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奧祕》國學大師曾仕強,從變化中領悟不變的真諦

《易經的奧秘》國學大師曾仕強,從變化中領悟不變的真諦

簡易,變易,不易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易經的奧秘》,作者國學大師曾仕強。我們前幾章學下來後也算是對《易經》入門了,但是《易經》為什麼叫易經,其中的“易”字又有什麼含義呢?《易緯乾鑿度》說:“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簡易,變易,不易”,可謂是人生三個不同的境界。這也是我們學習《易經》入門容易,我們看待周圍的事物的時候,採取陰陽的觀點與自然的標準相結合的方式,就說明我們已經入門了,但真要從變動中領悟到不變的趨勢就需要深入研究了。

《易經的奧秘》國學大師曾仕強,從變化中領悟不變的真諦

筷子

我們中國人天天都要用筷子,你看兩根筷子就是一陰一陽,合起來就是太極,簡單易用又方便攜帶,這是它本身的特性,也是我們“易”中“簡易”的特性,好的東西不好弄得那麼複雜,要讓人很容易的接觸到並運用好。我們從吃飯常常能看出一個人的品性,夾菜的時候是否很著急啊,菜還沒到你你就站起身來夾,這就是不禮貌的體現,也是人品好壞的體現。通常我們拿筷子都會拿固定的地方,不會太上也不會太下,我們第一夾筷子一定夾我們眼前的,這表示我不挑食,我家教很好,也表示我尊重大家。《易經》和筷子都是我們文化中閃亮的星星,也是我們文化的傳承。

《易經的奧秘》國學大師曾仕強,從變化中領悟不變的真諦

變化

《易經》的原名不叫這個,最早的時候叫《變經》。因為它就是研究事物變化的規律的,但是過於強調“變化”的時候,讓很多人漸漸失去了本性,變得連根本都沒有了,甚至連父母都不認得了,所以後來人們就改了名字。我們生活中也常常聽到很多人說世事無常,然後就不停的抱怨,可卻不去好好思考怎麼適應變化。我們生活的環境的變化本是常事,變化只是現象,背後一定有不變的存在,變與不變兩者是合在一起的。孔子他老人家也常說,過去就過去了,不要再計較,後悔沒有用,最重要的是未來。現在,就是過去和未來的交接點,過去的一切已經無法改變,但是未來的一切都還在千變萬化中。“易”中的“變易”也就在於此,當我們很很好的看待我們周圍的變化,不再抱怨的時候,我們也就對《易經》的理解更進一步了。

《易經的奧秘》國學大師曾仕強,從變化中領悟不變的真諦

不變

一個人看到變的時候,要思考怎麼去掌握後邊那個不變的常規,太陽每時每刻都在移動,但是每天都是東昇西落。我們常常十分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但是我們的視線很容易被矇蔽,而且還有很多我們根本看不到的東西,所以不要以為看到了變化就認為自己無所不能,那樣吃虧的往往還是自己。我們常說每個人眼中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因為我們關注的角度不同,之所以聖人為聖人,就是他們能看到我們看不到的,他們能看到變化背後不變的真理,這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易”中“不易”的境界。這不是我們簡單的多讀幾本書就能達到的,是需要我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實踐,去考究才能明白的。

《易經的奧秘》國學大師曾仕強,從變化中領悟不變的真諦

原則

我們一直說做人要本分,要有原則,但本分的標準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從《易經》中歸納了三條,如下。第一,有原則的應變。你怎麼變都不能超越這個規矩,不可以沒有原則的亂變,同樣不可死守原則,不知道變通。第二,變不可損人。損人不利己的事大家都不會幹,但是損人利己的事也不能幹。第三,變不多用。事物變化是正常的,但我們天天求新求變那就不對了,新的就是好的,舊的就是壞的,這本是就是個危險的觀點,常常變只能說明不成熟,還需打磨。

《易經的奧秘》國學大師曾仕強,從變化中領悟不變的真諦

讀書分享需要毅力,感謝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