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沒事胡思亂想是一種病,得治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生活中,很多人喜歡在空閒時間胡思亂想,然而,過多的、無意義的思慮只會不斷地消耗自己內在的能量,長此以往,還容易導致患上各種心理疾病。下面,將從心理學角度進行解析,如何修正胡思亂想的壞習慣。

心理學家:沒事胡思亂想是一種病,得治

胡思亂想的危害

心理學家曾做過調查,測試人群中內耗最高的三大因素。其中,胡思亂想、拖延症、做不喜歡的事佔據了前三,大約有32.6%的人都在做“胡思亂想”的內耗。

即使我們的身體沒有做任何動作,但是,大腦的活躍思考同樣能夠讓我們精疲力竭。越來越多的現代人總是覺得“心累”就是因為我們一直在“內耗”。

即使每天給自己制定了很多計劃,但是計劃還沒開始,“今天中午吃什麼?”“明天穿什麼衣服”等念頭蜂擁而至,與自己作戰都來不及,哪有時間完成計劃呢?那麼,如何才能解除這種自我消耗的狀態呢?

心理學家:沒事胡思亂想是一種病,得治

建議一:活在當下

喜歡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世界裡,實際上是對現實的一種逃避,無論是擔憂未來還是懷念過去,對當下的自己都是無濟於事的。

而活在當下就是讓我們活在現實中的最好方式。活在當下,當你害怕未知時,不要害怕犯錯,因為只有錯了才有新的機會。

心理學上有一個思維訓練,當我們面對未知的挑戰時,可以想想最糟糕的結果是什麼?仔細思考一下你會發現,最壞結果與你內心的恐懼,根本不在一個量級。

恐懼其實就是一種情緒,它和事實並沒有太大關係。不願意實踐的實質是不敢面對挑戰後的失敗。可是真的失敗了會怎麼樣?一般人不會認真思考。其實絕大部分失敗是沒有後果的,活在當下,你才能停止幻想。

心理學家:沒事胡思亂想是一種病,得治

建議二:給自己足夠的安全感

很多人,在親密關係中喜歡胡思亂想,可是越想卻越容易患得患失,其實這是內心沒有安全感的表現。

安全感的缺乏會耗光了你的能量,你會幻想出很多並沒有發生的場面,比如,對方沒有及時回短信,你就會懷疑他是不是變心了,結果是導致你就很難體會到親密關係中的甜蜜和美好,無法獲得一段幸福的親密關係。

心理學家:沒事胡思亂想是一種病,得治

所以,當我們在胡思亂想的時候就應該及時提醒自己“這件事的原因真的是這樣嗎?還有沒有別的可能?”

任何時候,當你產生不良和負面的情緒時,可以問自己:我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這種方式雖然很麻煩但是卻能極大地改善胡思亂想的毛病。

這樣一步步地減少自動化思維對我們的影響。真正的安全感來自自己踏實地努力,單純地幻想只能起臨時的作用,而真正地去完成一些目標會給我們帶來極大的安全感。

心理學家:沒事胡思亂想是一種病,得治

“胡思亂想”是物質得到滿足後的現代人對精神世界的一種探索,適當地思考有利於我們瞭解自己,但是沒事就胡思亂想只會給我們增加更多無形的負擔。從今天起,利用上文的兩點建議去改變“胡思亂想”這個壞習慣吧。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神奇小小

《認知心理學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