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莫泊桑《項鍊》避免作文落入俗套,學習作家對人本性的深刻理解

​我們過去讀一篇小說時,閱讀的思維方式往往都存在著一定的侷限性,這也是我們無法認識到通過閱讀對寫作提升重要性的原因,以至於很多有寫作愛好的人,竟然想避開長時間的閱讀鑑賞文學作品這一條“捷徑”,試圖通過“熟能生巧”的方式完成自己對寫作方式的專業化掌握,我是對這種方式有一定的質疑,巴金就曾說過他的寫作技巧就是“閱讀”。

本篇內容是我有針對性的,以閱讀為提升寫作能力的實踐性閱讀,以邊讀邊體會的方式瞭解作家的寫作技巧。

讀莫泊桑《項鍊》避免作文落入俗套,學習作家對人本性的深刻理解

我們過去養成了一種閱讀即理解中心思想的邏輯思考方式,面對一篇小說,終極目的便是讀懂作者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當然這無可厚非,但我們卻忽視了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如果我們的終極目的是為了知道其內涵和意義,那這篇作品我們閱讀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僅僅是為了理解作者表達的意義,那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我們以前的閱讀理解方式,其實僅僅是通過文學作品這一個傳遞信息的媒介與作者溝通而已?讀者只是為了搞明白作者通過作品要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意義。那這不就成了一種宣傳?一種說教?還不如用兩三句簡短明瞭的話告訴我即可,也就是我們所總結的那些中心思想,直接告訴我不就得了?

顯然過去我們一直是以這種方式去閱讀的,這也是我們最後,雖然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而最終都無法獲得一定等量比例的寫作能力提升的原因,一部文學作品是不能拿中心思想做標準答案的,而我們有過去卻一直都在爭論誰的理解是正確的,誰的理解是錯誤的,而似乎很少見過我們爭論,作者為什麼這麼寫?為什麼要那樣寫?

往往後者的討論,才是文學藝術鑑賞的主要過程,前者只是一種對意義的理解,如果文學藝術的目的都是為表達意義,那還不如直接寫一道佈告,發一張通知來的簡單快捷,還不會存在因為理解偏差而導致的意見不統一問題。

讀莫泊桑《項鍊》避免作文落入俗套,學習作家對人本性的深刻理解

因此打開鑑賞文學作品的正確方式,應該是對作者如何這樣寫的追問。作者為什麼要以這種方式表達了這個意義?這些才是文學作品的藝術理解,一旦我們以這種方式開始追問,那文學作品理解,就已經由過去以逐漸走向中心思想的不斷收斂結構,變成一種逐漸向外分拆的發散結構。

今天我們就拿這篇莫泊桑的《項鍊》來做一個簡單的實踐性解讀,當解讀完這篇小說的時候,你對過去他的中心意義已經淡忘,取而代之的是我們知道,如何模仿莫泊桑寫一篇屬於自己的“項鍊”小說,而寫作就是這樣不斷的鑑賞、不斷的模仿,最後有了屬於自己的寫作風格和特點。這就像畫畫,沒有臨摹的過程,你就永遠學不會獨立畫畫。

撇開我們過去對莫泊桑《項鍊》的意義理解,如那些虛榮心造成的惡果的解讀;同時也撇開當今對它的另一番解讀,如作家畢玉飛說這不是寫虛榮心,而是寫契約精神,這種精神其實是一種熱的優良品德等等解讀,這些都不是我們要了解的重點。

一、重點在於莫泊桑塑造這樣一個形象的成功在哪裡?

我們過去要構思一篇小說,首先就要構思我們要寫的這個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假如要寫一個壞人,我們就要如何構思他做壞事,怎麼做才算是一件壞事,怎麼寫才能讓人理解他是一個壞人,或者是一個表面好人實際是壞人的奸臣等等。以此對應我們小時候的作文,無不出現這種現象,寫一個人,要不是好人,好的完美無缺,要不是壞人,壞的罪大惡極。都是一種僵化的寫作範式。

莫泊桑寫了這個馬蒂爾德,今天我們有人按老一套階級論的方式看她,她是一個愛慕虛榮的女人;按現代作家畢玉飛的解讀,她又是一個具有契約精神的優良品德的人。莫泊桑首先就給我們上了這樣一堂關於人性的課,我們寫一個人為什麼總要寫的清清楚楚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就像我們小時候為什麼總要寫小明扶老奶奶過馬路,這是不是有點太假?

其實現實生活中,任何一個人都具有兩面特徵,一面是好人,一面是壞人,只是好與壞的比例不同,或者表面看不出是好人還是壞人,這樣才是一個立體的形象的接近真實的人物。非要把人寫的非黑即白,要不大忠要不大奸,這種作者給讀者提前把人物定性的方式,就

是阻止讀者繼續思考的拙劣寫作手法,文學作品如果沒有對人性的思考,那就是與霸道女友、打臉、穿越那些小說是一類作品。

讀莫泊桑《項鍊》避免作文落入俗套,學習作家對人本性的深刻理解

這些作品的一個共同個特點就是讓讀者停止思考,大腦進入一種休眠狀態,不然怎麼消磨時間。我們今天談論馬蒂爾德有的說好,有的說壞,那其實正是“兩者合一”才是這個人的完整形象,脫離任何一個方面,她都不算是真正的馬蒂爾德本人

二、我們接下來要關心的是作者如何讓馬蒂爾德展現自己的本性。關於她的虛榮,作者通過一個舞會,關於她的守信和吃苦耐勞,作者通過項鍊的丟失,這是作品中兩個主要的故事高潮,而這種故事高潮情節部分,它的最大不同就是脫離了馬蒂爾德正常的生活軌跡。

人只有脫離正常的生活軌跡才能產生情緒和行為上的波動,而每次波動都帶來一個角色的新的本性特徵,而這個人的豐富與立體就在於這樣不斷的波動起伏的生活軌跡中產生。一個短篇有兩個主要的情節波動,而長篇會更多的情節波動,我們錯誤的是把人物的形象歸結於一個波動帶來的本性展現,作為對這個人本性的定義,其實這並不符合人的複雜性特徵,人因為有思想,因此是最複雜的一種動物,單一的好與壞來對人的定義,這就像是告訴人傢什麼是玫瑰花,你告訴人家帶刺的花就是玫瑰花一樣的荒謬。

我們在寫作的過程中,一定要意識到這種情節起復的主要目的

。如果僅僅是博人眼球那就是文學快消品,如果是為了塑造豐富的人性內涵,那就是好的文學作品,而且每一次的情節波動都要反映出不同的人性特徵,這樣的情節衝突才不會是重複的贅述。

人在正常的生活中往往是受到理性的約束,把自己的本性隱藏的很深,而一旦在一種激烈的矛盾衝突中,這時的理性約束瞬間被感性的衝動所替代。於是人的本性就失去了理性的約束,而浮出水面,往往一個人處於理性狀態下所做的好事和壞事都是值得懷疑的,懷疑的不是這個人做的對不對,而是懷疑這個人是不是處於本性而做這樣的事。

讀莫泊桑《項鍊》避免作文落入俗套,學習作家對人本性的深刻理解

好的文學作品就是這樣的不斷的深入探索,靠一種激烈的外部衝突,來塑造人的本性,而不是靠激烈的外部環境衝突來博人眼球。而人的本性永遠不是非黑即白的簡單對立,而是一種好與壞,優與劣並存的複雜的人性特徵。

結束語:我們在這篇短短的小說中,看到了作者為什麼要表現出人物角色的兩面性,因為這就是人的複雜性特徵。如果用好與壞的標準去描述一個人,這就會變成最失敗的文學作品。同時我們還理解作者為什麼要用舞會和丟失項鍊兩個事件來表達內容,是因為單一的矛盾衝突,不足以豐富人的本性表現,那樣你永遠只能看到馬蒂爾德虛榮的一面,但她其實還有勇敢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