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中,我們真正該學的東西

何謂“國學”?有人說是“經史子集”,有人說是《四庫全書》,有人說是中國古代傳統學術文化,有人說是以儒釋道為主幹的中國傳統文化體系……反正不一而足,難下定論。

可是,有了定論又如何?畢竟,“知道‘國學’是什麼”和“知道‘國學’學什麼”,是兩個層次完全不同的概念。而且卷帙浩繁的國學經典,即使“看過”“誦過”“背過”,也並不代表“學過”。


國學經典中,我們真正該學的東西


那麼,當我們在學習國學時,到底要學什麼呢?

王陽明、曾國藩,這兩位學問和事功都卓有成就的大賢,其很多智慧都來自國學經典中。

王陽明愛讀書,他三十七歲被貶到貴陽龍場。這個地方的人很野蠻,沒有接受什麼教化。他想,應該教這些野人讀讀書。

隨身行李都丟了,哪有書呢!於是自己默寫,把他讀過書一字一字地寫出來,他想教野人們讀《易經》,他就把整部《易經》寫出來。

當然,王陽明讀書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強調借讀書發明我們自己的本心,讀國學經典的目的就是培養自家心體,致良知。


國學經典中,我們真正該學的東西


孔子在為人上最大的主張,是做人要做君子。“君子”一詞在《論語》中出現了一百多次。

君子有四大修養:

自省——“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遇到問題先找自己的原因,而不是隻知責備別人。

克己——“克己復禮為仁”,剋制自己的慾望和不正確的言行,自覺遵守操守和規矩。

慎獨——“君子慎其獨也”,在別人看不到的時候和地方,也能保持表裡如一的操守、品格和儀態。

寬人——“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凡事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國學經典中,我們真正該學的東西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演義》第37回中,諸葛草廬中門聯為:澹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

人總是被各種各樣的慾望糾纏。人的心,也容易成為慾望的俘虜。所謂,心是平原走馬,易放難收。還有個成語叫做心猿意馬。猿和馬,都是活動訊速,難於控制的動物,古人將他們對比我們的心,可謂寓意深遠。

《老子 · 第十二章》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人要真正立志做一件事,就要淡泊,恬淡,不能放縱自己的慾望,不該在追求感官的享樂中消磨志氣。

淡泊寧靜不僅是我們明志、立志的不二法門,也是一種人生境界。

相關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