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30焦慮?40歲前實現財務自由


年過30焦慮?40歲前實現財務自由


2019年,最後一批80後也步入30了。

年過30焦慮?40歲前實現財務自由


30歲,一直是所有人都很重視的一條線。我一想還真是,20多歲的時候,人人都上班,作為普通人,大家過得都差不多。

可過了30歲,好像突然就“分流”了。


年過30焦慮?40歲前實現財務自由


有的人人突然一飛沖天,大house、移民、海外置業、全球旅行成了最常見的話題,出入私立醫院和私立學校都是生活的常態。

還有名牌衣服包包鞋子,這些隨隨便便動輒幾萬的消費完全不在話下。

還有很多人不上班了,天天做點自己喜歡的事兒,一副根本不缺錢的樣子。


年過30焦慮?40歲前實現財務自由


而更多人呢?過了30歲,職場陷入瓶頸,95後、00後都在沖沖衝,而自己精力體力都在下降。拼勤奮,明顯已經不夠了。

焦慮,不安,又不敢辭職搏一把,因為離開了公司的平臺就分文不值。

有的人掙扎在月入1萬的門檻上,再往上就上不去了。有的人年薪漲到了30萬,可依然沒錢,信用卡還欠著債。

有的人做到了主管,月薪3萬,可是家裡老人生病,猛然發現卡里根本沒有那麼多錢?!

這麼努力卻過不上想要的生活,那些輕輕鬆鬆就有錢的又是怎麼回事?


年過30焦慮?40歲前實現財務自由


其實這說到底是“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的差別。

“窮人”只想著掙錢花錢掙錢花錢,靠著死工資,從沒想過錢生錢;看到打折就動心,不知道自己錢都花哪裡去了......

“富人”懂得把握機會,合理消費,拓寬金錢來源,還擁有被動收入......

什麼叫被動收入呢?就是很多人說的“躺著賺錢”。對沒有父輩傳下來的房產的普通人來說,被動收入主要就是理財。


年過30焦慮?40歲前實現財務自由



想要改變生活,想要擁有財富,難嗎?難!但也沒有很多熱想象中的那麼難。

根據歷史大數據表明:每個人一生能平均遇到7次牛市,當然,除此之外還有房價等等其他賺錢機會;只是大多數人都會與機會失之交臂。

因為沒有從“窮人思維”轉到“富人思維”,因為不知道怎麼理財。


年過30焦慮?40歲前實現財務自由


有的人幻想自己啥都不用幹,就彷彿有個ATM機在眼前,能生出一輩子都用不完的錢。

所以e租寶,錢寶網這樣的龐氏騙局,才會那麼容易得手,以前覺得老年人容易被騙,現在年輕人也被騙的傾家蕩產。

理財,從來不是一個不勞而獲的事情,而是需要系統的學習,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一定要自己懂。不能跟風,不能盲目。

學理財到底學什麼?

必須要明確的一點是:理財並不是用來賺錢的!賺錢一定是靠自己的事業,理財只能起到輔助作用,讓你無後顧之憂的去打拼,同時保住你已經擁有的財富,讓它們不致於貶值。另外,財富也帶不來幸福,有時候太快賺到過多的財富反而會帶來災難。

我們賺取財富最終也是為了幸福的生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理財就是理生活,理財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學習理財的時候並不用太專業化,並不用把自己打造成理財師,我們反而可以利用理財師的專業技能來幫助我們輕鬆理財。

這就好比,我們不必為了健康而將自己培養成為醫生,我們只要瞭解健康的基本原理,懂得向醫生諮詢,獲得專業服務就好了。這樣我們就能騰出時間和精力去做自己喜歡並且更有意義的事情。

很多人為了通過理財賺錢,特意去學習炒股,研究各種套利技巧,最後不僅投資賠錢,而且個人事業也荒廢了,這是得不償失的。

對我來說,理財就是8個字“開源、節流、風控、投資”,也可以拓展到16個字“積極開源、主動節流、做好風控,被動投資”。也就是,積極的利用事業賺錢,增加收入;主動控制自己的消費慾望,把錢花在刀刃上;利用家庭保障規劃轉移風險可能帶來的經濟損失;被動化的投資,讓財富自動的保值增值。

當然,每個人的經歷都是不可複製的,你希望得到怎樣的生活,就要為此付出相應的代價。就好像“自由”也不是輕易就能獲得的,它需要你有更多的“自律”,自己主動管理好生活。在書中我講解了對理財的看法,並不是給大家用來模仿的,而是希望給大家一些啟發,最終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理財之道。

為了活得有尊嚴,活得像一個人,

必須儘早實現財務自由。

財務自由的真實含義不是錢的自由,

而是人的自由。

——方瑩《焦慮的中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