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無不勝的吳起,最終還是敗給了政治遊戲

吳起的一生,概括下來就是:大榮大辱、大無大有、大起大落。戰國時期數得上名字的學派,他一個人就佔了三家一儒、兵、法。論儒家,他的老師是曾子一地位不亞於孔孟; 論兵家,吳起一生大戰七十六次,無一敗績,還差點把秦國滅了國,春秋戰國時代唯一可與他比肩的, 只有後來的戰神白起;論法家,吳起在中國法學歷史上的地位,完全可以和李悝、商鞅、韓非子相提並論。然而,最後還是敗給了政治遊戲。

戰無不勝的吳起,最終還是敗給了政治遊戲

吳起對下屬的管理就是冰山烈焰。一方面,他可以和最基層的士兵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勞動,對下屬始終保持應有的尊重。言必信,信必果,“徒木立信” 最早其實就是吳起搞的,後來商鞅只是照著學了一遍:另一方面,一旦涉及軍法,吳起執法毫不留情,只要是違犯軍紀,不聽號令,即便是取勝了,那你回來也必死無疑。一次違紀所帶來的僥倖勝利,絕對抵償不了紀律松常所帶來的破壞。所以從理智上說,特事特辦並不算什麼聰明的選擇, 因為此例一出,下必為例。

戰無不勝的吳起,最終還是敗給了政治遊戲

而隨著吳起位極人臣,他對權力和權謀理解淺薄和理想化的缺陷,開始表現得越來越明顯。一般說來, 人的精力有限,做事和做人,有一長必有一-短, 能做到“佛心鬼手”的,少之又少。吳起的福星魏文侯去世以後,他的兒子魏武侯成了吳起新一任的董事長,這樣一來吳起就成了前朝老臣,而且威望和實際權力又都非常大。這種情況下,新老闆對這位老員工自然不太放心。國君要把公主許配給吳起,結果吳起拒絕了老闆的好意。吳起的這個舉動進一步強化了新老闆的疑心,再加上一堆新貴的排擠,沒過多久,他就無法在魏國立足了。

戰無不勝的吳起,最終還是敗給了政治遊戲

此時距離吳起離開家,已經有三十多年,按歲數說,吳起這個時候正好處於職場中的“舒適區間”。可是這三十年他也沒閒著,不但兵家老本行一點沒扔,還從魏國老丞相李悝那學了全套的法家理論。由於他不停地擴展自己的能力,從魏國高管的崗位上離職以後,他很快就又在另一個大企業楚國謀得了CEO的職位。

戰無不勝的吳起,最終還是敗給了政治遊戲

吳起在楚國,從之前指揮打仗的將領,一下 子提升成了令尹,隨即開始了變法,對楚國進行改制重組。原先的楚國其實更像是一個鬆散的股份制公司,包括國君在內,所有股東都只能算參股,這種情況下扯皮就是難以避免。而吳起要做的,正是改變這種局面,讓楚悼王能夠做到絕對控股。

戰無不勝的吳起,最終還是敗給了政治遊戲

吳起在楚國的變法改革,歸結起來說,本質上和商紂王所做的差不多,那就是在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做了一件絕對正確的事。簡單既括起來,吳起所做的事就是加強中央集權、打擊既得利益階層、向底層人民釋放利益。比如說削減貴族封地,打破爵位世襲、建立職業官僚制度—— 放在企業就是職業經理人制度,打擊遊說集團——也就是俗稱的 “掮客”。楚國的很多大家族要是追溯起來,歷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時代,絕對算得上是樹大根深。而吳起作為一個外來戶,除了楚悼王的支持,根本沒有自己的基本盤。

戰無不勝的吳起,最終還是敗給了政治遊戲

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變法開始不久,支持吳起的楚悼王就突然病逝,當時吳起正在外指揮打仗。如果吳起真像傳說中那樣是個極度自私的小人,這個時候趕緊逃亡,或者乾脆率軍反叛,才是最好的選擇。可是吳起卻選擇了回國都奔喪,而此時,幾大家族都已經設好了伏兵要截殺他,這一去絕對是有去無回。在楚王的靈堂上,幾百名弓箭手包圍了吳起,而吳起卻做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一下撲在楚悼王的屍體上。一陣亂箭之後,兩個人的屍體被箭牢牢地釘在了一起,無法分開。

戰無不勝的吳起,最終還是敗給了政治遊戲

因為悔辱了楚王的屍體,十幾戶參與暗殺的貴族被全族誅殺。在最後一刻,吳起用這種同歸於盡的方式,企圖保住改革的成果,同時也結束了自己比小說還精彩的人生。若論情懷,吳起並不比屈原差,只不過他所忠於的是自己的功業和理想。即使如此,楚國最終也不過是八分舊,兩分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