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生前为儿子做了诸多安排,却被汉元帝一个奇葩理论全毁了

汉宣帝生前为儿子做了诸多安排,却被汉元帝一个奇葩理论全毁了

汉宣帝画像

有一天,汉宣帝刘询与儿子太子刘奭(读音:[shì])正在用餐,父子俩交谈甚是融洽。

刘奭见父亲高兴,便委婉地跟父亲说:“陛下使用刑罚是不是有点过多了,我觉得还是应该多多重用那些儒生。”不料,刘奭刚说完,宣帝顿时龙颜不悦,说道:“我们大汉朝自有我大汉朝的制度,‘王道’与‘霸道’本来就应该是并用的,怎么能象周朝那样单纯地采用所谓的‘德政’呢?”况且那帮俗儒,整天就知道厚古薄今,根本不懂得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何为‘名’、何为‘实’都区分不清,怎么可能把治理国家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

说完,宣帝又望了自己的太子刘奭一眼,长叹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宣帝似乎从这一时刻起,便想到了自己这个“以德治国”的太子很难撑起国家的大任,甚至多次动心思想更换太子,最终还是感念结发妻子许平君的好,和可怜这个从小就没妈的孩子刘奭,终于作罢了。

但是,这样的太子,宣帝又怎么放心得下呢?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可以顺利的继承皇位,平稳地统治这偌大的帝国,宣帝决定还是要送儿子一程,可怜天下父母心,一朝天子也不例外。

一、皇后的选择

公元前71年,汉宣帝的第一任皇后许平君惨死( )。

公元前66年, 随着霍氏家族谋反兵败被灭族,汉宣帝的第二任皇后许平君也被废掉了。

此时的汉宣帝即可怜自己的儿子刘奭幼年丧母,更不想再见到后位之争而引发宫廷动乱,他便想到了一个办法:既然都想争皇后的位置,那只要把皇后的位置变成一个鸡肋的角色,自然也也就无从争起了。

汉宣帝生前为儿子做了诸多安排,却被汉元帝一个奇葩理论全毁了

王皇后(剧照)

公元前64年,汉宣帝在后宫的妃嫔之中选择了一位既没有子嗣、为人又非常谨慎的王氏做了皇后,并且安排王皇后做了刘奭的“后母”,负责抚养照顾年幼的刘奭。自从封了王皇后之后,宣帝就很少再和皇后见面了,也不再临幸皇后,避免皇后再有子嗣,而起争端。

宣帝皇后之位的这一选择,保住了后宫多年的安宁,却并没有被后世所复制。

二、三个辅政大臣

公元前49年冬天,宣帝病重之间,下诏令为太子刘奭选了三个辅政大臣:

1、任命侍中、乐陵侯史高为大司马兼车骑将军;

2、任命太子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

3、任命太子少傅周堪为光禄大夫。

这三个辅政大臣中,史高属于外戚势力,是宣帝外祖母史良娣的哥哥史恭的儿子,因为举报霍氏造反而被封侯,深得宣帝信任。

汉宣帝生前为儿子做了诸多安排,却被汉元帝一个奇葩理论全毁了

萧望之

萧望之是萧何的七世孙,当年丙吉向大将军霍光推荐他,却没有被重用,等到霍光死后,才被宣帝起用。萧望之正是汉元帝所喜欢的那种大儒,但是却不是那种不通世事变化的俗儒,所以宣帝才会用他做太子太傅,也就是汉元帝做太子时的老师。

周堪是经学大师,也是太子的老师,官拜太子少傅,有忧国之心,为人正直、论辩有理,世事通明。

可见,宣帝选的这三个辅政大臣,一个是忠心耿耿的外戚,两个是太子的老师,跟太子相熟相知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由他们来辅政无论是宣帝本人,还是汉元帝的接受程度来说,都是最合适的。

三、各皇子的安置

汉宣帝一共有五个儿子,分别是汉元帝刘奭、淮阳王刘钦、楚王刘嚣、东平王刘宇和中山王刘竞。

当时除了刘竞年幼,和刘奭以外,其他三人都已被封王,但是都未到封地就国。按照宣帝的指示,当汉元帝即位后,首要的一件事便是将这三个弟弟“遣送”到封地去了。

而关于淮阳王刘钦,汉宣帝还有个特殊的安排。

当初汉宣帝因为喜欢张婕妤,而且看太子刘奭不满意,便想改立张婕妤的儿子淮阳王刘钦为太子、而立张婕妤为皇后。最后还是因为感念亡妻而放弃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如前文所说皇后也立了无宠的王氏。

宣帝不想自己死后儿子之间为了争夺皇位而自相残杀,便特地为刘钦选了一位老师来感化他。

汉宣帝生前为儿子做了诸多安排,却被汉元帝一个奇葩理论全毁了

韦玄成(画像)

这位老师便是原丞相韦贤的儿子韦玄成。西汉有个不成文的惯例,做丞相的多被封侯,韦贤也不例外。韦贤的长子韦方山早亡,次子韦弘又多有犯错,而韦玄成不但有好名声,而且通晓儒家经典,韦贤生前便有意将爵位改传于三子韦玄成,而不是次子韦弘。

等韦贤死后,韦贤的门生和族人便假托韦贤遗嘱,让韦玄成继承爵位。韦玄成为了不继续爵位,便假装疯狂,胡言乱语,装作有病的样子。不过韦玄成演技不过关,还是被人看出来了,有人写信提醒他,也有人上书朝廷说不要为难他,还有人直接上宣帝那儿弹劾他。

宣帝把韦玄成召上殿,了解情况以后,很赞赏他的情操,最后还是命令他继承了爵位。

宣帝正是想到韦玄成的这个经历和品德,可以用来感化他的爱子刘钦,便任命韦玄成为淮阳中尉。刘钦一生虽曾受人蒙蔽想要进京为朝廷效力,但却从未有过反意。( )

四、汉元帝的奇葩理论

汉宣帝给汉元帝留下了“三驾马车”,不过汉元帝最信任的却是宦官,这主要基于他有一个奇葩的理论,他认为宦官没有家室,所以不会缔结“外党”

汉宣帝生前为儿子做了诸多安排,却被汉元帝一个奇葩理论全毁了

正是因为汉元帝的信任,元帝的政府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即外戚(史高、许嘉为首)、儒臣(萧望之、周堪为首)、宦官(弘恭、石显为首)。

而外戚对皇帝确实是够“忠心”,既然皇帝对宦官无条件信任,那他们也要紧跟皇帝的“脚步”。在外戚和宦官的联合打击下,周堪被免,萧望之也因被诬告受辱,被逼自杀,

汉宣帝生前为儿子做了诸多安排,却被汉元帝一个奇葩理论全毁了

萧望之死了以后,汉元帝表示非常震惊,为之痛哭流涕,而对待害死自己老师的弘恭、石显等人,竟然只是“大声地斥责”了一番,然后该怎么信任还是怎么信任,并无两样。

没过多久,弘恭也死了,汉元帝的朝堂便剩下宦官中书令石显一人专权了。史高、许嘉为首的外戚和一些见风使舵的儒臣也都和石显结为了一党。

汉宣帝生前为儿子做了诸多安排,却被汉元帝一个奇葩理论全毁了

石显专权期间,纲纪紊乱,吏治腐败,而汉元帝自始至终也未察觉。

石显也知道自己专权的事很多人都知道,只要皇帝不相信就好了,他还偶尔向皇帝主动承认错误,显示自己的坦白。有人上书举报石显,元帝笑拿给石显看,石显看完边哭边说:“陛下您这么偏爱我,把政事都交给我,这些大臣肯定都嫉妒我,老想陷害我,象这样的上书肯定不会少,还希望圣明的皇上能明白臣的忠心。”

汉元帝当然相信他,而且还很同情他,经常赏赐他。信任至此,皇权何在?

水言水语

汉宣帝雄才大略,统治国家讲究“以法治国”、“以德治国”并用,而到了汉元帝这儿,就只看到了“以法治国”的“残酷”,仅仅重视“以德治国”,然后他的“以德治国”同汉文帝的“以德治国”却是天壤之别,他所谓的“以德治国”便是对过错一味的纵容及忍让。

汉宣帝为儿子稳定了后宫、安抚了诸子、留下了“三驾马车”,却都敌不过汉元帝对宦官,尤其是石显的信任。

以至于“孝宣中兴”也仅仅是“中兴”,而没有变成“盛世”,反而向着灭亡迈进,疏为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