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臨床思維影響醫生一生

急診外科是看不見硝煙的戰場,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對醫生 都是極大的考驗。在這裡,培養急診臨床思維,正確處置患者,對醫生的一生將大有裨益。

牆上的制度 刻在腦子裡

應對急診外科,早有一套成文的規矩,不再饒舌。然而真正的臨床工作可不是那麼簡單。

去年的一天,我聽說醫院又出事了:一位十八九歲的姑娘被抬到急診室。一位青年醫生值班,一看病人奄奄一息了,急忙領著家屬把病人抬到二樓一位返聘的外科專家診室。這位專家見此情景,急了,吼道:“這麼重的病人你怎麼往門診送?”老大夫一邊吼,一邊往普外病房送。到病房後沒幾分鐘,病人就嚥了氣。所謂復甦也只能是做給活人看的,因為病人已經是不可逆的死亡。家屬馬上跳起來大嚷大叫,說是搶救不及時,死不瞑目!很快,醫務處負責人和院領導都趕到了,一邊安撫家屬,一邊找當事醫生。老大夫氣得渾身發抖,哪裡還寫得出診療經過。家屬不依不饒,一時間圍觀者把診室擠了個水洩不通。

當家屬鬧得正歡時,血液科病房下班經過這裡的一位女醫生,見此混亂現場,一下子認出他們來。她憤怒地質問家屬:“你們不是堅決要求出院嗎?跑外科來鬧什麼?”原來這是位白血病患者,因為晚期併發多器官出血,血液科向家屬送達了病危通知,但沒有讓她出院,繼續搶救。家屬拒絕治療,有簽字為憑。經此揭露,家屬理屈詞窮,悄悄撤了。

知曉了這場鬧劇的緣由,我再次感到當醫生真讓人辛酸。我想說的是,這些年來我們雖然硬件添了不少,但似乎軟件不如從前了。當好一名急診外科醫生真的不容易。要想做好急診工作,必須把貼在墻上的制度複印在腦子裡。急診外科應當有一名老醫生專門負責傳、幫、帶,至少也應有一名大外科級的主治醫生以上的醫生坐鎮。

急診外科無非兩大類疾病:外傷和急症。不管是個體還是群傷,來者首先是急。一名訓練有素的外科醫生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判定傷員的生命體徵,並採取相應措施。他不僅要掌握外科的急診知識,還得懂婦科、內科、兒科,甚至五官科的知識。上述那位青年醫生領著病人和家屬亂跑,還有的醫生連最簡單的病史都不問,各種檢查單亂開一通。這種無目標、無目的的檢查,容易耽誤診斷和搶救的最佳時機。急而不慌,是急診外科醫生必備的素質。

大膽不放膽 顧後又瞻前

臨床醫生診療病人的基本程序是採集病史、查體、儀器檢查、診斷、最後治療。急診外科診療過程與技術操作則不能完全套用以上程序。對於危重患者,往往搶救與診斷同時進行,之後有機會再儀器檢查,如休克及生命體徵不穩的,就是以搶救生命為先。創傷急診更是有一定獨特順序的。

以開放性創傷的急救過程為例。除了先要遵守優先處理致命傷、初步控制生命指徵、然後處理餘下傷的總原則之外,更主要的是整個診療經過要體現出:為前接院前急救、後續病房急救做好果斷的承上啟下工作,形成一個完整的急救鏈條。我們運行的口訣是:大膽不放膽,顧後又瞻前。

所謂大膽不放膽,首先是對開放傷的接診要大膽。如果看到胸開放傷員來診,就被嚇得馬上開個住院單將傷員直接推向病房,把急診當做中轉站,讓傷員在這列車只是路過,甚至不必停靠、直接轉到下一站,唯恐傷員在急診中出現閃失,顯然不夠大膽。大膽就是胸開放傷員來急診後,應檢查生命體徵是否平穩,探查開放口是否與胸腔相通,若證實不通,只是胸壁受損,清創縫合便罷。其次是接診時不放膽。即如果證實或者懷疑患者胸部開放口與胸腔相通,便要快速用紗布封閉創口,為住院開胸手術贏得最佳手術時機。假如仍然耗時逐層縫合,就會延誤手術時機,或縫合後讓患者回家,均很危險。因為胸腔開放傷受損的非心即肺,都是危及生命的重要器官。

所謂顧後又瞻前,是應在急診時段既要顧及病房的後續治療,還應前瞻蒐集受傷的原因等資料。顧後就是在傷口處理上,對深部傷口,在不能排除臟器、血管、神經等損傷時,要為病房手術的後續治療創造可能的最佳條件。例如四肢的開放傷口,涉及深部血管、神經、肌腱的清創縫合;由於設備、器械、時間所限,不能在急診有效完成的,應該在見到創口的第一時刻,先結紮活動出血的血管,結紮的縫線應留有足夠長度,最好是顏色突出的黑線,作為病房醫生吻合時查找的標誌。神經和肌腱也應如此,縫扎時須夾帶周圍組織少許,避免脫落。由於離斷的肌腱、神經、血管在失去連續後彈性回縮,給後續手術帶來了難度,這樣做會有效降低後續難度。止血帶的使用也要一開始就計算使用時間。止血帶應在每1小時內有1分鐘左右的放鬆時間,最好連續使用不超過4小時。

瞻前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藉助首診平臺,儘可能多地瞭解受傷的原因、著力部位、時間、傷後表現等,將信息向後續治療平臺傳遞。如楔入異物的傷口中異物的固定,宜在楔入物外空間用乾淨的器皿固定罩好,器皿不直接壓在楔入物頂端,以防進一步楔入。切忌拔出後再扎。

原因是楔入中等以上血管、神經或血竇類器官(肝脾腎)及周圍的異物,一旦拔出不僅不能止血,還危及生命,而且處置程序也不理想。應在楔入周圍擴創修補穩妥後,逐步剔除異物。只有攜帶異物入院,才能為轉送途中保護受損器官不被觸及打下基礎。我們看到的記載有急診醫生關於就診之前的傷前情況(是否有肝硬化肝質差)、受傷情況(受傷時的體位、受力大小)、傷後表現及演變過程(現場急救措施)等。這些前期工作都為轉運以及專科治療提供了便利的條件,達到建立完善的住院前創傷救治流程的目的,確保實現創傷急救一條龍綠色通道的真正暢通。

遇危重病患 需急而不慌

急診科轉科學習的日子,對年輕醫生總結經驗教訓、培養自己的臨床思維及應變能力大有幫助,也是最讓我受益匪淺的一段時光。

一天中午,我在急診科當班,幾個人把病人抬入急診科門口。患者是女性,40歲,在高空作業時不慎跌落,被人發現送當地醫院簡單處理後入我院。患者呼之能應,說話含糊,頂枕部頭皮挫裂傷(已縫合),右脛腓骨已被輔料繃帶包紮,肢具固定(當時未打開檢查)。

患者T4平面以下均無痛覺,無更多陽性體徵。輔查未見明顯異常,僅X線片提示右脛腓骨粉碎性骨折。經過仔細查體,我覺得患者有明顯的截癱症狀,不可能沒有問題,必須重視。當地醫生唯一沒有考慮和做的,就是頸椎檢查。

患者此前已建立通道,保留導尿,並且基本檢查已做。現在要處理的是尋找病因位置,需要行頸椎CT、X線、腹部B超。檢查前給患者抽了血,同時測血壓。測了兩次患者血壓均不能測出,這讓我警覺。但為了儘快明確病因,加之患者無明顯昏迷、呼吸困難、心悸等症狀,我還是決定馬上檢查。做完檢查,我剛回病房不久,患者即出現昏迷。經過搶救,患者血壓恢復,於是請多科會診。影像資料提示:頸6~7頸椎爆裂骨折伴脊髓損傷,頸胸椎各段不同程度骨挫傷。會診意見:立即轉入骨科搶救治療。事後反思自己的處理,從中得到很多經驗和教訓.

遇急危重症病人需始終保持頭腦清醒。詢問病史和查體不能漏過任何一個環節。對於院外已處理的病人,不能輕易信其診斷和檢查結果。同時對於包紮傷口需及時打開,瞭解病情和損失程度。在患者生命體徵相對平穩時才能去檢查,否則會帶來極大風險。 在行檢查時未與患者家屬積極溝通,告知可能出現的風險,這也是容易發生醫療風險的環節。年輕醫生不能蠻幹,需多請示上級醫生,取得支持與幫助。

現在的急診醫學內涵和外延都在不斷擴展,對急診醫生要求越來越高,醫生不僅要思維敏捷開闊、考慮問題周到,同時在醫患、醫護、醫技等方面要有很好的溝通能力。

只要您是一位堅守在基層一線的醫生朋友

這兒都有您的一份禮物,專屬鄉醫朋友的禮品。

關注微信公眾號【薈醫考】,發送“鄉醫禮物”,然後掃碼領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