天下当皇帝,他们是不可能保卫明朝的。并且,与南明联合的大顺军、大西军也并不是全都对朝廷忠心耿耿。

问题要表述的应该是李自成、张献忠属下与南明联合抗清的事件,这以事件的原因有二:

一、是李自成、张献忠政权均由清军消灭,二人也都死于清军的军锋之下,李自成被清军追击时意外死亡,张献忠则直接死于清军游骑之下。因此二人部下与清军势不两立。

二、向何处去?大顺军、大西军在领袖死去后,基本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他们一方面需要继续抵抗清军的攻击,另一方面需要有一面旗帜,他们或归附南明,或以南明接受爵位实现本集团领导地位。

顾诚先生认为,南明与清争夺天下的关键在于对第三方势力(即大顺、大西)的争夺,谁获得第三方势力的支持,谁就能完成统一。可惜,南明虽然在时事和人心上占有优势,但与大顺、大西军的联合程度很低。因此,虽然大顺、大西军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希望为国效力,但或受排挤打压,或桀骜难驯不愿受中央“瞎指挥”,他们保卫明朝的行为在事实上也就大打折扣。比如,大顺军的李锦、高一功就报国无门,最终据地自守。大西军部的孙可望、李定国、艾能奇、刘文秀四人虽然与南明实现联合,但孙可望一心希望“政由己出”,最终也与永历走上了兵戎相见的道路。

李定国和刘文秀虽然被评价很高,但应该注意的是当时的时局已经变成了大西军与永历朝廷命运相连,司徒琳先生在《南明史》中指出在清军攻陷广东、广西,永历投靠孙可望的时候大明已经只是一种符号了。


孝陵卫小校

首先问题错了,只有李定国捍卫大明。其余两个李自成为大顺,张为大西。至于李为什么,八成也不是为了大明,毕竟反明那么多年。

之所以保明,一是出于民族大义,不想被异族统治。而当时只有明朝具有号召力,能聚集更多力量抗衡清。二可能是出于自身,替张报仇吧反清。

这个就跟抗日战争国共关系一样,两者走到一起,因为一是民族大义,二是共弱国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