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雷村史话

在渭南市乐天大街西段有个城中村,它东与坡池、南白为邻,西连小雷村,南与王真、胡王接壤,北同吴杨、丰荫连畔。它就是车雷村。

村名变迁藏故事

在渭南古县城西北大约4公里处,很久以前就有一个村子,这个村子就是现在的车雷村。传说早在明代,这里就已经形成村落,那时的村名叫集贤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村民挖土时,曾在老堡子东门外,挖出过一块“集贤寨”立村碑石,佐证了这个传说。据《渭南县志》(86版)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县以下实行乡里制,渭南全县划为四乡六十六里,当时的集贤寨归石泉乡湭西坊里管辖。

相传元末明初,渭北龙背有个南史村,有雷氏俩兄弟从大荔合阳一带迁居此地定居。因村子位于坡上,取名坡子雷家,后因有蔡姓入住,改名蔡雷村。蔡雷村地处渭河边上,河水泛滥时常常淹没村庄和良田。明中期以后,村民纷纷搬离该村躲避水灾。这些搬出去的村民都是同宗同祖,每逢年节祭祖,都要到蔡雷村雷氏祠堂聚会。到了明末清初,雷氏家族中有一人渡过渭河,来到集贤寨为一大户扛长工。他和村民和睦相处,后来也搬到了集贤寨定居,再后来雷氏的其他几个弟兄也先后搬到了集贤寨。雷氏六兄弟搬到集贤寨后,每到春节清明都要远涉渭河去蔡雷村祭祖,天长日久颇不方便。

为改变这一现状,雷氏弟兄计划利用祭祖机会,偷回祖宗神轴自己供奉。这一年大年三十晚上,按惯例在蔡雷村祠堂祭祖结束后,集贤寨雷家兄弟趁人不注意,偷偷把祖宗神轴拿跑了。当他们暗自庆幸正要在上涨渡过河时,蔡雷村人赶来了,于是双方展开了争夺祖宗神轴的拉锯战。双方互不相让,结果神轴被撕成两半。渭河北的蔡雷村扯走了“祖宗爷”,渭河南的集贤村雷家拿到了“祖宗婆”,从此祖宗婆爷分离,爷在渭河之北,婆在渭河之南。据说后来信义雷家每年还有人过河到集贤寨拜祭祖宗婆,东塬上的雷氏和集贤寨雷氏,也有人去渭河北蔡雷拜祭祖宗爷。后来集贤寨就改成了“扯婆雷家”,以此纪念这一家族历史上的大事。

到清乾隆年之后,随着“扯婆雷家”不断壮大,雷氏后人觉得“扯婆雷家”这一村名不雅。在村上文化人指点下,将“扯”改为“车”,省去“婆”字,这才演变成今天的车雷村。车雷村至今没有一户“车”姓,这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关于村名的这一传说。

兄弟同榜俩进士

车雷村之所以小有名气,还和清末一榜科举出了两名进士有关。

中国以科举取士的选人制度起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废除于清末,历时1300余年。光绪三十年(1904),本是正科的会试和殿试,因适逢慈禧七旬万寿,特改为恩科。当时谁也不会知道,这竟成了中国历史上历时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的最后绝响。

这一年,渭南车雷村大户人家、饱读诗书的雷家亲兄弟俩,一个叫雷延寿,一个叫雷多寿,信心满满地离家赶考。由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烧毁的顺天贡院还未修复,考试地点改在开封举行。会试于农历四月初十放榜。农历五月二十一,光绪帝在北京主持的殿试中,共取进士273人,令人称奇的是渭南雷家雷延寿、雷多寿兄弟俩同榜高中,时年雷延寿36岁。这件事在朝廷和文人学士中一时传为佳话。

雷延寿(1869—1928),字曼卿,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祖父雷致中,清咸丰年间即为朝廷最高学府太学学生。光绪十九年(1893),25岁的雷延寿在乡试中考中举人,朝廷按惯例授予他内阁中书,留京供职。在此期间,他参加了在京应试举人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请求皇帝维新变法的“公车上书”。在戊戌变法的关键时候,雷延寿母亲病逝,雷延寿回乡奔丧丁忧。此时慈禧太后镇压了变法人士,雷延寿因丁忧在家躲过一劫。雷延寿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恩科会试,与其弟雷多寿同榜考中进士,分别为第二甲35名和51名。雷延寿被授工部主事,后受朝廷调遣入巡警部。1906年被选派去日本考察警政,回国撰写了《日本警察调查提纲》。1908年,张之洞、袁世凯任军机大臣时,奏请朝廷通过考试选拔军机章京,同考者数百人,雷延寿以成绩第一名入选。军机处又称“小内阁”,军机章京虽只是四品官,却是大清的权力核心,直接接受皇帝旨意。清朝270余年间,仅有6位陕西人担任军机章京要职,雷延寿成为其中之一。

光绪三十四年(1908),陕西蒲城知县李体仁仇视革命,捕押刑讯县立高等小学师生,打死打伤师生近百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蒲教血案”,引起陕西学界公愤。陕籍京官义愤填膺,雷延寿、雷多寿等数十人集体签名上奏,要求惩办民贼。刚刚出任军机章京的雷延寿不负众望,很快通过军机处拿到“御批”。迫使陕西巡抚恩寿,不得不将李体仁撤职查办。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渭南会馆”毁于战火,地基被邻居抢占。雷延寿出任军机章京后,多方奔走,索回会馆地基,并自筹资金,不惜负债数千银圆,重建了新的渭南会馆。并在新建的会馆正堂立柱两边,亲撰并书写对联:“宦情薄似秋蝉翼,乡思多如春蚕丝。”抒发自己宦海沉浮的颇多感受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