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抱负是什么?

弹奏丶我的自由7668607


好玩的国学的回答,好玩有趣又有料!


孟子的抱负兼论孔孟思想的同与异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有个头脑迟钝的弟子叫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人如何践行“仁”的思想?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要用礼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符合礼的就去做,不符合礼的就不去做。在孔子那里,“仁”更多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这种规范叫“忠恕之道”。

“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像人字的结构是一撇一捺互相支撑一样,我们要想成就自己,先要成就别人。

“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想要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也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这是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思想。孔子的这两句话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处理人际关系的金科玉律,也应该成为现在人与人距离越来越近,而心越来越远的冷漠时代的人伦准则。

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高度概括,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认为孔子的“仁学”就是关于做人的学问,人践行了“仁”,这就是道。

孟子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进行了系统完善。他把“仁学”上升为国家治理原则,提出了“仁政”的政治思想。孟子认为,君主如果能够把“仁者爱人”的思想引入顶层设计中,实行“仁政”,将“仁者无敌”,最终可以一统天下实现“王道”。

孔子是个心慈面善温情脉脉的人,在中国思想史上,他可能是第一个发现并高扬人的价值的思想家。孔子家里的马厩失火,他第一个问有没有人受伤,这种关心人生命价值的思想,在把人当成动物的奴隶社会,非常难能可贵。孔子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痛骂第一个用俑殉葬的人断子绝孙。当然,用俑来代替活人来殉葬的做法,是一种进步,不过,孔子认为即便用土俑、木俑来殉葬,内心深处还是隐含着对生命价值的漠视,所以,一向文质彬彬的孔子,也会破口大骂。

孟子则把孔子“重民”的思想推向高峰。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百姓才是天下的主体和国家的根本,国君无足轻重。国君不行仁义残暴百姓,百姓可以换掉国君,甚至是杀掉。这种思想,简直石破天惊无比大胆,搞得千年以后的明太祖朱元璋还心有余悸,他曾经恨恨地说,要是这老头子还在,早就拉出去砍了。

人性是善还是恶,一直是思想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孔子并没有对人性善恶做出界定,他说“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性相近的,后天的环境即“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而孟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性善论”并进行系统论证的思想家。孟子认为人和禽兽之间的区别就是道德,而人天生就具有四种向善的“萌芽”,分别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它们就像四肢一样,天然存在于内心。有了这四种心就是人,没有就是禽兽;人如果能够地守护好四心,就能成就道德;不好好守护四心,就可能成为坏人,就是“自暴自弃”,用孟子的话说就是“自贼”。

孟子的“性善论”对中华民族惩恶扬善、积极向善文化心理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好玩的国学


孟子是个非常有抱负的人。她对人有抱负也对国家有抱负,对社会制度也有抱负这里主要谈谈他对人的抱负。

他是逻辑严密的写议论文的大师,为了把理想人格说清楚,他把理想人格从低到高分成六个层次,让人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图索骥。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第一种是善的境界。这种人值得别人去喜欢他,但别人喜欢的不是长得好看或特别有钱,而是他的内心充盈着善的光辉。第二种是信,孟子认为,善不是刻意表现出来的,而是真实地存在于人的内心,是按照自己内心的道德指令去做善事,是由“仁义行”而不是刻意地“行仁义”,这种境界叫信。第三种境界是美。美的境界不是女孩子明眸皓齿、男孩子潇洒俊朗,而是内心充满了善和信的光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身上有一种美好的气质。第四种是大的境界。不仅内心要有善、信的美,还要将这种美表现出来,有益于社会,让别人都能从大人的道德之美中得到益处。

孟子很推崇大人的境界,他说,“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意思是,“只有道德高尚的大人才能纠正君主思想上的错误。君主如果讲仁爱,人民没有不仁爱的;君主如果讲道义,人民没有不道义的;君主如果端正,人民没有不端正的。国君一旦端正国家也就会安定了。”孟子认为,大人不仅要修养自己的道德,还要对外物施加影响,让国家和社会也遵循正道。

“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孟子说:“有侍奉君主的人,他们就专以容色取宠;有安邦定国的人,他们是以安定国家为乐事;有顺应天理的人,当他能通达于天下时,他才去做,有一种人称为大人,他们端正了自己,万事万物也随之端正起来。”看来,大人的境界就是用自己的道德和功绩,深刻影响了社会的人。这还不是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大人相当于把绝世武功练到第八层的人,而真正脱凡入圣的是圣和神的境界。

在孟子的心中,圣就是把心中美好的道德和兼济天下的担当,充分发挥出来,化育天下造福苍生的人,这种人是圣人。比圣人还要伟大的是神人。儒家学说是不大相信鬼神的,所以“神”不是在天上飞来飞去的神仙,而是在圣的基础上,能够通权达变游刃有余出神入化的人,与圣人处在一个层次,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善、信、美的层次,相当于孟子所说的“士”和“君子”,大的层次相当于贤人,已经接近于圣人的境界了,而圣人和神人是孟子理想人格。





非正常人类研究实验室


在万象更新的春季里,静下心来,聊一聊孟子,感受一下他老人家人生抱负。感受他孟子的思想对当代的价值与仁爱道德。宋代的政治家王安石也曾经写过诗,对孟子的赞美有加,当时的王安石是对孟子衷心的景仰的。作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士君子孟子,他的理想抱负是什么呢?我们不防翻开沉淀的历史,看看他的远大抱负。

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6年,名轲,邹人,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亚圣”。他幼年家境贫困,父亲早逝,强毅而有卓识的母亲:“三迁择邻”“断识劝学”,煞费苦心将他抚养成人。

孟子最鲜明的是他有政治抱负远大,高自期许,非常自负。他以孔子的继承人自任,指出:从尧、舜至孔子以来,具有一条圣人、王者绵延相承的根脉;“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尧、舜至商汤,商汤至周文王,周文王至孔子,都是五百年,“由周以来,七百余岁,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接下来,他直接的挑明:上天若是不想天下治平,那就罢了;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孟子也很注重士君子的社会责任,说:士人出来任职做官司,为社会服务,就象农夫从事耕作一样,这是他的职业。当时列国争霸,以攻伐为能事形成尖锐的对立,而孟子却坚持仁政学说、用德治思想,把伦理与政治、仁学与民生结合起来,走以德服人的道路。也倡导,亲仁民,省刑罚,少收税,让人民修养生息。推行恩政,这样才能得民心,无敌于天下。

孟子致力于帮助各国各诸侯结束战乱,实现统一、实施仁政,也推行他自己王道主义的理想政治,但他无疑是失败的。但是从长远和根本上看,他和孔子一样,立德立言,垂范后世,功在千秋,在这一方面,他又是一位成功者。


许飞扬说茶叶


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儒家的代表之一,又名孟轲,著有《孟子》一书。后世儒家十分推崇孟子,称他为“亚圣”,把他与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一生的抱负就是:所有的统治者(即各国君王)能采纳他的“仁政”主张,并加以实行,让劳动人民有土地(即所谓“有恒产”),这样,农民才能够安心搞好生产,接受统治(即所谓“有恒心”)。


阿燚黄南开


1政治:统治者实行仁政,王道,以民为本,是对孔子德政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2哲学:性善论是孟子道德哲学的核心。

3教育:顺应自然,顺应天性。

4社会:与众乐乐,知言养气。


碧水青山话风闻


通过实施仁政使天下得到了安定,这点可以从孟子周游列国不得志说天未欲平治天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可以看出来。

使百姓有基本的收入来源,再立定人生的方向,不断的修养德行。使每个人成为高尚的君子。让你的人性充分实现出来。从孟子曰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和人皆可以为尧舜可以看出来。

使人们由爱自己家人开始推到爱天下人。

最终目标也就是孔子的理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让天下的老年人得到安养,朋友相互信赖,年轻人得到关爱。最后实现世界大同。


坚持你的执着


喝碗玉米粥,闭目端坐着养 浩然之气


装猫变虎


以仁为本

天下大同


古月


孟子的抱负应该是:

推广孔子的仁义之道,游说各诸侯施仁政、行王道,以儒家思想治国平天下。


一位退休的大学教授


立天下之正气,行天下之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