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讀《茶經》 一之源:茶為什麼稱為“茶”?何謂“茶德”?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註釋】

巴山峽川:陝西、四川、湖北三省交界地區的山地總稱大巴山脈,簡稱巴山;“峽川”指長江三峽的河谷兩岸。“巴山峽川”的大致位置為川東、鄂西一帶。

掇(duō):拾取,採摘。

瓜蘆:皋盧的別稱,冬青科冬青屬常綠喬木,主要分佈於西南和華南地區,就是今天所說的苦丁茶。

栟櫚(bīng lǘ):棕櫚的別稱,高大的常綠喬木,廣泛分佈於長江以南。

胡桃:俗稱核桃,原產於美洲、歐洲和亞洲西南部,經西域傳入中國,果實如桃,故稱“胡桃”。

【譯文】

茶樹是南方的優良樹種,高一尺二尺乃至幾十尺。巴山峽川一帶有粗至兩人合抱的。將樹枝砍伐下來,就可以採摘到芽葉。茶樹的樹形像皋盧,葉子像梔子的葉子,開花如同白薔薇,果實像棕櫚,葉蒂像丁香,樹根像胡桃。

教你讀《茶經》  一之源:茶為什麼稱為“茶”?何謂“茶德”?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

【譯文】

教你讀《茶經》  一之源:茶為什麼稱為“茶”?何謂“茶德”?


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註釋】

檟(jiǎ):本為楸、梓一類的樹木,樹質美好,借用作茶樹的古稱。

蔎(shè):本為一種香草,借用作茶的別稱。

茗:茶的嫩芽。一說早採的稱“茶”,晚採的稱“茗”。

荈(chuǎn):茶樹的老葉所制的茶。

【譯文】

“茶”的名稱有五種,分別是:茶,檟,蔎,茗,荈。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

【註釋】

爛石:碎石相間的土壤,也有人認為指岩石風化程度較高的土壤。

礫壤:含有砂礫的土壤。

【譯文】

茶樹生長的地質環境,最好的是碎石相間的土壤,含有砂礫的土壤次之,介於粘土和細砂之間、疏鬆的黃土最差。

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

【註釋】

藝:種植。

植:移栽。

【譯文】

凡是種植時沒有把土壤的松、實程度調整合適的,茶苗就不會長得好;移栽的茶苗很少能夠長得茂盛。種茶的方法就像種瓜,保持一定的間隔距離按穴播種,三年之後就可以採摘了。

教你讀《茶經》  一之源:茶為什麼稱為“茶”?何謂“茶德”?


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捲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採掇,性凝滯,結瘕疾。

【註釋】

瘕(jiǎ):腹中結塊的病。

【譯文】

以未經人工種植培養的為上,在園圃中栽種的為次。在向陽的山崖,眾多樹木廕庇之下生長的茶樹,芽葉呈紫色的為上,呈綠色的為次;呈筍狀、芽葉長的為上,芽葉短的為次;芽葉捲曲的為上,攤平攤開的為次。在背陰的山坡或山谷中生長的茶樹,不值得采摘,因為茶性凝滯,飲用易產生腹脹。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註釋】

啜(chuò):飲。

醍醐(tíhú):佛經中說:“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簡言之就是從牛奶中精煉出來的呈油脂狀的乳酪,古人視為純一無雜的上味。

甘露:上天降下的甘美的雨露。

【譯文】

茶之所以可藥用,是因為其性至為寒涼。作為飲品,最適宜品行精誠專一、道德操守能夠自律的人飲用。如果發熱乾渴、胸悶、頭疼、眼睛乾澀、四肢乏力、關節煩疼,略微飲上四五口茶,功效和醍醐、甘露不相上下。

教你讀《茶經》  一之源:茶為什麼稱為“茶”?何謂“茶德”?


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

【註釋】

卉莽:蕪雜叢生的野草。

上黨:唐時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長治一帶。

百濟:國名,位於今朝鮮半島西南部。

新羅:國名,位於今朝鮮半島東南部。

高麗:國名,即今朝鮮。

澤州:唐時州名,今山西晉城一帶。

易州:唐時州名,今河北易縣一帶。

幽州:唐時州名,今北京以北地區。

檀州:唐時州名,今北京密雲一帶。

薺苨(qínǐ):桔梗科沙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叫甜桔梗,外形酷似人參。

六疾:古代醫學指寒疾、熱疾、末(四肢)疾、腹疾、惑疾、心疾,這裡泛指各類疾病。

瘳(chōu):病癒。

【譯文】

茶葉如果採摘的時令不對,製作得不夠精良,還摻雜著各種野草,飲用就會生病。茶成為有害的東西,就像人參一樣,最上等的人參出產於上黨,中等的出產於百濟、新羅,下等的出產於高麗。而出產於澤州、易州、幽州、檀州的人參,作藥用時完全沒有療效,更何況比它們還不如的呢?假如服用了酷似人參的薺苨,就會使疾病不得痊癒。明白了人參也能成為對人體有害的東西,那麼也就明白了茶也能成為對人體有害的東西的道理了。

教你讀《茶經》  一之源:茶為什麼稱為“茶”?何謂“茶德”?


【許暉評述】

《茶經》開篇講的就是“茶之源”,從茶樹的外形、“茶”字的結構和名稱、適宜生長的地質環境、種植方法、茶葉的優劣,一直講到茶的功效,甚至包括副作用(“茶累”)。引人注目者有三點:

第一、“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兩個成年人合抱,則樹圍當在三米以上。事實上,在西雙版納的原始森林中,的確發現有樹圍兩米九的野生大茶樹,樹齡約在一千七百年左右。科學家們還在雲南鎮沅縣千家寨發現了迄今樹齡最大的古茶樹,命名為“千家寨一號大茶樹”,樹齡約為兩千七百年!

第二、《茶經》統一了“茶”的叫法。自《茶經》之後,“茶”的各種異名基本都廢棄不用,而專用“茶”的稱謂;而且全世界的語言中關於“茶”的發音都離不開“cha”和“te(荼)”這兩個音。

第三、陸羽第一次提出了“茶德”的概念:“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精行”指品行精誠專一;“儉德”指自我約束,不放縱,這是對道德操守的要求。後世茶文化中對飲茶之人表面儀態和內在德行的強調,由此濫觴。

許暉教你讀《茶經》(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