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學秦腔打板?

用戶71724431230


秦腔所謂的“打板”各地依據習慣叫法不同,譬如有些地方叫“司鼓”、有些地方叫“坐鼓”、有些地方叫“鼓師”……儘管叫法不同,但職能卻是相同的。秦腔的司鼓統籌指揮整個戲曲故事的推進,相當於現代樂隊的指揮。

秦腔司鼓操作五種樂器,分別是暴鼓、幹鼓、堂鼓、戰鼓和伢子。何種樂器的指揮功能不盡相同,各有用途,其中伢子主要用於掌握節奏,這裡的伢子就是所謂的板,因此上人們有時候把司鼓形象的稱打板的。那麼怎麼學好打板呢?

一、基本功的練習。俗話說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司鼓同樣是這個道理,必須要進行手腕力度、左右手協同、強弱拍等基礎訓練。

二、熟記銅器“扎子”,即曲譜,秦腔作為程式化的藝術,它的司鼓同樣具有嚴格的程式規範,熟記這些銅器扎子,是學好秦腔司鼓的前提。只有將這些曲譜爛熟於心,方能在伴奏的過程中自由組合,得心應手。

三、熟悉司鼓伴奏的底捶和手勢指揮的涵義,先從下手開始,下手包括鐃缽、勾鑼、小鑼、梆子等其他樂器,而且至少在特定時間類功過不少於三個的鼓師。才能較好的進行司鼓的操作。

四、舞臺實踐,司鼓雖然非常重要,但歸根結底是為演員服務的,因此伴奏的時候一定要包戲包演員,將一場戲統籌到一體,這就需要不停的磨合和熟練,做到心中有戲,手中聯動。

當然,要學習好打板,最主要的是要有一個專業的老鼓師指導,切不可亂學胡學,否則演奏時非常的不規範,出現底捶不清,手勢不明,節奏混亂的嚴重現象,終究是個二把刀。


秦腔鬚生


題主所說的“打板”,應該指的是“板鼓”吧,俗稱“鼓師”,這個可不是簡單活兒。因為鼓師是整臺戲的“總指揮”!

整場戲分為文場、武場、演員,這幾個方面都和鼓師有著很大的關係,必須在鼓師的統一指揮下才能組成一臺完整的戲。

首先,鼓師要熟悉劇情,清楚記得整場戲的情節、唱詞、道白,以及文樂的各種曲牌、唱腔旋律。

武場的大鑼、鐃鈸、小鑼,在鼓師的指揮下打出一個個“傢伙點”配合演員的臺步、動作、唱腔……

文場在鼓師的指揮下,根據劇情需要來給演員伴奏或演奏“行弦”(樂曲),速度、強弱、感情等等都要靠鼓師來掌握。

演員也必須要和鼓師很好的配合,才能完成表演。如果配合不好,演員在臺上“邁不開步”、“張不開嘴”,還談什麼表演?

甚至“檢場”(搬桌子、拉大幕)的也要和鼓師配合。後臺佈景比較多的時候,要和鼓師打聲招呼,讓鼓師多打一會兒“傢伙點”,給後臺多留一點“搬佈景”的時間,行話叫馬後(就是慢點的意思)。

綜上所述,鼓師不簡單的是會“打板”,而是要有很高的綜合素質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