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殺兄娶嫂,卻為什麼不敢殺了父親李淵?

砸水缸的司馬光


李世民殺兄是為了爭太子之位,結果不但如願以償,還額外得到了皇位的饋贈,所以並不是不敢殺父親李淵,而是完全沒有必要。

李淵一共有四個嫡出身份的兒子,即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按照嫡長子繼承法的制度,李建成就是太子的不二人選,所以李淵稱帝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追諡已故髮妻竇氏為皇后,然後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
(李世民劇照)


儘管有制度可循,但有些人偏就不按常理出牌,或者不去安分守己,原因一是因為權力的誘惑太大,二是不安分的人往往有能力。而一個人的能力與野心是互成正比的,因為一個浴血奮戰打下江山的李世民,不可能讓一個坐享其成李建成凌駕於自己之上。而恰恰是,即使是坐享其成的一方也不會坐以待斃,或是將權力拱手相讓,所以即便是親同手足的兄弟也會明爭暗鬥、反目成仇,而唐王朝的太子之位註定不會風平浪靜,一場兄弟之間的角逐在所難免。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的三弟李玄霸英年早逝,所以無緣爭儲,但是四弟李元吉同樣是個野心勃勃的傢伙。李元吉一無能力,二沒有威望,但是他不甘示弱,於是選擇了一條借雞生蛋的不尋常道路。原來,李建成為了與李世民抗衡,有意拉攏了李元吉,條件就是將來自己去世,皇位不傳子嗣,而是直接傳予他的這個寶貝兄弟。
(李世民劇照)


李元吉比李建成小十五歲,理論上他的願望可以實現,所以並覺得大哥是在忽悠自己,於是成了大哥跟班兒。

李世民雖然被冊封為天策上將,李淵允許其制府納僚,形成一股完全由自己掌控的政治勢力,但相比較大哥李建成的整體勢力,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1. 父親李淵明顯支持大哥李建成
  2. 一多半大臣的擁護未來的皇帝
  3. 李建成為剷除李世民,私蓄近3000武裝,李世民只有800趕死隊
  4. 四弟李元吉支持李建成
  5. 後宮妃嬪成為李建成一支另類的生力軍
    (李世民劇照)

很明顯,李世民如果和大哥長期對峙,不但毫無勝算,而且耗到最後只能一無所成。甚至當大哥登上了皇位,他必會死無葬身之地,更何此時李建成已經坦露了殺機。所以李世民只有一條不成功便成仁的路可走,而走法就必須是出奇不意、一招制敵,讓大哥沒有絲毫反擊的機會。所以,李世民接下來的招數環環相扣、步步為營。

  1. 借父親之手將大哥引蛇出洞
  2. 玄武門迅速斬殺大哥、四弟
  3. 派尉遲敬德武力奪權
  4. 控制東宮勢力
  5. 處死10個侄子

玄武之變過去僅兩天,李淵就宣佈立李世民為太子,並下詔:“自今軍國庶事,無論大小皆由太子悉數處決,然後聞湊”。很明顯,李淵已經完全交出了權力,而兩個月後的讓位只不過是一個過場,也等於給自己狼狽的結局挽留了點兒顏面。
(李世民劇照)


李淵是一個識時務,且有大智慧的人,他能夠在隋末割據勢力中脫穎而出,充分說明了他非凡的過人之處,並不是世人想像中的軟弱無力、一無是處。所以他在應對李世民奪位這件事情上採取了冷靜、明智的方法,繼而順水推舟去做了太上皇。如果他此時還在對皇位戀戀不捨,還在猶豫不決,那麼他很可能就和兩個兒子、十個孫子一樣的下場。

所觀隋文帝楊堅在關鍵時刻手足無措,沒有一點智慧,如果他不動聲色的將長子楊勇召來傳位,就不可能讓次子楊廣狗急跳牆,結果自己大張旗鼓的呼喚楊勇,卻落了個死的不明不白的下場。
(李淵劇照)


所以我們不難看出,李世民殺兄弟是必走的一步棋,因為此時雙方的矛盾已經完全激化,更本沒有迴旋餘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那麼成王的肯定是下手最快的一方。而父親李淵所能威脅自己的無非就是手中的權力,而父親機智的表現根本不給李世民殺害其的理由。

如此一來也算是最好的結局,李世民不用去揹負弒君殺父的惡名,李淵安享晚年,知子莫若父,皆大歡喜!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李世民沒有必要殺父親。如果明目張膽的殺了還是皇帝的親爹,就是不忠不孝、有悖人倫的畜生。比被大唐狠狠批判的“昏君”隋煬帝還不如。

李世民在李淵建立大唐的過程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而李建成也並平庸之輩。所以才有二虎相爭,李建成因為是老大,被立為太子。李世民封秦王、尚書令、天策上將,沒辦法再封了。兄弟兩個,各自有自己隊伍,明爭暗鬥,水火不容。

對於兄弟的矛盾,李淵想了一個辦法。

資治通鑑載「(李淵)因謂世民曰:“首建大謀,削平海內,皆汝之功。吾欲立汝為嗣,汝固辭;且建成年長,為嗣日久,吾不忍奪也。觀汝兄弟似不相容,同處京邑,必有紛競,當遣汝還行臺,居洛陽,自陝以東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漢梁孝王故事。」

但梁孝王仍是臣,李世民從心裡是不會接受的。這段話的真實性也值得推敲。

如果李世民不發動玄武門之變,等李建成繼位,他就被收拾了,也可能都等不到那時候。

事變中,李世民殺了大哥、四弟齊王李元吉,殺了他們所有的兒子,夠狠的,但女眷沒殺。而且這兄弟三人是同父同母的。

資治通鑑載「建成子安陸王承道、河東王承德、武安王承訓、汝南王承明、鉅鹿王承義,元吉子梁郡王承業、漁陽王承鸞、普安王承獎、江夏王承裕、義陽王承度,皆坐誅,仍絕屬籍。」

事變之後,李世民派尉遲恭向李淵彙報,大哥四弟謀反,被處決了。老爹也不傻,早已心知肚明。都是兒子,死了兩個,再和這個過不去,自己也危險了。於是順水推舟,表示,我早就看他們有問題……

「癸亥,立世民為皇太子。又詔:“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

很快李淵當皇帝也懶了,禪位。

上述故事中,因為大家都明白,在皇權的天平上,父子兄弟妻兒都是沒有足夠分量的。


幾葦渡


很簡單,因為他殺害兄弟有藉口,殺老爹卻沒有理由。更重要的是,弒父是突破人倫底線的舉動,無論父親多麼不是,做兒子的都不能剝奪父親的生命,李世民也不敢。



1,李世民殺兄弟

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矛盾由來已久。李建成作為嫡長子,毫無爭議地被確定為太子,而李世民對大唐開國貢獻極大,建立了強大的軍功,一方面讓他產生了不平衡心理,有意把太子取而代之,另一方面,也讓李建成對他產生了戒備心理,唯恐李世民搶了自己皇儲的位置,兩人矛盾日漸尖銳。

別的矛盾可以調和,皇儲之爭卻沒得商量,雙方明爭暗鬥,李淵也心知肚明,但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也不能拉偏架,加上他相信自己可以“控局”,沒有引起足夠警惕。



在爭奪未來皇位的鬥爭中,每一個步驟都十分驚險,雙方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最終還是李世民技高一籌,先發制人,發動玄武門之變,幹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哥倆。

2,李世民納弟媳

李世民幹掉兄弟後,找的藉口是自己的兄弟要對自己不利,甚至意圖謀反,要把老爹李淵趕下臺,自己的舉動是正義的、果斷的。

接下來,李世民斬草除根,把李建成、李元吉的10個兒子,也算是李世民的親侄子全部殺掉,可謂心狠手辣。



對兄弟留下的女人,李世民自有處理。

對自己的嫂子,也就是李建成的太子妃鄭觀音,李世民讓她居住在宮外,撫養李建成的女兒。

對自己的弟妹,也就是李元吉的齊王妃楊氏,李世民則垂涎已久,趁機把她納入後宮,十分寵愛,甚至讓齊王妃給自己生了一個兒子——曹王李明,並且一度想要把齊王妃封為自己的皇后,只是後來作罷。


3,李世民逼迫老爹禪讓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派尉遲恭等人,迅速控制了老爹李淵,然後自己又跑到老爹面前痛哭流涕,裝出一份被逼無奈的樣子,並且讓老爹把自己立為皇太子,全面掌握軍政大權,李淵成了沒有實權的光桿司令。

李淵很清楚自己已經變成了兒子李世民的傀儡,兄弟已經賬相互殘殺,父子不能再反目成仇,既然如此,還不如主動讓賢。

玄武門之變過後沒多久,李淵就提出“禪讓”,主動退居二線,把皇位讓給兒子李世民,雖說他的內心是掙扎的,但還是做了。


綜上所述,李世民沒有必要也沒有膽量幹掉自己的親爹。李建成、李元吉死後,皇儲位置非他莫屬,何況李世民又掌握軍事力量,能和平解決皇位問題最好,何必動刀動槍呢?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李世民可以殺兄可以娶兄弟的女人,做這些都是有對李世民利的,可以說李世民什麼都可以做。但是,李世民唯獨不能殺父親李淵。

李世民之所以殺兄是因為,他的兄長李建成是他奪得皇位的最大威脅人,所以,對於自己有威脅的人,他若是不動手把對手給幹掉,人家就會有可能動手殺掉他。

生在皇室之中,這本就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

李世民的父親李淵,對於李世民來說一點威脅都沒有,因為李淵年紀已經大了,也活不了多久了。他死了之後,這個皇位就是李世民的了,所以說李世民根本不用著急。更何況李淵也沒等到死,早早的就把皇位傳給了李世民(雖然李淵是逼不得已禪位的,但是,他也沒有怨言)。所以,李世民沒有必要殺老爹。

李世民不殺李淵,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國一直都是講孝道的一個國家。若是連自己的親生父母都殺的話,那和禽獸又有很麼分別。更何況李世民是作為皇帝的人,若是他真的殺了自己的父親,你讓後人怎麼去評價他?

單憑孝道這一天,他也不能殺掉自己的老爹。

李世民是搶了李元吉的妻子楊氏,這個楊氏出身名門。李世民之所以娶楊氏,一是真心的喜歡他,二是楊氏家族的勢力十分的龐大。李世民娶楊氏是要拉攏他們整個家族。目的是為了他的統治所服務。

你看李世民做任何是都是為了穩固自己的江山,穩定自己的霸業。


漢史趣聞


看了這道題目下很多答案都強調“李世民不需要殺掉他老爹李淵”,而不是“不敢殺”。

實際上,李世民還真不敢殺李淵,原因很簡單:如果殺了李淵,政治影響太壞,甚至會導致政局崩盤。

↑李淵完全想不到自己會以這種方式退出政治舞臺

玩政治這局棋的人,一定要懂得: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每個政治人物的背後,都是有系統,有組織,有力量的團體,而這個政治人物,無非是利益共同體的代言人罷了。李淵的地位相當於什麼?大唐最具有政治權威的代表,其背後的能量和利益團體,力量驚人,就連功高不賞,軍事威望崇高的李世民也必須掂量清楚這裡面的分量。

就拿玄武門之變來說吧,很多人都遺落了一個重要環節,為什麼要搶在玄武門附近動手,除了地利人和因素(比如玄武門執行禁衛總領常何已被李世民收買,玄武門附近可以埋伏),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必須把握住這個“天時”——必須在李建成面見李淵之前,就徹底把李建成消滅掉,然而立即派兵控制住李淵和重要大臣。給李世民一萬個膽子,他也不敢當著李淵的面殺死李建成。

↑李建成也想不到失敗的代價竟然如此慘烈

應該說,當尉遲敬德率兵,穿戴著染血的甲衣出現在李淵面前時,李淵的生命面臨了有生以來最大的威脅,如果李淵不妥協,那麼尉遲敬德肯定也是做好了手刃李淵的準備的,這應該也是李世民最後的底線,既然殺了李建成,就必須掌握最高權力,要不然會被清算。

政治經驗豐富的李淵馬上就明白了當前的局勢,死活已經由不得自己這個帝王說了算的,槍桿子裡出政權,李淵很快就妥協了,而我們要注意到的是,李淵的妥協其實幫了李世民很大的忙,藉著皇帝的詔令,他才能夠迅速穩定局勢和人心。

最緊張的一天過去了,但李世民面對三個重要的問題需要儘快解決:李淵怎麼辦?李建成李元吉家人怎麼辦?以及,東宮太子府力量怎麼擺平?

↑李勣效忠的並不是李世民這個人,而是李世民代表的統治權

既要靠武力,也要靠政治手腕,雙管齊下缺一不可。於是李世民手起刀落,先把李建成李元吉所有兒子殺掉,避免成為將來的政治隱患;同時,利用李淵的手諭,把玄武門事件定性為李建成與齊王作亂,被李世民剿滅。同時宣佈只誅首惡的政治承諾,讓東宮太子府力量失去拼殺的動機,鬥志潰散,迅速投降了(太子都掛了,你還在為他拼命幹啥?沒有任何回報,只有禍事,沒人肯幹這樣傻的事情的)。

所以,李淵不但必須活著,還有很大利用價值呢。

那如果殺了李淵呢?性質就完全變了,要知道,李世民殺掉李建成的藉口就是太子和齊王作亂,尉遲敬德帶著這個理由,以及全副武裝的士兵,逼著李淵進行頒佈下諭旨,讓秦王李世民統領各軍,擁有緊急事態處置權。

↑尉遲敬德要是殺了李淵,會成為替罪羊

但如果尉遲敬德殺死了李淵,那作亂的是誰?謀反的是誰?明顯就是李世民了啊,難不成你說太子齊王勾結李淵作亂?這樣李世民政治上就站不住腳了,失去了上位的合法性基礎,那他就不會再有政治權威去統御全國官僚系統以及軍隊系統了,全國範圍輕則爆發兩派內戰(誰敢保證李勣等軍事大佬不會起兵勤王呢?),重則爆發類似唐朝中後期那樣的各方勢力群毆。

所以,李淵必須活著,還得好好活著,以太上皇的身份發揮餘熱,給李世民統治的合法性提供來源和基礎。

就算李世民能夠擺平殺死李淵帶來的現實後果,但有一個問題他是無法解決的:以後李唐王朝怎麼傳位?你李世民敢殺親爹,那李承乾不敢殺你?事實上,光是玄武門之變手足相殘,就已經在李唐王朝政治繼承的鬥爭中起到了很壞的表率作用。

↑李泰為了奪到皇位,甚至聲稱會殺死自己的兒子

李世民為什麼要廢除李泰的繼承權,他說的很明白:不想讓後代皇子皇孫認為皇位可以爭奪而來,嫡長子繼承製大於天,當然,李承乾不成器,讓李世民的打算落空了,但其實也怪不得李承乾,李世民更偏愛李泰,越發討厭李承乾,自己就已經動搖了嫡長制繼位的念頭,結果李承乾和李泰兩敗俱傷,深刻的提醒了李世民——你當年手足相殘才得來皇位,現在你兒子們之間又要手足相殘爭奪皇位,這是示範效應?還是因果報應呢?

那果當如初殺死李淵,未來會在李唐皇位繼承權的爭奪中出現什麼慘劇呢?不敢想象,但起碼李世民不會有一天好眠了。


我見青史多嫵媚


前面隨便看了一下許多人的答案,大家都把題目中的不敢殺改成了不想殺。我個人認為兩者皆有之,李世民是既不想殺,也不敢殺李淵。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不殺(不想殺,不敢殺)李淵,我認為有以下四個原因。

沒有殺的必要

我們要先了解李世民殺他兩個弟兄和侄兒的動機。李世民一是為了自保,二是為了將來做皇帝。李世民和李建成陣營已經形成了有你沒我,有我沒你,水火不容的狀況了。所以雙方必須有一方失敗被殺。

李淵有四個嫡子,分別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早死,小說中力大無窮的李元霸),李元吉。這四個嫡子中,李玄霸早死。李世民將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及他們的兒子殺死後,那麼四個嫡子中只剩下了李世民。所以李世民早晚都要被立為太子,將來做皇帝。所以李世民已沒有了殺死李淵的必要。

父子之情,保全忠義

先來看看李淵和李世民的父子之情。雖說李淵曾經放過李世民的鴿子,太原起兵時,李淵曾答應事成之後立李世民為太子。小李信以為真,格外賣命工作,但是等李淵建立了唐朝之後,這事卻不了了之,沒有立李世民為太子,而立了李建成為太子。

應該說老李有負於小李,但老李始終是父親,小李始終是兒子。殺死建成與元吉後,皇帝之位早晚是自己了。沒必要為了早早上位而殺死自己的父親。

再怎麼說,老李也是你小李的父親。退一萬說,如果李世民殺了李淵,那麼李世民就要揹負不忠不孝的罵名,因為李淵不僅是父親,還是皇帝,而李世民是兒子,也是臣子。殺了父親,可是要揹負兩條罵名,不忠不孝。

而在古人眼中忠與孝是衡量道德標準的最重要的參數。如果殺了父親,即使史書在怎麼洗白優化,也逃不過被後世唾罵的命運。所以,李世民考慮到這點,也不會殺死李淵。

李淵是聰明人,知道該讓位了

李世民殺死李建成與李元吉之後又做了兩件重要的事情。一是,派尉遲敬德去保護李淵(注意保護二字),要知道尉遲敬德前面為了使東宮和其王府的士兵退卻,割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級給眾士兵觀看。此時尉遲敬德穿著鎧甲,手持寶劍(估計身上還有血,劍中血跡也未乾),畫面自行腦部,美其名曰是保護李淵。二是,李世民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們全部殺死。

李淵是個聰明人,當他通過這兩件事時已經知道李世民想要幹嘛了。就是想被立為太子,想成為皇帝。如果不早做準備,李世民怎麼對兄弟的也可能會怎麼對父親。

所以此時的李淵,已經知道了事情的嚴重性。三天後讓位,兩月後退位為太上皇,早早讓位,所以李世民沒有殺他。

為了大唐江山的穩定

如果說前幾個原因是李世民不想殺李淵的原因的話。那麼不敢殺李淵的原因就是為了大唐江山的穩定。

李淵建唐時,國土尚未完全統一,擁有眾多割據勢力。即使李世民即位之時國土也沒有完全統一。李世民即位的當年,突J還進軍侵犯唐朝邊境。所以,此時的大唐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割據勢力,突的侵犯等都是頭疼大事。而內部的太子之爭又是矛盾重重,消耗的大量的資源。

此時如果貿然殺死李淵,那麼內部矛盾也會增多不少,人心向背。本來就不怎麼穩定的唐王朝,既要解決內部矛盾,又要防範割據勢力和突的侵犯。會使大唐王朝徒增不少的壓力。

所以,李世民採取緩和的方式,儘量減少內部的矛盾,來使大唐穩定。

以上就是我認為李世民不殺李淵的四個原因。歡迎大家在評論區進行補充和點評。


遨遊文史世界


李唐王朝的江山,有一大半是李世民打下來的,天下大定之後,雖然被拜將封侯,頂著秦王的封號,又做了個天策上將,但相較而言,地位還是低著太子李建成一大截,皇位對他而言更是遙不可及。正因如此,才會有歷史上的玄武門之變。

兄弟喋血,終究大家都有責任,但最狠毒的還是李世民。他買通玄武門守衛,帶著悍將尉遲恭等人設伏截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而且親手射死了自己的哥哥,又命大將尉遲恭帶人殺了四弟李元吉。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這都是一場政變,敢於發動政變,眼裡其實也就沒有皇帝老子李淵了。不過,對於這個尚在皇位上的老頭,還是不能殺。其中原因大體可以總結為三點:

一、殺兄誅弟,尚可以編造個理由搪塞過去,但如果幹掉自己老子,便是真正的千古罪人了。

李世民發動政變,針對的是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儘管事情的根本原因在於爭奪皇位,卻可以任意編造個理由,嫁禍給已經死掉的兩個手足。死人是不會說話的,故而可以說是他們企圖行兇在先,自己反擊在後。事實上,李世民也是這麼做的,而且還拉著李淵唱了一出雙簧。

可是,如果李世民一鼓作氣,順勢把李淵也給做掉,那事情就不好收手了。古往今來,我們崇尚的都是儒家的孝道,如果背上了個弒父的罪名,李世民一輩子都洗不清。

二、留著李淵,可以借皇帝之名,穩定人心,而且一旦在政變中殺掉李淵,很可能會天下大亂。

既然事情發展成為了政變,那流血犧牲是再所難免了。不過,如何將消極影響減小到最低程度,是李世民和部下最為關心的。

除掉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多半隻是太子府和齊王府的人會反擊,但他們的勢力畢竟有限。而殺掉李淵則完全不一樣,一旦將當朝天子一併解決,那麼李世民必然會成為被征討的對象。

李淵在關鍵時刻表現的很機智,在既知無力迴天的時候,索性順水推舟,滿足了李世民的全部要求。

當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被殺的消息傳開後,他們的部將開始奮力攻擊玄武門,誓要報仇。而李淵則下旨聲稱錯的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並派人安撫了城外的士卒。

同時,李淵又封李世民為太子,不久後又來了個禪讓,自己躲一邊去做太上皇了。李淵如此配合,李世民又何必多此一舉,再去殺掉一個已經將皇位傳給自己的老人呢?


夕陽下的晚楓


皇權面前,情義算個粑粑!

為了爭權奪位,殺兄弒父的事,歷史上就從未斷過。但歷史是任由成功者打扮的小姑娘,你看到的,只是他們想讓你看到的。在謀劃政變前,李世民必然是策劃過殺李淵的。

玄武門前,李建成與李元吉被屠戮後,李世民帳前悍將——門神爺尉遲恭,披甲持劍、氣勢洶洶的出現在了李淵面前。

看著尉遲恭帶血的甲衣、冰冷的眼神,政治嗅覺靈敏的李淵,早已看清形勢。

李淵是聰明人,他知道李世民的兇殘。什麼都不說了,誰手裡有刀,誰說了算。

真是虎子無犬父啊,李世民和李淵,這兩位成熟政治家的完美表現,不僅顧全了雙方面子,還穩定了當前局勢。

此時,在李世民心裡,李淵必須活著,還得好好活著,以離退老幹部的身份發揮餘熱,為他合法登基充當臺階。

李淵違心的暗允了李世民三件事:

1、詔告天下,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大逆不道,意圖謀反,已被英明神武的秦王大義滅親、就地正法。

2、責令太子及齊王舊部,全部劃歸秦王麾下,讓大家平靜心情,認清形勢,再接再厲,再創好成績。

3、立李世民為新任太子,全權接手政務。

凡此三條,即宣告“玄武門之變”圓滿成功,李世民將以光輝偉岸的英雄王子形象,成為大唐帝國的第二代核心領導人。

從本次事件來看,李世民之所以沒殺李淵,主要還是因為李淵不僅對李世民搞事毫無威脅,他還以最權威發言人的身份,幫李世民掃除了障礙,收拾了殘局,給李世民上位提供了一個合理的過渡。

如果,李世民一天都不想等,就想馬上當皇帝,正好趁著政變,把心一橫,殺了李淵,然後登基的話,那麼,後面這段歷史就真有點不好編了,難不成說是太子、齊王勾結高祖李淵作亂,被善良機智的秦王一舉殲滅了?

作為一代開國大帝,卻不得不違心的配合著兒子演好這出戏。既不能為無辜死去的兒子正名,也不能保全孫子性命,晚年的李淵,雖然能衣食無憂的活著,內中悽惶,自也是無處說。

李世民潛藏著遊牧民族的血統,那種勇悍,讓他為了達到目的不顧一切。玄武門之變,不僅為他拔下了眼中釘、座上針,還讓他獵獲了垂涎已久的美人,那就是隋煬帝的妹妹,李元吉的妃子,他的弟媳小楊妃。

常言道:最是無情帝王家。李唐王朝皇族鬥爭就從未停息,不知是唐太宗起的示範作用,還是因果報應,李唐魔咒,終其一朝,沒有一位“立長”的太子能順利繼位。

成王敗寇,已成定律。項羽是厲害,但是輸了,厲害又有什麼卵用呢? 笑到最後,才是一個優雅的美男子!就比如李世民,他就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美男子,久久的迴響在歷史的天空。


南宮尋歡


李淵自太原起兵反隋之後,那李世民是特別的積極,一路東征西討、南征北戰的。最後的李世民也因為軍功一步步的提升地位,直到李世民一舉滅掉王世充和竇建德兩人的時候,當時的李淵已經沒有爵位可以給他封了,李世民當時想著自己這麼優秀,那麼應該做皇帝繼承人吧。

但是出乎意料的事,李淵竟然給李世民創造出了一個官職-天策上將。但是李淵錯誤的決定是,他給了李世民擁有政治班子的權利,也就是意味著李世民可以擁有自己的文官武將,李世民也就坡下驢建立了天策府。當時的朝廷裡就出現了兩股勢力,一股是以太子李建成的東宮集團,一股就是李世民的天策府。

兩股勢力都明白,如果對方的老大當了皇帝,那麼自己也一定會受到打壓,於是兩股勢力也開始了互相較量。但是兩虎相鬥的局面是李淵不想看到的,於是李淵最後還是傾向於了李建成,開始不斷的減除李世民的羽翼。李世民自己不甘就此這樣,於是就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李建成的東宮集團自然不是李世民天策府的對手,而玄武門之變也以李世民的勝利而告終。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就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事後也將東宮集團的人盡數打壓,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也被李世民斬草除根。而玄武門之變中有一個疑問,那就是李世民為什麼不殺李淵,是不敢殺還是什麼原因,我們來看看什麼情況。

首先就是當時的尉遲恭是身披戰甲手持利刃進的後宮見李淵的,那就證明李世民和李淵已經鬧翻了。而杜君綽是參加過玄武門之變的,在杜君綽的碑文上說:“[缺字]交御輦,矢及宸闈。”聯想一下當時的情況,那麼那個缺字就很有可能是兵字。御輦是暗示李淵的後宮,這個時候李世民的部隊已經和李淵爆發了武裝衝突。尉遲恭能進後宮,那麼很明顯是李世民這邊贏了,而李淵那邊妥協了。

當李世民手刃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後,此時尉遲恭也控制了李淵,那麼李淵唯一能做的選擇就是禪讓給李世民。而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殺李淵也已經沒必要了。畢竟李世民也不想開弒父殺兄的先例,如果李世民真的這樣做了,那麼之後太子繼承皇位的道路上也一定會充滿血腥,難保自己不是下一個李淵。而且沒幾天李淵就立李世民為太子,之後很快就禪讓給了他。對於李世民來說,殺李淵完全就沒必要,反而自己也要為自己留個好名聲,不然誰知道後世的史官如何寫他。


江郎說史



自古最是無情帝王家,為了最高權利,父殺子,子弒父,屢見不鮮,什麼親情倫理都是虛的,李世民並非不敢殺父親李淵,而是因為李淵見風使舵的政治覺悟太高了。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弒兄殺弟,過程可謂精彩刺激,大家卻忽略了後續故事,大局已定後,李世民馬上派剛剛殺了齊王李元吉的尉遲恭進宮護駕父親李淵,其實是去控制李淵,李淵的反應很是順勢而為,耐人尋味,尉遲恭一面之詞訴說太子齊王犯上作亂而被秦王誅殺,李淵一向偏袒太子李建成,第一時間沒有一怒之下要拿下李世民也沒有追問太子齊王是否真的死了,而是問身邊臣子該怎麼辦,臣子回答太子齊王無功而嫉妒陷害秦王,現已被誅殺,而秦王是人心所向,如果立他為太子,肯定不會再有事了。李淵馬上同意,並說這就是自己素來的心願。

李淵的反應說明他很配合,短短時間內從喪子之痛中走出來,並轉變思想,保全自身而封李世民為太子,而李世民派殺氣騰騰的尉遲恭進宮護駕更沒有那樣簡單,尉遲恭是死忠於李世民,為了保護李世民可以親手誅殺齊王,殺李淵也不會有什麼心理負擔,換了其他將領面對皇帝之威,又怎麼敢下手,李世民的意思很明顯,尉遲恭進宮護駕,李淵配合就保護,李淵不配合就滅口,事後找藉口掩蓋,大不了丟車保帥,殺尉遲恭以謝天下。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前提前佈局,已經拉攏控制朝廷重要大臣,這也是敢宮廷政變的原因,李淵雖被暫時架空,但是忠於他的大臣和勢力還是有的,李世民派尉遲恭進宮就是看李淵態度,如果反應激烈就殺了,畢竟還是有忠於李淵的勢力,以免事後李淵找機會藉助這些勢力誅殺他,如果配合,肯定雙方和平共處,畢竟在古代講究以孝治天下的傳統觀念中弒父是大逆不道之事。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請動動小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