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是病,得治!

前兩天我發了一條微頭條:

我身邊出沒各種拖延症同類:A,僅剩一個月就答辯了,論文只是簡單地開了個題;B,駕照只考了科目一,然後活生生拖到過期;C-Z,執行工作時,東拉西扯、東搞西搞、東張西望,時間進度條過去了七八成後,以哭著也要把事做完的狀態趕在最後期限前五分鐘交差。人之所以拖延,原因之一是想延長美好悠閒的時光,若期間忐忑不安、備受煎熬、焦慮內疚,那還是挽起袖子開工吧。

這條微頭條發出後,短短半天就收穫了將近五萬的點擊量,能有這樣的“成果”,我想多半是因為,這句話說到了很多人的心裡,這樣的現象你一定見過,也許說的就是你呢。


最近讀了本很有趣的書,《戒了吧,拖延症》,書裡就明確的提出:拖延症是病,得治!這觀點我舉雙手贊成。今天,我想跟你聊聊拖延症,你可以來自測一下,看看你有沒有拖延症,為什麼會有拖延症,以及,拖延症怎麼治。


我有沒有拖延症?


不知道多少人有過這樣的經歷:早起來到辦公室,列好一張滿滿的工作清單,可是,有點不想做啊,你想著,忍不住拿起手機,微博又有了新熱搜,去看看明星八卦,頭條推送了新聞,題目怪吸引人的,忍不住點開,王者榮耀好像出了新春活動,玩一局試試。


一上午過去,工作毫無進展。最終,下午複製了上午,明天覆制了今天,週而復始。


這樣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做拖延症。拖延症,就是你明知道有些事應該去做,但只要沒到最後一刻,你都不想把它做完。


相信當代大部分人都患有拖延症,據美國一位心理學教授調查研究表明,70%的大學生都存在拖延情況,而正常的成年人中也有將近20%的人每天都會出現拖延情況。拖延症可以說是最普遍,最頑固的個人挑戰之一了。


其實早在明代,就流傳著這樣一首詩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這說明數百年前拖延症就已經成為困擾人們的一個難題了。


往往人們都能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有拖延症並不是一件好事,但就是改不掉。哪怕作業拖到通宵不睡覺也要前一晚才能寫完,甚至當醫生宣判你只有3天期限時,你還在想,“沒事,還有3天呢”。


當然這是玩笑話,不過拖延症確實會大大影響我們的效率,進而影響到我們的進步和人生,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拖延症是病,得治!


為什麼我有拖延症


知乎上有個問題:我們到底為什麼拖延?高贊回答說:拖延的本質,就是你的小慾望擊敗了大欲望


不管是刷一會朋友圈,還是吃一塊巧克力,這些都是能夠迅速帶給我們滿足感的“小慾望”。而諸如努力工作、存錢、健身、學習外語等事情,則是能夠真正改變我們生活的“大欲望”。


有太多人,之所以一生碌碌無為,是因為他們輕易便沉溺於一個個眼前的小慾望,最終失去了為大欲望奮鬥的能力。就像英國作家約翰遜所說:“人性的一大弱點,就是我們一直在推遲那些明知最終無法逃避的事情。”


明知這個月的報表還沒交,但就是沒到最後的截止日期就不想動手。

明知領導佈置下了一大堆任務,但卻總是一邊焦慮一邊繼續刷手機。

明知下週要在小組會議上發言,但直到前一天晚上才匆忙熬夜製作PPT。


每一個拖延症患者,都清楚有很多事情是必須完成的,但是每當坐在辦公桌前,就總能找到一大堆藉口,為自己開脫。今天說身體不舒服,明天想要多睡會懶覺,後天又說要追新出的韓劇……直到最後的截止日期,才著急上火,慌忙趕工。


據統計,約有80%的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拖延症,原因都是大同小異:


  • 懶惰型拖延


懶,大概是拖延最大的原因了。拖延和懶惰狼狽為奸,相依相存,一個懶惰的人,99%會染上拖延症。


  • 完美主義型拖延


有的人過於追求完美主義,堅持條件不到位就不動手的原則,把大把時間浪費在空想和等待上,遲遲不肯行動。結果別人已經做完了,自己卻什麼也沒做出來。


  • 害怕失敗型拖延


有些人嘴上說著豪言壯語,行動卻止步不前,別人催促他時,他總說在等待時機。這種行為的本質,就是因為害怕得不到想要的結果,就一直藉故逃避。


  • 尋求刺激型拖延


經常有些人炫耀自己在deadline前一夜趕完方案、在考試前一夜刷完真題的“壯舉”,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種行為的本質是尋求刺激,享受一種自己“很聰明”的劣質快感。但這種“快感”不僅沒有任何營養,而且遲早會讓你栽跟頭。


有句格言說:拖延等於死亡。這句話絕不是危言聳聽,一時的拖延看似無害,長期的拖延卻會悄悄把你拖入深淵。


看過這樣一則寓言故事:一隻青蛙在路邊曬太陽,田裡的青蛙對它說:“快回到田裡來吧,路上車來車往的,多危險啊!”路邊的青蛙曬得正舒服,便說:“急什麼,過一會回去也不遲。”到了晚上,這隻青蛙還沒有回來。田裡的青蛙跑到路邊一看,才發現它不知什麼時候被車軋死了。


這隻青蛙就是我們很多人的影子。總以為拖一會兒也沒什麼大不了,卻不知道危機正在一點點向自己靠近。


就像我的前同事小楊,名牌大學畢業,工作能力也不錯,就是有個毛病,做事太拖拉。上班天天掐點,開會常常最後一個姍姍來遲,每次交方案也總要拖兩天才舒服。有次公司接了個大單,由小楊來負責。原定週三交的方案,客戶上午就在群裡催,他卻不緊不慢地拖到晚上12點多才交。


沒想到客戶較了真,覺得他工作態度太差,取消了合作,給公司造成了不小的損失。老闆也為此大發雷霆,讓小楊捲鋪蓋走人了。


心理學認為:習慣會變成無意識的大腦運作過程,如果長時間拖延,人們便會從根本上習慣性地保持這種狀態。拖延就像溫水煮青蛙,讓人沉浸在虛幻的舒適區裡無法自拔。雖然一開始可以讓你獲得片刻的輕鬆,但真正的問題一直待在那裡,從未被解決。當問題越積越多,慢慢從量變發展到質變,就會開始反噬,給你造成實質性的損害。


拖延症是病,得治!

拖延症,怎麼治?


拖延症是病,得治。那麼,到底怎麼治呢?這裡給大家一些切實的建議,希望對你對抗拖延症有所幫助。


  • 明確目標

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可以將一個大的任務分解成許多小的板塊和單元,並專注於每一個小的部分,每完成一部分,都是對“全景”目標的積累。


  • 做好計劃

執行每件事之前,先安排好合理的計劃,根據拆分好的板塊,制定完成所需的時間。可以根據以往的經歷和別人的經驗來制定。當然,不要給你自己留什麼餘地。


  • 安排順序

將待辦的事項分為四個等級:緊急和重要;不緊急但重要;緊急但不重要;既不緊急也不重要。“緊急和重要”的事項如果過多,則會造成壓力。事實上我們花費最多的是在“不緊急但重要”的事項上。


  • 適合自己

你已經知道任務所需時間,什麼最重要,那麼每個人的狀態各不相同,有人早上更清醒,有人晚上更從容,選擇自己狀態最好的時間。如果是一項幾周的任務,可以每天都固定在同一時間完成這一任務。


  • 隨時確認

把所有的任務一條一條列出來,隨時看看自己完成了什麼,還有什麼待辦,這樣能有效提醒自己,可以寫到筆記本或者手機上,不過光看不走心是不行的。


  • 適當休息

記住自己的目標,但並不是每時每刻都在和它死磕。適當的休息更有利於你投入到這個任務中。同時休息後思路更清晰,有利於集中注意力,還可以緩解長期伏案後的肩頸疼痛。


  • 不要自欺

請一定要堅持時間表,自律和慎獨是這個時代最優秀的品質。的確很多時候計劃趕不上變化快,或者如果安排不合理,可以靈活更改時間表。但是要知道,任務永遠都在哪裡,不要自欺欺人。


  • 限制時間

把時間表都變成倒計時,這樣會更有緊迫感。或者儘可能設置一個最短的時間允許範圍,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任務,留有時間餘地。


  • 額外獎勵

想想你最喜歡的事情,逛街,打遊戲,或者看電影,如果能儘快的完成待辦事情,你就可以騰出更多自己的時間去做喜歡的,這是給自己的獎勵。


毀掉一個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告訴他還有明天。因為當他相信了明天,他就永遠不會選擇努力的今天。那些打敗拖延症的人,永遠是從今天開始,從現在開始,就去行動。


祝願你我,不再找“明日復明日”的藉口,而是有“今日事,今日畢”的勇氣。

共勉。

拖延症是病,得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