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秦腔打板?

用户71724431230


秦腔所谓的“打板”各地依据习惯叫法不同,譬如有些地方叫“司鼓”、有些地方叫“坐鼓”、有些地方叫“鼓师”……尽管叫法不同,但职能却是相同的。秦腔的司鼓统筹指挥整个戏曲故事的推进,相当于现代乐队的指挥。

秦腔司鼓操作五种乐器,分别是暴鼓、干鼓、堂鼓、战鼓和伢子。何种乐器的指挥功能不尽相同,各有用途,其中伢子主要用于掌握节奏,这里的伢子就是所谓的板,因此上人们有时候把司鼓形象的称打板的。那么怎么学好打板呢?

一、基本功的练习。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司鼓同样是这个道理,必须要进行手腕力度、左右手协同、强弱拍等基础训练。

二、熟记铜器“扎子”,即曲谱,秦腔作为程式化的艺术,它的司鼓同样具有严格的程式规范,熟记这些铜器扎子,是学好秦腔司鼓的前提。只有将这些曲谱烂熟于心,方能在伴奏的过程中自由组合,得心应手。

三、熟悉司鼓伴奏的底捶和手势指挥的涵义,先从下手开始,下手包括铙钵、勾锣、小锣、梆子等其他乐器,而且至少在特定时间类功过不少于三个的鼓师。才能较好的进行司鼓的操作。

四、舞台实践,司鼓虽然非常重要,但归根结底是为演员服务的,因此伴奏的时候一定要包戏包演员,将一场戏统筹到一体,这就需要不停的磨合和熟练,做到心中有戏,手中联动。

当然,要学习好打板,最主要的是要有一个专业的老鼓师指导,切不可乱学胡学,否则演奏时非常的不规范,出现底捶不清,手势不明,节奏混乱的严重现象,终究是个二把刀。


秦腔须生


题主所说的“打板”,应该指的是“板鼓”吧,俗称“鼓师”,这个可不是简单活儿。因为鼓师是整台戏的“总指挥”!

整场戏分为文场、武场、演员,这几个方面都和鼓师有着很大的关系,必须在鼓师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组成一台完整的戏。

首先,鼓师要熟悉剧情,清楚记得整场戏的情节、唱词、道白,以及文乐的各种曲牌、唱腔旋律。

武场的大锣、铙钹、小锣,在鼓师的指挥下打出一个个“家伙点”配合演员的台步、动作、唱腔……

文场在鼓师的指挥下,根据剧情需要来给演员伴奏或演奏“行弦”(乐曲),速度、强弱、感情等等都要靠鼓师来掌握。

演员也必须要和鼓师很好的配合,才能完成表演。如果配合不好,演员在台上“迈不开步”、“张不开嘴”,还谈什么表演?

甚至“检场”(搬桌子、拉大幕)的也要和鼓师配合。后台布景比较多的时候,要和鼓师打声招呼,让鼓师多打一会儿“家伙点”,给后台多留一点“搬布景”的时间,行话叫马后(就是慢点的意思)。

综上所述,鼓师不简单的是会“打板”,而是要有很高的综合素质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