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專家總讓你失望?朋友,家長不自己做權威,孩子註定不聽話

父母愛孩子,為之計深遠!對孩子負責是每個父母的天職,也是我們管理孩子的初衷和理由。但是很多家長都有一個近乎絕望的疑惑,明明自己用心跟專家學了很多育兒方法,也覺得很有道理,但用起來就是效果不佳,有時甚至毫無作用。

這讓很多人陷入了越學習越焦慮的境地,嚴重的甚至乾脆放棄了改變。是現代育兒理念根本就是譁眾取寵嗎?還是我沒有學到精髓?當然我們得先承認,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育兒方法只是原則和方向,實施起來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為什麼有的人一用就好使,而你卻總感覺力不從心呢?

深思一下這個問題,會找到被大家常常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不論是從專家處得來,還是自己閱讀所得,兒童教育理念想要落地都需要一個先決條件——家長必須得先成為孩子的權威。也就是說,只有孩子先認可你,信服你,才能夠被你引導,最終在道德、學習及社會交往等方面形成正確的行為方式。而今天,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往往有一個誤區,以為權威就是權力,學了一些方法後,在生活中更多的是想讓孩子去服從,所以我們最常聽到的抱怨就是孩子不聽話

育兒專家總讓你失望?朋友,家長不自己做權威,孩子註定不聽話

權力和權威的區別

權力和權威是政治學的核心範疇。這兩個概念有很多相似之處,以至於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會不加區別地使用,但實質上,他們有著極大的區別。

權力在現代漢語中有兩個基本的語義:(1)政治上的強制力量;(2)職責範圍內的支配力量。也就是說,權力是一種可以改變對方行為的強制力量。這種強制性體現在三個方面,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各舉一個父母運用權力的例子:

一是糾正對方已經產生的行為結果,比如,把作業再工整地寫一遍;

二是阻止對方正在發生的行為,比如,不許哭;

三是防止對方尚未發生但可能發生的行為,比如,放學後不許玩電子遊戲。

從權力的來源看,除了制度賦予外,最主要的就是歷史傳承。子不教,父之過。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權其實就來源於歷史傳承。同時,因為權力的本質是一種強制力量,所以大部分人都傾向於認為權力的基礎是暴力。比如我們熟知的馬克思主義權力觀就認為,權力的載體是國家的暴力機器。借鑑政治學對權力的解釋,我們就會明白,其實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都是建立在暴力基礎上的權力展現。

再來看權威。權威是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它是一種使對方自願服從的能力。與權力一樣,權威的直接後果也是對方的服從,不同的是,權力是讓對象被迫服從,而權威是對象自願服從。

這種服從更多地是服從者對理性力量的認同。換句話說,權威的基礎不是強權,與權力也不存在必然的聯繫。哲學家漢娜▪阿倫特曾說過:“由於權威總要求服從,因此總被誤解為某種形式的權力或暴力。然而,權威排斥使用外在的強制。強力所在,權威便失效。”

套用在兒童教育上,權威可以使孩子心甘情願地去做該做的事,一旦家長表現出強力,自身的權威便消失,導致教育理念再好也都無法有效執行的局面。

育兒專家總讓你失望?朋友,家長不自己做權威,孩子註定不聽話

權力轉變為權威的好處

一、權威能降低服從的阻力。在生活中,採用權力的思維,如果孩子對家長的某些要求並不認同,就會出現討價還價、消極應對的現象。比如,拖拉磨蹭等等。而把權力轉化為權威,孩子會自覺配合家長的要求,減少對家長權力的抵抗。以理服人,以情動人通常都會比以力壓人效果更好。

二、權威的影響更久。我們常常有這種體會,小孩子在沒上幼兒園時,經常會對外人說“我媽媽說”“我奶奶說”,等上了幼兒園口頭語變成了“老師說”,等上了學又慢慢變成“某某同學說”,最終成年後變成“我覺得”,這說明孩子的自我意識在不斷成長,從家庭走向社會最後形成獨立的個人意識。

那麼靠暴力為基礎的權力會隨著孩子的長大逐漸勢弱,簡單的說,小的時候你可以打他讓他屈服,等到他的身高跟你都差不多了,還怎麼下手呢?一旦權力的控制感下降,長期的壓制必然會在孩子身上反彈,這也是很多青春期孩子極其叛逆的一個因素。

相反,權威的影響力更加持久。孩子習慣了以你為楷模,並不會隨著對其他人的認同而消減你對他的影響,而且,隨著孩子價值觀的穩定,認同感還會增加。

三、權威的影響範圍更大。很多人會有一個疑惑,會覺得自己不可能成為所有方面的權威,那不是權威的領域孩子會接受嗎?

邏輯學上有一個非常經典的謬誤叫做“訴諸權威”。指的是人們傾向於毫無根據地相信權威的話,甚至已經超出權威的專業範圍。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明星代言的各種廣告,比如你會因為孫儷出色的演技從而相信她對化妝品眼光,也會因為陳道明的人品選擇他推薦的商品,哪怕他們對這些商品沒準還不如你瞭解。

這個效應對孩子同樣適用,你可能只是在運動方面建立起權威,但關於早點睡覺這些生活中的要求,一樣會得到孩子的重視和服從。

育兒專家總讓你失望?朋友,家長不自己做權威,孩子註定不聽話

如何建立權威?

比起權力來,權威有如此之多的優勢,那麼在家庭中把自己打造成權威就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首先,關注孩子的要求,最大程度地表現出理解和愛。雖然這聽起來有點虛,但並不是毒雞湯,而是實實在在的方法論。權威和權力的最大區別就是自願和強制的區別,能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愛是自願的先決條件,這一條做不到後續的方法全部無效。

回想一下教育孩子的場景,是不是經常在你嚴厲呵斥孩子的時候,姥姥或者奶奶溫柔地對他說幾句,他就跟著去做了,不排除孩子有就坡下驢的嫌疑,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也能看出,被人理解效果更好。從本質上說,人只會相信關注他,理解他的人,所以想要成為孩子的權威,一定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關注他的要求,理解他的想法,不然很容易變成自說自話,雞同鴨講。

其次,展示能力,提供方法。

每個成年人對於孩子來說都是專家,只是大部分人表達的方法錯了。我們更習慣於用自己的經驗直接告訴孩子不要這樣,不要那樣,而忘記了展示自己的能力。夏天要來了,估計很多家長都會領著孩子去做戶外的拓展訓練,在類似活動中,最常見的場面就是家長在場外大喊:“不要怕”“勇敢些”“你是最強的”,但很少有家長親自進去示範一下。

真正讓孩子看到你的能力,並直觀地教給他克服困難的方法是建立權威最好的方式。不然倒容易讓孩子產生你站著說話不腰疼的疏離感。

也許有人會說,我也沒什麼特長,是不是就沒法成為權威了?錯,你還可以給孩子講述你的經歷。每個人的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在自己的經歷中你就是最大的權威。給孩子講講你是怎麼學會用筷子的,怎麼學會跳繩的,怎麼跟同學交往的,怎麼克服悲傷情緒的,這些都是建立權威很好的機會。

育兒專家總讓你失望?朋友,家長不自己做權威,孩子註定不聽話

再次,率先垂範,以身作則。想讓別人覺得你是權威,認同你說的道理,那首先你得自己能做到。讓孩子少玩遊戲,就不能自己總是刷手機。想讓孩子不發脾氣,自己就得做好情緒管理。

關於如何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慣,有一個方法我覺得效果很好,就是以遊戲的方式跟孩子一起發起挑戰。比如,10天按時早起活動,10天不發脾氣活動,與孩子互相監督,展現自己的自控能力或者是改變不良習慣的能力,都會贏的孩子的尊重。

最後,勇於負責,保持堅定。有時候你說的話有多大的分量,取決於你敢負多大的責任。對於給孩子的承諾一定要儘量完成,不能因為突發狀況就找各種理由推脫掉。同樣,對於不良行為,也要堅持原則,不能屈服於孩子撒潑耍賴引起的社會輿論。要讓孩子知道你的價值觀是穩定的,不會因為外界的壓力而發生變化。

雖然表面的效果都是服從,權力和權威卻是兩種不同的感覺。之所以孩子不配合你的引導,教育理念不能落地,很大程度與父母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權威形象有關係。大家都想找到最好一句話就能讓孩子改變的好辦法,但是專家只能教給你方法,怎麼能把效果發揮到最好,還需要我們不斷樹立自己的威信。祝大家都能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完善自我,培養權威,讓孩子心悅誠服地跟隨你茁壯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