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是悲情英雄还是大唐叛将?《旧唐书》中八字评语是否公允?

提起比较委屈的降将,人们就会想起汉朝的李陵和唐朝的哥舒翰,认为他们兵败被俘变节,事出有因,“非战之罪”。很多演义小说也把哥舒翰塑造成了一个大英雄,而且基本都抹去了他向安禄山屈膝投降的不光彩经历,有的把他写成被俘后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有的把他写成与潼关共存亡,最后苦战力竭牺牲。

但是翻看新旧两唐书,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另类哥舒翰——贪财好色,刻薄寡恩,卖主求荣,以至于《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四》直接给了他八字评语:“丑哉舒翰,不能死王。”这八字评语是否公允,咱们还是来拿正史说话,用《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四》《新唐书列传第六十》的记载,来看看哥舒翰是悲情英雄还是大唐叛将。

哥舒翰是悲情英雄还是大唐叛将?《旧唐书》中八字评语是否公允?

​哥舒翰,父亲为突厥人,母亲为胡人,在海纳百川的大唐,无论突厥人还是胡人,都有机会封侯拜将——实事求是地说,这些人都比较能打,论功行赏,他们居高位、掌兵权,也是实至名归。与哥舒翰同一时期,还有两个突厥(胡人)名将,分别叫做安禄山、安思顺,而哥舒翰一向与二安水火难容,他们之间的矛盾,咱们等一会儿再说,还是先来说说哥舒翰的为人。

从小说和电视剧里知道哥舒翰的人,都知道哥舒翰有“风疾”,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病是咋来的。新旧两唐书的记载是这样的:“翰嗜酒,极声色,因风痹,体不仁。既疾废,遂还京师,阖门不朝请。”“翰好饮酒,颇恣声色。至土门军,入浴室,遘风疾,绝倒良久乃苏。因入京,废疾于家。”说白了,哥舒翰这毛病是喝酒之后从事不该从事的娱乐活动,然后大汗淋漓去洗澡,这才弄得几乎半身不遂成了一个废人,跟什么戎马倥偬栉风沐雨无关,说是“劳累过度”倒也可以,不过不是在我们常说的战场上。

哥舒翰是悲情英雄还是大唐叛将?《旧唐书》中八字评语是否公允?

​回过头来再说哥舒翰与安禄山、安思顺之间的矛盾。俗话说,同行是冤家,这句话用在哥舒翰安禄山安思顺身上也合适,这三个番将整天吵成一窝乌眼鸡,唐玄宗李隆基也很头痛,就让骠骑将军高力士(没错,就是那个高力士)出面请他们三个吃饭劝和,当时吃的是刚猎获的鹿肉鹿肠。

安禄山率先示好:“我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您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咋能不相亲相爱?”哥舒翰在表示“兄既见爱,敢不尽心”的同时,还引用了一个典故:“谚言‘狐向窟嗥,不祥',以忘本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狐狸对着洞穴嗥叫,不是好兆头(比喻同类相残,后果可悲)”。气得安禄山火冒三丈:“突厥小子怎敢如此无礼(突厥敢尔)?”高力士出来和稀泥,酒宴不欢而散。

哥舒翰是悲情英雄还是大唐叛将?《旧唐书》中八字评语是否公允?

​安禄山起兵造反,封常清高仙芝被死太监边令诚谗言害死(边令诚后被肃宗李亨处斩),唐玄宗想起了安禄山的死敌、西平郡王、太子太保、御史大夫哥舒翰,就任命他为太子先锋兵马元帅(后升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让他带兵去打安禄山,并且举行了隆重的出征仪式:“诏翰以军行,过门毋下,百官郊饯,旌旗亘二百里。”但是哥舒翰死活不想上前线:“翰惶恐,数以疾自言,帝不听。”

硬着头皮赶到潼关前线的哥舒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诬告安思顺与堂兄弟安禄山有勾结,还伪造了安禄山写给安思顺的书信,并让巡逻队“抓住”了下书人,然后给李隆基上书,罗列了安思顺七宗大罪,最后导致安思顺及其弟元贞被赐死,全家被流放。事实是安思顺跟安禄山根本就不是一路人,他早在安禄山造反之前就已经向唐玄宗举报过:“安思顺度禄山必反,尝为帝言,得不坐(连坐)。”但是哥舒翰觉得李隆基有求于自己,不会驳自己的面子,就先搞了一出内讧——后来哥舒翰兵败投降,郭子仪调查之后为安思顺平反。

哥舒翰是悲情英雄还是大唐叛将?《旧唐书》中八字评语是否公允?

​很多电视剧把哥舒翰演成了一个平易近人的白胡子老头,憨厚,直爽,但是正史中的哥舒翰却是“为人严,少恩,军行未尝恤士饥寒”。唐玄宗派袁思艺去潼关劳军,士兵们诉苦说战袍已经破得不成样子了(衣服穿空),李隆基马上指示拿出宫中布帛,赶制了十万件战袍送到军前。哥舒翰收到十万件战袍,却一件都没有发给战士,而是“藏库中,及败,封鐍如故。”哥舒翰老老实实给安禄山当了一回运输大队长。

哥舒翰一开始跟杨国忠关系很铁,他的太子太保之位,就是杨国忠帮他争取来的:“时杨国忠有隙于禄山,频奏其反状,故厚赏翰以亲结之。”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手握重兵二十万的哥舒翰和在朝中说一不二的杨国忠翻脸了,哥舒翰的部下更是直接建议:“留三万人镇守潼关,主力部队拉回京城去杀杨国忠!”而且哥舒翰居然表示同意:“心许之,未发。”于是这一将一相在安禄山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开始了死掐:杨国忠招募亲军一万三千人堵住了哥舒翰回军的必经之路(灞上),同时撺掇李隆基催促哥舒翰兵出潼关主动进攻安禄山。

哥舒翰是悲情英雄还是大唐叛将?《旧唐书》中八字评语是否公允?

​当时的情况是哥舒翰风疾加重,已经无力出战,而且唐军久疏战阵,“教令不一,人无斗志”,出关就等于送死。这一点旁观者郭子仪和李光弼都看出了李隆基和杨国忠出的是昏招儿:“哥舒翰又老有病,这一点连安禄山都知道。所以主动出关,就是送人头,只要哥舒翰一出关,连京城都得丢(若师出潼关,变生京师,天下怠矣)!”

但是哥舒翰想起封常清高仙芝的前车之鉴,只好用自己的二十万大军去赌一把,就哭着挥师出关(恸哭出关),并且在灵宝与安禄山大将崔乾祐遭遇。哥舒翰坐在船上观察崔乾祐军情,结果是老将哥舒翰被人家的诱敌之兵给骗了:“谓乾祐兵寡,易之,促士卒进。”

那一仗打得有多窝囊就不用翻译了。作为叛军的崔乾祐在阵后埋伏了五千陌刀队,而哥舒翰的十三万主力部队却对此不屑一顾:“赶紧干掉他们好收兵吃饭(禽贼乃会食)!”但是吹牛是一回事,真打起来又是另一回事。哥舒翰画着龙虎的战车被崔乾祐放火烧掉了,一百多艘战船因为逃兵拥挤全沉了,宽两仗、深一丈的壕沟,被唐军遗体填平,哥舒翰踩着他们逃回了潼关,十三万大军只有八千人幸存。按理说八千人坚守潼关天险,而刘光庭也正带着一万唐军星夜驰援,只要坚持下去,也不是一点胜算都没有——攻打潼关的仅仅是崔乾祐偏师,安禄山主力还在对付已经收复常山十数郡的郭子仪李光弼。

哥舒翰是悲情英雄还是大唐叛将?《旧唐书》中八字评语是否公允?

​可是不知为什么,哥舒翰居然被自己的部将火拔归仁(听着名字就知道他是啥人)给忽悠出城(绐翰出关)了,最后也不知道是绳捆索绑还是半推半就,哥舒翰到了洛阳见了安禄山,而见面的场景也颇有戏剧性。安禄山率先调侃:“你平时很瞧不起我,现在还有啥话可说?”为了尊重史实,哥舒翰对安禄山说的这段话就不翻译了(翰俯伏谢罪曰):“陛下拨乱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门,来瑱在河南,鲁炅在南阳,臣为陛下以尺书招之,三面可平。”

一见昔日死对头俯首称臣,安禄山很高兴,就封哥舒翰为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哥舒翰也很卖力地写了一大堆劝降信给唐将,结果换来一片骂声(诸将皆让翰不死节)。一看哥舒翰说话不好使,安禄山也翻了脸,把他投进了监狱,最后安庆绪毫不客气地将他杀掉了。

哥舒翰是悲情英雄还是大唐叛将?《旧唐书》中八字评语是否公允?

​要说唐玄宗李隆基还是比较大度的,不但没有像汉武帝对待李陵那样株连亲族,反而追赠哥舒翰为太尉,给了个不错的谥号叫“武愍”。就连哥舒翰的儿子哥舒曜也没有免官,反而让他以鸿胪卿的身份去给李光弼当副手,最后屡立战功,居然继承了哥舒翰的爵位,而哥舒翰的七个孙子,也都成了有名的大儒,也就是比较有话语权的文人。

哥舒翰的事迹(绝不是故事)讲完了,笔者心中也是五味杂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话是不准确的,因为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番将是为大唐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的,他们的忠心也毋庸置疑。但是如果说哥舒翰是一个道德高尚的英雄,恐怕也与正史记载不符。

新旧两唐书并不是唐朝人编纂的,后世君王和史官也没有必要故意抹黑哥舒翰,而且对哥舒翰的子孙也不吝溢美之词,所以我们似乎不能质疑其可信度。但是《旧唐书》给哥舒翰下的那八字评语,也就是“丑哉舒翰,不能死王”是否公允,这就需要读者诸君见仁见智了——毕竟我们不能总是被电视剧和演义小说的说法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