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什麼不看好P2P轉型助貸?

網貸整治已經進入下半場。近期備案細則陸續流出,部分P2P都在轉型助貸。

“助貸以後會‘持牌上崗’,大概都屬於類銀行了。”一位業內人士聲稱。

而另一方面,對於助貸的監管,儘管網上隔一段時間就流傳出新版本,但是最終文件卻遲遲沒有落地。

他們為什麼不看好P2P轉型助貸?

對此,有業內人士持悲觀態度:“這一模式只是過渡,被禁止是遲早的問題”。

關於助貸業務的監管到底何時出臺?未來助貸是否會實行牌照制?是否會進行屬地化管理?每一個細節,都牽動著從業者的神經。

他們為什麼不看好P2P轉型助貸?

“最好的時光已經過去了”

回看監管對於助貸業務監管的幾個文件,指導思想已經很明確。在監管提示下,一些中小銀行的助貸業務被緊急叫停。

在信貸審查方面,監管關注的重點在於“核心風控不得外包”。

141號文指出,銀行業金融機構與第三方機構合作開展貸款業務的,不得將授信審查、風險控制等核心業務外包。

9號文指出,不得將授信審查、風險控制等核心環節外包,不能異化為單純的放貸資金提供方。參與銀行應開發與業務匹配的風控系統、風控模型,配備專業人員。應獨立開展客戶准入、風險評測、貸款額度和貸款利率確定、貸後資金用途管理。

2019年4月,北京市互金協會在肯定助貸和聯合貸款業務模式的基礎上,也作出相關風險提示。

據消金界瞭解,目前很多城農商行在資產選擇上比較謹慎,大部分只對接了頭部的互聯網平臺。

“我們是上市銀行,更加謹慎,現在只對接了螞蟻借唄”,某地方農商行從業者坦言,“最好的時光已經過去了。”

根據該從業者透露,之所以對接借唄,是因為看中了他們的不良率和逾期率。在風控上,還是以借唄為主;銀行自己也有一套零售風控系統,做二道風控,再將通過的結果反饋給借唄,實現放款。

在單純助貸模式下,互聯網企業的角色更像是客戶信息的蒐集、初步篩選和推薦,即導流;而在聯合貸款模式下,除導流獲客外,雙方的合作涵蓋了授信風控、貸後管理等流程,雙方按照約定比例聯合出資、共享利息收入和分擔風險。

據業內人士透露,渠道不同、銀行不同,比例都不同,一般行方的利息分成佔據了70及以上的比非例。拿微眾銀行來說,微眾銀行與合作銀行的出資比例約為2:8,利息分成比例約為3:7。

然而,也有業內人士提出質疑:金融機構如果有自己的風控能力,為什麼不自己做呢?

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儘管理論上是金融機構和助貸機構聯合風控,但是囿於運營效率、架構調整等原因,最終做風控的往往只有助貸機構。而金融機構成了單純的資金批發,其中的風險被無限擴大。

他們為什麼不看好P2P轉型助貸?

“這一模式只是過渡”

除了核心風控不得外包,監管的重點還在於對於增信方式的審查。

141號文指出,助貸業務應當迴歸本源,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得接受無擔保資質的第三方機構提供增信服務以及兜底承諾等變相增信服務。

9號文指出,不得接受無擔保資質的第三方機構提供增信服務以及兜底承諾等變相增信服務。

儘管不允許兜底,但是在實際的合作模式中,助貸方作為資產提供方,都會帶有融資擔保、第三方保證金等隱性兜底條款,或是通過信託通道等第三方機構進行交易嵌套。

比如在汽車及金融中比較典型的就有保證金模式。汽車金融公司拿著銀行設計的產品,給客戶放款,一旦客戶不還款,相關公司需要進行代償,因此很多機構選擇繳納一筆保證金。保證金的數額,一般單城市50萬,省級200萬,全國業務1000萬,單筆還要繳納保證金的2%。其中人保的助貸險,就宣傳承擔全部風險,銀行“零風險”,解決了銀行的後顧之憂

消金界瞭解到,渤海銀行通過美利金融、捷信、玖富等平臺開展助貸業務,並且藉助保險機構進行增信。

為了合規助貸,很多助貸平臺也在追逐融資擔保牌照。相較於小貸牌照近億元的天價,一張融資擔保牌照只需200-500萬的價格。

此外,消金界獲悉,雲南信託的一款消費金融產品,其產品推介資料顯示,由眾安保險對底層資產主筆承保,做第一道風控;前隆科技提供主要的風控手段。

業內人士反映,信託中間做通道,對審查會鬆一些,也不承擔責任;一般借款客戶和後期管理還是助貸平臺來做的。

據相關財報顯示,互金機構2018年全面向機構資金髮力,且效果明顯。

比如,2018年第四季度,樂信有近70%的新增借款來自金融機構,拍拍貸的機構資金佔比達到20.4%,趣店機構資金環比增長近70%。

業內人士郭大剛表示,總體來說,助貸屬於過渡性業務。但由於業務體量大,運營較輕,資源性強,確實有人在做套利。

風險投資人黃席盛則認為,P2P轉型做助貸並是不它做得又多出彩,而是它沒有其他業務可做,轉型網絡小貸成本高、且有槓桿率限制,因此出於合規,只能轉型做助貸。但是他認為“這條路走不長久,早晚會被禁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