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溝疝的診斷和治療

一、什麼是腹股溝疝?

腹股溝疝,俗稱腹股溝“疝氣”,是指腹腔內臟器通過腹股溝區的薄弱點、缺損或孔隙向體表或陰囊突出所形成的“包塊”,根據疝環口與腹壁下動脈的關係,腹股溝疝分為腹股溝斜疝和腹股溝直疝兩種。其中腹股溝斜疝是最多見的腹股溝疝類型,佔腹股溝疝的85%-95%。

二、出現腹股溝疝有哪些原因?

1.先天解剖異常,胚胎髮育過程中,睪丸下降入陰囊後,如鞘突不閉鎖或閉鎖不完全,就成為先天性腹股溝斜疝的疝囊。右側睪丸下降比左側略晚,鞘突閉合也較遲,故先天性的右側腹股溝疝較多。

2.後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損,腹內壓力增高是引起腹股溝疝的主要原因。老年人肌肉萎縮,腹壁薄弱,而腹股溝區更加薄弱,內有血管、精索或者子宮圓韌帶穿過,給疝的形成提供了通道。此外,老年人因慢性咳嗽、慢性便秘、前列腺增生導致的排尿困難等疾病,以及肝硬化腹水、妊娠、舉重、嬰兒經常啼哭等,致使腹壓升高,為疝的形成提供了動力。

腹股溝疝的診斷和治療

圖片源自網絡

三、腹股溝疝有哪些臨床表現?

腹股溝疝重要的臨床表現為腹股溝區的一個突出的腫塊,通常開始時較小,平臥或者手按後可自行還納或消失,隨著病程進展,腫塊逐漸增大,不易完全還納,甚至無法還納形成嵌頓甚或壞死,引起腹痛、腹脹等機械性腸梗阻的症狀。

四、腹股溝疝如何進行診斷?

絕大多數的腹股溝疝可以根據患者的臨床症狀及查體,輔助B超檢查就基本可以確診。必要時,可採用腹部CT進一步明確診斷,並判斷疝內容物的性質。

腹股溝疝診斷雖較容易,但仍需與睪丸鞘膜積液、交通性鞘膜積液、精索鞘膜積液、隱睪、急性腸梗阻等相鑑別。

腹股溝疝的診斷和治療

圖片源自網絡

手術是治癒腹股溝疝的唯一有效途徑,但不是所有的腹股溝疝患者都適合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包括疝帶、疝託、中醫中藥等,這些方法有時可以緩解症狀或延緩疾病的發展,但不能治癒,因此保守治療適用一些特定的人群,如1歲以下嬰兒(疝帶保守治療後有可能自愈,疝環較大無法自愈者,仍需手術治療)、年老體弱或伴有嚴重疾病者而無法耐受手術,還納疝內容物後,常用特製疝帶壓住疝環,緩解症狀,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不當的保守療法會加重病情進展。

手術是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惟一可靠方法,複發率低。易復性疝可進行擇期手術治療,難復性疝則應限制在短期內手術,嵌頓性疝和絞窄性疝必須採取急診手術治療,以免造成嚴重的後果。手術治療又分為傳統疝修補術(組織對組織張力縫合修補)和無張力疝修補術(採用補片修補),目前國際公認的是無張力疝修補技術,包括開放術式和腹腔鏡術式。

1

)傳統疝修補手術目前採用的較少,多用於急診手術患者,因嵌頓性疝和絞窄性疝行急診手術患者,局部通常存在炎症感染,不適合應用補片植入修補(有可能引起術後植入補片感染誘發嚴重後果),因此多采用局部自體組織縫合修補的傳統疝修補術,其缺點是術後患者要臥床數日、輸液,安置尿管,患者術後疼痛通常較劇烈,恢復慢,複發率高。

2)無張力疝修補術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手術可在腰麻或局部麻醉下進行,複發率低,疼痛小,一般只需住院2~5天,甚至可以門診完成手術,術後恢復快。尤其是針對許多年老體弱,合併有心、肺、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因不能耐受全身麻醉,可選用局部麻醉下進行無張力疝修補。

近年來,腹腔鏡手術取得重大進展。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成為一種安全、技術合理的無張力修補手術逐步被廣泛的應用。 尤其適合雙側腹股溝疝及復發疝的治療,且創傷小、恢復快、複發率低。但腹腔鏡手術需要全身麻醉,因此並不適合所有的腹股溝疝患者,尤其是年老體弱,合併有心、肺、腦血管疾病而不能耐受全身麻醉者。

此外,隨著疝修補材料的不斷研發進展,目前用於臨床的疝修補材料除了傳統的不可吸收材料外(聚丙烯為主),還研發了可吸收的疝修補材料,如生物補片、可降解的合成補片等,因其可吸收降解及防粘連的特性,逐漸受到廣大患者的青睞,尤其是年輕的男、女性患者,並已在臨床開始應用。

Steven醫生提醒您:腹股溝疝應該引起廣大患者及臨床醫生的重視,根據不同的患者的具體情況而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及修補材料。

另外,在微博中我也會進行一些疾病的科普,大家可以選擇關注我的微博獲得科普知識。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微博地址:http://weibo.com/u/2835414297

腹股溝疝的診斷和治療

圖片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