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崇禎召吳三桂來北京抵擋李自成的軍隊會出現什麼後果?

黃家駒忠實歌迷趙三才


崇禎三召吳三桂



1644年3月6日,崇禎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徵召入京勤王。3月10日,吳三桂收到召令,當即決定將遼東所有平民一齊撤入關內,遼東軍4萬,民50萬,浩浩蕩蕩,16日才進入山海關。而同日,李自成已攻陷昌平,京師無一支勤王部隊。崇禎已手書三道急召吳三桂,可對比一下13年前的袁崇煥,用時兩日兩夜急行軍三百里,居然比皇太極還早兩天到達北京城下,吳三桂若非心裡有鬼,或因前事之鑑再來一次“反間計”,或因感到大明危在旦夕,都不會走了六天才走了一半路程。無論如何,擁有大明最後一支可靠力量的他,都應該拋下所有淄重勤王,大明待他吳家不薄!

若是勤王:九死一生



進入山海關,安頓好民眾,吳三桂再度啟程,順道擊敗了投降李自成的唐通,收編唐部眾8000餘人,有力證明了遼東軍的戰鬥力,畢竟唐通原為居庸關守將,明朝邊軍的實力還是有保證的。但17日李自成已經打到了北京的西直門,城內各處守城將領、太監爭先開門投降。19日,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22日吳三桂驚聞噩耗,頓感盡忠無門,但父親吳襄與愛妾陳圓圓尚在城內,仍可敬孝,不久李自成的信使趕到,吳三桂便繼續往京師進軍,準備供奉新主。然而行至半路,偶遇逃亡的家人,竟發現李自成大將劉宗敏竟敢抄了吳家,並且搶佔了陳圓圓,可謂衝冠一怒為紅顏!

吳三桂迅速點齊兵馬殺回山海關,先前接管山海關的數萬農民軍頃刻間覆滅。

然而李自成號稱百萬大軍,從日後的一片石戰役來看,能在短時間內調動二十萬大軍,說明李自成已不是當年那個十八騎敗走商洛的李闖王了,他已是大順政權的創立者。農民軍儘管軍紀、戰鬥力有限,且隊伍成分複雜,夾雜了大量流民,但畢竟與官軍身經百戰,大明的最後柱石孫傳庭便死在陣前。在一片石戰鬥中,儘管吳三桂的關寧軍愈戰愈勇,但畢竟人數處於絕對劣勢,相持三日後,鋒芒漸鈍,此時若非清軍突然殺入,恐怕關寧軍再勇猛,也不能在陣地戰中擊潰李自成。

所以吳三桂若接受召令火速進京,依託堅城,可與李自成周旋。但京師早已無兵無糧,守城不同於野戰,偌大的北京城,讓擅長野戰突擊的關寧軍守城,且人數不足,想當年土木堡之變,于謙用兵22萬方才打敗五萬來犯之韃靼軍,此時勤王,對於吳三桂和大明王朝來說,都是萬劫不復,只不過吳三桂不願意當大明朝的陪葬品。

最壞的選擇:拆東牆補西牆



3月16日,當得知吳三桂內遷勤王,遠在瀋陽的皇太極意識到這是天賜良機,隨即厲馬秣兵,率軍西進。不費吹灰之力將垂涎已久的錦州、寧遠收入囊中,兵臨山海關下。此時皇太極深知,不應過早進入關內,作為一個精明的獵手,他應該坐視關內變動,最好讓明軍與農民軍廝殺,耗盡最後的抵抗力量。事實證明他是對的,正巧劉宗敏送給吳三桂一份“大禮”,意味著李自成拱手將吳三桂推向皇太極的懷抱。

吳三桂得知家人受辱後,立即寫信要求“聯清滅匪”,打著借清軍消滅弒君之人的口號,掩蓋其想當漢奸的恥辱。多爾袞自然不滿意這樣的請求。他繼續等待,讓吳三桂被逼與李自成廝殺,一來證明其價值和忠心,二來削弱其實力。千古鬧劇便上演了:滿洲人在關在窺視,關內漢族兩股勢力在拼命搏殺,無論勝敗,他們都將成為猛獸的獵物。

正如女真人過去所做的一樣,每當關內農民軍被圍被剿殺之際,努爾哈赤、皇太極便立即發難,兵圍京師,十數萬明軍精銳被迫棄圍勤王,來回奔波,不斷被清軍、農民軍消耗,李自成、張獻忠、後金軍,都越打越強,明軍日漸削弱,直至滅亡,京師居然連自衛的力量都沒有。



改變歷史:吳三桂並非時代之子



或許吳三桂有自知之明,他不能代明自立,只能擇木而棲,眼看自己混了十幾年的大明朝已經奄奄一息,選擇李自成還是多爾袞,便是極其現實的問題。因此他行軍的那十幾天裡,無時無刻不在掙扎和煎熬。上天只交給他一個山海關,那是他和他的四萬弟兄重要的籌碼。此刻他更像一個賭徒,當看到崇禎帝自縊,勝利的天平稍微朝李自成傾斜,他便迫不及待投懷送抱。但家人受辱讓他失去理智,他選擇當漢奸,並且將李自成追殺到天涯海角都在所不辭。直到他勒死永曆帝,他心裡再無仁義可言,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成為他最高的信仰。所以康熙削藩,奪走了他半世奮鬥所得,他不願當任人宰割的羔羊,可直到那時才發現,天底下誰都可以提反清復明,唯獨他吳三桂不可以!


春秋正義


崇禎,明朝最後一任皇帝,名朱由檢(1611年一1644年),字德約。光宗朱常洛第五孑,母親為淑女劉氏,在位17年

當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朱由檢不但下詔徵調吳三桂進京,並且要他放棄山海關外的大明土地,暫時從對後金的防禦戰中解脫出來進京勤王,並且普詔天下兵馬拱衛京師。可悲的是,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各地大明將士應徵並不極積,只有吳三桂和薊鎮總兵唐通以及山東總兵劉澤清應詔而動,那麼他們是怎樣行動的呢?


崇禎十七年三月,吳三桂率所部四萬精兵及軍人家屬、遼東平民共計十幾萬人離開大明在遼東的唯一一座孤城寧遠向山海關進發,由於人數眾多,百姓拖家帶口,扶老攜幼,道路堵塞,以至進軍速度緩慢,走了六、七天才入山海關。而李自成的先頭部隊已過昌平,進入北京郊外。而唐通於三月七日率部萬餘人進京時,朱由檢一面褒獎他,一面又派身邊的心腹太監杜之秩到唐通所部充當監軍,唐通所部對崇禎皇帝的這種不信任的作派大為腦怒,要知道,將士們都是拋家舍業提著腦袋來玩命的,沒想到皇帝會玩這一出。結果唐通率部投降了李自成。而山東總兵劉澤清更絕,藉口從馬上摔下造成腿疾而拒絕奉詔,後以勤王為藉口對所轄地區大肆劫掠一番率眾南下,逃往江淮地區。


其實,在崇禎十一年原本可以扭轉乾坤的一盤好棋被朱由檢打的稀巴爛。這年二月,洪承疇令名將孫傳庭在潼關南原設置了三重埋伏,並由偏將曹變蛟率部將李自成一眾引入潼關外圍的埋伏圈,李自成所部被明軍三重埋伏所絞殺,遺屍累累,潰不成軍。明史記載:“遇賊則棒殺,秦賊遂盡"。李自成在親兵的拼死護衛下僅餘十八騎突圍而去,逃入商洛山中。李自成並未剿滅,朱由檢卻聽信楊嗣昌的讒言,將洪承疇任命為薊遼總督,調往關外。孫傳庭被任命為保定總督,繼而又將其逮捕入獄,兩位有豐富作戰經驗的名將離開了戡亂的舞臺,這不就等於放任李自成這頭虎為亂嗎?




大明朝及崇禎皇帝的覆亡有其歷史的必然性。首先是他多疑的個性,縱觀崇禎一朝,能征善戰的名將如雲,如:洪承疇、孫傳庭、吳三桂、盧象升、袁崇煥、左良玉、孫承宗等,這些人被頻繁更換職位,導致指揮混亂,軍令不暢,軍隊士氣低下,戰鬥力不強。並且總督中因崇禎的疑心導改被殺者7人,巡撫被殺者十一人。就連進京勤王的將士,他也是且用且疑,用完後有三個結局:被調到關外前線、按以莫須有的罪名殘殺如袁崇煥、逮捕下獄。所以,誰願意為他賣命還要擔負殺頭的風險。其次是他極度自私的個性,在崇禎打算放棄關外土地召明軍入關勤王時,站在個人名譽的角度,始終不肯表態,害怕承擔棄失國土的罪名而成為千古罪人,轉而暗示大臣們出面表態,他順水推舟。這樣他既可渡過難關,又不需要承擔罪名。可問題是朝堂之上誰又願意當這個“傻瓜”呢,誰又不瞭解朱由檢卸磨殺驢的嘴臉呢,好人自己做,壞人由臣子做,最後找替死鬼一殺了之。大臣們皆以南宋割地求和為恥辱的歷史來反對朱由檢這一意圖。時間就在君臣之間的僵持中一天天的流走,轉眼李自成的大軍兵臨城下,而城外沒有大明將士的一兵一卒來拱衛京師。難怪崇禎哀嘆:“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看看,死到臨頭他還未醒悟,依舊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就當時的局勢來看,別說吳三桂的那幾萬兵馬,就是再來一員名將也無法改變大明氣數已盡的頹勢。


喬江寶


吳三桂的軍隊即使回來,也未必能夠打過李自成,從山海關大戰(一片石戰役)來看,當時,雙方勢力並未發生急劇性轉變,在山海關外,決戰時,吳三桂不敵李自成,況且李自成也不是全軍出動。

因此,除非吳三桂打出扭轉乾坤的戰役,才能挽救明朝的時局,但是,吳三桂兩次勤王行軍緩慢,應該是有原因的,不管怎樣,上一個火速進京勤王的袁崇煥死的也挺慘。


史論縱橫


李自成雖然有才能,但是實在是才能有限。李自成能打敗明軍完全就是依靠人海戰術,經常被明軍幾千人追著李自成幾萬人打。當時滿清軍力人數已經超過李自成,而且都是正規軍,戰力遠在李自成之上。 說白了,李自成基本上沒有什麼軍事才能,只不過是膽子大了點兒,運氣好了點兒而已。


魔怔gg


回來也沒有用擋不住,關寧軍不過就那麼幾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