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 廣泛地吸取中國文化

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有密切的聯繫,廣泛地吸取中國文化是日本文化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

日本最初沒有自己的文字。大約自三世紀起,中國文化通過大陸移民經朝鮮傳入日本。據《日本書紀,記載,公元285年百濟博士王仁至日本,傳人《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並向皇太子冤道稚郎子進行漢字和儒學的啟蒙教育。到五世紀,日本貴族已經能夠熟練地使用漢字了。478年,雄略天皇致南朝宋順帝的奏文,就是一篇很好的漢文作品。大約與此同時,日本人開始學會利用漢字作音符來書寫日本語。比如,要表達“明天見吧”這句話,就要寫成“安寸安波武”。從此日本人可以用自己的文字記事作文,表達思想,對發展民族文化有重要的意義。

日本:文化 廣泛地吸取中國文化

古代日本人信仰神道教,神道教是源於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信仰,認為日月風雷,山石湖海以及其他許多動植物都有神靈。祖先崇拜在宗教信仰中也佔重要地位,每個氏族都有自己崇拜的祖神。大和國家統一後,皇室力圖把自己的祖神天照大神說成是君臨諸神之上的主神,但這一企圖不為其他氏族所接受。大約在五六世紀,佛教也從大陸傳入日本。佛教主張忍耐、順從,並且兼容懦家的忠孝思想,很適合日本統治階級的需要。佛教又是外來宗教,不受氏族界限的影響,特別是佛教比較集中地體現了中國的先進文化。因此,佛教一傳到日本就得到貴族的積極文持,迅速發展起來。佛教的廣泛流行,對於吸取和傳播中國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日本:文化 廣泛地吸取中國文化

七世紀以前,日本學習中國文化主要通過大陸移民的傳播。聖德太子時期(593一627年)一改從前間接學習中國文化的做法,直接向隋朝派遣使者、留學生和求法僧,積極主動地學習中國文化。著名的留學生高向玄理、蒲淵誘安和僧妥等人都在中國留居二、三十年,歸國後對傳播中國文化和推動大化革新都起了重要的作用。聖德太子也大力提侶佛教,建立四天王寺,崇尚佛法,從此佛教大盛。大化革新以後,日本繼續大力吸收中國文化。自630年至894年間,派遣唐使十幾次,隨行的有許多留學生和求法僧。吉備真備和阿倍仲麻呂是日本留學生中的傑出代表。吉備真備在唐留學十七年,積極吸取唐代文化精華,回國後不僅在太學教授三史、五經、明刑、算術、音韻、書法等科目,並且給孝謙夭皇講解禮記、漢書。他利用漢字的偏旁創造了日本楷書字母—片假名。後來留學僧空海又模仿漢字草體創造了草書字母—平假名。阿倍仲麻呂十九歲人唐留學,改名晃衡,畢生致力於學習中國文化,直至七十三歲化為唐土。他情通文學,擅長詩歌,與唐代大詩人李白、王維、儲光羲等是知己好友。他的詩作反映了中日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深厚情感。中國人民十分器重阿倍,他在唐朝任職,官至從三品,死後蹭從二品,潞州大都督。這是外國人在中國做官的歷史上所罕見的。與大批日本留學生來中國的同時,也有不少中國人到日本去傳播文化,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八世紀中葉,年逾花甲,雙目失明的中國高僧鑑真和他的弟子,經過許多周折,歷盡艱險,到了日本。他不僅帶去了佛教各宗經典,建立佛教律宗,還在建築、雕刻、美術、書法、文學和醫藥等方面,把唐代的燦爛文化帶到了日本。

日本:文化 廣泛地吸取中國文化

由於日本積極吸取中國先進文化,為日本的文化發展莫定了基礎。因此出現了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的文化高潮。奈良時代(710一789年),日本仿照唐代貴族教育制度,在中央設太學,地方設國學,各置博士、助教,教授經學、律令、音韻、文學,谷法和算術等科目。貴族一般都通曉漢文和漢詩。保留至今的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就是日本貴族階級文學作品的代表。八世紀初編成的《萬葉集》是用漢字作音符寫成的日本詩歌(和歌)集,其中不僅

有貴族、僧侶,而且有農民和士兵的作品,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日本最古的兩部史書《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也是在八世紀初編成的。到平安時代(794一1185年)又陸續編成《續日本書紀》、《日本後紀》、《續日木後紀》、《文德實錄、和《三代實錄》等史書,加上《日本書紀》合稱布六國史》。佛教在奈良時代獲得很大發展,743年在首都奈良建東大寺,地方各國建國分寺。與佛教有關的建築、雕刻、繪畫和工藝等都有了新的發展。東大寺和聖德太子建立的法隆寺集中代表了佛教藝術的精華。

日本:文化 廣泛地吸取中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