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執政晚年,為何多次巡視天下,原因沒那麼簡單

《史記》:二十九年,時在中春,陽和方起。皇帝東遊,巡登之罘,臨照於海。從臣嘉觀,原念休烈,追誦本始。大聖作治,建定法度,顯箸綱紀。外教諸侯,光施文惠,明以義理。

秦始皇執政晚年,為何多次巡視天下,原因沒那麼簡單

商鞅變法以後,秦國國力迅速增長,秦王政26年(公元前221年),幾代秦王的勵精圖治終於有了結果,秦國在秦始皇的帶領之下,依靠強大的國家實力和軍事打擊能力,滅掉六國,中國恢復了統一的領導權,中華文明進入了新的時期。自從秦國統一後的第三年起,秦始皇展開了一系列巡視天下的活動。《史記》記載,秦始皇在他執政的最後九年間,曾作過四次長途巡視。

秦始皇執政晚年,為何多次巡視天下,原因沒那麼簡單

第一次始皇28年:咸陽峰山(山東省鄒縣)泰山(山東省泰安縣)黃(山東省黃縣)腄(山東省牟平縣)成山(山東省文登縣)之罘(山東省煙臺市)琅琊(山東省諸城縣)彭城(江蘇省徐州市)衡山(湖南省湘潭市)湘山祠(湖南省湘陰縣)南郡(湖北省南方)武關(陝西省商縣)咸陽。

秦始皇執政晚年,為何多次巡視天下,原因沒那麼簡單

第二次秦始皇29年:咸陽陽武(河南省陽武縣)一之罘琅琊上黨(山西省長治市)咸陽。

第三次秦始皇32年:咸陽碣石(河北昌黎縣)上郡(陝西省北部)咸陽。

第四次秦始皇37年:咸陽雲夢(湖北省雲夢縣)海諸(安徽省相城縣)錢塘(浙江省杭州市)會稽(浙江省紹興市)吳(江蘇省蘇州市)琅琊勞山(山東省青島市)成山之罘平原津(山東省平原縣)沙丘(河北省平鄉縣)病死途中。

秦始皇執政晚年,為何多次巡視天下,原因沒那麼簡單

而且,秦始皇不但長途巡視,也常微服私訪。29年他第二次巡視時,險些在博浪沙造到韓國貴族後裔張良的刺殺。31年秦始皇微服私訪咸陽城,換便裝,只帶了四個貼身保鏢,秦始皇走出了安保範圍,差點被殺死,幸虧貼身四個保鏢拼死保護,關鍵時刻超常發揮,把這幫刺客殺死了。可見秦始皇的這些行動有相當高的危險性,如果不是工作上的必要,秦始皇絕不會去做這些危險的事情。何況,二千多年前的交通不發達,道路情況也不是現在的瀝青柏油路,長途跋涉一路顛簸是相當辛苦的。那麼為何步入中年的秦始皇,不身居宮中,坐鎮咸陽,發號施令,反而不顧危險和艱辛不斷的巡視天下呢?

有不少人認為,秦始皇大規模的巡視天下,是為了遊山玩水。原因沒那麼簡單!

秦始皇執政晚年,為何多次巡視天下,原因沒那麼簡單

秦國統一後,秦始皇要推動的一系列的政治、文化、經濟上的改革,也是日理萬機。《史記》上便記載有:“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秦始皇每天必須批示的奏章,重達一百二十公斤,當時紙還未發明,公文都刻於竹簡上,一百二十公斤的竹簡大約有一個人的高度,要由壯士們抬入宮中,而且秦始皇自我要求及其嚴格,不批示完則不休息,可見秦始皇工作的辛苦程度。這樣的君王哪有時間去遊山玩水?

秦始皇執政晚年,為何多次巡視天下,原因沒那麼簡單

秦滅六國後,完成了軍事及政治上的統一,但生活文化上的統一則不理想,接下推行的度量衡、貨幣、車軌、文字等經濟和文化體制的統一,這種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制度和多年的習慣,靠強制的法令更難以有效推動的。整個國家如同單條腿走路,統治效率十分低落,吞進秦國肚子了的六國,難以在短期內完全消化吸收。因此秦始皇不得不以皇帝的聲望,藉著長期巡視天下來宣揚皇權,瞭解各地時間情況,監督中央決策貫徹執行情況,推動公權力的執行,這就是秦始皇不顧辛苦勞累,不顧危險不斷巡視天下的原因了。

參考書籍:《史記》《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